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5-8-27 08:51 |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辟谷中学II
|
当我们长大后再去递一瓶水给口渴的陌生人时,是怎样的画面?——是否无条件的信任、是否不求回报,是否不计价值,只是简简单单的想,“我帮助你就很快乐”?
而世上永远有口渴需要水的人们,我们却在长大后渐渐忘了要把手中的水递出去……并非这件事失去了意义,只是因为,它变得不再纯粹。
更因为,为那些事件不断增加定义、标签和价值的我们,不再有童真。
5月31号,我带2岁多的女儿一起参加了怡宝纯净水在上海的推广活动。
这是我SOHO几个月以来,第一次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出席品牌活动,特别新鲜;而活动主题又恰巧与孩子有关,我就带上肉肉一起,给她提前过了个儿童节。
浦东的世博园区不复繁华,当年一日十万人游园的盛况已成历史。但看到曾经非洲馆的长颈鹿还在,不喜欢拍纪念照的我还是忍不住“到此一游”……
非洲馆对面起了新的“巧克力开心乐园”,也是适合孩子玩的主题公园。活动安排在这里举行。
微微热的天气,空中飘着浓浓的巧克力香,有点想起约翰尼德普和朱丽叶比诺什演的那部电影,《浓情朱古力》。
肉肉也不管我是不是来工作的,自己玩得挺开心。
还有穿着我们“鹿之角”自家T恤和黑裙出席的花总,我俩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和孩子一样新奇。
活动现场,品牌方请来了田亮和Cindy父女。并不追星的我,其实觉得这也是田亮工作的一部分,也许还和我一样,想着带孩子过个有意思的儿童节,就手拉手一起来了。
俊朗的爸爸和清秀的女儿一出场,还是迎来了众人欢呼。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Cindy并不是我想象当中的“童星”——她躲在爸爸身后出来的样子惹人怜惜,我心想:哎呀,孩子就是孩子,毫不掩饰。
发着微博的我都很惊讶,Cindy小小年纪就有了“全国粉丝会”。因《爸爸去哪儿》大红的邻家女孩,她自己大概都不知道,微博上有那么多人关注着她的一举一动。
电视里的“森蝶”到了现实中,个子一下拔高了许多,出落得亭亭玉立,不过终究是个孩子。
主持人问她一些问题,她始终娇羞腼腆,紧紧攥着爸爸的手,不知怎么回答。
不过作为工作的一部分,田亮也没有为难她,同时保持着明星职业的微笑,回答着主持人的问题。
百无聊赖之时,Cindy竟独自踮起脚尖,在舞台上摆起了芭蕾舞步……
作为一个母亲,我在台下看着这个孩子,竟被那一瞬间的“真”所感动。
完全不会想她是一个童星,也不会关注她是否真的美貌,只是觉得这样不合时宜的独自旋转就已经很美。
拍下照的一瞬,我都觉得这个类比太巧妙。
她就像旁边广告牌上的水一样,清清澈澈,不动声色。
台上的田亮始终保持着成人应有的礼仪与微笑;而站在他身旁的女儿,困了就打哈欠,令大家忍俊不禁。
主持人问Cindy,这是真的熊猫吗?
她说,是人演的。
田亮说,去和熊猫玩会儿吧。
Cindy就走了过去,背对观众,和熊猫说了会悄悄话。
台下的记者们,纷纷拿着长枪短炮对准了这个可爱的孩子。
当她走下台时,所有镜头又不约而同的跟了过来……
坐在Cindy身后的我,静静的观察这个被过分关注的孩子——
她仍然不为所动,坐在椅子上,眼神里透露着一丝不安。
害羞,是真的害羞。
害怕,是真的害怕。
笑,也是真的笑。
没有一丝表演,一切从心。
正是有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喧闹,才对比出孩子的“不迎合”、“不为所动”,是多么的纯真宝贵。
而再回头看看我的女儿,其实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
肉肉听见舞台响起的音乐就随之哼唱舞动;
看到活动仪式中起飞的航拍机,就笑得开心为飞机鼓掌;
还像Cindy对着熊猫说话一样,跑去和一个假的大树桩对话……
她一点都不会在意,这是不是一棵真的树,是不是可以对答——
正如她平时会和天空中的小鸟说“你好”,也会和地上的虫子说“你好”。
在我们成人眼中本无新奇的东西,在孩子眼中,就那样有了生命。
于是我不禁自问:难道我们没有看到树的眼睛吗?难道我们无法辨别不同的色彩吗?难道我们听不到那些节奏的律动吗?……
不是。
那为什么当我们环顾四周、走在大街上时,却总看到人们相同的表情,发出相同的声音?
为什么我们总是像机器人一样一致的低头刷着手机微信?
为什么我们又总读到相似的内容,做出相同的评论,却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毫不关心?
……
我们究竟在关注些什么?
当儿童节这一天,不是儿童而是所有的成人在朋友圈索取物质礼物时,我总觉得有点滑稽。
人们美其名曰唤回童心,恰恰是因为,早已丧失了童心。
真正在意儿童节的,是努力想要早已失去的身份、在这一天增加仪式感的成人。
在仪式进行的过程中,我继续观察着Cindy的一举一动:
品牌方安排了为游园小朋友“送水”的环节,本来觉得有点无聊的Cindy,把水递给一个陌生小朋友时,居然真的笑了……
这个仪式“叮”的一下提醒了我——我已经想不起来上次把一瓶水递给一个陌生人是什么时候了。
旁观孩子无心的、或者说发自内心的举动,忽然令我反思——为什么我们不再做这样简单的事了?
当我们长大后再去递一瓶水给口渴的陌生人时,是怎样的画面?——是否无条件的信任、是否不求回报,是否不计价值,只是简简单单的想,“我帮助你就很快乐”?
而世上永远有口渴需要水的人们,我们却在长大后渐渐忘了要把手中的水递出去……并非这件事失去了意义,只是因为,它变得不再纯粹。
更因为,为那些事件不断增加定义、标签和价值的我们,不再有童真。
有时我甚至感慨,自己比孩子还要“幼稚”。
我们费尽心力所关注的、争取的,对孩子来说,是那么的不重要。
而我们自以为“成长”的过程,恰恰渐渐丧失了最无忌的真诚、最不刻意的善良、和发现美的眼睛。
只有看到孩子去做同一件事的片刻,他们才像清澈平静的水面一样,映射出我们浑浊的内心,对比出我们之间,是有多么的不同。
——孩子就像老师,令我们羞愧。
活动结束后,一位记者问我,是否给孩子准备了特别的儿童节礼物。
我看着这一天朋友圈刷屏的喧闹,心中一笑:
“礼物”的定义是什么?
“节日”又是什么?
名贵的玩具、奢侈的游园会、一顿丰盛的大餐……永远没有最好。
物质的礼物再贵重,一比较都会显得那么“轻飘飘”。
而最关键的是,孩子是否真的在意这些“礼物”?
还是只有我们成人才会刻意追求?
起码,我理解的“礼物”不是如此。
一整天活动结束后,我问肉肉:好玩吗?
她笑着说:好玩。
从巧克力乐园出来,她还兴致勃勃的给长颈鹿拍了照,对着这面墙在风中大笑不止。
其实仔细想想,我也没有送给她什么。不过我也觉得很满足:
Cindy和肉肉,都给了我最好的儿童节“礼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