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953|回复: 10

5.3 周 天怡小站 大象的故事:人要突破自我,莫自我设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28 00:17
  • 签到天数: 628 天

    [LV.9]辟谷大学II

    发表于 2016-5-16 00: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戏团里,有种怪现象。年幼的小象都是用粗壮的铁链拴着,而成年的大象则用一个普通的铁链拴着。这根普通的铁链实际上根本束缚不了强壮的大象。

    可是,为什么大象能乖乖的受束缚呢?那是因为,从小开始,它就被牢牢地束缚了,无形中它突破不了自己的这个设限。

    最可悲的是,一次大火。除了大象,马戏团里别的动物和人都逃脱了,只有大象,活活被大火焚烧。

    这样,这个本能挣脱那小小铁链逃命的大象,怀着自己一生的信念(我不可能逃脱这个铁链)而死去。望我们能从中吸取教训……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自我突破,不要自我设限。不能靠别人来帮你突破。好比即将除壳的小鸡,自己突破蛋壳,它能成活,靠别人敲破蛋壳,结果可想而知……

    一个人连小河都不敢过的,更不要说要说乘风破浪,横渡大洋了……

    所以,我们要做行动者,不能再做观望着,要突破自我设限,用于做一名参与者,千万别做观望者,要知道“冠军、胜利者是属于行动者,属于参与者。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币 +116 收起 理由
    月光飘扬 + 16
    都都哥 + 10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2016-5-27 09:53
  • 签到天数: 16 天

    [LV.4]辟谷小学III

    发表于 2016-5-16 07: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太好了,要做行动者,不做观望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28 00:17
  • 签到天数: 628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22: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心 发表于 2016-5-16 07:13
    说的太好了,要做行动者,不做观望者。

    谢谢,我们都要学以致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28 00:17
  • 签到天数: 628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5-16 22: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万别把孩子养成了乞丐!

    摘要:对待孩子,应该让他们从小学会自立,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信心,让他们在骄傲中长大,在自尊自爱中长大。

      一个流浪汉来到我家门前,他想向母亲要点吃的。这个流浪汉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个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

      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流浪汉说:“请你帮我先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可以吗?”

      流浪汉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要我搬砖?如果你不能帮助我,我不会怪罪,何必刁难我呢?”

      母亲不生气,她对流浪汉笑一笑,然后俯身用一只手抓起了两块砖。当搬过一趟回来时,她温和地对流浪汉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流浪汉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尖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滚动两下,终于伏下身子,用仅有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

      他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他一条雪白的毛巾,流浪汉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母亲又递给他一杯水,一块面包,临走的时候,母亲递给他20美元。流浪汉接过钱,感动地地说:“谢谢你,夫人。”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力气挣的工钱。”

      流浪汉感激地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就昂首上路了。

      过了一些天,又有一个流浪汉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祈求施舍。母亲让他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水和面包,还有20美元。

      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人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又让人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是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呢?”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屋后其实都一样。”

      我噘着嘴说:“那就不搬要了。”

      母亲摸摸我的头说:“可是,对流浪汉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一样了……”

      此后,经常有一些流浪汉来到我们家,每一次母亲就会把过去的戏重演一遍,我家的砖就屋前屋后地被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成功人士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他仅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他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一个流浪汉。因为当年你让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与我无关。”

      那人挺直身子,看着母亲说:“是你帮我找回了尊严,找回了自信。就在那一天,我才知道,我还有能力做一些事情。”

      独臂的董事长为了感谢母亲,他决定赠送我们一套房子,比我们现在的好很多。

      母亲说:“我不能接受你的馈赠。”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

      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我们家有四个孩子,虽然我们的家境并不富裕,可是,我们长大之后都自立成才了。我的两个哥哥都得到了博士学位,我的姐姐现在是一家超市的经理,我是一名律师,马上准备竞选我们州的议员。

      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我们家的那一堆砖,有时候还会在母亲的指挥下被搬来搬去。

      故事结束,请你思考两分钟,再继续。



      读完上面的文字,大家不要以为我在向大家展示一个行善的故事。绝对不是,我想让大家读到的是,一个关于教育的奥秘。

      你一定没有想过,我们的孩子来到我们生活中的时候,是不是很像那个流浪汉?他们没有能力,他们弱小,他们需要我们施舍,需要我们帮助……

      可是,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们呢?

