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376|回复: 3

学佛修行要走中道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28 17:43
  • 签到天数: 246 天

    [LV.8]辟谷大学I

    发表于 2014-8-17 00: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中道,即是不离不著,不落两边的意思。在世俗中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意思非常接近。琴弦太松奏不出妙音,太紧则会崩断。世上没有非此即彼的事相。对于修行而言,中道在修持用功上,即是中观,观空与有平等无二。不著相也不著非相。
      修行人常作意“我在做功德,我要渡众生”。此即是著相。因为能渡者、所渡者,渡与被渡,于实相中平等, 一体无二。在实相中众生也即无生无灭的空性。观察一切 诸法皆非实有,众生毕竟不生灭,不过是在凡夫现量中一 切才有了生灭存在。所以平常说发心渡众生实是指俗谛中 而言,而我们学佛人应该发远离一切相状,无有任何六境 (六根对六尘时)执著的菩提心,因为胜义谛的菩提心才 是最上乘。如有分别,则是俗谛中的菩提心。比如认为应 先渡自己父母亲人,或先帮助熟人朋友等都为俗义菩提心 的一种表现。不过,佛门对俗义菩提心也是认同的,因为 修学有次第,只能一步一步地前进。予实相之真谛而言, 俗不碍真,最后的实质乃是一回事。只不过发心不大或不 够纯正,现量修学的境界就不高,进步自然也较缓慢。   胜义谛不是分别心的境界,心及心所之境则应为世俗 谛。《华严经》云:“虽闻如来声,音声非如来”,《般 若经》中有云:“天子,若胜义谛是身语意之境,则不是 胜义谛,而成世俗谛耶”。所以,我们还应了知,凡夫众 生心识所了知的实相亦非实相,只是俗谛名言中称为实相 (修行才能亲证实相)。胜义谛本性超离言语思维分别之境, 唯是实证者自性智慧的所缘。我们常讲的佛法,自是释迦 牟尼随顺众生的名言习惯,心性标准不同(所缘不同), 而安立的一切法的假言。
      反之,既然不要著相,但也不能著非相。若著与不著的分别念也不在了,那才是真实的“无所著”。所以著非相即是作意,既然说万法本空,讲不著相,那我什么也别管,什么也不上心,连依法行善积德乃至做功课都是著法相。这,就是所谓的顽空断灭了,情形更糟!从世俗而言, 真正不离不著是如法,但事后不上心,即不著法。就象古时的梁武帝大力弘法建塔,曾问达摩圣人:我的功德是不是很大呵。这才叫著相。
      所以我们应如此观照,中道即是连“中间”也不著。 “空”在哪里?它还在一切“有”里。一切都是事物的一 体二用,硬币的两面,互为存在,执著于“空”,执著于 “有”,执著于“真”,执著于“妄”都是不对的,这都 是“假名”      。真如真空为“体”,缘起妙有为“用”, 体与用本来圆融无碍。空不碍有,我们修行的目的是实实
    在在地证得“这个”,而不是执著迷惑于一切无自性的概
    念名相。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
    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佛法真理,根本上是离言绝
    相。佛门常讲:“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就是这个意
    思(这里指发心修行未登果位的因地菩萨)。
      修行不是单纯地参禅打坐或念佛做功课,我们实则一
    切时一切处都能修行,一切场合都能成为我们修行的道场。
    只要学会训练自己观心与止妄,终会有成就。观得空性,
    成佛有余。未开悟者,可以以虚空或风来体认空性。我们
    挖一尺深的坑,便有坑大的“虚空”,这便是形状是妙有,
    而空性即无有边际的虚空本然。诚如问风相何在?如果不
    见树上枝叶摇动,或者不吹在人的身上,谁会知道有风呢?
    这也可以说虚空借物而显其用。变者是相,不变是性。换
    言之,不变的是体,变的是它的用。虚空无相,借妙有而 显其用,借用以显其能。因此,空性无相无形,它是借人的见闻觉知的妙用以显其能。所以修行人要锻炼“心识”, 学会观心和止妄。
      迷时凝性成心,悟时释心成性。当我们的“心识”应
    事对人的时候,就是体在用中,却能借用而显其能。事完
    之后,就是用归于体。它是它,知道了明白了,不住于它, 无所住,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是实际功夫。不攀缘,不著相, 不依物转,不随境转。但又要避免顽空恶取空,所谓“凡
    所有相尽皆虚妄”,其本意是“相无自性缘于空”,空不
    碍有,明了空性后,无相时得求相,有相时则要灭相,执
    著于境界与现象不会有进步,但毫无境界与现象则更不会
    有进步。《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也再三提出来,学
    佛必须要“身证”。初学之人,即使理论上懂了很多,身
    心起不了变化,不受用不受益,一定也不会进步。因为空
    性是空有不二,真俗不二。
      另外,我们凡事要有平常心、包容心,象有些人打
    坐或做功课时,突然有人登门造访,或有电话进来,马
    上觉得自己受到了“干扰”        (其实这正是我们修行的
    下手处)        ,往往心生懊丧,甚至生气。总想离弃现有
    的因缘、因果去“别处”      证“菩提”,岂不知“别处”
    仍然还是因缘因果的轮回,菩提只会在当下,因为解脱
    的东西只能从当下做起。我们有心修证佛法,助缘(外
    在客观条件)不够,只能说明自己福德浅薄,应该因时
    制宜,创造条件好好努力进取,多攒积智慧福德才对。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家居士,尘事繁琐,烦恼习气
    重,越是这样,对待生活更不可马虎,不可逃避,应积极
    生活、努力修行,好好了自己的因果才是。见地正确的人
    应该明白,生活与修行也是一体二用,并不矛盾,本来圆
    融无碍,矛盾的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差别心罢了。心无染著
    才是平常心,破坏生活者即是破坏修行。我们的亲人、眷
    属及朋友因我们修证佛法而疏离我们,因我们信佛而增加
    了烦恼痛苦,那一定是我们做得不够好。
      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看看那些大乘菩萨, 常因利益众生而牺牲自己的修行,做得多么彻底!反过来说,这又是一种更了不起的大修行。
      我们若贪著修行的“事相”      或“形式”,那就并未真懂“中道”      的义理。修行是一个漫长的、须持之以恒 的事,不在于一朝一夕。凡执著于自我,唯恐自己修不成, 对一切不利于自己修行的助缘心怀烦忧者,是一定不会有 进步的。修行一定要有平常心,要有不悖于生活之常态。 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是大精进。而且,我们还得把自 己所有的善业修行功德回向给众生。这样的修行者,日子 久了,必有消息……我们一定能与诸佛菩萨悲智心地相应, 必感得诸佛菩萨加持与护念。
      诸佛菩萨无处不在。若我们自己心怀恶趣,心地蒙昧愚暗,以自我增设太大的障碍,怎么可能接通或是感召到这样的相应呢?
  • TA的每日心情

    2015-8-28 17:43
  • 签到天数: 246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00: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1-15 11:29
  • 签到天数: 189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4-8-17 09: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7-12 11:01
  • 签到天数: 124 天

    [LV.7]辟谷中学III

    发表于 2014-8-17 09: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开悟真高,很明了我就很笨开悟不了能与明师开导开导就好了要像你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