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12|回复: 5

5.2周 淡定 家庭为什么这么多矛盾,写的太好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6-28 12:41
  • 签到天数: 127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6-5-9 13: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家庭为什么这么多矛盾,写的太好了

    一家人

    俗话说得好: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 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

    老人道

    ①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②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 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

    ③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 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得知恩、感恩、报恩。

    ④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⑤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来当家,不摆老资格。

    ⑥家里有问题,首先是老人行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过分。

    ⑦家里有问题,老人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有缺德之处,没把家人教育好。

    ⑧老人如何使一家兴旺呢? 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修德免罪,一方面为子孙培德扎根,庇荫子孙。

    ⑨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风水,最高等的风水。

    父母道

    ①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②向子女宣扬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尽孝榜样给子女看,用感恩先辈的恩德,来启蒙后代。

    ③不安排老人做事,他们喜欢什么就做点什么,但要多关心老人,常劝他们多休息。

    ④父母是人伦之始,阴阳之道,阴为母,阳为父。阴阳和,才能万物生长,阴阳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质一定不好,或者儿女缺乏。

    ⑤小孩子是否健康与母亲关系很大,有无智慧与父亲关系很大,是否福德庄严就看父母是否经常以快乐的爱心去做事做人。

    ⑥子女不听话,不孝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也不孝顺老人,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对上不认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对下(子女)怎么教育都不到位。

    ⑦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骂子女,因为子女的成败也与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关,第二要考虑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

    ⑧“管”是父母任着自己的性子,找儿女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 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儿女的脾气激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缘故。

    ⑨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化。明白他的个性,帮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夫妻道

    ①整个家庭的建立都是以爱为根,没有爱无法建立家庭,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

    ②博爱无条件:不管人,不束缚对方。给对方自由权。

    ③夫妻之间要做到相互补漏,而不是互相埋怨。

    ④本来是丈夫的事情,但是丈夫忘记做了,妻子不要埋怨,要认真把事情做好;反过来,丈夫也要这样做。对方做不到的自己补上去。这就是互相补漏。

    ⑤家后,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领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中悌兄弟姐妹,下慈儿女,就是自己十分尽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后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

    ⑥成丈夫多照顾岳父岳母,妻子多孝敬公公婆婆;譬如给老人买东西,应该是女婿亲自给岳父岳母,媳妇亲自送给家公家婆。

    ⑦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阴阳各有其位。男子以刚正为本;女子以柔和为本。“刚”是不动性(不发脾气),“正”是合乎正理。“柔”要性如水,“和”就要合乎 理。所以刚正就是柔和,柔和就是刚正,名词虽然不一样,精神却是一样。

    ⑧夫妻闹矛盾,一是违背天地赋予的恩;二是违背父母赋予的情;三是违背自己本命多生多劫本分的因缘。违背生命本分的因缘,生命就失去正报的依靠。夫妻分裂,就是生命的分裂。

    ⑨夫妻道,也就是阴阳道, 夫义妇顺,阴阳气顺,互相不克,不但不生病,不夭亡,还能家齐,子孙昌旺。所以,男子要明女人的道,女人要明男人的道,家庭才能合乐。

    丈夫道

    ①男子汉大丈夫要说话算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到做到。

    ②做不到就不要说,说话不算数就没有尊严。

    ③有私心就会暗中做违背良心的事,令全家烦恼,这种人不是好男人。

    ④“刚”是不但不打人骂人,而且被骂也不回答、不反驳、不烦恼, 被骂也不动性(不发脾气)才是刚。顺逆当头,安然自在,做到就是大丈夫。

    ⑤男人分有三夫:弱夫、暴夫、丈夫。

    ⑥丈夫则勇于承担一家的责任,以理服人,一家人有过错反过来自己生惭愧心。

    ⑦为人丈夫,要从“三纲”上定 住位,三纲是指性纲、心纲、身纲;不动禀性(不发脾气)为性纲;不起私欲为心纲;没有不良嗜好为身纲。生气是性纲倒;骂人是心纲倒;打人是身纲倒。“纲”是领的意思,必须要把女人领在道上,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慈儿女。

    ⑧男人是一家的栋梁,要能明理,有志气,领妻不管妻。

    ⑨如果男人做到位,则家中少灾难;如果男人做不到位,则家中多灾多难。

    妻子道

    ①女人是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

    ②女人要柔和,安祥笑容,和一家的人缘。

    ③如水一般随圆就方,合五色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 方,低矮就下,常认不是,是为女人的本分。