      有的父母就真的把孩子当成了流浪汉,当成了乞丐,他们把衣服给孩子穿好,把碗筷端到孩子面前,把钱塞在他们手里。然后对他们说:看,是我辛苦地在养你!

      如果这样的话,孩子真的就变成了流浪汉和乞丐,在父母日复一日的施舍中,他们慢慢就失去自信,失去尊严,失去生存的能力。

      然后我们又会大声说: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你为什么啥都不会做?难道你将来还要我们养你?

      请仔细回味一下这个故事,想一想这个母亲的用心,想一想她的做法:对待孩子,其实我们不也应该如此吗?

      让他们从小学会自立,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信心,让他们在骄傲中长大,在自尊自爱中长大!

      孩子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他们确实弱小,但他们不是弱者;他们确实需要帮助,但绝不是施舍;他们不光要得到关爱,他们更需要得到希望和梦想。

      从现在起,检点一下自己的养育方式,看看我们在把孩子往哪个方向喂养?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60 收起 理由
    都都哥 + 6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28 00:17
  • 签到天数: 628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08: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读三国的时候,我们都知道里边有三绝“智绝、义绝、奸绝”,在这里,我们只谈“智绝”——诸葛亮。

    在小说中,诸葛亮的智慧可以用一个词概括:神机妙算。他的草船借箭、巧借东风、舌战群儒、空城计……无不令人拍案叫绝。但是如此聪明绝顶的一个人,却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并且成了三国里最先灭亡的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究其原因,其实是他自己培养人才不利造成的,在决策参与的时候,大多是诸葛亮自己智慧的决断,没有团队其他人员的参与,众多的谋臣将领没有实际的参与锻炼,久而久之,形成了对诸葛亮的绝对依赖,这对蜀汉政权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到后来诸葛亮位极人臣,更是凡事亲力亲为,没有为蜀汉培养后续人才,造成了“蜀中无大将”的局面。这样事必躬亲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积劳成疾,英才早逝。他的对手司马懿曾评价:“孔明食少事繁,其能久乎?”,尽管他认为孔明是天下奇才,但是“吃得少而干得多,这样能活的长久么?”奇才诸葛亮尚且如此,试问,世间有几人的智慧能超过他呢?

    独木难成林。企业的发展和组织的壮大,不能光靠管理者一个人的努力,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奋斗。很多管理者抱怨员工没有能力,难以独立完成任务,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员工的能力,而在于管理者没有锻炼培养员工。

    每一位管理者都希望员工任务完成的非常完美,但完美是相对的,允许员工犯错,在犯错中积累经验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作为管理者,只有在实际中锻炼壮大自己的队伍,才能乘风破浪,傲立商场。

    俗话说:“得人之力者无敌于天下也,得人之智者无畏于圣人也。”管理者拥有员工的“力”和“智”,还愁企业不强大么?

    记住,事必躬亲是执行者做的事,管理者要做的是掌舵领航,凝聚力量,完成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28 00:17
  • 签到天数: 628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00: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们教孩子守信,却总收效甚微?
    信守承诺,是绝大多数家庭都会教育孩子的基本品质和行为准则,可不同的家教方法,收效却大相径庭。我身边有不少家长,他们在意的,一般是在某一个具体事件上“不撒谎”,或是能兑现个短期承诺,如“周末带孩子去看电影”。可要说到长久的坚守,就显得有点苍白了。这或许是因为人情总是大于契约,“差不多就行了”成了挂在嘴边的话。只要不用做给人看,便不去“较真”走过场。

