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9-9-11 08:32 |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
本帖最后由 悟斌 于 2019-2-11 21:35 编辑
第十四讲 心平健康学对耐热健身的尝试
2003年9月20日上午在北京汉江洗浴中心,心平健身公司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北京首届桑拿耐热比赛。王中平老师是这次比赛的组织者。有6名女选手,5名男选手,身穿泳衣在摄氏90℃的桑拿室里进行了决赛,向人体极限发起挑战。来自鞍山的53岁的女选手孙月英获得了女子组第一名,成绩为21分03秒41。王中平老师夺得男子组冠军。这次参加决赛的选手中,年龄最大的为63岁,最小的23岁。
比赛前,王老师为18名学员进行了4天桑拿耐热培训。通过热把每个人身体的弱点暴露出来,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症状用心理规律一一进行调整。就这样一次次地通过热使身体产生不适感觉,再经过心理调整,达到祛病、健身、耐热的目的,使耐热时间逐渐延长。比如有位女学员(吕金荣)过去有低血压的病史,经常出现头晕、全身乏力、头晕时站立不稳的症状。这次在耐热训练中,这些症状又出现了,王老师给她找到了引起这个病症的不平心理,她转变观点把当年的事想开了,再进桑拿室后,不但时间延长了,头晕乏力的症状也没有了。大多数学员,在桑拿室里呆一段时间后都有心慌、心率加快的感觉,王老师就运用心理规律,帮大家集体调整心态,下次再进桑拿室这些感觉均有所减轻,有的学员甚至一点这种感觉都没有了。在第一天的培训中还解决了从桑拿室里出来时有头晕、头重脚轻感觉的问题。第一天培训后,有的学员出现了腿酸的症状。第二天培训时,王老师先给大家进行心理调整,引起腿酸的心理规律是“为基础担心”。比如为政治基础差所产生的担心。有的学员因为年轻时自己出身不好,政治基础差,做什么事情都不敢出头,不敢迈步。这种心情不但导致腿酸,同时还可引发走路困难。有的人因当年要干某件事可没钱,认为经济基础差而产生艰难、怕的心理,造成腿不但酸还伴随着痛的感觉,经过调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有的学员练过后全身乏力,反思当年干什么事,自己能力、力量不足、不够,没达到目的,没实现目标而产生无能为力,没有办法的心理。反思调整后,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耐热是一项有意义的健身活动。通过耐热,使人们更加适应自然环境,恢复人体的本能。通过耐热训练可增强心、肺、肾、气管、皮肤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在耐热的同时获得健康。通过锻炼可磨练人的意志,提高对恶劣环境和来自社会各种压力的承受力,增加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由于我们的耐热训练是在心理调节的配合下进行的,因此耐热的过程可以消除我们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使心灵和身体同时受益。
这次比赛的女子组冠军孙月英在谈到赛后感想时说:“参加体育锻炼,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大事,生命在于运动。这次耐热比赛,我是抱是试试看的心理参加的,没有想到获得了第一名,这个荣誉不只归我本人,更是归功于我多年学习心平健康学。我过去有眩晕症,有几次晕倒在洗澡堂里,不醒人事。通过学习和锻炼,病症现在消失了,得到今天的成绩是和学习、锻炼分不开的。我对以后更有信心,加强锻炼和学习,争取有更好的成绩。”
63岁的参赛选手徐立耿说:“听说世界已组织桑拿耐热健身运动比赛,举办了五次,比赛在100至110℃的室内进行。听起来挺吓人的,这样的温度还不把人的皮肤烤坏了,人能受得了吗?但世界比赛第一名在桑拿耐热室内坚持了16分钟,掀起世界新的健身运动。但作为我个人,心里没有底,自己今年已63岁,能受得了吗?能适应这种高温环境吗?我带着种种疑问来参加了王中平老师首次组织的4天桑拿耐热培训班,经过短短4天的时间,通过从40℃逐步升高到70℃的练习和实践,我感到自己逐渐适应了,能行。通过了选拔赛,我取得了参加决赛的资格。自己心中高兴,在选拔赛过程中,虽然取得一定成绩——14分23秒,但出来之后感到头有些晕,不过过一会儿就好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首先是心中没底,再是心里比较紧张,另外自己想知道在这种环境下能坚持多久,而有了过于坚持的心情。通过王中平老师指点,自己在决赛中调整心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心态平衡,克服紧张心理,想着重在参与,不求名次,只为锻炼身体。在决赛过程中,不断调整心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把握好极限时机,留有余地,不要坚持到极限,不要有亢奋的心态,做到在90℃的温度里感到舒服就行了。这样经过调整心理,结果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通过短期培训和比赛,我深深体会到,王中平老师组织的桑拿耐热健身运动是一项很好的健身方法,而且同样适合中老年人参加,但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掌握火候。它能激发人积极向上、攀登高峰的奋斗精神,它能增强人们身体内各项机能,使人的免疫功能提高,它还能促使人的皮肤光滑细腻。我双手上的老年斑也少了很多。”
