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531|回复: 6

无所住而生其心---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四天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12 20:47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6-10-24 19: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所住而生其心---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四天

    2016年10月24日,第五次过午不食第四天。

    6:30,醒来。
    日出,不是早晨,而是朝气。

    7:30,早餐。香菇、腐竹、葱头、鸭蛋煮红薯粉。

    8:30,读书。
    温习虚云老和尚的开示:《金刚经》的总骨
    一、无住生心
    如《金刚经》须菩提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诉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
    又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明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依《金刚经》即可成佛的。  
    二、自度度生
    云尝恭读《坛经》,至五祖以袈裟遮围,为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于言下大悟,即启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路说来,如天花乱坠。前四句“何期”,是摄用归体。后一句“何期”,是全体大用。前四句是自渡,后一句是渡生。“能生万法”者,一切种智也。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广佛法于无边,渡众生于无尽。故释迦不终老于雪山,六祖不永潜于猎队,为传佛种智耳。
    三、降服其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
    《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马祖说:“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
    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哪里来个十法界呢?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法界;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四谛,归于涅槃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参禅、念佛、诵经、礼拜、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12:00,午餐。红枣、小米粥。

    14:00,练字。
    中国汉字,讲究笔墨、构图、意境,一如书画艺术,诗词文章,琴艺,拳艺,陶艺,瓷器,到最高深境界,自然通向禅道,通向禅道的最高境界。中国艺术背后的理论都离不开佛道哲学。从中你要懂得欣赏艺术品,就能感受到艺术中的美,艺术中的道。
    如果能通过艺术修身,悟道,载道,那更好。首先,学习艺术,能修炼定慧。比如写字,你要能把贴临摹像,需要定力,要坚持写字,就是定力。在写字中,要观摩字的结构,形势,还要记忆这些字形,这是慧力。天长日久,越写越好,有了自己的风格,就是定慧双成。“字如其人”,字里面也有你的修养修为,有你的禅心道气。
    在弹琴中静心,专注于琴音而“反闻闻自性”,是很善巧的修定法门。
    中国古代的很多高僧高道,或精于书画,或精于琴艺,或精于棋艺,都能以之修身载道。书法到一定境界,就会有龙蛇变化之形,又有剑仙凌空之气。近现代高僧弘一法师的书法、绘画、音乐,都是艺术的高峰。弘一法师的字里所透出的淡泊,平静,超然,泯去棱角,寂然忘神,那是高僧住心禅悦的法喜和性情。
    你写字、画画,不是为了成为书画家,而是借助书画修炼定慧,特别是画画,可以修炼观想能力,画面就是图像,观想成就,要能观出清晰的画面,以持续的力量定住画面,就能修定,炼神,开慧,乃至可以借助观修而修持神通力。

    16:30,禅观。瑜伽。
    ----  调身
    坐在地板上,如果脊柱无法挺直,可以坐在毛巾或砖上。
    双手将臀部肌肉展开,扶住骨盆两端,适当前后的摆动,去感知坐骨的中心点,后安坐在坐骨的中心点上。双手掌根抵在大腿根部适度向下推动,借助下推的力量带动胸腔上提,低肋借上腹部的力量适度内收,使能量顺畅流向前腹股沟。肩胛骨内沿的肌肉适度内收,帮助进一步从深层扩展胸廓和肩膀。身体的骨架结构一旦顺位,就要逐渐去调试内在的顺位,虚灵顶静,沉肩坠肘,周身柔顺自然,放松而不松懈。感觉头脑正轻盈的悬浮在双肩之上。
    ----禅观
    双眼平视前方固定一点,逐渐收撤所有的感官意识专注在这一点上,当眼睛足够温柔而坚定时,关闭我们的双眼向内收撤向眉心,感觉眉心深层的肌肉越来越放松,眉心内在的空间不断地在扩展……
    之后,将意识逐渐从眉心收撤向鼻尖,观气息在鼻腔内的气息流动,吸气时,凉凉的气息进入,呼气时温热的气息呼出……
    接着,继续将意识从鼻尖收撤向内心,观胸口区域的气血澎湃,并逐渐回归我们内在的真实自性,瑜伽即是我们自性的自然流露。
    ----中脉调息
    最后,观想从头顶百汇穴垂直向下到骨盆腔正下方的会阴穴,有一个中空的管道,在瑜伽中我们把它成为中脉,吸气时,观想气息从会阴海底轮区域自下而上,沿着生殖轮、脐轮、心轮,喉轮,眉心轮到达顶轮,气息逐渐聚集在头顶或15cm开外,意识观想顶轮,可以悬止2-3秒钟,体会与精微的宇宙能量的连接感,呼气时,气息自上而下缓慢柔和的回落向海底轮,并深入地流经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如此循环往复……
    ----OM唱诵
    现在,将双手合十在胸前,吸气时,默念OM,呼气时出声念,并观想音声的波动从“我”正慢慢波及到无限的宇宙空间。反复三次之后,在静默中聆听OM的音波振动在室内或室外回荡,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内回荡……
    ----瑜伽
    在高山流水的纯音乐中,联结山式,站立前屈,起重机式、四柱支撑式,眼镜蛇式、下犬式、鱼式等等瑜伽体式。
    舒展的是身体的灵,催化的是韧带的醒,塑造的是肌肉的弹。
    心中独白着摒除杂念,留下宁静,纯粹的妩媚着心灵,胜定纷争之闹,自信瞬间溢出,流走在低头,弯腰,举目,俯身之间。
    瑜伽着,感恩着。