    可是,学会理解、分析并且履行承诺,于孩子而言真是很有必要。这不仅能让孩子自律有效地面对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事务和境遇,更能让他们自强自立地保护和捍卫自己的权利。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守信,就成为父母们的一大课题了。我在荷兰生活多年,这边的父母特别注重对“信守承诺”的培养,他们不仅能教导孩子守信,而且能确保孩子做到。其中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妈妈很忙,你要懂事”VS“妈妈试试,但有前提”

    有一次,在我中国和荷兰朋友家里发生了一件相同的事。这两家的女儿都在学钢琴,钢琴老师都是请到家里,每周一次一对一单独教学。这两个女孩子向她们的妈妈提出,要妈妈也和她一起学钢琴,不仅仅是陪着练。荷兰女儿的理由是希望能和妈妈一起学一样东西;中国女儿是觉得妈妈和自己一起学可以壮壮胆。

    中国妈妈为了给女儿打气,一口就答应了,坚持了一个月后,就不太喜欢,也顾不过来,常常爽约。开始她还找点理由,说工作忙或是头疼脑热身体不舒服,后来干脆连理由也不找就不学了。

    女儿倒是还在学,不过常常会说:“妈妈一点也没坚持,说话不算话!”

    她妈妈反而会回她一句:“学琴是你自己的事情,把妈妈扯进去干嘛?妈妈又要上班,又要忙家务给你做饭,你懂点事,行不?你什么时候把你妈累死,你就高兴了。”

    既然工作家务是生活常态,不是承诺和孩子一起学琴后才出现的新情况,为什么起初不多想想那么轻易就答应呢?而这个孩子又看到了什么说话算话的榜样呢?

    荷兰妈妈的做法就要谨慎和理智多了。

    荷兰妈妈:“你要让妈妈和你一起学东西,首先要选一样妈妈和你都喜欢并且想学的。你怎么不问问我喜欢不喜欢学钢琴啊?要是妈妈不想学琴,那么我们可以找其它我们都喜欢的一起学。勉强学,多不开心啊,你也不喜欢被勉强吧。”

    荷兰女儿:“妈妈,那你想学钢琴吗?”

    荷兰妈妈想一想,说:“我可以试试。”

    女儿喜出望外:“太好了,那我们就一起开始学吧。”

    荷兰妈妈:“我只答应先试试。妈妈先和你一起学两个月,再决定之后要不要继续吧。还有,妈妈要和你一起学琴,还要安排一下工作和家务的事情。我要和大家商量一下,我们再一起开始。”

    于是,荷兰妈妈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其他家人,也通知了自己单位的上司,安排好了在女儿学琴的每周四提前一小时下班,回家和女儿一起学琴。学琴当天会晚一个小时开晚饭,爸爸要帮助准备一些菜肴。

    两个月后,荷兰妈妈彻底喜欢上了弹钢琴,到目前还在和女儿一起学琴,已经4年了。

    看来,“信守承诺”的前提是不能轻易承诺,并且要会分析诺言的实质,经过思考,真正理解其伴随的责任和义务时才能答应。

    可以看出来,荷兰妈妈首先解构了承诺,她对承诺的看待很慎重、分析很细致。她阐明了要尊重别人的喜好,界定了承诺的时限,并且安排好了工作和家务的平衡,及履行承诺需要的支持。孩子在整个过程里,得到的不仅仅是和妈妈一起学琴的乐趣,还有很多规划和分析事务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了解了承诺的许下和履行需要谨言慎行。

    ▋“以后不许出去玩!”只能沦为空话

    上面这个例子分析父母如何以身作则,下面这个例子则分享当孩子违背了承诺,我们可以如何处理状况,重新建立起和孩子间的互信关系。

    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去参加了一场周末派对,回家时比应承父母的时间晚了两个小时,到家之前也没跟父母致电告知晚归的情况和原因。可以想象,当孩子用钥匙打开家门后,要面对的肯定是等孩子等得焦头烂额的父母,可中国和荷兰家长在开口后的训斥侧重点立马就可以见到不同了。

    中国家长的做法,一般是先情绪激动地诉说自己的焦虑,接着,指责孩子是多么不懂事,也不告知家人晚归的情况害父母操心,最后,气头上放下狠话:“以后再也不许你出去玩了!”

