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75|回复: 1

抱怨为什么招人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3-2 22:01
  • 签到天数: 1519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发表于 2016-1-27 01:4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抱怨是在讲述你不要的东西,而不是你要的东西。   ——摘自威尔鲍温的著作《不抱怨的世界》

         常年抱怨的人最后可能被周围的人们放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能量被这个抱怨者榨干了。

          我自己也看到,无论是生活中认识的人,还是我的来访者,假若总是多少年如一日地对周围的人抱怨,他们势必会陷入孤独中。一般的孤独尚可以忍受,因为抱怨者的人际关系普遍比较少,他们习惯了这一点,不觉得有什么,但他们最后会发现,最重要的人,如挚友、配偶和孩子也要远离他们,那时他们才会极其恐慌,他们惧怕“被放逐”。


    最烦之处:抱怨者并不想改变

        抱怨为什么招人烦?

        前两天,一个朋友F对我说,她很痛苦,因她发现,最亲密的人也不能包容她的脆弱。

        原来,F向男友“袒露”痛苦,而他一点都不理解,反而指责她,这让她非常痛苦,并想这样的爱情有什么意义,很想说分手,强忍住才没有说。

        我问她男友说了什么话让她印象深刻,她想了想说,男友说,他受不了她总是抱怨,总是看到消极的一面,而对积极的一面视而不见。

        因为对F很了解,知道她有一个总是在抱怨的妈妈,所以我对F说,男友对你的抱怨的看法,像不像你对妈妈的抱怨的看法。

        噢,是啊,那是一模一样的。F惊叹到,她饱受妈妈抱怨的折磨,但却没想到,自己这一点上也像足了妈妈,也总是在亲密关系中抱怨。

        再多说说你对妈妈的抱怨的理解和感受吧,我对她说。

        她说,第一感觉就是烦,然后就想逃跑。

        我再问,这种烦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或者说,烦什么呢?

        她仔细体会了一会儿后说,她有一个下意识的想法,其实妈妈根本不想改变什么,她就是要抱怨,小时候,她一听到妈妈抱怨就想努力去改变,消除妈妈抱怨的根源,改变事情的格局。但是,每当事情可以奏效时,她发现妈妈自己会搞点事让格局又回到以前。

        F的妈妈向F抱怨的主要内容是,你的爸爸不顾家,你的爸爸是一个自私的人……

        一直以来,F也会这样看,但大学毕业后一天她突然明白,爸爸的不顾家和自私好像是妈妈惯出来的,譬如妈妈总抱怨爸爸不给钱,但是妈妈却从来不主动找爸爸要钱,而且在她很小的时候她记得,爸爸如果给家里钱,妈妈也总是往少里要。

        想到这些时,F觉得很可怕,她实在难以理解,妈妈到底在追求什么,妈妈好像只是在追求抱怨似的,为了能玩抱怨的游戏,她什么都能忍受。并且,事情最后也真如妈妈所抱怨的发展,妈妈身边的人都变得有些“忘恩负义”,包括F自己也想逃离妈妈,变成一个妈妈口中的“狼心狗肺的孩子”。

        F说“实在难以理解”,她的准确意思是感到震惊,她其实是知道妈妈在要什么。她说,妈妈只是在要别人可怜她,为了要这种可怜,她得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所以她需要被爸爸辜负,被别人欺负,甚至连妈妈请的钟点工都会对妈妈粗鲁无礼。

        这样就可以看出F的妈妈这位抱怨者的内心逻辑:

        首先,她希望被可怜。

        其次,她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置于可怜的境地,她真的是弱小的被欺负的,而有一个人或多个人真的是“坏的”“忘恩负义的”。

        接着,她再找另一个人去抱怨,抱怨那个人或那多个人对她不好。

        听抱怨者抱怨时,我们也会有一个心理发展历程:

        首先,同情抱怨者。

        其次,希望帮助他们,要么出主意,要么身体力行为他们做些事情。

        最后,发现抱怨者好像根本不想改变局面,甚至好像还乐在其中,于是感觉到烦,想逃离抱怨者。

    恐惧如何化为了仰慕

        可以说,F的妈妈这位抱怨者想建立一个三角关系模式:她是值得可怜的受害者,有一个伤害她的“坏人”,还有一个包容她的“好人”。

        这样一个模式的前两部分,是她童年生活的准确再现。她是家里最被忽视的孩子,她得到的主要是忽视、冷漠甚至虐待,后来她痛苦勤劳、节俭和超级付出才得到父母的一些关注。所以说,那时她真的是一个可怜人,而她的父母真的是伤害她的“坏人”。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她的口中,她的父母仿佛是圣人,尤其是她自己的妈妈极度重男轻女,是对她最不好的,但她对妈妈非常敬畏,用毕恭毕敬来形容都不够,得用“崇拜”这样的词汇才能描绘。

        对于这种崇拜,原来我想是羡慕,是梦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但后来我想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将内心的恐惧合理化。

        面对强大的虐待者,我们内心会充满恐惧,这种恐惧令我们很不舒服,最后干脆将其圣化,将其转变成顶礼膜拜。这样做是有好处的,因为在不能反抗的情况下,这种由衷的顶礼膜拜会保护自己。


        这种心理中,关键还不是仰慕,关键是恐惧。这种恐惧到了根本不敢抗争的地步,正是因为不敢抗争,所以才将恐惧给圣化。

        自己是不敢抗争的,但是,抗争的心理始终存在,只不过是将其投射给了一个第三者。

        对于F的妈妈而言,她是将抗争的心理转嫁给了女儿,希望女儿为其争取,希望她去抗争。

        但问题是,F的妈妈内心的恐惧是如此之重,她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命运会有改变,所以,每当女儿可以改变她的命运格局时,她又会将一切打回原形。

        更重要的是,她从来没有去看问题的源头,而是缘木求鱼,是刻舟求剑。一方面,她继续将父母圣化,另一方面,她却将愤怒指向了丈夫。

        这可以理解,当面对父母时,她的心理还是停留在受伤的孩子时代,似乎父母仍然是无比强大的,而她是无比弱小的,仿佛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但当面对丈夫时,他们两个都是成年人,是势均力敌的,更何况,通过抱怨,她还可以凭借妈妈的便利角色,将女儿拉到自己这一边,这样对抗起来就更不用害怕了。

        后者会给制造一种假象,她好像真的为内心的伤痛寻到了一个突破口,以后她就会爱上这个突破口,对营造这种假象上瘾,于是数十年如一日地抱怨他的先生,最终令他远离她。

        并且,因为丈夫不是她问题的根源,所以无论在这个突破口上倾倒多少愤怒和痛苦,这愤怒和痛苦只能一时减轻,最后她还会回到原地,内心的负性情绪一点都不会减少。

        也是因为这样的道理,F会感觉到烦躁,因为无论你怎么倾听怎么努力,似乎一点效果都没有,妈妈的怨气从未真正减少,这样下去她真的会衰竭,所以她也会想逃离母亲。

        同样的道理,F的男朋友也想逃离她。

    “大炮筒”可以逃避抱怨

        抱怨的反义词是宽恕,是接受,这真的很好,这是终极的境界。

        但是,在通往这一境界时,可能要经过很多历程,其中一个阶段,也许是抗争。

        在抱怨者的三角关系游戏中,自己是受害者,还有一个坏人,和一个可怜自己的人。那个可怜自己的人,如果貌似非常强大,会被抱怨者崇拜,但这个被崇拜者最终也会衰竭,因为他也会发现,自己其实无力改变什么。

        我一位来访者,最近一段时间觉得要崩溃。为什么会这样,他解释说,可能是家里一下子来了一大堆亲人,父母、岳父母和一个妹妹都来到了他家中,令他不堪重负。

        但继续聊下去,他才发现,核心是抱怨。父母、岳父母、妹妹和妻子,他们对某个人不满的话,常常会来找他诉说,这种诉说令他很痛苦,因为,这边是亲人,那边也是亲人,他怎么做?

