★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书山居士

人类神秘现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2: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1962年7月22日傍晚,中国科学工作者在泰山顶上对雷暴进行研究时,亲眼目睹了一次怪的球状闪电。随着一声巨响,在窗外冒雨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发现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红色火球从西边窗户的缝中窜入室内,大约几秒钟后,又从烟囱里飘出。在离开烟囱口的瞬间发生了爆炸,火球也消失了。桌子上的热水瓶、油灯都被震碎,烟囱也被震坏。

火球所经过的床单上,留下了10厘米长的焦痕1979年1月6日,在中囯吉林市,有人曾经看到一个落地球状闪电在气象站办公室转了数圈,然后又腾空而起,往东方飞去。它像个大探照灯,一路照得通亮,最后落入松花江里消失1981年月9日,随着一声惊雷,人们看到两个橘红色的大火球,带着刺耳的呼啸声,从乌云中滚滚而下,坠落在上海浦东高桥汽车站。两个火球在地面相撞,发生一声巨响,消失了。

1993年9月16日晚大约19时45分,江苏省滨海县城天气异常闷热,气压很低,突然一条红火龙从该县东坎镇东村东园组的村东向西飞来,飞到杨某家周围上空时,变为一只火球窜进屋紧接着一声巨响,一人遭雷击身亡,身上衣服头发均被烧光,还有二人被击昏在地,身上多处烧伤,后经抢救脱险闪电这种罕见的自然现象给充满好奇心的人类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借想象来解释它。把它描绘成骑着火团的矮精灵,或者是口吐火焰、兴风作浪的怪物。在19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了对球状闪电的漫长的探索。球状闪电虽然罕见以来,人们还是得到了大量的直观资料,其中包括一些科学家的目击记录。球状闪电是特的闪电,但它的形成原因至今尚未弄清。有人认为它是一团涡旋状的高温等离子体;有人认为它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大气放电等。

最新的科学进展导致了一些科学家将分形理论引入球状闪电的研究,提出分形球状闪电模型:在普通闪电的一次放电瞬间产生的颗粒极小的高温微尘与周围介质碰撞并粘结成—种错复杂的网状结构种分子形结构。它有相对稳定的形状,但密度极小,绝大部分体积是空隙。正是这些空隙储存了球形闪电的能量,它是一种化学能,能星的释放可能是一个链式的化学反应从人类已掌握的自然规律出发,科学家们已提出了几十种模型,他们都能不同程度地解释球状闪电的部分性质。

然而,因为不能在实验室中对球状闪电直接硏究,无法获得充分的数据,而目击报告中许多现象又似乎矛盾重重,所以,能得到普遍认可的模型至今还没岀现。200年已经过去,自然界仍在炫耀它天才的创造,它里面究竟隐藏着什么奥秘?相信总有一天人类能够解开这其中的谜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2: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市蜃楼

19世纪时,欧洲的许多探险队进λ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进行探险。探险队进λ沙漠后,所携带的饮用水一天比一天少。有一天,他们忽然发现在前方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湖泊,湖水在刺眼的烈日照耀下波光粼粼,湖边还映着大树的倒影。探险队员看到这一幅景象,喜出望外,欢呼雀跃地拿着水桶兴奋地向湖边跑去。但跑了很久,也未能靠近那片湖泊英囯探险家李温士敦在非洲卡拉哈里沙漠旅行时也曾被这种现象欺骗过。

当时,他正在沙漠中行走,忽然发现前面出现一个湖泊,干渴难忍的他于是朝湖的方向奔去,结果可想而知他根本无法接近那片湖泊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叙利亚沙漠地区还见到更奇怪的景观。当时,雨季刚过,旱季即将来临。火红的太阳还悬在天空中,乌云飘过后,天空洒下一阵急雨。这时在天际突然出现一弯彩虹,与虹影相辉映的是,在它下面隐现出一座市镇,蓝色的湖水、绿色的树木、白色的房屋。这些奇景是怎么回事呢古代人将这些奇异的现象称为海市蜃楼。传说蜃是一种会吐一股股气柱的蛟龙,它吐出的气柱仿佛海上城市中的幢幢楼台亨阁,远远看去,若有若无。

其实,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在沙漠中由于强烈的太阳光照射在沙地上,接近地面的空气被迅速加热,因此其密度比上层空气的密度小,折射率也就小。从远处物体射向地面的光线,进入折射率小的热空气层时被折射,入射角逐渐增大,也可能发生全反射,人们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处物体的倒影,仿佛是从水面反射出来一样。
沙漠中的行者就常常被这种景象所迷惑在海面上也会出现这样的奇景。夏季,海上的上层空气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空气密度小,而贴近海面的空气受较冷的海水影响变得较冷,空气密度大,就出现下层空气凉而密,上层空气暖而稀的差异。从两层密度悬殊的空气穿越而过的光线由于短距离内温度相差7C~8℃C时,在平直的海面上或海岸,就会出现风景、岛屿、人群和帆船等平时难得一见的奇景。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岛屿等虽然位于地平线下,但岛屿等反射出来的光线会在密度大的气层射向密度稀的气层时发生全反射,又折回到下层密度大的空气层中来。上层密度小的空气层会使远处的物体形象经过折射后投进人们的眼中,而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的,从而出现海市蜃楼的奇景.
蜃景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点有密切联系,不仅能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柏油马路上偶尔也会看到。柏油马路因路面颜色深,夏天在灼热阳光下吸收能力强,同样会在路面上空形成上层的空气冷、密度大,而下层空气热、密度小的分布特征,所以也会形成蜃景.对于这种奇异的景象,长久以来,人们迷惑不解,以致闹出了不少笑话

1798年,拿破仑率领大军攻打埃及,军队在沙漠中行进时,茫茫沙漠中突然出现一个大湖,顷刻间又消失了。不久又出现一片棕榈树林,转眼间又变成荒草的叶子。士兵们被弄糊涂了,以为世界末日来临,纷纷跪下祈求上帝来拯救自己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一次会战中,德军澘艇已达美国东海岸之外,从潜望镜内向海上窥探的艇长却惊讶地发现纽约市就在自己头上,他以为自己指挥的潜艇跑错航线,进入美囯海域,赶紧下令撤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2:4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室效应的争议


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科学家们根据长期观测得到的大量数据分析指出,全球气候在20世纪明显变暖,跟20世纪初相比,现在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这种温暖期是过去600年里从未有过的。全球气候在整个20世纪确实一直在变暖,但气候变暖是不是因为温室效应呢?会不会持续变暖呢?对此,众说纷有些科学家认为20世纪气候变暖是小冰期气温回升的延续,是自然演变的结果,跟温室效应无关。

在地球存在的46亿年中,气候始终在变化,并且是以不同尺度和周期冷暖交替变化的,也就是说,20世纪气候变暖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人们不必恐慌,到了一定的时期气温自然会变冷。科学家经研究发现,第四纪也就是距今25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多个不同尺度的暖变化。周期越长,气温变化也越大。周期为10万年左右的冰期,气温变化了10°C;周期为2万年的,气温仅变化了5℃。在近万年中,这个规律依然在起作用:10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变幅100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变幅为1°C~1.5C1000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幅为2℃~3℃.