    然而这几个带有恐吓性质的字却经常是空话。孩子下次要再去派对,基本上是会隐瞒或撒谎了,“爸爸,我去同学家做作业。晚点回来!”“妈妈,我周末和几个同学去郊游,要在外面住一晚”……这样的台词和与同学串通的“密谋”从此开始不断上演。

    而荷兰家长的做法一般只纠结于一点:你许诺的返家时间为何要违背?你不遵守承诺,下次如何能被信任?

    在荷兰家庭,大多会这样交流:

    荷兰孩子:“对不起,我玩忘了。我最初没有想到派对会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以为玩到12点就差不多了,结果不知不觉玩到了凌晨2点。”

    荷兰父母:“没有预料到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没有打电话告知我们?我们在为你担心,知道吗?遇到这种情况,你要和我们商量,不能擅自采取行动,这是一种相互的尊重。”

    荷兰孩子:“知道了。不过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能否把离开派对的时间从12点延后到凌晨2点呢?因为真正带劲的音乐从11:30 之后才开始,12点就走太扫兴了。”

    荷兰父母:“这样吧,你凌晨1:30结束派对,凌晨2点是你到家的时间,不能再晚了。”

    荷兰孩子:“好,凌晨2点到家!如果有任何特殊情况,我会提前致电和你们商量。”

    荷兰父母:“你这次没有遵守承诺按时回家,你的理由我们接受,我们愿意再相信你一次。下次派对的回家时间,已经按照我们的商量重新调整了,你能遵守吗?”

    荷兰孩子:“会的!”

    荷兰父母:“你已经失信一次了,如果下次再犯,你自己建议一个惩处方式吧。”

    荷兰孩子:“我肯定会做到的。如果没有,我就罚自己半年不参加任何派对。”

    荷兰父母:“一言为定!谁都不希望你半年参加不了派对,你只要说话算话,我们不会干涉你每月去一次派对的频率。好,晚安,作个好梦!”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用家庭间的谈判来讨论对承诺的遵守。以这种方式确立出来的新准则是理性的,实际操作监督力很强,双方都容易遵守。而父母和孩子间行为和信任的透明度也很高。

    信守承诺,决定了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责任感、坚持性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它甚至左右着社会和人情关系间安全感的张力。这是个大课题,但我们不妨从小地方做起,多一丝谨慎,多一点耐心,多一份态度,多一层安排,多一些交流,如此,我们与孩子共同修炼这四个字:信守承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28 00:17
  • 签到天数: 628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5-18 23: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口口声声说学佛,佛才不想要你这样的弟子!

    好像一夜之间,身边的人都在修佛。用心观察,发现许多有趣的事。


    有些人,这样修佛。。。

    有的人修了佛后,像黑社会老大,动不动就威胁你,你这样做会下地狱,你那样做会有报应。你吃块肉,他横眉冷对。你无意中说了一句佛不好的话,他怒目圆瞪,教训你半天,如果你不听他的,他郑重地宣布,你会不得好死。



    真正的佛永远给人力量,给人安宁。这种动不动就吓唬别人的,不是佛,是魔。

    有的人修了佛后,像得了焦虑症,在家搞卫生,不小心打死一只蟑螂,她难受好几天,因为杀生了,可能会下地狱,又因为那只蟑螂很可能是他前辈子的父母,否则,它不会无缘无故来到他家里。



