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1-3-2 22:01 |
---|
签到天数: 1519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佛学的历史上,释迦牟尼自创立佛学,到他圆寂后的两百年时期,算佛学的原始时期。原始佛学的中心针对;人为什么有种种痛苦,烦恼和不幸?导致终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或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解脱生死苦恼达到彻底觉悟?因而提出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及因果报应等理论。在佛学的发展过程中,习惯上称原始佛学为小乘佛教,发展后的佛学为大乘佛学。
1.小宇宙的研究
佛学把人体当作小宇宙。围绕人体的组织,人的思想和行动,所以将一切事物分为三大类,即:蕴、处、界三种。这就是成为佛学的小宇宙分析学说。这里的“蕴”,即是五阴、五蕴、五众,指一切事物的物质精神的五种要素。对于人体—小宇宙则是构成人体的身、心的五种要素,就是:色、受、想、行、识。这里的“处”,指十二处,也作十二入。感觉和知觉一切事物分为内六处(六根),主观能力。客观对象为外六处(六境)。说白一点儿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舌识、身识、意识,共十八项。下面,分别介绍。
(1)五蕴
五蕴指色、受、行、识,构成人的肉身和精神心理五种东西。蕴是集聚的意思。色、受、想、行、识,五种东西积聚,构成人。五蕴是人的表现形态,并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性被这五种东西遮盖住了,所以五蕴又叫五阴,它能遮障人的功德智慧。人由五蕴集聚而成,所以人的身体就叫五蕴身。五蕴身是由业报感得来的,所以又叫业报身。业报身,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在生生死死轮回、轮转。
五蕴中的色蕴,指构成身体的物质。物质身体就叫色身。物质都具有一定的形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叫质碍,质碍就叫色。物质以一定的形态呈现,这叫物质具的相,所以色又有色相,构成身体的物质,如皮肤、肌肉、骨骼,等等都叫色。呈现的外貌如身形、容颜、声音、动作等,都叫色相,色相也可以叫表相。人最大的表相差别,是男女差别。
五蕴中的受蕴,指人的感受。领纳就叫受,领略外境,受纳于心。人的感受可分五种,分别是喜受、乐受、苦受、舍受。喜是原因,乐是结果;忧是原因,苦是结果;舍受是不喜不乐,不忧不苦得平淡感受,又叫中庸受。人都有喜乐忧苦平淡的感受,比如张三感到快乐的,李四并不觉得快乐;令张三痛苦的事,李四未必痛苦,这是受蕴的差别相。就是说,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感受。感受因人异,而且与他自己的业报有关。乐善好施,多做好事的人,处处都会感到快乐;损人利己私欲重的人,处处感到不快乐。感受是一种业报,人们都随业受报。
五蕴的想蕴,指人的想象。取像就叫想,人头脑中出现的一些念头,一些形像。想蕴可分为理想、妄想、幻想、情想四类。其中理想好理解,理想对人有很大的鼓励作用,人都应该有崇高理想。妄想是与现实可能相违背的想象。如想通过暴力、杀人、行刺获得权势;妄想导致行动,就成为犯罪,会造成社会的不幸。幻想是指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想象。幻想不能成为人生活的支柱,人不能在幻想中生活必须面对现实。情想指对爱情、恩情、友情等感情的想象。情想一般可以增进感情。积极的情想,可以产生幻想,用于创作也可以形成理想,推动事业。情想太重,违背现实,就成愚痴,引起不良后果。
五蕴的行蕴,指人的行为活动。人的行为受思维和意志的支配,这些思维意志叫思。人的行为活动包括思维活动、语言活动、身躯活动三种,这就是身、语、意之业。三业的根源是人的思想和意志,思想支配语言、思想支配行为。思想本身是一种行为,它又是其它行为的主导者。五蕴中行蕴较复杂,因为它直接受前面三蕴的影响。比如,行蕴受想蕴的支配,人的行为总是企图实现自己的理想、妄想、幻想、情想。还有身、语、意三业,都摄在行蕴中。三业有善与不善区别,佛弟子要做到三业清净,无论是思想、语言行动都要符合佛法的教诫,符合民族国家优秀传统和道德规范,防止行蕴的堕落。
五蕴的识蕴,指人的八个识,是人的心理和意识的总称。识蕴也是人的物质身体、感受想象、意志行为的总主人。人的八个的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识就是八识中的前六积,又专称作识。前五种识属于感觉,第六积既管思维,也管感觉。前六识的作用是与外境接触,对外境进行区别认识,了解辨别就是它的功能。前五识的五种感觉,获取外部信息,由第六识即意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所以第六识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意识有相似含义。第七识未那识,意思是思量.第六识的意识来源于第七识,所以第七识又专称为"意".从现代心理学观点来看,第七识是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活动垢中枢。第八识阿赖耶识,意思是藏识。有三个意义:能藏,能含藏一切法的善恶种子;所藏,指被第七识所覆盖,不易显露;执藏,指第七识为自内我。第八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个含义,故称着藏识,这和弗洛伊德所提的“潜意识”理论很相似。但藏识比潜意识功能更复杂,因为它同时也是意识的依据。总之,八种识又可以叫做心意识。心意识概括了人的一切精神活动。意是生命的中枢,执持第八识,使其成为生死流转的生命的原动力。心意识虽有分工,但统一为人的精神活动。
