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6-3-11 20:15 |
---|
签到天数: 75 天 [LV.6]辟谷中学II
|
熊先生的学术思想,随着他的年龄增长而不断发生转变。熊先生早年批判六经,中年趋向佛法,后来以《周易》为主研究中国文化的传统。熊先生的哲学跟其他人的哲学不一样,有的人讲完了哲学,言行不一,但是熊先生不一样。熊先生所讲即所做,他是用生命践行哲学。熊先生是中国哲学的继承者,他的生命和他的学问是连在一起的。
熊先生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特别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抗战困难的四十年代,他重建儒学的“本体论”。“体”或“本体”,就是最终的根源与根据。他把中国人的宇宙论和本体论联系起来,通过讲“本体宇宙论”或者是“宇宙本体论”,重建了本体(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根荄与根据)。熊先生将研究视角拉回至王阳明和王船山,以二王之学,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熊先生评价中国的学问“吾学贵在见体”,那么“见”的是什么体?“见”的是哲学的本体、良知的本体。
儒学特别重视的是五经、四书,这些学问都是以仁爱、仁义之体为中心,同时,这也是熊先生的生命的体验。熊先生的“见体”,就是要体验仁心本体,这个本体既是宇宙的根源,也是道德的生命,它们都是联系在一起的。
熊先生从儒家哲学的思想资源里挖掘并重建“大本大源”。他认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是“明示本体”,哲学是“以本体论为其领域”。生命本体是生生不息的,同时这种宇宙生命本体也是道德的本体与主体,体现的是道德的自主性。人的生命的创造活动、道德自我完善的活动过程,也就是本体及其实现的过程,即是人的最高本质。这就是熊先生所谓的中国哲学,是与生命、生活相关的哲学,它涵盖了天地万物,主导着自然宇宙。熊先生在这里强调的儒学之“本体”,尤其是心学之本体,不是超绝的本体,而是合天地万物,即人的精神生命与道德意识的运动或感通,人的生命与宇宙大生命能够浑然成为一体。
熊先生在“本体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体用论”。“体”即前面所说的生命的根据、良知本体、仁心本体,而“用”是指开出来的文化世界与宇宙等。人的生命与宇宙大生命连接的环节是“用”。所谓“用”,按照中国哲学传统的话语来讲,它是一种功用或工夫;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讲,它是一种道德实践、道德修养。所以,良知、本体、修养以及实践,就是熊先生所讲的工夫和本体、内圣和外王的统一。体用哲学,一方面主张尊生、明有、健动、率性,强调用、物、有、坤的层面,呼唤科学、民主、自由人权、知识理性,另一方面重建我们道德的尊严和人格的尊严,及中国文化的生命。
熊先生大谈本体论问题,尤其是把儒家哲学的内核——内圣之学中所探讨的心性关系问题、道德哲学问题、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础和终极寄托的问题,加以系统化、体系化,从而在中国儒学史上第一次公开地以“本体论”的名目标志他的儒家哲学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