但还有些人反对以上观点,他们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温室效应而人类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的工业制造业以及日益增多的汽车等,导致燃烧矿物燃料越来越多,人类向空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大大增加。加上绿色植物尤其是森林遭到了极大破坏,无法大量吸收人类排出的二氧化碳,因此,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大增加,阻碍了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引发温室效应。昰的二氧化碳既能吸收热量,又阻止了地球散热,地球热交换因此失去了平衡,导致全球气温不断升高。

一个权威性的政府组织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进行了大量详尽的研究,他们明确指出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科学家们利用电脑收集了大量的技术发展预测、人口增长预测、经济增长预测等相关资料,再根据对未来100年里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的35种估计值,做出了7种不同模型来预测全球气候,最终的结论是气温未来100年可能增加14°C~5.8℃C。如果这种预测变成现实,地球将会发生一场大灾难。农业将遭到毁灭性打击;海平面将上升,淹没更多陆地,并导致淡水危机;各种自然灾害将轮番发生,生态平衡将遭到破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2: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英国《观察家报》2004年1月11日报道,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1/4的陆地动植物,即100多万个物种将在未来50年之内灭绝,这必将对人类的生存造成灾难性的影响。为此,英国多位著名气候专家在剑桥大学召开会议,商讨防止地球继续变暖的办法。尽管温室效应¨论十分行,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不少科学家认为目前地球正朝低温化方向发展。

他们认为,尽管20世纪的气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气温曲线变化并非完全一致,20世纪的40~80年代,有过降温的过程。这种看法也不无道理,他们从两个方面提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首先,他们认为,气候变化受地球自身反馈机制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大气与海水间存在着热交换,气温升高时,热交换増强,海水吸收热量升温后,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也会增加。

不仅如此,气温的升高还会增加地球上的生物总量,寒冷地带由于变热,生长在那里的植物生长期变长,植物带也在高温的作用下移向高纬庋的地方,二氧化碳被森林吸收后,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回到大气层。另一方面,由于空气极度湿润,植物残体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充分分解,以泥炭的形式储存到地壳,这正是碳元素从生物圈到地圈的转化过程.

其次,气温上升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也能起到一定程烹的缓解作用。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加剧,大气含水量增加,形成一些云,大量的太阳辐射会被这些云反射、散射掉,从而缓解气温的上升气象系统是十分复杂的,无论地球变暖是否是因为温室效应,我们都应该加以关注。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弄明白地球变暖的来龙去脉,从而改善环境,造福人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2: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臭氧层真会消失殆尽吗


我们头上20~48千米处,是环绕着地球的臭氧层。空气里的大部分氧分子(O2)由两个氧子组成,而每个臭氧分子(03)内包含3个氧原子阳光对于臭氧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阳光里的紫外线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使普通的分子分解。自由的氧气单原子与邻近的氧分子(02)结合,就形成了臭氧分子(03)。臭氧层的臭氧浓度极低,如果将延伸30千米的臭氧分子集中到一起压缩为固体层的话,厚仅为3毫米。

在地面附近也会存在臭氧。阳光会与汽车尾气或工厂排出的烟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生成臭氧。地面附近的臭氧含量会在闷热的烟糞天里达到警戒水平。吸进臭氧分子对身体是有害的,因为臭氧分子会对肺部形成伤害。练习长跑的人如果过多地吸入含有臭氧分子的污染的空气,会感到肺部疼痛,呼吸困难。生长在公路两侧的树木和其他植物往往会因为臭氧污染而生长缓慢但是我们头上几十千米处的臭氧层不但不会对我们的健康构成威胁,相反还保卫了我们人类的健康。臭氧会吸收来自宇宙中的紫外线:紫外线会使我们的皮肤颜色变深;如果接受了过多的紫外线照射,我们的皮肤会被灼伤,甚至患上皮肤瘟。

从20世纪70年代起,科学家们一直关注臭氧层的变化。他们发现氯氟烃会破坏臭氧层,而氯氟烃被广泛地应用于冰箱、空调和气溶胶罐中。每次使用发胶、摩丝、空气清新剂时,或者冰箱和空调被送去维修或报废时,都会有氯氟烃气体泄漏进入空气科学家认为,氯氟烃气体在空气中会慢慢地向上飘,最终进入臭氧层。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氯氟烃会放出氯气。氯气会分解臭氧分子,生成普通的氧气分子(O2)。如果这个反应不停地进行下去,臭氧层终究有一天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2: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1985年的时候,一位英囯科学家公布了—个重大的发现:南极洲的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臭氧层空洞。这个臭氧层空洞的面积相当于整个美国的大小,每年春天都会出现。当季节改变,风向发生变化时,周围的臭氧分子会被吹过来填补这个臭氧层空洞,但与此同时周围地区的臭氧水平就会显著下降。1992年冬天,欧洲和加拿大部分地区上空的臭氧含量下降了20个百分点研究人员在南极洲的上空还同时发现了大量氯的一氧化物,这是一种在氯气分解臭氧反应过程中释放出的化学物质。

由此可见,日常生活里广泛应用的氯氟烃的确是一大隐患据估计,臭氧含量每下降1个百分点,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就会上升2个百分点,同时皮肤瘟的发病率会上升3~6个百分点。紫外线对人体的兔疫系统也会造成伤害,使人们更容易患上疟疾一类的疾病。此外,紫外线还会破坏植物细胞——从树木到庄稼。科学家们还担心臭氧层变薄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而此后的一系列结果将不堪想。