    小结:全天体重正常,便便2次。
    《金刚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菠萝蜜经》,是大乘佛教代表性经典之一,在佛教众经中起到纲领性的地位。《金刚经》主要讨论了破除妄相,见性成佛的智慧,如书名的题解:以金刚般的般若智慧去断除一切邪念妄执,认识本真的自己和实相的世界,从而能够最终达到圆满自足的境地。
    《金刚经》的确文如其名,千百年来,熟读《金刚经》的人大多能像金刚一样,具有无上的威力。武则天迷恋《金刚经》,雍正迷恋《金刚经》,苏东坡迷恋《金刚经》,罗贯中迷恋《金刚经》,曹雪芹迷恋《金刚经》,更不用说那消遥自在的陶渊明,落拓不羁的竹林七贤,且歌且舞的八大山人,悲欣交集的李叔同。
    一部《金刚经》让人深处逆境而泰然自乐,让人在名利场中轻松超脱,让人在滚滚红尘中始终不迷失自我。
    很多人读了《金刚经》之后回归自然,戴斗笠,穿蓑衣,立于荷塘之岸垂钓自娱;很多人读了《金刚经》之后心生安乐,在青山秀水之间结庐而居,朝夕听松风,闻鸟语,而浑然不知功名利禄四字。
    生命就像飞奔的车轮,在不停的运转,生命是一种交换过程,青春失去了,换得了智慧;时间失去了,换得了知识;激情消失了,换得了理智;速度消失了,换得了深刻。这就是生命的轨迹。其实,生命的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精彩。
    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心清净了,一切都清净;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你最执着的东西对你的伤害最大。你对哪件事、哪个人、哪句话执着心最强,它对你的伤害就最大.看一切人都是好人这才是解脱。
    诵读《金刚经》,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云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怀; 日出,不是早晨,而是朝气;风雨,不是天象,而是锤炼;沧桑,不是自然,而是经历;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6-10-25 06: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棒,心静能做到你现在的状态,我无法心静,向你学习了

    点评

    阅读《大学》,感觉能闻到国学经典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你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篇散文里自由地跑步呼吸。很多东西消逝的很快,惟有文字和思想可以永存。读这篇散文的时候,仿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2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5-20 10:06
  • 签到天数: 34 天

    [LV.5]辟谷中学I

    发表于 2016-10-25 09: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受教了,我喜欢读<<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只喜欢读不懂其意。

    点评

    在一篇散文里跑步呼吸。 在路的彼端,在时光的尽头,在人生的末尾,拂去岁月的蒙尘,那一点一滴的遗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与孤独牵引你内心的温柔。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22: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12 20:47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辟谷中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2: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色楝 发表于 2016-10-25 06:51
    真棒,心静能做到你现在的状态,我无法心静,向你学习了

    阅读《大学》,感觉能闻到国学经典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你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篇散文里自由地跑步呼吸。很多东西消逝的很快,惟有文字和思想可以永存。读这篇散文的时候,仿佛觉得曾子还活在另外一个地方,虽然离你的住处很遥远,但是看这篇散文的时候和几千年前的人有着内心的共鸣,精神的相同,想想,这便是读书最大的意义吧。
    合上《大学》,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你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在一篇散文里跑步呼吸,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12 20:47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辟谷中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22: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戈壁玉 发表于 2016-10-25 09:15
    感恩分享,受教了,我喜欢读和,只喜欢读不懂其意。

    在一篇散文里跑步呼吸。
    在路的彼端,在时光的尽头,在人生的末尾,拂去岁月的蒙尘,那一点一滴的遗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与孤独牵引你内心的温柔。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显得暗淡无光,然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圣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8-27 10:5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6-10-26 10: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点评

    从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拈花微笑”的传法中可以看得出来,佛家把生命看成了一朵花。它的旨意就是每一个人要如如实实地接纳自己,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去实现自己的人生,就像一朵花开了一样。生活的本质不在与别人比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6 20: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12 20:47
  • 签到天数: 158 天

    [LV.7]辟谷中学III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20: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豫领悟 发表于 2016-10-26 10:37
    谢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从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拈花微笑”的传法中可以看得出来,佛家把生命看成了一朵花。它的旨意就是每一个人要如如实实地接纳自己,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去实现自己的人生,就像一朵花开了一样。生活的本质不在与别人比较,而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工作、兴趣等等条件,去实现自己的人生。
    每一个人都像一朵花一样,只有透过生命的实现,像花开了一样,才能体会到生的悦乐,才真正的把握了生命的真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