        可以说,这个亲人抱怨时,自己是受害者,被抱怨者是坏蛋,并希望他站在自己一边,甚至要替自己伸张正义。那个亲人抱怨时也玩这样的游戏。最终,他会发现自己在夹缝中不知该去向何方。

        这也是中国大家庭的可怕之处,我们多习惯绵里藏针,其实就是抱怨,主动将自己置于受害者地位,而让别人替自己承担抗争的责任。如果是小家庭,那么模式容易固定下来,一个人就会倾向于站在某人一边,譬如F就稳定地站在妈妈一边。但对于我这位来访者,前一段时间家里一下子来那么多人,他的内心就会很乱,一会儿他要这样站,一会儿他又要那样站,这种内心的摇摆会让他更加难受。

        和他谈话时,我也突然间明白,很多人找到了自己对付抱怨的方式。

        譬如,有些人会变成“大炮筒”,很直很憨很傻,什么秘密都藏不住,哪怕刚答应你替你保守秘密,但一转眼就噼里啪啦地将你的秘密告诉别人,甚至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讲了出来。你质问大炮筒,大炮筒会抱歉,会谴责自己那时怎么那么没心没肺,但一下次他们照旧会做大炮筒,最后你会变得不敢再将什么事告诉他们,而这正是他们想要的。

        回想我身边的一些大炮筒,他们身边都有一个超级抱怨者。我想,抱怨者本来是希望他们做一个垃圾桶,但做垃圾桶时间一长太痛苦了,他们于是转而做了大炮筒。

        不过,大炮筒的问题是,他们也会成为抱怨者,他们也会噼里啪啦地向别人讲第三者的坏话,这就令他们也显得烦人起来。如果他们只做大炮筒,而不做抱怨者,他们是很可爱的。但是,一个超级大炮筒如果同时也是超级抱怨者,那他会令人讨厌至极。

    不参与抱怨的游戏

        还有些人会绝对不说别人坏话,我这位来访者就是。他是对家族中的诸多抱怨者的抱怨深恶痛绝,所以自己走向相反,绝对不抱怨,绝对不向一个人讲述第三者的坏话。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好的素质,不过,这样的人也会有局限,譬如我和这位来访者谈话时,他会无意中抹去很多信息,我和他谈话总有磕磕绊绊的感觉,有时候一些关键信息就遗漏了。

        他这种说话方式,既是为了防止别人来试探他的想法,因为他的妈妈特别想了解他的一切想法,同时也是因为他绝对不要说别人坏话,所以每当到了这种时候他会有些磕磕巴巴。

        还有些人会成为极好的倾听者,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会绝对地守口如瓶,他们是抱怨者最好的倾诉对象,但他们自己会付出代价。例如,他们也会成为非常孤独的人,甚至有些自闭,因为如果建立关系都建立成抱怨和聆听的关系,那真是太痛苦了。


    不参与抱怨的游戏

        相比之下,可能还是更多的人也成为抱怨者。以前,我回老家农村时,常去邻居家串串门,和他们聊聊天,但有一天因为一个发现我再也不愿意去了。我发现,基本上所有人都在抱怨,而且抱怨的内容就是一个三角,我对A很好,A对B竟然比对我好,你说A是不是忘恩负义?这个发现让我觉得有些崩溃,从此以后,我要么不去串门,如果串门的话听他们抱怨,我也只是当做耳旁风,让抱怨随风而逝。

        抱怨和袒露心声不同。单纯的袒露心声,没有构建起一个“受害者、加害者和同情者”的三角关系,这时倾诉者只是在如实地讲述自己的感受,没有一点修饰,也没有希望倾听者给自己一些什么固定的回应,这时倾听者主要就只是在陪伴,而且倾诉者在倾诉时自己常常会恍然大悟,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相反,抱怨者会突出自己的受害者角色,也会扭曲加害者的事情,同时会对倾听者有很强烈的期望,期望倾听者能同情自己,和自己一起谴责加害者。这时倾听者就会感觉到有一种压力,好像必须得同情抱怨者似的,否则自己会内疚,觉得自己也不是好人了。

        如果你是一个心理治疗师,做一个中立的倾听者,而不加入“受害者、加害者和同情者”的这个游戏,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是在生活中,那么,你真的没有必要去聆听别人喋喋不休的抱怨,你可以逃走,你也可以直接对抱怨者说“No”。如果你不去参与那个游戏,抱怨者就得去面对其痛苦,而痛苦,常常是帮助人直面真相的最好的动力。如果没有痛苦,甚至还有同情者抱慰自己的受害者角色,那又何苦要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呢?

        如果发现自己是抱怨者,就需要好好去看自己内心所营造的游戏,好好去看自己的恐惧,以及对威权人物的莫名仰慕。

  • TA的每日心情

    2021-3-2 22:01
  • 签到天数: 1519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22: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怨的反义词是宽恕,是接受,这真的很好,这是终极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