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1-3-2 22:01 |
---|
签到天数: 1519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诵经有三个面的东西:
●一、经理。通过诵经,彻悟其经理,经义,如六祖,听经开悟;
●二、经道。通过诵经,到达经指引的成佛的道上,如每诵完一遍,都会如被佛陀他老人家善嘱咐一遍;
●三、经力。通过诵经,改变自己本身的磁场,增加自己的法力,哈哈,也就是如诵咒一般。这也就是佛陀说的如佛、塔庙的道理。你诵经时,法界众生会看你就一尊佛,一座塔。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法师,讲经,诵经时,外人看他,就是一团光明或佛像的道理。但畅游如来大寂灭海的大修行者,三者同时具足,又同时无可着。对大修行者,他们如同,只是遮遮眼,本来就应具足,只因众生分别见种种相罢了。
▲初学诵经者,可以慢慢来,但要知道这诵经的本来,如不知本来,诵经就如同无目的的箭,虽诵亿万遍,终不得其要领。
◆但是,不要上去就都像诵咒语一样,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来协调好。
其实单就诵咒而言,平时修的时候,跟用的时候(消业等)本身也是不一样。首先要明白如何用,如何修,什么时候是用,什么时候是修。
◆平常诵经就是修,不是在用,不能总是用很快的速度和强烈的共振来诵,当然这样消业非常快,念完了全身金光闪闪。但如果身体素质不行,基础不行,就会产生另外一些问题。
而平常诵经的时候,用的是补的模式,念完了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浑身有劲。如果念完全身没劲,一定念错了。这样诵经可以慢慢进入一个深定的境界,因为每一个细胞本身就是一个磁场,本身就在震动,最后发现你本身就在念,每个细胞都在念,进入一个纯静的境界。
告诉大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和身口意来学习佛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经书不用的时候应当放在干燥洁净的地方,结手敬拜。
千万不要小看这部《金刚经》,它所在的地方就相当于有佛有塔,修行功夫高的人会看到它在暗中是放着金光的,而这金光中还有很多天龙护法在护持。所以,有的人还会看到有龙在金光外围时隐时现,围着经书转。
这是一种外相。法界这个东西,虽然是一不是二,但毕竟有二。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因果是存在的。
在修证程度不够的情况下,应该以柔和的心态来圆融地对待佛法。
这些对刚开始诵经的人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他们身上还有着许多宿世间的业障。比如,虽然漱过口了,但是还会有口业。心表面上似乎很静了,实际上还有乱糟糟的意业。这些都是修学过程中的业障。
▲有些朋友身上的业力非常重,不学佛还好,学佛时间一长,反而病了。这是因为对戒律和规矩不是很懂,类似于迷信地学佛,不懂法界的缘起造成的。
比如有人持楞严咒,本来楞严咒在法界中的法力是非常大的,但持诵者如果持戒不是很圆满,尤其是不能戒杀,反而会不自觉地造了很大的罪业。因为楞严咒是以大慈悲心为基础的,对杀生嗔心特别敏感。
另外,诵完楞严咒后应该诵一下十小咒,送走法界一切佛菩萨和诸天神圣。这都是非常重要的注意点。
一个人在诵《金刚经》时,身后是放着金光的,如果他身上的业力非常重,就会有很多众生被这金光超度到天上。那些宿世间的恶缘突然发现你竟然是一个亿万富翁了,而他还是个穷光蛋。这时他就可以要求你诵部经给他,然后你们之间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这是因为《金刚经》在法界中可以抵好几座不可思议的金山,这是《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地方。
同时,我们诵《金刚经》时,地方上的鬼神也会非常惊惶:哪来的大德在诵《金刚经》!因此初学者需要念诵包括安土地真言在内的四句真言,来消除念诵金刚经时不如法的地方。
奉请八金刚(注七)四菩萨(注八)。这八大金刚和四位大菩萨都在宿世间发过愿,要一直护持《金刚经》的持诵者。
在法界中,愿力就跟契约一样,大家达成一个约定。就跟观世音菩萨一样,只要你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他老人家就立即来到你身后,寻声救苦。
只要在诵《金刚经》时轻声称颂这十二位朋友的名号,无论你有没有神通,他们都会来到你身后护持你诵经。所以初学《金刚经》的朋友要诚心称颂他们的名号。
读完经之后可以念七遍补阙真言(注十四)。诵经的人一定要多诵补阙真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善巧方便。有些朋友不喜欢念补阙真言,这是丢掉西瓜捡芝麻的坏习惯。
补阙真言在法界上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读经时读错的地方,不如法的地方,多念几遍补阙真言就可以补上。
熟读佛经、通读佛教书籍对于修学是必要的,佛教知识、理论来自对书籍的研读,但佛法不同于一般科学知识,而是教育,教育就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就包括了“德、智、体、美”等等的教育,在研读经典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思想意识、心理心灵方面的同步提高,加强自我道德基础的锻炼,以完美完善的人格来完成佛格成就。离开人格方面的自我完善与修养,只去研读经典,所产生的效果极容易造成“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人格基础的完成一样是靠研读经典来规范指导的,离开研读佛教经典,人格基础是不究竟的,即是以世俗观念为目标的,同样不符合佛教“出世”的精神实质。所以,研读经典与道德人格的完善,两者缺一不可,两者互为促进。
“说时似悟,对境生迷”的现象,佛教论坛尤为突出,有些同修基于对佛教经典的熟知,谈经说法、惟妙惟肖,当有指责、指正等不同声音出现时,马上挥戈相向,大动肝火,甚至不惜用恶毒的语言进行人身方面的攻击,造成这样的原因同样是缺乏高尚人格为基础。
现实生活中我们修学佛法者,有对佛法研究得相当深刻,语出惊人,但当自己去面对自身利益、面对伤害、面对挫折、面对得失之间,实际做得又如何呢?真要扪心自问一番了。
我亦凡夫,在弘法利生的家务事中,只希望去做“人”的工作,以提高人格修养为主要目标。因为对佛法的觉悟因修学层次、修学境界、自我觉悟能力的不同而不同,但人格修养是基础之基础,是任何人都必须打得坚实而厚重的。
境界是检验修行的最好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