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12-27 19:48 |
---|
签到天数: 226 天 [LV.7]辟谷中学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7-4-15 20: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爱,并不都产生相同的作用
然而,爱并不都产生相同的作用;甚至可以说,爱并不都产生好作用,良性作用。
一个人可能很爱一只鸟,但他把鸟关在笼子里,让这只鸟饱食终日,结果鸟慵慵怠怠,早衰早亡。鸟死了,他还很悲痛。
那么,这种爱对鸟是否有益?值得思索。
同样,我们对孩子有很多爱。但是当我们的爱变为溺爱时候,就对孩子产生了非常不利的甚至可以说是恶劣的影响。
不都是爱吗,为什么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孩子的成功、健康、自在,是源于父母的爱;而孩子不成功、不健康、不自在,也可能源于父母的“爱”。
三 、中国家长必须对爱做分析
很少有人讲对爱要做分析,但是我们提出要对爱做分析。这里要分析的主要是父母对子女之爱。分析清楚了,就可能刷新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家庭教育的洞察力,成为家庭教育专家。
一定要放下过去习惯的、笼统的所谓父爱和母爱观念,笼统的对父母之爱一律采取讴歌、肯定的观念。
父母对子女之爱是由方方面面构成的,概括起来有十二种:
第一种,之所以爱子女,是因为把子女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这是发自生命深处的一种爱。
这种爱从其低级形式来讲,一切动物都具有。一切动物都知道爱子女,哺乳和养育它们,这是生命的天性。人类的爱更大程度上还不是动物性、自然性,而带有社会性和文化的意义。在生命的延续中,有人类特有的文化色彩。这种爱常常显得很圣洁,不讲究任何条件。
第二种,父母把孩子当做爱情的果实和纽带,是爱情的象征和延伸。
许多父母怀孕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有这种成分。只不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慢慢对这一点模糊了、淡忘了。
第三种,把子女当做传宗接代的象征。
对这个概念可以不置褒贬。就人类的文化观念而言,血缘的传接、财产的传接、事业的传接,都体现在这个方面。农村人可能想,我姓张,我张家要后继有人,这叫传宗接代的概念。财产的传递同样是重要的因素。至于事业的传接,有些行医的人,希望子女接着学医。从事艺术、绘画、书法的人,也希望子女能够继承。这都属于把子女当做血缘、财产、事业等方方面面传宗接代的象征。
第四种,把子女当做自己特殊的劳动和以哺育、教育为内容的劳动成果。爱子女,像爱自己劳动的成果一样,像作家爱自己的作品一样。
这种爱并没有什么不好,孩子是你劳动支出的一个重要的作品啊,你教育他,付出了心血,付出了劳动,付出的越多,感情越深。
很多家长还会因为自己把孩子培育得很好,比如健康、美丽、聪明、学习好而感到骄傲。那和人类热爱自己任何一个劳动成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第五种,孩子带来了欢乐。
一见到孩子就快乐,这是爱孩子的重要原因。如果一见孩子就苦恼,就怨气冲天,就不会有这份爱。
第六种,孩子带给自己人格完整的骄傲与满足。
能够生养孩子,表明父母有这个能力,在人格上获得一种骄傲与满足。
第七种,孩子常常给自己相对比较空虚的生活带来充实。这在目前某些家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第八种,孩子是家长在社会文化中有一定能力、一定地位和一定教养的标志,因而常常给家长带来虚荣的满足。
你看,你的孩子没有电子琴,隔壁的孩子有,你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也拥有。看到社会上比较时髦钢琴,你的孩子虽然并不爱好,你也无心培养他一定搞音乐,但也要为孩子买一个。买了以后有可能弹两下就不用了,然后尘封土垢。为什么要买?满足的是家长之间相互攀比的虚荣心。
第九种,孩子常常成为一些父母在人生萎缩时的自我安慰和开脱。
这个问题就很尖锐了。年轻时,夫妻双方对人生充满了理想,有很高的目标,有各种各样的计划。但是经过多年的生活磨炼,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了,这辈子不能有什么出息了,于是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在这种寄托中,一方面表现出对孩子的爱,表现出中国父母培育孩子的献身精神。另一方面也有这样一个背景,为自己人生的妥协找到了开脱。我现在要教育孩子,我的人生由此已经获得意义了。只要孩子以后有作为,我这一生也不枉活。
第十种,可能是比较少数的情况,但同样要指出来,孩子成为父母自虐倾向所需要的供奉与牺牲。
巴尔扎克有一部小说《高老头》,讲了一个父亲爱子女爱到了完全不顾自己和自虐的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精神倾向,有一种倾向是折磨自己,以苦为乐。这种倾向虽然很隐蔽,不是多数,有时甚至作为美德来歌颂,但是从心理学来讲,这是不健康的。
正确的人生应该是,为了社会,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有幸福、成功、完整的人生,你做该做的事情,也付出该付出的劳作,得到该得到的快乐。当我们不得不经受某些苦难和牺牲的时候,是为了建设社会和幸福人生所付出的必要代价。
用自虐的方法使自己得到一点生活意义,是不健康和不正常的。
第十一种,把孩子当做财富,当做劳动力。
就像农村某些人讲,他三个大儿子往身边一站,觉得自己的实力很强。
第十二种,少数甚至极个别人,而且往往是母亲这一方,由于夫妻爱情生活的淡漠,感情方面的不满足,在不自觉中把孩子当做爱人的替代物。
这里就有一种隐蔽的性爱含在其中。比如有的母亲对别人炫耀,我儿子十三岁了,经常睡不着觉,还要我搂着他、拍着他才能睡着。
这种情况令人警惕,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孩子得不到适度的父爱和母爱,可能造成性格不健全。而任何一种爱超过了一定限度,也可能适得其反。
更强调一点,一个女孩得不到适当的父爱,可能终生在男性面前找不到自信。但如果对父爱依恋过深,产生恋父情结,也有可能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找不到适当的角色。
同样,一个男孩子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母爱,他将终生在女性面前缺乏自信,缺乏成功的感觉。但是如果母爱过分,他产生恋母情结,同样会在生活中找不到一个成熟的男子汉那种独立自主的自信。
如果能够对十二种爱的原因和内容有深刻的认识,在社会上就会比别人多一只眼睛,知道为什么所谓的“爱”,恰恰经常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爱讲求合理与适度
以上十二种爱都有其合理性,都不应该简单地肯定和否定,它只要在一定限度内就都是合理的。哪怕把孩子当做自己的财富和劳动力,你在农村,孩子是劳动力啊。多一个劳动力,感到骄傲,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只把孩子当做劳动力,跟雇工差不多了,这是多么可怕的心理。所以,一定要适度。
你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个作品,这很合理呀。作家写书也要尽可能写好,女人做衣服也要尽可能做得漂亮,建筑师设计图纸也要尽可能设计好;现在塑造自己的孩子,要塑造得尽可能好,塑造得越完美越好。这很有道理,不允许这种爱是不合理的。
但是如果没有其他内容,只把孩子当作一件作品妥当吗?唯作品功利主义对待孩子,无疑是有点可怕的。
至于有些人把孩子当做自己人生萎缩的安慰和解脱,当做爱人的替代物,或者当做自虐倾向的牺牲和供奉,就越出了界限,肯定对孩子非常不利。
为什么子女有的时候会出现偏差?且不说你爱的方法,从爱的内容、根源,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有可能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可是不少家长还觉得自己很冤,觉得自己义正辞严,我很爱孩子呀,孰不知对自己的爱缺乏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