臭氧层有保温作用,而随着臭氧层逐渐变薄,臭氧层附近的空气温度下降,会导致全球风模式的变化,从而导致气候变化。随之而来的可能是长期千旱、庄稼歉收、粮食短缺,甚至大饥据科学家计算,即使全世界人民都行动起来,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阻止破坏臭氧层的活动,使臭氧水平恢复到从前的水平也需要一百多年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探寻沙漠的形成


今,沙漠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向人类的生存地带延伸,人类的未来面临着严峻挑战。人们在治理沙漠的同时,也在思索沙漠的形成原因。地球上沙漠的分布来看,沙漠是地球上千旱气候的产物。然而,并不是所有沙漠的成因用这一观点来解释。例如,塔尔沙漠在平时上空总是湿润多云,而当西南季风来临时气中的水汽含量几乎可与热带雨林区相比,即使如此它仍然是一片沙漠。经过研究,科学家们认为形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尘埃。塔尔沙漠上空平均每平方千米飘浮着1吨半多的尘埃,是芝加哥上空的好几倍,而且尘埃分布高度也较高。

塔尔沙漠没有降雨的件,也没有成露的条件:白天尘层增温,空气因地面缺少加热而不能上升;夜间,尘埃以散热冷却为主,空气下沉使地面散热減弱。尘埃使空气变得十分千燥,地面只能形成沙漠。那么,这么多的尘埃又源于何处呢?有的学者指出,人类是破坏生态环境、制造沙漠的真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演变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谁能想到,在远古时代,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区曾经是一片植物茂盛的肥沃土地。然而,人类常常为了眼前的利益乱砍乱伐,大肆破坏自然,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沙化,从而加快了沙漠化的进程.

也有人反驳说,有些沙漠产生时,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人类不适当地开发自然,固然会使丰美的草原、森林退化成沙漠,但沙漠本身作为一种生态类型,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了。底是人类还是气候制造了沙漠?或是他们共同制造了沙漠?人们对这个问题仍然争论不休。但有一点是无需争论的,那就是为了人类的将来,当务之急应抓紧治理沙漠,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厄尔尼诺现象


近些年,每当人们讨论气候和自然灾害的时候,往往会提到这样一个名词—厄尔尼诺在各种媒体上,它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在人们眼里,厄尔尼诺显然已成了“灾星"的代名词。厄尔尼诺是南美洲秘鲁渔民最早对影响当地鱼流的秘鲁近海暖洋流的通俗叫法,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婴的意思,指的是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的秘鲁和厄尔尼诺附近,即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不仅扰乱秘鲁渔民的正常渔生产引起当地气候反常,而且在厄尔尼诺现象强烈的年份,还会给全球气候带来重大影响。

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异常,该凉爽的地方骄阳似火,温暖如春的季节突然下起大雪,雨季到来却迟迟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却洪水泛滥.….据记载,从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97年发生并持续至今的一次最为严重。现在,对厄尔尼诺已有了一个基本一致的定义,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赤道海面的一种异常增温,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

它表示一系列的海气反常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冷水区的消失;太平洋赤道地区东南信风的消失;西太平洋赤道地区的热水向东部扩散;由上述三种现象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反常。据专家统计,厄尔尼诺大约每过2~7年出现一次,但却没有一定的周期性,每次发生的强度不尽相同(即表层海温的异常程度不同),持续时间也有差别,短的持续半年,长的持续一年以上。

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依然没弄清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有一种观点目前较为行,这就是大气因子论。这种观点认为,赤道太平洋受信风影响形成了海温和水位西高东低的形势。与此同时,在赤道太平洋西侧的上升气流和东侧的下沉气流的影响下,信风会加强;一旦信风减弱,太平洋西侧的海水就会回流东方,赤道东段和中段太平洋的海温因此会异常升高,从而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气象学家已证实,厄尔尼诺确实会引发世界上一些地区气候异常及气象灾害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学家经验的积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厄尔尼诺的研究工作已取得较大进展。

1997年9月,科学家们利用气象监测卫星收集到了大量数据,并据此得到了一张图片。他们发现了一块水域,其水面要高出正常情况33厘米,它表明,一次剧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进行中。果然,在随后的几个月中,该水域对气候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全球各地区几乎无一幸今天,天文学观测手段和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先进,厄尔尼诺现象也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但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谜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怕的极地雪融


科学家曾对两极冰雪完全融化的情况下海平面的上升高度做过估算,但是要确切地知道被没的陆地面积则必须对全球海岸进行极为复杂的调查如果南极东部冰盖融化的话,全球海平面将会上升60米,而南极西部冰盖融化的话,全球海平面将会上升6米虽然一般认为格陵兰岛的冰盖要比南极的稳定,但是一旦格陵兰岛上的冰盖融化的话还是对全球海平面高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比较正式的估计结果是格陵兰岛完全融化后,海平面上升范围在7.1~74米之间。

综上所述,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融化后,海平面总的上升高度大致为744米左右北极冰层融化的话不会对海平面高度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因为北极冰盖本身就是由海水结冰而形成,是一块只有一小部分冰层浮出水面的巨大冰块人们所关心的其实是冰层融化后随之而来的海水淡化问题,极地冰层是陆地上的淡水,如果冰层融化。

大量涌入的淡水将对现有的海水造成一定的冲击对冰层融化后被淹没的陆地面积的估算,即便是随意猜测,也要基于全球永远变动的海线(假设坡度为千分之一)可能会被新的海平面淹没的状况来进行家还要考虑当南极大陆所负载的冰盖重量消去后随之而来的地壳反弹现象。冰盖巨大的压力使得南极大陆处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消去冰盖的重量,地幔就会相应地向上抬升。今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所以仍在不断地上升,便是由于大约1万年以前半岛上所负载的冰层被消除的缘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秘的“多个太阳"


在“后羿射日"的古老神话中,天空曾出现过10个太阳。虽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天空中出现多个太阳,却是有史书记载的:相传赵匡胤陈桥兵变时,天上就出现了两个太阳。赵匡胤借此天体异象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创下了宋朝百年基业。
1933年8月24日上午9时45分,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山的上空,太阳的左面和右面,分别有太阳,人们对此惊奇不已
1934年1月22日和23日,上午11时至下午4时,古城西安也出现了3个太阳并排在天空的奇景。
1965年5月7日下午16时25分和6月2日晨6时,在南京浦口盘诚集的上空,连续两次出现了3个太阳并排在空中的景观。
太阳系中只有一个太阳,这是不容置疑的,那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由大气变化所引起的。

