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1-3-2 22:01 |
---|
签到天数: 1519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现代人的时空背景不同于过去,因此现代人的修行生活应该要与过去不同。现代人的时空背景又千差万别,因此修行法门也应该千差万别。一种药可能可以治多种病,一种病也可能可以用多种药治好。虽然如此,但药理应有相通之处,不明药理而胡乱下药或吃药,无益于身,反而有害。
佛如医生,法如药,僧如护士,众生如病人。众生修行犹如吃药,岂可不慎?岂可不找明师?岂可不对自己的医生坦诚表白一切?为人师者又岂可不慎?不懂医理、药理?不对犹如病人的众生望、闻、问、切?吃药要有效,必须病人与医生配合,对症下药,治疗身体疾病属于世间法,尚且需要如此谨慎,何况属于出世间法的修心法门呢?
一、静心
《六祖坛经》有言:“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我深感如斯。人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心真是如古诗所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心平即是持戒。因为心平了自然可明心见性,言行举止能圆融无碍,自然有度。
何以静?
少言得静。言而开口,口开是非,舌饶恩怨到。实在有感说话亦是造业之一。我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海军军官跟他的部下开玩笑时说:“人生最要紧是管好两个‘巴’——嘴巴和鸡巴。”我听完这个真实故事之后,马上捧腹大笑,笑其粗俗幽默,但笑止后我不得不承认:许多真理并非源自名人之口,老百姓口中的真理才是最朴素,最真挚的。管好这两个巴,既可修身,亦可养性。
独处而静。有人耐不住寂寞。白天上班跑业务,晚上也不愿独处歇心,上酒馆,去卡拉OK、桑拿、按摩。还美其名曰:放松休息。殊不知这叫火中添炭。虽然我们不可能象古人那样“独钓寒江雪”,“采菊冬篱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但我们完全可以斗室养心自为大,象鲁迅先生一样,“破帽遮颜过闹市”,“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少欲而静。欲,则是执。少欲就是要破执。烦恼皆由执着起。心里有许许多多的执着(美其名为追求),自然业障不断,谈何“无为而无不为?”哪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种人便不可能有“物物不为物所物”,“积德累功,莫问前程”的境界了。
花一个周末的时间,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对自己做一番彻底的体检,并且详细做记录,供未来修行的参考。自己是僧?是俗?僧俗的修行方法应有不同,在家人不应一味模仿出家人的修行生活,否则必然不能见容于社会,反而形成修行障碍。
自己每天有多少时间、什么时间可以用来修行?时间不必长,即使十分钟就够了,但必须有恒而专心,经年累月锻炼,必可成就。自己每周有那段时间可以用来修行?那怕只是一个小时,都要固定用来修行。自己每月、每年有那段时候可以用来参加佛七、禅七或其它修行活动?比较长期的修行活动有如充电,可以坚定我们的信愿和菩提心。
自己的生涯规划如何?将来有志宏法布教者,应该广学多闻,深入各种法门,才能普度众生;如果只是为着解脱生死烦恼,而自己的时间、精力、学识等条件又不允许,就应一门深入,否则就会「门门通门门松」,毫无所得。
二、收视返听,返身观照
人整天都是投心向外,投五官于声色,投手足于钱物,很少有时间“反闻闻自性”扪心自问,自省如孟夫子那样“吾一日三省吾身”。
人只有收视返听,返身观照,才能见微知著,解剖自己。一日下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是好是坏,只要你静下来想一想,你就会悟点什么,这叫“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修行不修脑,枉为菩萨道。
要有悟,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容己容人,二是笑人不如笑己。胸怀宽广,慈悲为怀,以一笑卸胸中块垒。一个人如果学会笑自己的可笑之处,那他就会找出自己的修行不足之处,警而醒之。
悟可学。学悟务必尝试记下来。我把这样的日记本取名为“三密记”。
笑与悟密不可分。遍观诸寺庙观音菩萨与弥勒菩萨无不笑而悟今悟后,一切诸佛无不是笑容庄严,脸含最高境界的笑——慈悲。现代人一紧张,笑颜没了,悟自然也没了,整天过得浑浑噩噩。
目标可以分短期、中期、长期。循序渐进,才不会慌乱,不必贪多,但要细心、用心、恒心。