    有的人修了佛后,变成了超级好人,看到别人有困难,立即兴奋起来,冲上去要帮忙,也不考虑别人需不需要他的帮忙,也不考虑自己这样帮忙会不会扰乱别人的生活,反正他是一定要帮,一定要关心。

    因为他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修行人,很有能量,能够帮到别人。其实别人不需要他的帮助,只是他需要别人的困难,别人有困难了,才能有机会展示他修行的功力。



    看到别人哭,他才有机会感叹自己生活的美好。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他认为可以为自己积点德。大多数人生活如果出了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让自己静下来,静下来,问题轻意就解决了。如果你真想帮助别人,更应该静下来。你的平静安宁,可以让对方觉得安全,觉得生活依然如故。



    可是有些修佛人,他看到你有问题,他急啊,像一只猴子一样在你旁边上窜下跳,一会提醒你要这样,一会又提醒你要那样,一会又说你这问题有多严重多严重,甚至还会说有什么鬼神,扰得你不得安宁。这种关心,如同咒诅。

    有的人修了佛后,喜欢讲放下,这个也放下了,那个也放下了,不去赚钱,不去工作,不去交友,不入世,天天窝在家里,天天说放下。迟早有一天,身边的人都会远离他,把他也给放下。这种放下,分明是逃避。要记住真正佛是为众生承担更多,为众生造福更多,这样的你才能更好的累积自己的成佛资粮。



    有的人修了佛后,一遇到问题,立即给佛上昂贵的供品,上昂贵的香,以为越贵,佛祖就越会保佑他。这分明是在贿赂佛,把佛当成了小人,以为佛拿人东西,手就短了。

    许多修佛的人,其实是在用他的行为举止错误的示范了,真正修行人的标准,给世人看。他自己都不知道造业了,因为佛教是微妙法门,一点点的相差,就可能做500年狐狸。



    学佛是好事,只是别太过了,别太执着了。太执着修佛,记住在别人不了解佛教时,不要随便与人讨论佛教,这样佷容易让对方造口业,这本身就是我们要做好的问题。

    要记住佛都是用善巧方便而说法的。



    有时想一想,修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为了显示自己了不起?还是为了脱离轮回呢?还是修为人处世。佛教最基本是,教我们人伦道德十善业,根本性的东西就是一点一滴做起。以身示范榜样的力量永远胜过你说一千道一万。

    当然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修得非常好的人,跟他呆在一起,非常舒服,非常安宁,非常自然,非常让人欢喜同时让人心生敬畏,感觉有一股正能量……



    佛只能给我们解脱痛苦的方法,佛是助缘超渡我们,只有我们自己主缘才能超渡自己。超渡自己,深入自己的内心,用智慧,化解内心种种负面情绪。

    记住佛是告诉我们很多宇宙规律,并不是说佛在规定很多这个那个,佛大慈大悲不会限制我们的生活,但我们要做的是,尊敬宇宙法则,尊重一切众生平等的规律,自然我们也就尊敬了佛,尊重了宇宙规律。



    还有些人永远觉得自己所修行的法门最好,就会去说别人的法门不好,不究竟,不方便。

    要知道佛教有八万四千修行法门的原因,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种根性,以及众生八万四千种因缘,每个人因缘不同、智慧不同,所以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吃一种法味啊。这不但不慈悲,而且还可能造业。



    希望大家说话都要用爱语、软语,这样才能摄受众生,不要动不动就以下地狱吓唬人,很多人学了佛以后就变得与人格格不入,看到别人做什么都很厌恶,觉得别人都会堕三恶道,这是个很不好的现象,别人现在做的正是一面镜子,正是你没学佛前以前犯过的错,他人牺牲自己的因果在你面前示现,让你看到的不是别人的过失,而是自己以前有多么无明愚痴。