在离地面6~8千米的高空中,一年四季气温都非常低,这里有大量不同形状的冰晶体,随着大气上下翻滚。当阳光照到这些小冰晶上,它们就如玻璃三棱镜一般折射太阳光,或者如镜面般把太阳光反射回去。由于阳光被折射后光就从不同角度发出去,这样就在太阳周围绕成美彼得堡的学者洛维茨在1970年夏季曾见到这样的奇观:“有两个虹彩的光圈在太阳的周一个大,一个小。在它们的上面和下面各有一个发出亮光的半弧,就像两个宽大的牛角与光圈上下相连。条与地平线平行的白色光带从太阳和虹彩光圈中间穿过,在蓝天上环绕。

有两个光彩夺目的幻日出现在白色光带与小光圈交叉的地方。幻日面向太阳的一侧为红色,而背离太阳的一侧则拉着一条很长的发光的尾部。在白色光带上能看见3个同样的光斑正对着太阳。在太阳上面的小圆环上第6个耀眼的斑点在不停地闪烁着。这一复杂的光晕现象在天空中持续了5个小时之久光学原理造成了这一让世人惊奇不已的自然现象,其实真正的太阳只有一个,其余的都是虚幻的影子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海海沟中的秘密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大海的深处知之甚少,总以为大海的底部是平坦的,后来人们才发现海洋的底部与大陆样,有竞广的海底“平原和“高原”,也有纵横相交的海底山脉,甚至还有深达万米的海沟海沟被称作“倒过来的山脉”,是海洋底部最深凹的地方,它是一种地质形态构造。深海沟大多位于大洋的边缘,是大陆与海洋过渡的最外边的一种地质构造单元,它具有特殊的形状(代表大陆、大洋两种不同地壳的接缝)和极大的深度(约为6000~1000米),比一般洋底要深3000~5000米。

近年来,科学家们对海沟地形做了大量勘测,对大量勘测结果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世界大洋中深度超过7000米的海沟有19条分布在太平洋,只有4条分布在其他的海洋中。世界最著名的一些海沟,如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和汤加海沟等就位于太平洋西部边缘的岛屿外侧。这些海沟的橫截面均呈¨V形,由于松散物的堆积,海沟最深处或海沟底部总有一段平坦的地形。可能由于海沟运动缓慢,这种海沟平底又并不是完全水平的,而是稍微向岛弧方向倾斜。从阿拉斯加沿岸起有一连串的岛弧山脉直达新西兰海沟,这些岛弧的结构并不单大陆一侧的内弧多为火山弧,而位于大洋一侧的外弧则多为非火山弧。

这些神秘的海沟是怎样形成的呢?
大量的历史资料表明,海沟众多的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边缘地区。1876年1月,伴随着斐济—克马德克群岛间海沟的8级强震,这里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面变形、断裂和崩塌等现象。1891年10月,日本横滨的地面裂开了一条长达160千米的裂缝。1899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使许多岩块离开原位置10~15米,它还使岸边森林也陷入海中随着20世纪60年代地震学的发展,一些人开始从地震机理入手硏究海沟形成的原因。

地幔下面温度高的部分发生热膨胀后就会产生热对流,形成地球内部的物质对流,就像锅中经过反复加热的水会发生膨胀,水的体积增加,密度变小变轻,锅底较热的部分上升,相反表面上的冷水就会下降。于是,科学家们推测:海沟形成的原理也与此相似后来,科学家们据此模拟了海沟的形成过程:大洋中央海岭顶部异常大的地热流,在张力作用下,与从海岭下方上升的地幔热对流,为地震提供能量来源,就是这种对流和地幔上升的张力,造成了大洋海岭中央部位的裂谷带和断裂带。到达大洋边缘部位的地幔流与大陆相碰撞,然后就在那里沉潜。地壳被下降的地幔流带动而发生凹陷,于是在大陆边缘部位就产生了像深海沟那样的凹地。

但是,让科学家们感到棘手的是,地幔对流说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至今他们仍不能证实大规模的地幔对流的存在;即使存在,也无法证实它能在地壳之下沿着大洋底部横向流动。科学家们仍在努力探索着,以期早日破译海沟的秘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掌握海洋中的气候变化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们出海航行作业最担心的就是遇上风暴,巨大的海浪常常会把船掀翻或击沉,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经常岀海的人们必须了解怎样掌握海洋中的气候变化。40多年前,国外有一艘考察船在大海中进行科学考察。一天,船上的一位气象工作者在施放探测气象的高空气球时,无意中将气球贴在脸上,顿时,一阵剧烈的疼痛袭击了他的耳朵他不由得喊叫起来。

奇怪的是,考察船在当天晚上遭遇了猛烈的风暴。当时,这位气象工作者只是把这些客观现象记录在航海日记中,并没想到这两件事情之间是否有某种关联当这艘考察船返航后,科学考察记录被送交科学研究机构,由另一位科学工作者进行审阅。当他看到气球事件的记录后,灵机一动,忽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气球振荡与海上风暴是不是有着某种自然联系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团,科学家们又做了许多实验,结果发现只有在恶劣天气的前夕才会发生气球振荡的现象。同时,他们还做出了更细致的工作,用特殊仪器把每次气球的振荡全部记录下来,并做出振荡曲线。经过比较他们发现,这种振荡和人耳听不见的声波振荡极为相似。

科学工作者坚持不懈地进行深入而又广泛的研究之后,终于从一只气球入手识破了海洋的声音的秘密。原来由于风暴所掀起的波浪与空气摩擦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又引起了气球的振荡。人耳既听不到次声波,也听不到超声波。在自然界中,打雷、地震、极光、风暴等现象都能产生次声波。在上述事件中,气球收到的次声波是风暴所发出的。强烈风暴的涡流会导致次声波和很多频率的声波产生,当遥远的海面上发生风暴时,风暴中心产生强烈的次声波并且很快向四周传搔。

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达到了每秒340米,远远超过了风暴本身的移动速度。所以,每当风暴来临时,次声波一定会先行,为它奏响“前奏曲在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都能“听"到风暴的“前奏曲。生活在沿海的渔民通过长期的观察积累知道,如果海鸥和其他鸟类一早就飞出,深入海洋,那么傍晚一定没有强风;若乌类在弱风中徘徊于岸边,或飞向海洋不远处,便预示着风力即将加强;当大群大群的鸟类从海上飞回海岸,鱼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生活在近岸水域里的小虾纷纷靠岸,则是风暴来临的预兆。