同时要根据自己的性向设定目标,一样米养百样人,人的根器千差万别,因此佛陀开出的法门也千差万别。有的人只求现世安乐,就要修持人乘法(五戒);有的人更求天国之乐,就要修持天乘法(十善);有的人志求出三界,就要修持声闻法(四谛)或缘觉法(十二因缘);有的人自利之外,更以利他为意乐,就要修持菩萨法(六度万行)。实际上,法门是相通的,彼此之间并不相碍,差别只在偏重不同,不可自是非他,反成障碍。
目标越清晰,达成的可能性越高,当然学佛应以成佛为终极目标,只是管道迟速各有不同而已。
三、依戒而止
人贪而忘返,嗔而生怨,痴而执着,疑而劳思,慢而不能圆融。
酒伤身,色乱性,财迷窍,气失智。
依戒而止,就是要使这些七情六欲得到平衡。社会上许多人误以为“清心寡欲”只是佛门之事,是近乎残忍的贬义词,其实,在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接受了东方养生观,中国禅文化观。
对于年轻人来说制怒是生活中修行第一大事。佛语说:“火烧功德林”。怒火一把,顷刻间把什么人际关系,功德之类,化为灰烬。我想我辈年轻人,应时刻把梁实秋先生一句话作为口头禅“我不生气。”
对于酒色财气,陕西一长寿老人吴云清说:“酒色财气四堵墙,世人都在墙里藏;有人能跳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
佛学「虽智不能解」,因此需要明师和善知识的指导;学佛为实践法门,更需要明眼人的引导,才不会误入歧途。老师很重要,同参道友也很重要,可以彼此扶持规劝,互相切磋。所以,学佛人在依止明师之后,也应参加学佛社团,社团就像防风林,可以增强我们抵挡八风的力量。
四、修定念佛
一个自称为信佛,发愿修行的人,如果没有修定是不可思议的,修定可以修佛门中的打坐等,亦可修源于佛门的气功。关键在于能达到平心静气的作用即可。我通过近二十年的摸索,终于选定了与年轻人比较适合——简单易行,自然而然不易出编的功法:自然功。感到该功的确起到自利利他,“养吾浩然之气”的功效。在功前,功中,功后,我心里作金刚念:“嗡嘛呢叭噢件”。念“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念“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念“……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皆不计,长驾白牛车”。
而念佛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念。只要诚心,一定会“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许多人说现代生活忙,没时间修行,其实修行与干事业一样,都在于一个“恒”字。两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信佛之人,自然会有善的果报。
根据前述三个步骤之后,就可以自定功课或请师长善友协助订定功课。功课可分前行和正行、共行和不共行。前行的目的在积集福慧二资粮,消除修行的障碍;正行的目的则在加深积厚功夫,克期取证。共行是每一位学佛人都要做的功课,不共行则是自己独修的法门。
前行可以从广结善缘、服务大众开始,以便逐步进入修行的核心。忽视前行就如资粮未备就踏上旅程,必然障碍重重。正行是禅净密律抉择修持,务期「生处转熟,熟处转生」,修行就是转化气质、转化习性、清净内心。
修行人的共行是皈依、忏悔、回向等,不管是新学、老参或任何法门,都离不开这几个基本功课。
在生活中修慈悲观
此外,每天早晨醒来,要先修慈悲观,发心予乐拔苦,微笑着默念「愿我今天吉祥如意,愿父母兄弟姊妹吉祥如意,愿师长朋友吉祥如意,愿国人吉祥如意,愿全体人类吉祥如意,愿一切众生吉祥如意。」
吸气时观想吸进众生的一切苦难,一方面以之消解自我,一方面以佛菩萨的加持力和自己的修行力将浊气转化为清气,呼气时观想呼出慈悲给一切众生;同时提起正念,对自己全身做一番扫描,既可以发现身体那个部位有毛病,又可以松弛身心。晚上就寝前,则要三省吾身,有过则记录下来改正,有善则回向给一切众生,让自己充满喜悦,微笑着入睡。
上下班途中,可以念佛持咒或观呼吸。工作时保持愉快的心情,把工作当作修行。碰到顺境或好的人事物,要感恩因缘殊胜;碰到逆境或坏的人事物,也要感恩因缘难得,藉境炼心,消除业障。
时时刻刻保持平常心,不被境转。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要平衡:慈心太强时,流于攀缘执着,要提起悲心对治;悲心太强时,流于多愁善感,要提起喜心对治;喜心太强时,流于得意忘形,要提起舍心对治;舍心太强时,流于冷漠无情,要提起慈心对治。
同理,信、进、念、定、慧五根的修持要平衡,以念观照一切时处;有信无慧则流于迷信,有慧无信则流于狡黠,故信根与慧根要平衡;有进无定则躁,有定无进则沉,故进根与定根要平衡。缘起性空的观照,必须落实于八正道,以八正道为生活准绳,才不致落入空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