    这时候你心里哪怕生起一丝一毫,对过去造作恶业的惭愧心及忏悔心,并且真诚替自他及眼前的这个人忏悔过去三世因为无明所造作的一切恶业,并发愿纵遇生命危险也绝不再造,那么眼前的这个人也会因为你这样的一念发心,即使造业也变成有无量功德了,因为佛法永远是教你向内求,向内看,当你有这个觉知的时候,你才有真实的智慧,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这样你才能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呀。



    望同修们时时自省,不要借着自己学了几天佛就肆意去指责他人,人家看着你这样,根本就不想再入佛门了,我们任何学佛都是想获得快乐和福报的,别人也是这样,我们要以智慧和怀柔的心让众生心生欢喜心自己想进入佛门,所以你的语言你的示现就是在表法,非常关键: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想学佛就明明白白的学,有智慧地学,学明白,不要盲目地学,盲目地修,这是浪费时间,断送自己的慧命,容易成为佛教的油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28 00:17
  • 签到天数: 628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00: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的这些“人生目标”,你一定要帮办
    童年总会有很多梦想,或者说是孩子最纯真最直接的“人生目标”,它们可能很高大上,比如要开时光机穿越未来,要当世界围棋冠军,也可能很细小,比如把500块的拼图拼好,或是种出一棵向日葵,当听到孩子的这些目标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美国,学校一直非常鼓励家长们帮助孩子做好目标管理,记得逃逃刚上学前班时,校长在给家长的公开信里就提到过“The benefits of teaching kids to establish and work toward goals” (教孩子建立和实现目标的好处):

    对自己负责:孩子的投入程度决定了目标最终能否达成。
    学会时间管理:为了达成目标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增强自信心:没有什么比达成自己心中所想更有成就感了。
    更加坚韧:学会和遇到的挫折相处。
    更有毅力:追求目标路上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改进。

    信里还特别强调,孩子实现目标这件事主要得靠家长,因为每个孩子的想法与他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爸爸妈妈才是最好的领路人。那具体该怎么帮助孩子设定和达成目标呢?同时拥有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科学学位、美国育儿畅销书“The happy Kid Handbook”《快乐孩子手册》的作者Katie 曾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五条很具体的建议:

    1

    把天马行空的梦想,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




    当你发现孩子有了梦想的萌芽,无论他年龄多小,也不管这个梦想听起多么荒诞可笑,爸爸妈妈都要用心关注。不过,孩子们的梦想大多是天马行空的,如何把这些开脑洞的梦想转化为可实现的目标是第一步。

    比如孩子说想登上月球,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做一个月球模型,读10本关于月球的书,或者是观测记录月球的变化,参观航天中心等等,把关于月球和航天的知识了解清楚后再一起探讨如何登月,这样一看,这个梦想是不是更具体了呢?据说脸书的CEO扎克伯格小时候曾经沉迷《星球大战》,很想拍一部类似的电影,这个听起来近似于瞎闹的宏大梦想立刻得到爸爸妈妈的支持,老扎借来一部手持摄像机,和他设定了一个从身边的、家里的故事拍起的目标。尽管小扎最终没有成为好莱坞导演,但爸爸的支持让他一直坚信,任何荒唐的想法都可以一步一步去实现。

    不过要注意的是,无论孩子的梦想是什么,我们都需要去尊重,切忌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比如孩子想开挖掘机,你不要说“开挖掘机有什么好的,咱们不如去当飞行员吧”;孩子想当游戏冠军,你别说“怎么不是当奥数冠军啊,英语冠军也行啊!”,要知道,只有孩子自己内心真正认可的梦想或目标,才能激发他的无限潜力。

    2

    选择踮起脚尖才能够着的目标



    每个人都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孩子也不例外,容易在选择目标时挑一个最简单,最容易的。这时我们就得稍微推孩子一把。因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孩子需要明白收获的快乐和自己的付出是成正比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为自己选一个踮起脚尖才能够得着的目标。