这些动物都能感受到海洋的次声波。在这些动物中水母对于次声波有着极强的天然感受能力。在水母的8个触手上生有许多小球,小球腔内生有沙砾般的听石,这是水母的“耳朵这种奇特的听觉器官,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由海浪和空气磨擦而产生的次声波冲击听石,刺激着周围的神经感受器,使水母在风暴来临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就能够得到信息。

水母接收次声波的现象给了人们很大的启示,根据这个原理,人们成功设计出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这种仪器由接受次声波的喇叭、共振器和把这种振动变为电脉冲的电压变换器以及指使器等组成,仪器的钟形收音喇叭就相当于水母的听石。它被安装在轮船的甲板上或海岸边,由一个小电动机给它提供动力。它就像雷达的天线一样转个不停,搜索着次声波传来的方向。

当喇叭收到海洋的声音ˆ时,在仪器反馈系统的作用下,喇叭立刻停止转动,随后谐振器放大次声振荡,再传到压电石英片上,次声振荡便转换为电流振荡,经过电子放大器放大在荧光屏上显示出来,或由微伏表指示出来。这种仪器对风暴的预测十分有效,能提前15小时对风暴作出预报,这对海上作战的防风暴工作非常有利目前,次声波接收器还不是很先进,只能发现离海岸不太远的风暴,距离一远它就无能为力了。

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对大自然的进一步探索,不用多久,科学家能用更先进的观测技术预测到海洋上的任何一场风暴。到那时,人们就真正能够掌握海洋中的气候变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奇域之谜

神秘莫测的间歇泉

在中国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搭各加地,有一种神奇的泉水—间歇泉。间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系列短促的停歇和喷发之后,随着一阵震人心魄的巨大响声,高温水汽突然冲出泉口,即刻扩展成直径2米以上、高达20米左右的水柱,柱顶的蒸汽团继续翻滚腾跃直冲蓝天。它的喷发周期是喷了几分钟、几十分钟之后就自动停止,隔一段时间才再次喷发除了中国的间歇泉外,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还有一眼举世闻名的间歇泉—盖策泉。这个泉在间歇时是一个直径20米、被热水灌得满满的圆池,热水缓缓流出。不久,池口清水翻滚暴怒,池下传出类似开锅时的呼噜声,随之有一条水柱冲天而起,在蔚蓝色的天幕上飘洒着滚热的细雨,这条水柱最高竟可达70米。

学家经过考察指出,适宜的地质构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间歇泉最根本的因素,外,还要有一些特殊的条件:首先,间歇泉必须具有能源,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地区的炽热的岩浆活动是间歇泉的能源,因而它只能位于地表稍浅的地区。其次,要形成间歇性的喷发,还要有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来连接一条深泉水通道。在通道最下部,地下水被炽热的岩浆烤热,但在通道上部,泉水在高压水柱的压力下又不能自由翻滚沸腾。由于通道狭窄,泉水也不行随意地上下对流。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在不断地加热中积蓄能量,当水道上部水压的压力小于水柱底部的蒸汽压力时,通道中的水被地下高压、高温的热气和热水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后,压力减小,水温下降,喷发因而暂停,为下一次新的喷发积能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奇的尼亚加拉瀑布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驰名世界的大瀑布,坐落在纽约州西北部美加边境处,位于尼亚加拉河的中段。这条河流发源于伊利湖,向北流入安大略湖,仅长58千米,但是因为伊利湖与安大略湖地势相差100多米,当河水流经陡峭的断岩带时,便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以山羊岛为界,分为加拿大瀑布和美国瀑布两部分,由三股飞瀑组成。两处瀑布的水源虽来自同一处,可是只有6%的水从美国瀑布流下,其他94%的水是从加拿大瀑布流下。其中,在河东美国一侧的两条瀑布,有着彩虹瀑和“月神瀑的美称,后者因其极为竞广细致,很像一层新娘的婚纱,又称婚纱瀑布,两瀑布中间隔着兰那岛。在河西加拿大一侧的飞瀑最为壮观,形状有如马蹄,故称马蹄瀑。马蹄瀑与前两瀑相距约二三百米,但看上去基本是“三位一体的半弧形"。

历史上的尼亚加拉瀑布,曾是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争执不休,甚至兵戎相见的必争之地。1812~1814年间,两国曾多次为此发动战争。后来,双方签订了《根特条约》,规定尼亚加拉河为两国所有,以中心线为界。从那时起近200年来,加美两国享有一条和平的边界,双方都在各自的边设立了尼亚加拉瀑布城。150多年前,拿破仑的弟弟耶洛姆·波拿巴曾携新娘到瀑布度蜜月,开创了到此旅行结婚风俗之先河。据统计,每年来尼亚加拉瀑布旅游的游客400多万人,其中以情侣、恋人居多。尼亚加拉一词来自印第安语,意即“如雷贯耳。

关于这个瀑布有一则动人的传说:从前,有一位美貌的印第安姑娘被部落的酋长相中。酋长想娶她为妻,但姑娘不愿意,于是,在新婚之夜,她独自划着独木舟沿尼亚加拉河而上。在河水中,姑娘变成了美丽的仙女,后来经常出现在大瀑布的彩虹中尼亚加拉瀑布原本是人迹罕至、鲜为人知之地,几千年来,只有当地的印第安人知道这自然奇观。在他们实际上见到瀑布之前,就听到如同打雷般的声音,因此他们把它称为 Onguiahra,意即“巨大的水雷¨。据传,欧洲人布鲁勒于1615年领略到尼亚加拉瀑布奇观。162:年,欧洲探险者雷勒门特第一个写下了这条大河与瀑布的名字,称为尼亚加拉。

据说尼亚加拉瀑布已存在约1万年了,它的形成在于不寻常的地质构造。在尼亚加拉峡谷中岩石层是接近水平的,每千米仅下降3.5~4.5米。岩石的顶层由坚硬的大理石构成,下面则是易被水力侵蚀的松软的地质层。激流能够从瀑布顶部的悬崖边缘笔直地飞泻而下,正是由松软地层上的那层坚硬的大理石地质层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时期,巨大的大陆冰川后撤,大理石层暴露出来,被从伊里湖流来的洪流淹没,形成了现今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通过推算冰川后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则有可能是在2.5万年前形成的,但具体形成于何时还有待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大的海底溶洞-----巴哈马大蓝洞