62岁的李女士说:“我是最怕热的人,一到夏天暑伏时就热得喘不上气来,汗流浃背,有时还会中暑,曾经几次因中暑去医院输液。今年我听说王中平老师要办耐热训练班,这样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耐热能力,我想如果真能提高耐热能力,那么到了夏天,我就再也不用担心中暑了,于是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参加了这个训练班。在耐热过程中,通过王老师的心理调解,把胸闷、气短、心跳快的问题解决不少,这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能在四五十度的温度中待半个多小时,没什么太难受的感觉,特别是预赛那天,在90℃的温度中,我待了12分钟,对我来说这真是一个奇迹。耐热训练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人有了做事一定要做到底的决心,还使人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的生活下去,这是我的亲身体会。通过耐热训练,不但能够增强体质,提高耐热能力,而且还能达到互相沟通,互相团结,使人精神愉快的目的。我们这些退休的老人里面都很多都是整天呆在家中,不是看电视,就是忙家务,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参加耐热训练,大家在一起聊聊天,互相了解,互相沟通,去除了心中想不开的疙瘩。精神好了,身体也就健康了。”
通过心理调节,每个人的耐热时间都有一定的延长,能够耐受的最高温度也在提高,由原来的50℃到60℃、70℃、80℃,最后到比赛时的90℃。
比赛前,对每位选手都进行了血压、心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的测试;赛后10分种又对选手们进行了复查,测试结果显示,选手们都达到了赛前的正常水平。体育界的老前辈对这次比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项运动新颖,在国内是首例,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北京市职工体协秘书长在赛后也前来祝贺,称赞这项运动办的很好。最可喜的是,山东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刘永平老师,带着王老师的新作《心灵的潜能》的样书来到了比赛现场,把这本书作为奖品送给了参加决赛的选手。选手们觉得这是最实用的奖品。
第十五讲 红楼梦教你感悟人生
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不难采集许多璀璨的明珠,其中一部《红楼梦》人人推崇,堪称绝唱。然而《红楼梦》的兴衰之史,实为一种说教,其耀眼之处是劝人们保持心理的平衡。作者之所以著书为红楼梦,是希望世人能够从人生大梦中清醒,不要被功名、金钱等所诱惑,去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真谛所在,红楼梦为梦,人生何时何地不如梦境一样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回想一下过去,曾几时,不是被梦境所萦绕,只是有些人能从梦中清醒,而有些人还继续在梦中沉迷。开篇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红楼梦》一书,可以说主体内容是围绕着这四个方面并借助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为题材进行论述的,道出了曹雪芹、高鹗两位先生的良苦用心和对世人的感叹之情,希望世人看破红尘、理解人生的真谛。其实,无论是世上的人或事物,都在顺其自然地变化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事有顺逆成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并非人的主观意识能左右的。智者能主观顺应客观,承认现状;而愚者持主观唯心,见月圆而喜,因月缺而悲,得胜利而骄,遇失败而躁,逢顺境得意,遇逆境彷徨,无风三尺浪,心态总难平衡,自己找来种种的烦恼。原来烦恼的外因,虽是客观的必然,其内因是来自思维的愚昧和心性的不平。所以人们能通过此书,看破红尘,端正认识,开悟人生,健康感情,坚强意志,认识自我,理解他人,并可以化解一切烦恼,得到彻底的解脱。
