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5-2-16 08:32 |
---|
签到天数: 45 天 [LV.5]辟谷中学I
|
现代汉语中的“朴素”二字,即来自老子“见素抱朴”(《老子》十九章)的命题,“素”是没有染色的丝;“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朴字异而义同。持守素朴之道,是老子的终极价值取向。对比孔子“绘事后素”一说,我们似更能理解老子的见素抱朴。《论语•八佾》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欲借绘画须先有素白之质地的比喻,引申“文”与“质”的匹配关系,以此强调人的质朴性情对于外在礼仪的重要,此中透露出的实质精神就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才是最大的和谐。这也正是老子“见素抱朴”的本意所在,老子反对的就是那种虚浮的外在的文饰,因为它无处无时不在破坏事物的内在的统一与和谐。正是立足于这一逻辑,老子才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十九章)陈鼓应先生解释说:“仁义本来是用以劝导人的善行,如今却流于矫揉造作。有人更剽窃仁义之名,以要利于世。那些人夺取职位之后,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一代道德大师,把仁义一类的美名放在口袋里随意运用。庄子沉痛地说:‘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情形,或许老子那时代还没有这般严重,但已经足以遘害人民了。所以老子认为不如抛弃这些被人利用的外壳,而恢复人们天性自然的孝慈。”[2]仁义一旦被人利用而成为一种形式或外壳,内在的整体的和谐就被破坏殆尽了。所以老子的见素抱朴,实乃针对时弊而发,他要使人们返朴归真,持守纯朴的天性;这既保持了人与人,也保持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最为完整的统一与和谐。逻辑的起点始自人性的“见素抱朴”。为此,真正有道的人必然是少私寡欲,见朴抱素,专气淳和,加强自身修行的。
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指出老子所强调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老子》十八章) 仁义者道之实。世衰道微,非仁义无以正之;故大道之废赖有仁义也。不察乎此者,自难本道以为治。而专尚智慧者,更不知智慧若不以仁义为前提,则无以烛奸而反启大伪。是故“见素抱朴”的体道者,在根柢上必崇仁义而又不失于矫揉造作。这才是“见素抱朴”的和谐原理之所在。
老子所谓“致虚”、“守静”,其目标取向即在守真,去除人后天习染的遮蔽或伪饰。虚静才能专一不二、无欲无为,才能去除不和谐的种种伪饰。牟宗三先生就颇有见地地指出:“《道德经》中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就代表道家的工夫。当然关于工夫的词语很多,但大体可集中于以此二句话来代表。极是至,至于虚之极点就是‘致虚极。’守静的工夫要作得笃实彻底,所以说‘守静笃’。”[3]老子的人生哲学总是延伸到政治哲学的,道通为一,其学理上逻辑立足点即在于此。就和谐的视角看,“致虚”、“守静”也好、“见素抱朴”也好,通向治国之道就必然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诚如黄克剑先生所言:“从‘无为’到‘自朴’是自上而下的‘见素抱朴’,它消解着‘法令滋彰’以至流于文弊的政治,把一向为权力之争所累的政治化导于无形。”[4] 可以说,《老子》是中国第一本站在民本立场上专对侯王说的政治哲学书。老子政治哲学的理想社会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其核心理念。
如此看来,老子的“自然”、“无为” 、“见素抱朴” 乃至“守真”,是有其逻辑通路而自成系统的,其内在的回归真实之原理与精神也是可以察见的。作为老子道学文化的深厚资源,这一原理及精神必将越来越受用于世人。此诚如当今学界所达成的共识:道学文化是参天地、赞化育、贯中西、通古今的大学问,对人类未来的文明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她不仅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资源,也必将成为世界文明相互交汇的凝聚点,道是人类精神回归的家园。而如果它是一个虚假的世界,能作为我们的家园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