也许你见过陆地上的溶洞,但你能想象海底也有溶洞,并且虽然这个洞穴位于水下,但洞中却生机勃勃吗?这个神奇的海底大溶洞就是巴哈马大蓝
哈马群岛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外的罗萨尼拉沙洲与海地岛之间,整个群岛由30个较大的岛、600多个珊瑚岛和2000多个岩礁共同组成,全长1200千米,最宽处达600多千米,其陆地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

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安德罗斯岛面积有4300多平方千米,在岛的南北之间,有一个世界上最的海底溶洞—巴哈马大蓝洞。巴哈马人称蓝洞为沸腾洞或喷水洞,这是因为有汹涌的潮流在洞口出入的缘故。涨潮时,洞口的水开始围绕着一个旋涡飞速旋动,能把任何东西吸λ;落潮时,洞内喷出蘑菇形的水团。一些当地人相信,一种半似鲨鱼半似章鱼的怪物生活在蓝洞内,这种怪物会用长触须把食物拖入海底的巢穴内,吐出不需要的残余物。人们据此来解释水流出入这些洞穴时的猛烈运动。

巴哈马大蓝洞全部洞穴都在水面之下,全长800米,直通大海。各洞窟彼此都有通道连接,各通道左穿右插,又连着小洞窟,像迷宫一样。洞中遍布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和石笋,有的像妖魔鬼怪,有的像飞禽走兽,有的像鲜花树木。这里虽然终年得不到太阳的照晒,但却充满了生机,洞壁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海绵,洞里生活着青花鱼等水生动物

那么,为什么会在水下形成巴哈马大蓝洞呢?巴哈马群岛原来是一条巨大的石灰岩山脉的部分,当时地球上遍布冰川,海平面远远低于现在的海平面。后来,石灰岩受到酸性雨水的淋蚀而形成许多坑洼,逐渐成为洞穴。再以后,地下河因气候的日益干燥而消失了,洞穴也随之干燥,于是从石灰岩中析出的硫酸氢盐和钙慢慢形成石笋和钟乳石,没有水的支撑,洞顶开始坍塌,很多洞窟的顶部成了穹形。

距今1.亿年前,冰川因地球气候转暖而开始融化,海平面也逐渐升高到现在的高度,一部分陆地沦为海洋,于是巴哈马群岛上的一些洞穴就变成了水中洞穴,巴哈马大蓝洞因此形成由于一般的海底洞穴一旦形成了便常常被淤泥冲积物充塞掩埋,因而极少有海底洞穴存在。而巴哈马大蓝洞则因为附近大河很少,沉积物少,而且水流较急,能将附近的沉积物迅速冲走而得以存留到现在。但巴哈马群岛至今仍在下沉着,那它将来的命运又会如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报时”的澳大利亚怪石


石能报时?听起来近乎天方夜谭,但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确实有块能报时的怪石。屹立在沙漠中的这块怪石高达348米,周长约800米,仅其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几亿吨重这块怪石通过每天很有规律地改变颜色来告诉人们时间的流逝:早晨,旭日东升,阳光普的时候,它为棕色;中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它为灰蓝色;傍晚,夕阳西沉的时候,它为红它是当地居民的标准时钟,当地居民根据它一日三次的颜色变化来安排农事以及日常生活。

怪石除了随太阳光强度不同而改变颜色外,还会随着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幻形象时而像一条巨大的、悠然漫游于大海之中的鲨鱼的背鳍;时而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乌黑发亮的潜艇;时而像一位穿着青衣、斜卧在洁白软床上的巨人怪石为何具有“报时的功能。为了解释怪石ˆ报时的现象,许多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对怪石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对怪石的结构成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些科学家试图这样解释怪石产生的怪现象:怪石之所以会变色是由于怪石处在平坦的沙漠,天空终日无云,空气稀薄,而怪石的表面比较光滑,在这种情况下,怪石表面有镜子的作用,能较强反射太阳光,因而从清晨到傍晚天空中颜色的变化能相应地在怪石上得到呈现。怪石变幻其形象则是由于太阳光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活动而产生反射、折射的数量及角度的不同,这种变化反映到人眼,即成为怪石幻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诡秘的幽灵鸟


西方人酷爰航海,而历来航海史上怪事多多。在斯匹次培根群岛以北的地平线上,1英囯船长朱利叶斯发现了陆地,但这块陆地始终无法接近,然而值得肯定的是,这块陆地不是光学错觉,于是他便将陆地ˉ标在海图上。200年后,乘“叶尔玛克号破冰船到北极考察的海军上将玛卡洛夫与他的考察队员们再次发现了一片陆地,而且正是朱利叶斯当年所见到的那块陆地。

航海家沃尔斯列依在1925年经过该地区时,也发现过这个岛屿的轮廓。但科学家们在1928年前去考察时,在此地区却没有发现任何岛屿艘意大利船在1831年7月10日途经西西里岛附近时,船长突然发现在东经12°4215″、北伟37130的海面上海水沸腾起来,一股直径大约200米、高20多米的水柱喷涌而出,水柱刹那间变成了一团500多米高的烟柱,并在整个海面上扩散开来。船长及船员们从未见过如此景观,被惊得目瞪口呆。

当这只船在8天以后返航时,发现一个冒烟的小岛竟出现在眼前。许多红褐色的多孔浮石和大量的死鱼漂浮在四周的海水中,一座小岛在浓烟和沸水中诞生了,而且在随后10多天里不断地伸展扩张,周长扩展到48千米,高度也由原来的4米长到了60多米。由这个小岛诞生在突尼斯海峡里,这里航运繁忙,地理位置重要,因此马上引起了各国的注意,大量的科学家前往考察。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正当人们忙于绘制海图、测量、命名并多方确定其民用、军事价值时,小岛却突然开始缩小。到9月29日,在小岛生成后一个多月,它已经缩小了87.5%;又过了两个月,海面上已无法再找到小岛的踪迹,该岛已完全消失。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大西洋北部。有一座甍产海豹的小岛,它是100多年前由英国探险家德克尔斯蒂发现的,它也因此被命名为德克尔斯蒂岛。大批的捕捉者来到了这个甍产海豹的岛上,并建立了修船厂和营地,但此岛却在1954年夏季突然失踪了。大昰的侦察机、军舰前来寻找均无结果。事隔8个月以后,一艘美囯潜水艇在北大西洋巡逻,突然发现一座岛屿出现在航道上,而航海图上却从来没有标识过这样一个岛屿。潜水艇艇长罗克托尔上校经常在这一带海域航行,发现此岛后大为震惊,罗克托尔上校通过潜望镜发现岛上有人居住,有炊烟,于是命令潜水艇靠岸登陆。经过询问岛上的居民才知道,这正是8个月前失踪的德克尔斯蒂岛。