    记得之前一次钢琴独奏会,老师和逃逃商量选择哪首演奏曲目,逃逃想都没想就挑了首简单的。老师没同意也没说no,而是花了10分钟耐心地从演奏的效果,听众的感觉等多方面说服他换了一首难度稍微大的曲目。因为老师希望他为自己设定一个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触手可及的目标,难度大点的曲目尽管会有挑战,但是攻克之后会更有成就感。最后事实也的确如此,经过几周刻苦的练习,逃逃的表演很成功,后来也对弹钢琴这事更自信了。

    当然,目标并不是越难越好,一定要把握到努力一把就能达到的度,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对他们来说成就感比挫折感更重要

    3

    把模糊的目标形象化



    孩子的目标往往很模糊,例如“我要做世界上最好的篮球运动员”,那么,怎样才算世界上最好的篮球运动员呢?他跳得多高,跑得多快?怎么样扣篮,怎么样传球?…通过一个个问题,将大而缥缈的目标勾勒出具体而形象的指标,然后再去具体实现。当然,如果你还可以发挥想象描述这位世界上最好的篮球运动员比赛的场景就更棒了,如“在千钧一发的时候,我踏着五彩祥云从罚球线的方向飞来,一边将篮球重重的扣进篮筐,一边嚼着口香糖,哼着I believe I can fly”。

    哈哈,像这样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会让孩子感觉更加深刻,也更容易知道该怎么一项一项去实现目标。所以,当孩子信誓旦旦地说“我要当NBA球星”时,不要再简单地笑着说,“哦,好吧,加油!”而要引导他把目标形象化、具体化,比如和小伙伴的每场球赛中,争取有两次投篮得分。

    需要注意的是,设定的目标最好是只关乎孩子自己,比如“下次考试全班第一”,这个目标是孩子自己不能完全把控的,需要取决于别人考得怎样,但如果换成“下次数学考试我要得满分”,这就是一个具体的,通过努力就可能实现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28 00:17
  • 签到天数: 628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10: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善 人欺 天不欺(深度好文)!

    善良的人心胸坦荡,没有私心杂念,不会欺天瞒地,也不会耍阴谋诡计,面对被人欺负时经常一笑了之,不会挂记在心,身心清净心情愉快,因此也就生活在幸福之中。

      邪恶的人却正好相反,它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罪恶的阴影之中。

      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提心吊胆的人生与内心坦荡的人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有一句话叫:是非日日有,不听自然无。当我们的心时刻能保持一份清静自然,纵然别人在你面前讲是非,你也当成是没听到一样,这样,你的人生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因为你见若不见,听若不听。

      小时候曾经去过一个城隍庙,在那里我看到了庙檐下挂着一个大算盘,意思是说神灵总有一天要与人算他的善恶之帐。

      那里的横匾写着:“你又来了”。两柱有一副对联是:“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读过之后当时我就感到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善良的人会受恶人的欺侮,但从因果规律看,他不会永远被人欺侮。

      恶人得到“好处”也是暂时的。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认为不能做善人。

      我们要少一些指责,多一份宽容,自己过得很自在,他人也会感到舒服。

      幸福快乐的生活,其实就在我们当下,只是我们不懂得过。人生并不复杂,幸福也很简单!

      正所谓:“茫茫宇宙大世界,浩然正气充天地,善恶自有天作证,人善人欺天不欺。”

      人生之前程事业在于淡定。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我们有过荣耀和成功,也有过失败和挫折;有过喜出望外,也有过痛心疾首;有过狂风暴雨的摧残,但也有过艳阳高照的沐浴。

      面对这些我们无需大喜过望,也不必大悲欲绝,因为这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道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做好自己,怀一颗柔软的心,行走于天地间,柔软或许感化不了心狠,但至少可以得到平静,活得安逸,每一步都走得无愧于心。

      只要用一种淡定的心态去面对,必将迎来芬芳的人生。

      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开篇就讲:“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孟子也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无论是天地的正气,还是个人的浩然之气,都说的是一种充塞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之意境!

      此意境只有与天地自然合一之人才会有深切的体悟!