下面,我从心平健康学的角度对《好了歌》进行一下大概的剖析。
第一,在《红楼梦》一书中,为功名奋斗的人们,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贾政、贾赦等,其结果怎样呢?皇上的一道圣旨,偌大的荣宁二府、四大家族不得安宁。由此可见,不理解自然力,不平地为功名奋斗的结果,不过如此而已。从心平健康学的角度上看,为功名奋斗的一类人,由于不平的心情对身体存了大量的信息,心中无法平衡,就会导致这些灾难和病痛。拼搏奋斗难道错了吗?没有错,但因为这类人的私心太重,带有某种强烈的欲望,必然导致不良的结果。人生不能没有追求,但要去掉苛求,不能没有希望,但要去掉欲望。只要你将不正确的观点一一转变,就会得到身心的解放。
第二,在《红楼梦》一书中,为金钱奋斗的人,以王熙凤为代表,她的一生既有谋私的本事又有钻营的能力,为了金钱,克扣粮饷,机关算尽,但她最终又得到了什么呢?死时也只落得草席一卷而去的下场。可见人生不在于你有没有钱或有多少钱,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坦然、无私、心平地面对它。大家想一想,《红楼梦》中,举了那么多为钱奋斗的人,以及为钱奋斗的各种各样的结果。过去是这样,现在又如何呢?都一样。不在于你有多少钱,而在于你面对人生的包袱有多重、容量有多大和心能不能坦然。当今,社会上一些有钱而亢奋的人,活得并不轻松。因为他们自以为了不起,比别人强,高高在上,拥有无休止的欲望。由于这种亢奋的心情,导致他们的家庭破裂、婚姻失败、妻离子散,甚至个人走上了吃喝嫖赌、无所事事的逆境。有的因为怕被偷而寝食不安;有的因钱或财产分配不均,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甚至闹出了人命。反之,穷并不可怕,如果你放下包袱,用自然的观点,去看待这些问题,那么你将意识到这是大自然给你的锻炼机会。
坦然地面对现实,你才能做到活的坦然,活的自在,才能在穷的逆境中,锻炼自己,而产生超人的抵抗力,去努力拼搏,改变自己,从而获得常人永远体会不到的那种闯过逆境的心灵解脱感和轻松自在感。
第三,在《红楼梦》一书中,写了很多为爱情而迷茫、导致疾病的人与事。如贾宝玉的出走,林黛玉的早逝,尤家二姐妹的悲剧等等,都在述说着世人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从心平健康学的角度,就不难理解这一问题。就拿现在的中年人来说,为什么离婚率这样高?这是因为当年他们为获得爱情或婚姻产生过亢奋的心情、感情好过了的原因,不是从自然的角度去好,而是按照自己的向往,用不平静的心情去好,待好到极点时,就走向反面,就会出现不平衡的心理。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从平衡的理论上讲,好也要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好得长远,才能避免不得病,或少得病,从而获得家庭的长远幸福。我们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要两个人感情不好,而是怎样坦然地、自然地好。那么,该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以不平的心情一味地追求这种好,到最后,得到的必然是悲惨的结果。
第四,在《红楼梦》中,为儿孙拼搏、操心、存病的人,也是不计其数的,从贾政、贾宝玉、薛宝钗、薛蟠等事例中可悟到,“可怜天下父母心”。从心平健康学的角度讲,父母对儿女好过了,同样会有反作用力来平衡。从社会规律来看,你对哪个孩子好过了,到头来那个孩子磨你也最重,家长对孩子好过了,要么是孩子违背父母好的意愿惹你伤心,要么就是孩子得病让你着急,来平衡你对他过分的好。我想这两种结果,都是天下父母所不希望的,我们要能站在自然的角度,随时保持心理平衡,才能正确处理这一问题。能平静地对待儿女,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常言道:“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我们通过阅读《红楼梦》一书,得到的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家庭的兴衰史,去理解自然力。