类似的怪事还有很多,科学家们称这种行踪诡秘、忽隐忽现的岛屿为“幽灵岛”。它们不同于那种热带河流上常见的、由于涨水或暴风雨冲走部分河岸或沼泽地而形成的漂浮岛。那么幽灵岛是怎样形成的呢?这种时隐时现的小岛究竟是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的呢?这成为世界海洋科学家们的热门话题法囯科学家对这类来去匆匆的幽灵岛的成因做了如下解释:由于撒哈拉沙漠之下有巨大的暗河流入大洋,巨量沙土在海底迅速堆积增高,直至升出海面,因此临时的沙岛便这样形成了。然而,暗河水会出现越堵越汹涌的情况,并会冲击沙岛,使之迅速被冲垮,并最终被水流推到大洋的远处。

另有学者认为,这不过是聚集在浅滩和暗礁的积冰,还有人推测这些幽灵岛是由古生代的冰构成,最终被大海所消灭。多数地质学家则认为是海底火山喷发的作用形成此类小岛。他们认为,有许多活火山在海洋的底部,当这些火山喷发时,喷出来的熔岩和碎屑物质在海底冷却、堆积、凝固起来,随着喷发物质不断増多,堆积物多得高岀海面的时候,新的岛屿便形成了。有的学者认为,小岛的消失是因为火山岩浆在喷出熔岩后,基底与海底基岩的连接不够坚固,在海流的不断冲刷下,新岛屿自根部折断,最后消失了。

有的学者认为,可能在海底又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使形成不久的岛屿被摧毁。还有学者认为,是火山活动引起地壳在同一地点下沉,使小岛最终陷落上观点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都不能说明,为什么有些小岛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耍把戏呢?为什么它们在同一地点突现、消失,再突现、再消失,而与其邻近的海域却没有异常现象发生呢?到底是什么所为呢谁以解开的谜团始终困惑着科学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挪威海底为何成“公墓"


1980年,一场高难度的悬產跳水表演正在挪威沿海的一个寸草不生的半岛上进行。这个半岛一面是山,三面环水,悬產下的海水深不可测。来此观看表演的人非常多发令枪响后,30名跳水运动员纵身飞下悬崖,做着各种精彩的空中动作,钻进了大海之中。观看者全神贯注地欣赏着运动员的精彩表演。可是,半小时过去以后,却没有一人从水面露出。人们大为惊慌,运动员的亲属伤心痛哭。表演的组织者派出救生船和潜水员寻找运动员,可是连下海救生的潜水员也一去不复返。

第二天,一名配有安全绳和通气管的经验丰富的潜水员下海探索。当安全绳下到距海面只有5米时,潜水员、安全绳和通气管以及船上的潜水救护装置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全部拖进海底。表演的组织者又向瑞典抢险救生部门求援,该部门派来一艘瑞典的微型探察澘艇。可令人惊异的是,这艘微型潜艇入海后也无影无踪了。美囯派来了一艘海底潜水调查船,地质学家豪克逊主持调查工作。在电视监视器前豪克逊不停地对海底进行搜索。突然,他发现有一股强大的潜流在离船不远的地方,那30名运动员名潜水员的尸体和那艘微型潜艇就在那股澘流中,在海底还有不少脚上拴有铁链的人的尸体。

豪克逊非常吃惊,觉得难以置信,但监视器录像机也录下了这一奇景。是什么造成了运动员和潜水员不能返回水面而被淹死呢?那些脚上拴着铁链的尸体又是来自何处?他们是些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尸体没有腐烂?这些奇异现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关于这个海底坟墓人们议论纷纷,说法不经过调查以后,豪克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在这里暖流和寒流进行交汇,因而一股强大的漩涡在此形成,附近的人和物体都被卷入涡心,带到水下。这里水质纯净,没有各种生物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所以尸体不会腐烂。

至于那些脚上拴着铁链的尸体的来源,豪克逊认为,曾经有一座大监狱在这个半岛上,死去的犯人不断被监狱的看守们投入海底,逐渐聚积了这么多尸体。豪克逊还认为,这里寸草不生是因为半岛上的岩石能产生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这座大监狱被遗弃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但豪克逊也没有搞清楚究竟是一种什么射线这只是豪克逊的个人观点。对于海底“公墓“,别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想知道海底“公墓¨是如何形成的,还得等待更为深入的硏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万年前的陨石坑


每天有多达几百吨的陨石进入地球的大气层,但大部分都十分小,仅几毫克。一般陨石进入大气层的速度在10~70千米秒,仅仅较大的陨石经大气层磨擦后迅速减速至每小时几百千米并随着声闷响撞击到地表,其中由于几百吨重的陨石减速不大,撞击到地表时造成陨石坑。陨石是宇宙中小天体的珍贵标本,因此,研究陨石为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生命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美囯亚利桑那州弗拉格斯塔夫市附近的巴宁格陨石坑(又称流星陨石坑)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极好例证,被撞出的陨石坑直径1200米,深200米,猛烈的撞击使坑口周边隆起,高出周围沙漠达40多米。它是由约5万年前一铁质流星撞击形成,根据陨石坑的大小推算,这颗流星可能重达90万吨,直径100米。在遇到地球大气层阻力时,大多数流星会燃烧或粉碎。

科学家们认为,这颗流星如此之大,运行速度如此之快,以至它能整块抵达地球。它冲落地面发生爆炸,其能量可能是1945年8月毁掉日本广岛市的原子弹的40倍。当1871年人们发现这个洼地时,都以为它是塌陷的火山口。1890年,有人在洼地岩屑中发现了碎铁。于是,一些科学家开始怀疑那可能是外太空物体撞击地球所留下的痕迹,而并不是火山口但最初人们不理解为什么在巴宁格陨石坑看不到陨石本身。这个庞然大物给人们留下了大坑和坑边几块陨石铁片,为什么便没了踪影?有人估计陨石就落在坑下几百米的地方,可是谁也没有去挖出它来加以证实。