(2)十二处(六内处与六外处)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又名内六处。处,出生的意思,就是说生出六识之处。六入,入是涉入的意思,六根与六境互相涉入。
外界的色、声、看、味、触、法叫六尘,尘是染污的意思,能污染情识,使真性不能显发。叫六境是六根所缘的境界。六尘又叫外六处,也能引发人的六识。
六根六尘合称十二处,能产生六识。六根就是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和感觉神经,六尘是六种外部刺激。六种感知觉的产生必须依赖六种感官的能接受刺激德特性,和六种刺激能作用于六种感官的特性。能接受刺激叫能缘,被接受就叫所缘,所以六根又能叫缘处,六尘又叫所缘处。
六根是有法,但以缘起空性剖析,有必趋子无,这里说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眼睛也处于不断变化中,小孩、年轻人目光敏锐,老了就视物昏花。所以眼睛没有永恒性和独立性,谁条件改变,由有趋于无,所以说“空中无眼”。同理,耳、鼻、舌、身、意都随条件变化,都依缘而起,都会由有趋于无。
六尘也是有法,色、声、香、味、触、法是六种现实境界。六尘中的法尘,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第六意识的根,是人垢中枢神经系统。意根能对第五根所缘之境分别好丑,而引起善恶,等种种认知,这种对意根产生作用的就是法尘。可以说色、声、香、味、触是物质形态的刺激物,法尘是精神形态的刺激物。
六尘必须依缘六根才有价值和意义。比如失去味觉的人,任何东西都没有味道。鼻子有问题就闻不出气味。没有身体,就无所谓触压。没有思想,就没有对规律的认识,所以十二处的六内处与六外处的理解就上述例子一样。
(3)十八界
眼、耳、鼻、色、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合称十八界。
界就是界限。六根各有界限,六尘各有界限,六识也各有界限,所以叫十八界。
六根的界在于六根不能超越构成它的物质结构,也就是根的色法组织。根的色法组织包括表现于外的器官,叫浮尘极,其神经组织叫净色根。眼根的净色根,是视神系统。耳鼻、舌身的净色根全是各自的神经的系统。意的净色根就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的系统之大脑,又是第六意识所依托的物质基础。第七识之来那识依托于小脑、脑子和丘脑。整个神经系统包括植物神经系统,为第八识所依托。六根的功能作用,直接受与之相关的神经系统的限制,眼睛只能接受色光刺激,耳朵只能接受声波刺激,等等。所以六根各有其界,又叫六界。
六尘的界,就是刺激物的适应范围。眼睛能涉及的色尘境、太大、太小、太亮、太暗都看不见。现代科学认为眼睛的适应刺激范围是380毫微米至780毫微米波长的光波,可见人们所能认识的色尘境是一个很有限的范围。把色说成色界,是就它对眼睛有限制作用,限制眼睛对外境的了解。色境大小强弱,都会引起眼睛的疲劳,使眼睛无法胜任所对之境。由色尘形成的限制,叫色界。同理,有声界、看界、味界、触界、法界。相对于听觉的声波范围是20到20000赫兹的振动波。对于不同的人界限亦有差异,这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感觉国限。其中法尘对意识的限制,形成的法界,只指意识所能把握的外境,不能与华严法界相混淆。华严法界指宇宙万有,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
六识也有界限,识不能离开业报身另有往处,识就住在五蕴色身中,成为业报身的主人。人自我意识中的“我”,是由识产生的。身语意三业,都是“我”的支配下进行的,没有“我”就不能造业。在“我”的支配下的业行,就是人识的境界,业行的境界是大脑为基础的。眼、耳、鼻、舌、身五识都受第六意识所缘境的限制。就是说人的思想境界可以限制人的感觉。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感知的外境,不符合我见时,可以被意识所否决或歪曲,符合我见时,又可以被欣赏而夸大。感知觉受主观意识的限制,所以各有其界。意识又受什么限制呢?意识以我执、我见作界,即受第七识中执持的“我”的自我意识和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的烦恼的限制。人考虑问题,不自知觉的就会从“我”出发,“我”就会限制人的正知正见,这就是意识的界。“我”为第七识所执又藏于第八识中。所以第七识执着的“我”和第八识所藏的“我”,由之而形成的自我意识和潜意识,就是第六意识的界。
如果把六根、六境的十二处当作一切法,那么十二处的中心就是意处。如果把十八界当作一切法,那么在十八界的中心就是意识界的七界。
当然,意界和六识界中的不同的。六识界是现在刹那的六识,它的作用一结束进入过刹那,过去的六识就是意。就是六识和意只是时间上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