    ④女人多事,男人无声;女人不柔,家财不旺。

    ⑤不要刚暴,不要急躁,不要罗嗦多嘴,更不要去管男人的事。应助夫不累夫。

    ⑥女人有三妇:悍妇、弱妇、媳妇。 女人刚暴,管着男人,精神上欺压男人,说话像打雷一样,叫悍妇。这种家庭阴盛阳衰,丈夫会未老先衰,甚至夭亡,生下来的小孩也不中用。

    女人什么事也不做,全部依赖丈夫、依赖父母,叫弱妇。女人好吃懒做,怨天忧人是一家的扫把星,悍妇和弱妇都不是媳妇。

    媳妇的意思是平息一家的不和,做和睦一家的吉祥使者,对人平等、和气,齐满一家的福气。

    ⑦媳妇当性如水,性如水要知足常乐,意为根,托满家,和颜悦色。为一家的喜星,上孝父母,中和妯娌,下慈儿女能助夫成德。使丈夫无内顾之忧,能报效社会,立身行道,扬名显亲。不但治家如此,即在社会工作,也能恪守本分,建功立业。才能家道长久,福禄长享。

    ⑧一个家庭是否安乐,是否安静,是否兴旺发达,妻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女人能做一个性如水的妻子,定生贵子,定能助夫成德,家庭美满。

    婆媳道

    ①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姓来的,到同一个家里,如同母女。

    ②道在恩义并用,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闹得家务不合分居另过,家庭分崩拆离,家道不兴。

    ③婆婆是当媳妇多年熬出来的,等到娶了儿媳,便当了婆婆。媳妇是在家当姑娘,一出阁到了婆婆家,便当了媳妇。

    ④婆婆是早来的,一切事务全都明白;媳妇是晚来的,一切事务全不明白。婆婆就要把媳妇领到道上,待媳妇如女儿,不知道的告诉她,指导她,不得作难。

    ⑤本来媳妇就不是婆婆生的, 婆婆若不明白道,未先施恩,先扬短处,或以大压小,用脾气来管她,说话总种恶因,婆媳哪能发生好感情?

    ⑥每个家庭应设想到是自己的女儿嫁进这个家里,家婆应疼爱儿媳妇如同疼爱自己的女儿。如做不到,儿媳会用同样方式去对待她以后的媳妇,造成恶性循环。

    ⑦做媳妇的应该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孝敬。古人云:人生都有双重父母。所以对双方父母都要一视同仁。

    ⑧不孝公婆,种下如此之因,待儿女长大之后,定也会受儿女不孝自己之果报。

    ⑨家和万事兴,要想夫贵子贤,就要孝敬公婆,日子准能发达。 否则富贵花间露,荣华草头霜,皆不能长久。学道不是要求别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 TA的每日心情

    2017-6-28 12:41
  • 签到天数: 127 天

    [LV.7]辟谷中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3: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者,要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0:41                              
    道德经第十六章
                         来自老子                 
                                  
             
    《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

    【原文】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意译】
    修行者的心灵虚空到了极点之时,就要一心一意的坚持固守住这妙有清静而生发出来的真意。虚空虽然有作而生发出了妙有,但这一切妙有终究还是复归到了虚空。

    你看万物尽管生长得欣欣向荣而花繁叶茂果实累累,但最后还是复原回归到了它的根本那里。归根复本称为清静笃行,清静笃行称为回复本命,回复本命称为正常规律,知晓正常规律称为聪明智慧。如果有谁不知晓这正常的自然规律,其行为就会肓目带来凶灾。

    知晓正常的自然规律者,胸怀就会宽阔而包容一切;包容一切者就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者就能成就王道事业,王道就是天道,天道就是自然大道,只有符合自然大道,其道才能长久。按照自然规律去行其道者,终身都是不会有危难的。

    【札记】
    虚极才能归根复命,静笃才能万物并作。虚极者,万缘放下,一丝不挂,太极复无极,回复到混元无级大道之体;静笃者,纯粹精一,一元复始,无极生太极,万象更新,万物生发。虚极则空,静笃真一。虚静是宇宙万物的命根,它是永恒的。

    修行者,要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之静,即为虚静,唯有虚静,才能体悟大道的静。真常之静,即为虚静,唯有虚静,才能体悟大道的本体而归根;唯有归根返本才能恢复人的生命本原。

    常人生命的本原,这是不灭而永存的真常之道。修行者,修心修性修本原,修行修到虚静之时,才能称谓修道修真。

    有什么样的意,就有什么样的气,有什么样的气,就有什么样的功。心与意决定气与功。心与意可左右元气在人身上的运化分布。当修行者虚极静笃之时,体内元气中和而呈现无极化的场能,元气就会平衡均匀的散布到全身,以自动地调节人身体各部位的平衡,从而达到最佳的保健养生效果。唯有虚静才是真正的阴阳和谐平衡。

