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5-8-20 08:58 |
---|
签到天数: 245 天 [LV.8]辟谷大学I
|
转载自: http://hexun.com/5228703/default.html
从前,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开染坊,小儿子卖雨伞。晴天的时候,她为卖雨伞的儿子犯愁。下雨了,她又为开染坊的担忧。这样一来,她每天总是处于忧郁寡欢之中。
一天,老太太到山上寺庙里请教老和尚,大师听了她的述说后,只说了三个字“倒过来”。老太太不解,大师细讲:“晴天的时候为开染坊的高兴,下雨的时候为卖雨伞的高兴” 。老太太恍然醒悟,从此以后,日子变得幸福愉快,每天生活在快乐中。
生活的满意与否取决于你的生活态度,对待一个人也一样。用欣赏的眼光看对方,优点多而忽略了缺点。用挑剔的眼光则怎么看也不顺心,一无是处。对待生活更是这样,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世界是多么的美好。用悲观的态度看天下,一且都是那么邪恶黑暗。
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阶梯式的升华的过程。都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一步一步接近自己设定的那个坐标。有人想当官,有人想发财。有人把爱情当作人生的梦寐以求,有人把世外桃源当作一生的最高境界。无论你目标的大与小,理想的成与败,还是实现的早与晚,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断的追求与奋斗的过程,因为在不断的挫折与磨砺中,我们每个人才会慢慢成长起来,才会学会思考和面对。
我们在有10万元钱的时候,想着怎么能挣到100万。等有了100万的时候,又会想着怎么挣1000万。我们当了科长的时候,想着当局长。等当上局长的时候,就又想着当厅长。人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而也正是这种“思进取,求名利”的动力,推助着历史的前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理想也好、追求也好、目标也好,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只是相对而言。没有永远的成功,也没有永远的失败。没有真正的成功,也没有真正的失败。关键是你想追求什么?如果你当上国家领导人,你就要日理万机,大年三十你要领着部下给老百姓“访贫问苦”,这叫“胸怀天下”。如果你当个小市民,你就能儿女绕膝,悠闲自在,大年三十喝着小酒看电视,这叫“天伦之乐”。所以,人有得就有失,有失也有得,随遇而安方为真人。
人的追求,说得文化点叫理想,说的通俗点就是欲望。人们往往将欲望看为贬义的多,其实欲望含有更多的褒义成分。如果用贬义的成分来形容人的追求,应该叫贪婪,贪婪才是一切生命的惰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千古定律”,是决定人类向“智者”或者“愚者”靠拢,进而形成类聚群分的真正动力元素。有人为自己花几万买个墓地未必就是“智者”之为,有人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难道就是“愚者”圈里的人?
人的组成,就两个元素“灵与肉”,灵魂支配着肉体,肉体生化成灵魂。人由开始几斤重的小生命,一点一点就慢慢演变成一个庞大之躯,既敢于改天,又敢于换地。可人终归来自于自然,最后都要归还给自然。所以人的开始和结束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满足肉体的欲望和追求灵魂的完美上有所区别。追求肉体的欲望是人所具有的本能,而向往灵魂的完美则是人的升华,人有了升华才会以“洒脱”的姿态造就一生的不败。人成功了不可怕,怕的是成功之后迷失了自我。人失败了不可怕,怕的是趴下了不再起来。有了钱不可怕,怕的是“为富不仁”。有了权不可怕,怕的是“为官不义”。
所以,有了病也不可怕,怕的是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对于治病来说,现代医学缺乏的不是(科学)技术而是治病的思路。很多病人为什么治不好病,关键是一个健康的思维。
大家都知道唐僧取经的故事,唐僧历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为什么?他有三个徒弟,各个本领高强,各显其能。如果让徒弟当中任何一个当师傅,大家觉的都比让唐僧当这个师傅强,取经就不会这么难了。错了,唐僧之所以能取得真经,不在于本领高强,而在于两点:一是他做为师傅,永远都是掌握着前进的方向(向西走),这是信念的问题。二是无论艰难险阻还是种种诱惑,他都不被屈服,持之以恒,这是毅力的问题。
所以现代人对健康的思维缺乏这关键的两点,不自己思考,不自己判断,不自己选择,完全跟着别人的说法乱跑。明明有人用某种办法治好了病,他就是不相信。方向和路都有人替你“闯”出来了,人家都已经给你指明了方向,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别人的病为什么能治好,你为什么不能?是因为我们没去努力,是因为我们没有坚持下来。信念决定一切,坚持才会胜利。有时候成功不在于已经走过的九十九步,而恰恰就差那最后的一步。所以,信念和毅力是干好任何事情的制胜法宝,有了这两点,我们还怕取不到健康的真经?
人之所以选择不同,是因为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生要有两大宝:一是要有几个好朋友,二是要有几本好书。选朋友要有原则:比自己强的,比自己成功的。和他们在一起,才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有努力的目标,也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比自己差的人在一起,老是有优越感,你就不会再努力,不会再去奋斗。所以和百万富翁一起,你就可能成为百万富翁。如果和亿万富翁在一起,你就可能成为亿万富翁,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和有病的人在一起,自己慢慢就会有病。和健康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学会健康。那些重获健康的人,都是在养生的道路上圆了自己的梦。选择书也要有原则,对自己有用的,能得到启发能受益的,所以才有了“少不学水汻,老不看三国”,所以才有了“从政要看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看养生的书是为了养生,看治病的书是为了治病。想治病在养生书里看不到答案,想养生在治病的书里找不到结果。所以找书学习也要找准你所需要的书,找不对书就会把你引到茄子地里去,不要埋怨写书的人,而怨不会看书的人。
绕了一圈子,就是为了给大家说明一个问题。为了健康,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人治病,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要有一个好的治疗方法,二是要有一个好的治疗心态。二者确一不可,很多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其实对付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关键不在医生,而在于病人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综合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