《红楼梦》开篇一首诗是这样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先生所说的味,就是指的自然力。用此书告诉读者,怎样理解自然,合于自然,面对人生,开悟人生。我们说,事实上自然力与平衡论贯穿了整部《红楼梦》的始末,它都在陈述着人存什么样的欲望,最终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若想好,须先了”,好什么?了什么?比如若想身体好,必须了却当年对人、对事恩恩怨怨等存下的不平心情,把导致疾病的根源找到了,才能明白怎样消解祛病。在人的一生中为功名、金银、爱情、儿孙所存的这四大类,每个人都有可能为其中之一有放不下、想不开、看得太重的点,所以活得很累,有的人为此得了一身的病,到最后也没有活明白,《红楼梦》实为一本教人开悟的教科书。人生好比一场梦,大梦初醒,才意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你得到多少,失掉多少,而在于你在奋斗中悟出了多少。只有奉献,奉献既是得到的基础,又是得到的升华,奉献才是最高的得到。只有无私的奉献,才会给人生带来全面的丰收。然而人们应该以自己艰苦的劳动,为大家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奉献社会,奉献他人。与此同时,人们也必将得到回报,得到身心双重丰收。要记住,自然力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又是了了分明的。《红楼梦》一书结尾的一句话这样写的:“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这是作者希望世人通过这部历史文学作品,找到人们吉凶祸福的由来,告诉世人这梦一般的辛酸悲剧的发生,都是人们愚昧无知的心性不平,所造成的那种荒唐的结局,让人们从中领悟到自然力与平衡论的微妙关系。希望世人能够了解《红楼梦》,并从中理解人生的真正意义和身心健康的深刻内涵。
第十六讲 对待子女须怀自然心态
下一代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使我们的子女能在人生道路上健康的成长,这是每一个家长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在多年的讲学当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孩子真不争气,处处不让我省心”;“我的病就是孩子给气的”;“我的孩子真听话,真懂事,将来长大了肯定能有出息,我一定要好好地培养他”……由于这些家长对自然力缺乏理解,不清楚孩子的种种做法都与其家长的思维观点有关,是对家长不正常心理的点化,不清楚是在平衡着家长什么,使这些家长对孩子产生了急、气、恨、怕、溺爱等不良心理,给自身带来了很多疾病,给心理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同时也给孩子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下面我把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大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宠爱型:可怜天下父母心,疼爱子女是人类的天性。如今我们国家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到大生活在甜蜜的爱河当中。然而人们往往不在意,这些过分的爱能转化为彻头彻尾的害。有些家长无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是想方设法地满足他们。而且在生活上,对孩子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不给孩子一点点锻炼的机会,致使这些孩子的性格发生扭曲,自私任性,生活懒散,意志脆弱,有的甚至狂暴无理,骄横孤僻,冷酷无情等,有的孩子还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变态。这种愚昧的爱会使孩子变成“次品”或“废品”,使得有些孩子慢慢地走入了误区,而有些家长却茫然不知。不是我们家长对孩子的好错了,而是对孩子好时那种欲望和不平静的心理状态好过了,才导致了各种各样的不良结果。前面讲过自然力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当你不理解自然力时,对孩子过分地好下去,那么自然力就以反向平衡使你的孩子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行为,用你从宏观上不能理解的现象,来平衡你对他的过分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力平衡中的反作用力。当你好过了的时候,必定有相反的结果来平衡你。例如:一、用学习成绩不好来平衡。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将来能考上大学、出国深造、升官发财等等。所以从各方面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进行各方面的智力投资,可以说不惜一切代价。