    虚静既是修道的方法,又是修道的境界;既是修道的层次,又是修道的目的。虚到真空,无染无相;静到集中,心无旁骛,唯有虚静才是至真妙道。

    修行者,以虚入门,以静入室,以观开智慧,以命为载体,以知明其数,以容纳宇宙,以公为天下,以王尽人道,以天行大道,以道为归根。归根者,归本原,了脱生死,灵魂飞举,永生逍遥,极乐在全真。修行者务必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切忌急于求成。宇宙万物皆有形,有象,有数,有寿,亦即天数茫茫不可逃。但是,大功大德,大仁大智,大慈大悲者可超出数理,不在此限。

    归根之径,修道之途,养生之法,求玄之路,尽在九真。天人合一,全真无极,万古长存,就在虚静。这是太上开示的超脱之捷径,不二之法门,最上之道法。唯有大善之根大慧之源者,才能真正地证悟这道林真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6-28 12:41
  • 签到天数: 127 天

    [LV.7]辟谷中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12: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才是你今生最应敬的佛!

    如果您想以后还能免费看到如此精彩的文章,请点击本文标题和第一张图片之间的蓝色字:智慧人生→再点击:关注.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很久以前,一个小伙子特别信佛,放弃了与之相依为命的母亲,远走他乡去求佛。他经历了千辛万苦,经过了千山万水,一直没有找到他心中真正的佛。有一天,小伙子来到一座宏伟庄严的庙宇,庙里的方丈是个得道的高僧。小伙子虔诚地在大师面前一跪不起,苦苦哀求大师给他指点一条见佛的道路。大师见小伙子如此痴迷,长叹了一口气,对他说:“你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当你在回去的路上走到深夜,你敲门投宿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给你开门时赤着脚,那个人就是你要寻找的佛。”小伙子欣喜若狂,多年的心愿终于有了实现的希望。他告别了大师,踏上了回家找佛的道路。   

    小伙子走了好几个月的时间,中间有许多次是半夜才看到路边有亮灯的人家。他一次次满怀希望地敲门,却一次次失望地发现,那些给他开门的人没有一个是赤着脚的。越往家里走,小伙子越失望,眼看着就快要到自己的家了,那个赤脚的佛依然没有踪影。当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后半夜终于走到自己家的门前时,他甚至沮丧得连门都没有劲儿去敲了。他觉得自己是个大傻瓜,世界上哪里有什么佛啊!他又累又饿,无奈地敲响了家门。“谁呀?”那是母亲苍老的声音。他心头一酸:“妈,是我,我回来了。”只听屋里一阵劈啪乱响,不一会儿,母亲衣衫不整地开了家门,哽咽着说:“儿啊,你可回来了!”母亲一边说着,一边把他拉进屋里。灯光下,憔悴的母亲流着泪,用无限爱怜的双手在他的脸上抚摸,泪光中分明是满足的笑容。小伙子一低头,蓦地看到母亲竟赤脚站在冰冷的地上!他突然想起了高僧的话,“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脚下,泪如泉涌:“母亲……”这一刻,儿子顿时大彻大悟——亲情是佛,母爱是佛,父母是应敬的佛。

    佛是什么呢?禅宗祖师说:佛是无事的凡人,天下的母亲都是凡人,对待子女她们无欲无求,有着佛的博大与宽容。  
      
    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的莫过于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是父母辛勤地养育着我们,我们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心血,我们能长大成人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在父母的眼里,儿女永远是个小孩子。

    羔羊尚知跪乳,乌鸦亦求反哺。一个人如果对赋予自己生命和辛勤哺育自己长大的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作为人该有的良心,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试想一下,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指望他去爱别人呢?

    愿天下儿女都发心的为母亲许愿祈福!更在其中感受:以恭敬心、真诚心把母亲当作佛陀一样侍奉,不让老人家为做儿女的担心、操劳,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6-28 12:41
  • 签到天数: 127 天

    [LV.7]辟谷中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6-5-11 12: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在做,天在看:“天”指的是谁?

      人在做,天在看”,那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别以为你做的事神不知鬼不觉,天老爷看着呐.这话说了多少年了,天是谁?考证下来,天有三,有三重天.