      善待天地,那是生活空间;
      善待父母,那是生命来源;
      善待家人,那是今生最亲;
      善待同事,那是工作伙伴;
      善待恩人,那是困苦救星;
      善待冤家,那是还债主人;
      善待陌生人,那是未来的因缘;
      善待动物,那是人类朋友;
      善待植物,那是生命美景;
      善待一切,它们都因世间的大美而存在。

      有一首偈颂:“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天就是指因果规律。

      社会上常讲:“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本来是“无度不丈夫。”被人错读成“无毒不丈夫”,“度”就是度量、气度。没有度量的人不能称为丈夫。

      “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培养人们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

      古代有一个道德修养很好的人,叫林退斋,这个人福报很好,儿孙很多。

      他在临终时,儿子都跪在他面前说:“您要离开我们了,最后留点什么话让我们终生奉行吧。”

      他说:“你们要学会吃亏。”这正是他对儿孙的最大关怀,让他们懂得吃亏是福。

      有一句话叫:莫以成败论英雄。

      并不是赢的人就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他能战胜自己,真正做自己主人的人。

      多一份宽容,也能让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健康,因为你的心是善的,不发怒,细胞也会过得很快乐,要有一颗真正关爱对方的心。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最后吃亏的,还是做坏事的人!

      只是我们的眼光看不到那么远,只看到眼前。

      孔子在《易传》中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老子也说:“大道无为,上善若水。”善行的本身是好的,普天下各种宗教党派都在提倡人人善行。

      善行不求回报是奉献才是真善。

      中国人大多信奉“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可惜没有几个人能信奉“达则兼济天下”。

      大多数的中国人为了吃饱而努力拼搏,遇到乞讨者能给点零钱,或许,这样的行为在物质上对贫者没有实质性的帮助,但是,在精神层面,却会像冬日的阳光一般融化行乞者那颗快要冻结的心。

      人善人欺天不欺,这叫存心有天知。人生的道路曲折坎坷,虽然有过狂风暴雨的摧残,但至诚恳切,久而久之,自有拨云见日、青天开朗的一天。

      少一些指责,多一份宽容,自己过得很自在,他人也会感到舒服。幸福和乐的生活,其实就在我们当下,只是我们不懂得过。

      其实,人生并不复杂,幸福也很简单!“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此语道破了天机,它告诉世间的芸芸众生:天理昭昭,因果不爽。

      经年之后,我居然找到了这句话的出处,原来它是《增广贤文》中的一句话,告诫人们善良的人虽然可能会被人欺负,但是善有善报,最终他会有好报的。

      恶人恶政普通的民众可能会惧怕他,但是因果报应总有一天会清算他的恶,恶行定会有恶报。冥冥之中自有公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28 00:17
  • 签到天数: 628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22: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心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如果你刻意去修行,你就不是在做真正的修行,但如果你没有刻意去修行,那么开悟自在其中,而你做的也就是真正的修行。

    当你刻意去坐禅,就会创造出“你”或“我”这样的具体观念,也会对坐禅产生某些定见。如此一来,你就会把自己和坐禅分成两边,你在其中一边,坐禅在另外一边。这样,你与坐禅就会变成两回事。

    当你能把自己与坐禅合而为一,那就会是青蛙的坐禅。我们常以为,青蛙坐着的时候才是坐禅,跳跃时就不是坐禅,这是个误解。如果你明白“空性”意味的是一切总在当下,那样的误解就会消失。

    整体的存在并不是万物的总和,整体存在是不能切割为一部分、一部分的,它总是在当下,也总是在作用,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开悟了。所以实际上,没有特定的修行是真正的修行。《心经》上说:“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心……”这个“无心”就是禅心,一切无不包含在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3-27 00:48
  • 签到天数: 218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6-5-23 06: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心 发表于 2016-5-16 07:13
    说的太好了,要做行动者,不做观望者。

    感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