但结果孩子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学习成绩下降,贪玩儿,放学不回家,严重地发展到留级的程度,甚至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曾有一位学员察觉出自己的孩子在走下坡路,与孩子谈时,这个孩子说了一句很刺耳的话:“妈妈您以前把你的孩子看得太好了。”当时这位学员醒悟到,这不正是他对孩子欲望太高的平衡吗?自然力是无情的,家长对孩子的欲望越强,希望值越高,孩子学习起来就越困难。因为家长这种不平静的心态,给孩子思想上施加了非常大的精神压力,使孩子不能正常的思维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时家长又非常伤心,怨天怨地,觉得孩子不明白家长的一片苦心,以致造成自己身心两方面的痛苦与疾病。二、用病来平衡。有些家长对孩子好过了以后,孩子会经常得病,弄得家长莫名其妙,非常着急。我在治疗精神失常的孩子中,发现了一个规律,这些有病的孩子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家长认为听话懂事的孩子,这些孩子学习普遍较好,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大多能百依百顺。但是这些孩子为什么会患此病呢?如果我们从心平健康学的角度上看,就不难理解这个问题了。因为这些孩子的性格大多内向,对家长那种欲望太强的心理没有力量去平衡,只有努力刻苦地学习,尽量满足家长的欲望。这样久而久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承受不了这种巨大的压力。在这种超负荷的运行下,自己又无法平衡时,自然力就来做这个工作,使孩子生病,让你清醒,告诉你对孩子的欲望太强了,给他的压力太大了。如果这些家长不了解自然力,不知道是自然力在平衡自己的欲望,又产生了新的烦恼,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只落得一身疾病,两败俱伤。三、用不听话,不学好来平衡。现在有些家长对他们的独生子女百般疼爱,绝对服从,可以说他们成了家里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大家可以想象在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怎么能够成才呢?怎么能不让家长失望呢?但有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当孩子走入歧途,为所欲为,出现了打架斗殴,旷课留级,偷、抢东西,蛮横无理、称王称霸等,家长一度会出现苦恼、失望、忧伤、直至病魔缠身,还不清楚原因何在。
第二类,强迫型:有的家长习惯于用自己的人生观去约束孩子,当他们发现感情救不了孩子的时候,认为就要让孩子去锻炼,进而给孩子施加压力,同时也给创造优越的条件,再三对孩子强调你要照我的话去做,将来就一定能考上大学,有好的前途,能够出类拔萃,出人头地等等。但他们并没有站在自然的角度,从实际出发,他们首先不考虑孩子的自身素质和心理特征,其次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味地要求孩子按家长设定的模式和意愿去做。这些家长虽然付出了相当的努力和无偿的代价,最后免不了事与愿违,徒劳无功。但在这当中也有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孩子,原因是这些孩子的家长比较坦然,很少有显示心和亢奋心,而且把成绩和进步,变成使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家长的这种平静的状态,无疑使孩子的心理也能够感到平静。而且可以再接再厉,同时对孩子以后的生活道路,也会大有益处。
第三类,自然型:这些家长的欲望并不强烈,比较能够顺其自然,而且心中有数,他们既了解孩子的自身素质、兴趣爱好,同时也信任孩子具备成功的能力。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家长能掌握火候,并不是不加限量地让孩子接受,他可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身体条件和心理状态等平静的让孩子吃苦锻炼。他们是根据孩子的自身的条件,平静地给以引导,同时也给孩子创造适当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当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绩而亢奋的时候,家长适当地给予平衡;当孩子泄气失落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使其能够稳步成长。
