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6-3-11 20:15 |
---|
签到天数: 75 天 [LV.6]辟谷中学II
|
一、《弟子规》的历史源流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分为五个部分,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加以演述。是儒家学说的浓缩版、通俗版,从人伦和人性的角度诠释做人的道理,彰显人性的光芒。《弟子规》成书于清朝康、乾盛世。由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乾隆年间秀才贾存仁修订和改编而成。
二、《弟子规》的当代医疗价值
今天很多慢性病、亚健康都与人们的“心”乱有关。现代医学也证实了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化程度决定着人的健康与长寿。所有疾病都可归于“心”乱,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心的导航系统错误了”。心乱,形就乱了,病就来了。
三、善待经典,践行经典
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母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大到可以改变命运、救人性命,中到治病,小到不生病。有些教国学的老师,可以把经典倒背如流,却搞出一身子的病,为什么?那是典型的“口头派”只说不做,背经典也是用来比赛、争名次,根本没有把经典落实到日常生活中。道在低处啊!高处不胜寒。所谓的低处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吃、穿、饮食。
四、《弟子规》的医学原理
(一)“物随阳而出入”。太阳东升西落,天天如此。太阳是自然界中生命之源,“万物生长靠太阳”。《黄帝内经》:阳升阴长,阳杀阴藏。如同大地里春夏秋冬的景象。天有昼夜,人有起卧。《内经》上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举……是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也。《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可以让人把自己的“太阳”——也就是心(西医讲的神经系统)稳定下来,让人自己悔过好病。
(二)身随“心(阳)”而盛衰
在新加坡,有一位100多岁的老人叫许哲,乐于助人,把自己最好的衣物送给需要的人,自己穿着破旧的衣裳。经常到养老院帮助比自己小的病人翻身、擦屁股。记者问他为什么坚持这样干,他说:“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这指示我们有形(身体)随无形的心变化而变化,无形时时刻刻影响着人类健康。为何年轻人过早衰老,因心先老,叫未老先衰。他们无表情、无兴趣爱好,生活无追求、人生无奋斗目标。大学里有一部分人,无理想、无追求、无奋斗目标,平时抽烟、喝酒、晚上打游戏,一到期末考,为不挂科,通宵达旦看书,持续没多久身体出问题了。
《弟子规》上,开篇即说“首孝悌,次谨信”。《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语:“百善孝为先”。在古代,孝放在最高的位置上,没人敢违背。《孝经》: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人之习也。今日在素食楼讲座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吃素是最大的孝顺。素者,本也。长期吃素的人本很厚,心平气和。而长期吃荤的人,则心浮气躁。当今,为了赚钱,许多人半夜出去买卖,不仅折损自己的寿命,还亏了孝道。 人的这个躯壳如同这房子,心如同房屋的主人。如主人长期不住在房子里,再好的房子也会很快倒塌。心也如此,常年累月在外飘摇,不愿意回家看看,即使很强壮,也会很快遭受坍塌。物质第一,金钱至上是现代人的价值观,他们不知道人一生所享受的物质在出生的那一刻已成定数,他们不懂得惜福,不懂得为自己多积点福德,真的很令人心痛。回头吧,在外的游子们!把心收一收,回房享受一下躯体,放慢节奏,邀请几位好友,泡上一壶茶,放一曲古琴,好好享受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