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20|回复: 1

二、无为之道的内在精神——贵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5-2-16 08:32
  • 签到天数: 45 天

    [LV.5]辟谷中学I

    发表于 2015-1-27 16: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三十七章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无为”,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无所作为,其实它的核心旨意是说顺天道之自然而不妄为,所以王弼注曰:“顺自然也。”那么,老子为什么又要接着“无为”而说“无不为”呢?这实在是老子深髓哲思对后人的重大启示,它告知人们:你若能谨守天道而顺其自然,便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原来,“无不为”是由于不妄为的“无为”所产生的效果。如果用现代术语可转换成:按规律办事,你就没什么行动不能成功(无往而不胜);因为你把握了贵真的精神,而贵真才能“自正”,自正才能长久。

        还是先看看老子《道德经》的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在这里主要是想提示:一种理想的治国之道,在无为而自化,所谓自化,当然是指让人民自我化育,自生自长,自我体现。而“无为”显然是符合老子天道自然观中顺其自然的思想宗旨的,它针对着“有为”,因人的有为常常是“妄动”。显然,“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汉代司马迁看出了其中的奥妙,所以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司马贞索隐引《老子》也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今人陈鼓应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中亦认为老子的原意还在:统治者自身如能做到清静、真朴、不贪欲,对人民如能做到不骚扰、不侈靡、不扩张私人意欲,百姓的生活自然可以获得安宁,社会自然和谐真实而无所不正。

        从哲学层面看,老子认为万物之本源为“道”,而道以“无为”为其本性,它是无为而自然的,能守此“道”,万物便顺应自然而变化。实际上,宇宙演化及其规律之“道”,对老子而言虽有点神秘(“道”毕竟不可言说),但并不复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而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即自己如此,非外力所推动。因而,在老子那里,道是在自然状态中“无为而无不为”的。正因其“无为自化”,从而它不是“使然”的,从而呈现为一种决无勉强、自然而然的境界状态。后来郭象在给《庄子•齐物论》作注时就说:“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今人所常说的自然之道、天然如此、天理自然,其实均源自古人所说出的以上这些意思。

        虽然老子深刻地透视到之所以必须无为而因任自然,是因为天道运行,本来就是不含造作而自己如此的,但真正要认识老子的“不敢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我们却要从老子对一切人为造作,往往成为人类万恶之渊薮的理解入手。处于长期战乱而陷于瘫痪的春秋战国时代,老子早已洞察到:天下不宁,乃因在上位者施行种种权谋、智巧,滥用权力。老子亟欲开出一剂“无为而治”的良方,不仅是要统治者消除嗜欲,自化自正;更是要让人们彻底认识无为而治的规律,让统治者仿效自然无为的天道。所以老子还要强调:“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从老子的“不敢为”到“无败”、“无失”,我们当能体认老子“无为”的深意所在。

        然而决非仅仅如此,当老子说起“以无事取天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时,我们似乎看到了另一个“无不为”的老子,“无为”的实质,在通过它的顺从天道自然之规律——通常我们谓之“顺其自然”,从而真正达到一种理想的效果。比如说,计划经济就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之规律,而市场经济则顺从了这一规律;后者显而易见的效果,是丝毫不以人之意志为转移的。其实,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的“藏富于民”,就深涵老子“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哲理,难道它能全然从“无为”中而出?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不扰民”而顺乎民心地“以无事取天下”之无为准则,理所当然地达成了老子的境界——我无为而民自化。无论如何,以“无为”来表征以至透进“无不为”,是老子那“不塞其源,不禁其性”的让开一步、让其自生自长的深心所在。这在中国思想史上,不啻是一个极高的智慧。

    曾问道于老子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竟然也心存敬仰之意地赞赏过“无为而治”之理念。《论语•卫灵公》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看来,儒家仍要靠领袖人物“恭”、“正”的道德人格力量感化,来达到其无为而治的境界。不过我们并不能由此而断定孔子没能体会到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内在精神,事实上,孔子面对变化的世界,亦发出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深长感叹。如果说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将自然演化的宇宙观,用之于实际的社会政治;则孔子只是看中了它那出神入化的境界并以此倡导一种道德精神。老子的无为是负面的表达,孔子则是正面而积极的表达。老子的无为教人致虚守柔、以退为进;孔子则相信礼是上天秩序的一部分,因而强调仁、礼并重,内外合一;从而梦想符合礼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性或自发性行为。然而在老子看来,情况恰相反,礼不仅是着意设计的产物,而且是被深思熟虑地付诸实施了。

        庄子作为道家另一创始人,深化了老子的自然无为观。他将“真”的理念嵌进了无为思想中,他坚信不断演进中的“人为”系统,必将失真而不自然。正如人在运使“机械”的同时,必然会引发“机心”之智巧;然而机心生,则人道失真,人道失真则一切都不自然了。甚而,机巧意识产生技术,而技术导致异化,这是现代的事实,然而它不正源于庄子所言的机巧(设计性)的“有为”意识?所以《庄子》呼之欲出的是一种“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的“忘”的智慧,庄子说得太妙了!人相忘于道术,才能获得“大自在”;真正的自由自在,人才能没有一切恐惧而得其天年。事实上,“忘”的目的乃在化掉那些人为之造作。所以对道家而言,真正的无为而治,背后乃有许多原理的支撑。而道家智慧的聚焦点,就在把不合自然的造作去掉。关注庄子,就无法不进入其思想的另一层次,这就是自然无为之道的审美、艺术化倾向。《庄子•知北游》所传达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不就是告知人们:自然无为作为最高的美,也是最高之人生境界;因而法天贵真的创造,顺应万物自然本性而不加造作,才能“以天合天”吗。他的“庖丁解牛”,大概也是顺乎物之自然而丝毫不露人工技巧的极美、极自由之例吧。

        人与道的分离毕竟在人类领域中发生了,而这正是老庄道家不断发问而极其关注的问题。老子对此的回答是它起因于文明的兴起,庄子则进一步解说:人的各种有意识的目标——财富、荣耀、权力乃至种种满足新感觉的方式,必将造成巨大的人工机巧取;而大伪机巧诞生之日,不就是巧取豪夺的社会争斗之始?由此,老庄还注意到机巧、功利带来的道德失落与社会和谐的崩溃。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一始于“失道”的连贯逻辑链,竟终成事实之演绎,而这一切仅由于人为的意识与人为的目标,与自然之道离得太远。至此,我们不难忆起老子关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告诫,而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命题之后,似乎才能获知,老子原来是在诉说:最高的德,是不带有任何深思熟虑的、无丝毫勉强之态的“无为”之德;而德性低下者,却在在留意人们说他失德,这足以使他时时处于“有为”状态。

        老庄的“无为之道”,毕竟难以应合后世“人文演进”的强大潮流。只是在极度“人为”巨浪滔天的大潮中,留一点老庄启示的回声于心中,即可让我们随时省悟:人类社会从无驻足的演进,是否与自然之道相合相符;毕竟,“无为”的原理其内在理性是要斩去过分的人为造作。今天,当这一真理重新显现它的光辉时,人们开始注意到何为“生态文明”;而对现代化浪潮中的离轨者,“无为”之道将让他倾听天道自然之声,从而多一份紧贴大自然怀抱的真性情。
  • TA的每日心情

    2021-8-15 09:20
  • 签到天数: 943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发表于 2015-2-16 12: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感谢楼主的分享!!!!
    101949cqv4b198pfmpc7z9.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