由此看来一个孩子的成功,不但是孩子本身具有成功的能力,还需要我们的家长有面对成功的承受力。如果孩子刚刚有一点成绩,家长就激动、吹牛,那么很快就会让你失望,因为自然力是无情的,对这些家长不自然的心理状态,必定要进行平衡。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家长每一个不自然的想法或做法,都会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人们应该明白,爱也是一分为二的,爱有其利,亦有其弊,爱和害是相辅相成、灵活变化的一对矛盾。而一切偏爱、溺爱、过分的爱,都是愚昧、自私的爱,都会害人的。如果我们的家长都能理解自然力,能够以平静的心情去培养教育下一代,经常和孩子谈心,鼓励他们进步,使他们逐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这样长大以后,才有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这是我们每一位家长、老师,以及全社会所殷切希望的。
第十七讲 心平健康学中反思的三个层次
心平健康学的发展与其它的科学一样,经历了种种坎坷,正是这种种坎坷,使心平健康学这棵幼苗茁壮成长起来。从最早的“恨别人自己疼”的简单理论,逐渐发展到了今天较完善的调治理论及方法。运用心平健康学调治各种疾病,需要把自己以前和现在不自然、不平衡的所说、所想、所做分析、反思并重新认识,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分析的深度,对于治病效果,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心平健康学,是以反思具体相关事件来调病的,即通过把事想开为主,有些学员的病确实好了,也有的学员病没有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将病因解开,所以效果自然不理想。在实践中通过对疾病和对吉、凶、祸、福的观察,又总结了心平健康学的反思内容的第二个层次:反思理。理即是自我的观点。有些学员虽然事想到了,但观点没有改变。最初,虽然没有讲到观点,但有些学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对当年有些生气的事,现在想起来已经淡漠了。包括当年有些误解,现在随着时间的变迁,误会已经解开了,只是把事想起来就能好;另外,有些人想起当年的事,还是很难平静,就是因为观点没有改变,所以即使事想对了,病仍然没有好。当反思观点以后,治病的有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心平健康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拓宽了许多。但还有的患者效果仍然不理想,从而又延伸到了第三个层次:反思状态的方法和理论。心平健康学走过了从单一的想事到反思理,又展宽到了反思状态的过程。下面就把这几种反思的方法,分别进行介绍。
一、年代反思法。也就是反思事的方法。在立体时空的基础上,对于我们现在得的某些病,不一定是当时的意念所导致,大多是由于某些诱发原因而调来以前存留的信息。因此,我们首先要找到是哪一年存留的信息,并要找到具体的事件,然后看是哪一方面的问题。如:家庭、单位、邻居、社会、具体的人、事、物等等。用现在平静的心情,把那件事情反思开,就可以达到治病的目的。那么,关于立体时空性,一方面是时间的立体,另一方面是空间的立体,也就是说自然力把以前的信息存在了时空当中,我们可以通过意念,与过去的某段时空共振,这样就可以把那段时间的存留信息(病)祛掉。当过去的时空信息发生变化后,对现在的时空到未来的时空产生作用。如过去我恨某个人,现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感到疼痛,回到过去的时空,把那个人或那件事,用平静的心情想开了,疼痛当时就可以缓解。在患者按年代反思病的同时,有些人还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人已得病五年了,按一般规律,其病因应该是五年以前存的信息,那么将五年前的病因,现在用平静的合于自然的想法分析解开,就可以起到治病的作用。但还有一些病,都有一个逐步加重的过程,并且持续多年不见缓解。这是什么原因呢?实际上人们在得病以后,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对疾病是否转机的许多考验,如果能够促使观点转变,对所发生的事想开了,病情就能缓解。如果观点和状态没有转变,就会继续存信息,使病情逐渐加重,当我们通过近期的事物,把当年得病的观点和状态找到后,进行反思,此种方法还可以对记忆力不好的人,利用近似的与病因有关的事物,起到某种提示作用,找到当年的观点和状态,分析解开后祛病。
二、观点反思法。对于有些学员,调病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分析病因时,没有把观点想开,把事和理也就是观点混为一谈,所以分析起来比较困难;还有些患者自认为想开了,但病情却不见好转,一种可能是患者在遇见事物时判断有误,也就是所认为的情况与实际不符;或者把别人的心情误解了,产生了错觉,对于某事物的责任在自己,自己没有认识到,反而却认为别人不对、自己对。在反思时只想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不再和他计较,我早就原谅他了,对于这种责任在自己而原谅别人的方法,对治病也是无效的。因为你的观点、状态并没有改变。在反思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事?什么是理?事是宏观的现象,理是观点、想法。但观点可以通过某件事表现出来,因此有些人在反思时若只想事,理没有想开,效果自然是不理想的。
