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5-8-27 08:51 |
---|
签到天数: 85 天 [LV.6]辟谷中学II
|
改变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中随烦恼
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就是“中随烦恼”。意思是它的负面影响不大不小,处于中间。这种情绪只有两种:无惭、无愧。
我们常把惭、愧当做一个词,说某个人“不知惭愧”。什么叫惭、愧?在佛法里,这是两个概念。惭是惭,愧是愧。与惭、愧相对的,是无惭、无愧。
作为两个不同的慨念,“惭”是干了坏事,害怕社会舆论的指责;“愧”是干了坏事,害怕自己内心痛苦。而“无惭”,就是干了坏事不怕社会舆论的指责。被讥笑、被讽刺都不畏惧了;“无愧”,是内心丧失了良知和自我觉醒。因此,前者是对社会舆论而言,后者是对自己的内心而言。
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中,人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的事,还需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当你想干坏事的时候,心里就会警觉:“我不能干,干了人家会说我的不好。”所以,由于害怕别人指责而不敢干坏事。
今天的人干了坏事,有几个存有廉耻之心?有几个存有惭愧之心?甚至还有人觉得,干了坏事没有被发现很有本事。如果我们的社会发展到这种地步,道德的底线也快要崩溃了。
一旦无惭、无愧的风气盛行起来,很多时候靠法律也解决不了问题。法律只能给干了坏事的人以惩罚;只有良知,才能保证人的内心没有干坏事的想法,从源头上遏制住。所以,我们的内心要存有惭愧心。当你干了坏事的时候,要想到会被全社会讥笑,要想到内心会不安。
我常常讲,如果这个世间发生了地震,房子垮了可以修,衣服破了可以补,锅碗瓢盆坏了可以重新买,可人的良知坏了,就很难有救了。因此,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守望生命最后的绿洲——良知。用什么来守望呢?用惭愧心。不但我们自己要守望,还要努力地耕耘,让所有人都在我们的带动下,能够守住全人类的这片生命绿洲。
扭转惰性的不良情绪——大随烦恼
“大随烦恼”是有惰性的不良情绪,需要扭转它。它是相对前面的中随烦恼和小随烦恼而言的。小随烦恼容易被发现,中随烦恼要通过思考才能觉察,而大随烦恼隐蔽得更深。这类不良情绪有八种——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不信
今天的人有没有信仰?信什么?我曾经说过,今天社会最流行的信仰,就是“信钱”。你说他没有信仰,他又什么都信,但就是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信仰。像这样的信仰失落,很容易使人堕落。
在坐的诸位,可能有的有信仰,有的还没有。我所讲的这个信仰是广义的,不见得一定是宗教信仰。所以,在八种大随烦恼中,第一个就是丧失信仰——“不信”,它是带有惰性的不良情绪。
懈怠
“懈怠”,修行人最怕的就是这种情绪。跟他说:“你要好好修行!”他回答:“等我老了再说!”好像修行都是老人的事。又说:“你今天用点功嘛!”他还不耐烦:“明天再说!”你看,总是被惰性的力量牵着走。
放逸
“放逸”,就是懒散,不求进取。也就是平常讲的“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状态。
昏沉
“昏沉”,就是人处于昏暗、迷糊、不清楚的心理状态。看看大街上,凡是两只眼睛半睁半不睁的,一定属于这种状态。很多人背个包,提个水杯,在公园里转悠。你问他:“你在干嘛呀?”他回答:“随便走。”又问他:“然后又去哪儿?”他说:“没想好。”这就属于昏沉的状态。内心极度昏暗,没有目标、没有智慧。因此,你们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能产生这种没有目标的状态。
掉举
“掉举”,就是“一心多境”。什么意思呢?人在这里,心已经跑了。一会儿想北京、上海,一会儿想法国、巴黎。这就是掉举,心不停地跑。这种情绪多不多?太多了。
失念
“失念”,就是失去正念的意思。
不正知
“不正知”,就是不能认识一切现象的真实情况。
散乱
最后一个是“散乱”,就是“一境多心”。你心里想一个东西,一会儿觉得是对的,一会又觉得错了;一会儿觉得是这样,一会儿又觉得是那样。
前面的八种情绪都属于大随烦恼,它们隐藏得很深,时时刻刻影响我们的心理活动。佛法讲,这几种烦恼的特征带有堕落的性质,是需要扭转的。修行就是要止滑,别让自己堕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们管理起来,扭转过来。
摘自宗性法师《佛法与情绪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