有些人则以为陨石被埋在地下了。后来科学家们推测,这块巨石在落地时已击成碎块了费城的采矿工程师巴宁格博士,深信坑里埋有富含铁质的巨大陨石,于是他把那块土地买了下来,并于1906年着手钻探。经过勘查,他发现坑口东南面的岩层比其他方位的岩层高出30米,由此他断定陨石自北面掉落,以低角度撞击地面,留在坑口东南缘地下。于是,钻探工作在东南缘继续展开。但1929年,钻探工作被迫停上。

1960年,有人在坑里发现两种罕见的矽:柯石英和超石英。这两种物质可以在极大压力和极高的温度下制造出来。在坑内找到这两种物质,足以证明坑口由巨大撞击力造成。巴宁格的信念获得证实,为了纪念他,陨石坑现在就以他的姓氏命名由于巴宁格陨石坑与月球表面上的环形山非常相像,科学家们利用它来做研究,美国宇航员在那里进行训练。

一些游客也被获准前来参观,他们顺着一条很陡的小道花1个小时才走到地球表面曾一度布满着陨石撞击的伤痕,已发现的撞击陨石超过120个,大部分是2亿年以成的。科学家认为6000多万年前落入地球的巨大陨星导致了地球上许多动植物的灭绝时70%的生物绝种都是由于陨石撞击地球造成的。估计直径为10千米的陨星在白垩纪后期了地球,这导致了恐龙的突然灭亡。巨大的陨石还可能造出很深的陨石坑,这个深度足以穿透地壳层,导致大量的火山喷发。如果陨星落入海洋,会导致海啸、巨大的潮汐」石降落是壮观的,但其危害也是巨大的。只有真正揭开陨石之谜,才能造福人类。相信不久的未来,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是可以如愿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4 12: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踩在“火球”上的冰岛


意为冰冻的陆地”,位于格陵兰岛和挪威中间,靠近北极圈,为欧洲第二大岛。这个岛国约有759是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原,其余为平原低地。被冰雪覆盖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境内有许多冰川,其中东部的瓦特纳冰川是欧洲最大的冰川。冰岛不但寒冷多雪,还是界上火山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因此,冰岛又被人们称为冰与火共存的海岛公元7世纪时,爰尔兰僧佀最早抵达冰岛,他们视此为隐修之地,一直到9世纪初期。传统上,公元874~930年之间被定义为冰岛的“垦殖期”,当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政治动荡,迫使多北欧人向西流亡。

最先来此垦殖的是挪威人,他们于公元874年安身于一个有温泉热气的地方,他们给它起名为雷克雅未克,意为烟笼湾”,就是现在冰岛的首府。岛地形特殊,虽然国名为“冰岛,岛上却有200多座火山,…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山岩石上,大部分土地不能开垦,是世界温泉最多的国家,所以被称为冰火之国”。

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在冰岛呈现出温柔、粗犷、奇特、怪异、虚幻甚至残酷、无奈,在这个岛上可以领略到冰川、热泉、间歇泉、活火山、冰帽、苔原、冰原、雪峰、火山岩荒漠及瀑布。冰岛地质详洋底相似,其基岩以玄武岩和火山岩屑为主。大陆的基岩上还有一层花岗岩,但冰岛却基本有。冰岛目前的岩石,大部分早在6000万到4000万年前凝固而成。由于冰岛长期有火山活动,化石极为稀少,所以鉴定地质年代差不多只限于利用岩石中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

冰岛的200多座火山中,有30多座为活火山,史上曾记载的爆发次数就多达150多次。冰岛位于大西洋的海沟上,每次海沟扩张,都会引发火山爆发和地震。18世纪时,频繁的火山爆发毁坏了冰岛14的土地,让冰岛人多年看不到太阳。近年来,科学家通过红外线探测器已找出5个地温上升的地区,表示可能有火山爆发的危险。自从公元12世纪以来,冰岛最有名的火山赫克拉峰每个世纪都约有两次大爆发。

1947年,赫克拉峰开始了最猛烈的一次爆发,整个地区的天色变为一片昏暗,风把一些火山渣和火山灰吹到冰岛以东1600千米外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熔岩一股一股地从峰顶的火山口流出,一直流了一年多。熔岩停止流出后,加上新喷出的岩层,赫克拉峰的火山锥加高了130多米。第二年春天,火山爆发停止后,深厚的火山气还继续沿山坡流下,凝聚在附近的山谷中,导致放牧的牲畜常被熏死位于冰岛南端的威斯特曼群岛,大约1万年前在火山喷发后,它们才从北大西洋海底升起成为今天的样子。

威斯特曼群岛由16个小岛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个叫海姆依岛,在冰岛语里是“故乡的岛的薏思。海姆依岛碧波环绕,重峦叠嶂,绿草如茵。但海姆依岛上的两座活火山随时有爆发的危险,埋在冰层底下的火山,一旦苏醒,则掀开冰盖,将大量冰块喷发出来,造成奇特的喷冰现象。

位于冰岛南端的威斯特曼群岛,大约1万年前在火山喷发后,它们才从北大西洋海底升起成为今天的样子。威斯特曼群岛由16个小岛组成,其中最大的一个叫海姆依岛,在冰岛语里是“故乡的岛的薏思。海姆依岛碧波环绕,重峦叠嶂,绿草如茵。但海姆依岛上的两座活火山随时有爆发的危险,埋在冰层底下的火山,一旦苏醒,则掀开冰盖,将大量冰块喷发出来,造成奇特的喷冰现象

1973年火山突然爆发,四处蔓延的岩浆和直冲云霄的火山灰,毁了岛上1/3的村落,湮没了数百幢民宅。但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当地人却并没有表现出恐惧和逃避,他们依然安居乐业,生活得悠闲自在。同时,火山也成为海姆依岛最吸引人的景观之一,游客们来此不仅是为了欣赏当地的美景,还盼望能探寻当地奇特的火山地貌,体会与火山为伴的感受。为了降低火山喷发的危险,科学家们一直在对冰岛进行密切观测,哪一天火神会发威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