观点反思时可有几个层次,但可以根据自己的觉悟,和对自然力的理解,灵活运用。因为人的观点,是从自我的角度转向自然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在一个人身上,可以有几个层次,对于有些事,当你从这个角度想不开时,就换一个角度。就拿疼痛病来说吧,大都是急、气、恨、怕的观点所致,如有些人当年被别人整过,因心理不平而得的病。当你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的观点转变不了的话,就不要再想了,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越想信息越重。如果为了自己治病,能使自己活得轻松些,还是要想,最简单的方法,是安慰法。此方法对病能起到缓解的作用,可以用别人的不幸来使自己想开,来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比如某人比我官还大,不是也被整了吗?那个人比我有钱,不是也事事不如意嘛?他得了癌症,不是也好不了嘛?他现在整我,早晚也要倒霉等等,如果状态比较平静,用这些想法安慰一下,可以使自己减轻些恨的状态。还有些人可以用认命来想开,比如我就这命,他不整我,也有人整我,我恨他也没有用,走一步算一步吧。这种想开,比用别人的不幸想开,解开的面要宽一些。再进一步想开,是分析自己为什么有这种结果,想想自己以前存了什么信息,是因为自己太亢奋才挨整,还是自己对别人有过类似整人的做法才挨整,通过被整,能从中对人生有更全面的理解,使你把欲望降下来。通过各种吉、凶、祸、福,把你所存的信息消掉,走向更深的自我解脱。观点是我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在观点的转变上,是多方面的,不只是上述的三个角度。通过一件事物,用不同的观点去想,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我认为那些残酷的环境,可以锻炼一个人,同时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关键是我们怎样利用现有的环境,把自己锻炼出来,而不是因此被毁灭,这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标。用观点反思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在反思病时,要站在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以前的观点,偏于哪一方面,用平静的心情解掉;二是要把事和观点分开反思,概念明确,效果自然明显。
三、状态反思法。对于一般人观点和状态是连在一起的,在反思时如认为自己观点已想开,但状态还没有过来,那说明你的观点并没有想开。状态即是心理状态,如有些人常年在一种怕的状态里,对于什么事都是怕这怕那,不敢大胆放手干,原因首先就是对自然力不理解,不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他们对于事情的结局,往往既盼着好,又怕不好,一旦出现和自身想法相反的结果,无论从心理和生理上,对于他们都是较大的打击。这是因为他们在抱有欲望做事时,他们既没有得到成功的承受量,又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宽容。如果把观点和状态改变了,那么我们在办事时,就会做到不盼不怕、不卑不亢、不急不躁、坦然地面对一切的自然结果。
另外还有一些人,总是在一种急的状态里,他们无论干什么事情,无论大事、小事、家里的事、外边的事、急的事、还是不急的事,都会心急火燎、紧紧张张,有时忙的自己透不过气来。在这种状态下工作、生活、学习及处理事情,其结果自然力必然会平衡你。如果你用自然平衡的角度,平静地去处理问题,既有条有理,又稳重大方,只有这样你才会成功。有些人在反思时自认为观点过来了,但办事时还是那样急急火火的状态,那说明你的观点没有转变过来,反思效果也自然不理想。再如有些人干家务活时,经常干得自己很累,就拿洗衣服来说吧,同样是洗衣服,有的人通过洗衣服祛病,也有的人是添病。所以每一种不平静的状态,都是自身某种观点的显现。
状态反思法,在反思的方法中属于最难的一种,需要改变我们不良的脾气或性格,但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坚持不断的努力,定会得到身心的双丰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