      一重天,道德之天。有话叫天地良心,还有说法叫天良。良心是天,什么是良心?良心就是良知,就是道德,由好知与好德组成。每个人做事,头上顶着道德这片天,道德两只眼盯着你看着你,对与不对,该做不该做,都有评判。道德之天对人是软办法,软中有硬,两手抓,一手赞扬,一手谴责。你符合道德,就是符合天意,就赞扬;你违反道德,就是违反天意,就谴责。

      二重天,法律之天。日月经天,谁能经天?经天的是法律。法律又称天平,能平天下,有法律才有天下太平。法律至高无上,没有天外有天。人类社会走上法治,不是一个人一群人的恩施,是日月经天,必然如此。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必须依法而行。道德是软的,法律是硬的,一软一硬,治国之道,不可或缺。每个人不管做国家之事,还是做个人之事,都要依法而行。道德之天在头上,法律之天在眼前,依法而行康庄大道,违法而行寸步难行。权大法大,一时可以权大,可以无法无天,但长不了不会久,法律终有一天会找到你。

      三重天,百姓之天。百姓是天,百姓是地。天地百姓,早就连在一起。衣食父母,衣食如父母,提供衣食的是百姓,百姓也是父母。历史少不了帝王将相,唱主角的是人民群众。天上布满了星星,那星星就是百姓的眼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真理。为官为民,庙堂之上庙堂之外,为公为私,天上星星都看着。东窗事发,有百姓有眼睛就会事发。何谓把权力置于笼子之内,一置于法律之内,二置于百姓监督之内。心中有天,就是心中有法律有监督。

      人要敬天畏天,有敬畏之心。
      道德之天、法律之天、百姓之天就是实实在在。

      得道德之天,你可以润;
      得法律之天,你可以安;
      得百姓之天,你可以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12-18 18:51
  • 签到天数: 191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6-5-12 09:3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真好,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6-28 12:41
  • 签到天数: 127 天

    [LV.7]辟谷中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12: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人为什么要少语、止语?


    心清,一切明;心悟,一切禅;心若安,可步步生莲
    修行人为什么要少语、止语



      一、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业,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

      同时可以防止辛苦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过而招来的麻烦和灾祸,在较大的程度上断绝了菩提道上的业因业缘。

      二、能够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坏正法道场的重罪。

      谚语有谓“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由于内心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难受,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实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说明他几乎还没有觉悟,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离生死出三界之心。

      如果是真正的修道人,心里常存惭愧,一定会珍惜光阴,把精力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

      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就难免对他人的害处远远大于好处,而且又缺乏真诚恭敬心。言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伤害人,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变成大磨擦,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和谐,于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既然破了六和敬,当然也破坏了正法道场,干扰了他人的正常修学,制造了恶劣的修学气氛,这个罪过当然不轻。

      三、能够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

      凡夫烦恼习气很重,遇到不称心如意的事情就会发牢骚,看人不顺眼就想去纠正人、批评人。

      譬如见人说话太大声,就想去制止他,见人关门动作粗鲁,发出巨大的声响,又想去纠正他,见人小便后不冲水,就想去批评他。

      止语就可以避免这些过失,逼着自己样样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慢慢地就会做到“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渐就会懂得“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渐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

      四、能够提升自己的诚敬心,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

      诚敬心多一分则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萨的一分加持。止语是佛菩萨之所欢喜,是依教奉行的表现,比起不修止语,对佛法、对护法、对众生、对道业的诚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许多。

      五、能够提升自己的警觉心。

      因为止语,受到别人的干扰会比较小,于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烦恼习气生起之时能比较迅速地察觉,并且令其息灭,久而久之,烦恼习气就会被控制住。同时也常常比较容易觉察出自己的毛病和过失,也能较快地改正过来。

      六、能够比较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不跟人说话时间久了,人家也不会找自己说话,不用常常应付人,受到的影响就小,就有更多的时间听经、读经、看书,凡事不闻不问,心里没有忧虑牵挂,心常能保持空灵,心就愈来愈清净,心愈清净就愈有智慧。

      七、能够更好地学习随缘度日。

      因为止语,人不得不老实,不得不放下种种的要求和意见,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没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渐渐地就学会了随缘度日,同时也不断学习在一切顺逆善恶境缘中保持心平气和,久而久之,烦恼就能伏住了。

      八、能够放下种种恩怨。

      与人多说,谈得投机则生感情,谈得不投机则免不了产生磨擦,就很容易与人结下怨仇,这些恩怨就会对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碍。

      常常找人说话,有时无意中也会得罪人,如果特别喜欢和某人说话,另一个人也许会想怎么就不跟我说话,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产生让人生烦恼的过失。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一切人。

      九、能够增长谦卑、恭敬的心。

      因为不再发表意见了,人家也不会再问您这样那样的问题,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的烦恼习气渐渐就会淡了下来,人人都不再对您多加关心,时间久了,就会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谦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觉也渐渐地增长起来了。

      不提供机会让人与自己谈话,也减少了别人造业的机会,同时也能防止有人烦恼起现行而找借口来障碍自己的正常修学。

      止语其实是在享清福。止语久了的人,会觉得说话是很麻烦、很辛苦的事,请他说话他会感到很不愿意,也很不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