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1-3-2 22:01 |
---|
签到天数: 1519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生死事大,世界各地因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于死后的葬仪也各自相异。在尸身的处理上,有土葬、火葬、海葬、天葬、立葬等不同的方式;在尸身的保护上也有冷冻、风干、尸解、木乃伊等种种不同的方法。而佛教对死后的处理方式,也有一些原则和其它宗教大异其趣。例如,人死之后八个小时内,最好不要随便搬弄他,也不要哭出声。
这是因为人的呼吸刚刚停止、心脏不再跳动时,理论上可以宣告死亡,但他的神经系统和脑部还在运作,神识里,还残存着某些知觉,实际上还没有完全死亡,移动他,会引起亡者身体的不舒服,容易引发痛感,而生起瞋恨心。因此,不管他的姿态是躺、坐、还是侧着,都不宜随便搬动,也不急于帮他换寿衣。
所以人往生之后,最好以助念来协助亡者系念佛号,帮助他往生善道,千万不要哭出声来,忍不住哭出声时,也要避开,因为亡者的身躯虽然已经僵冷,但耳识还未完全失去功用,听到亲人家属的哭声,心里容易留恋割舍不下,不忍离开世间,安然地去受生转世,对他而言是很痛苦的事。
人死了不必恸哭,当成他出国去旅行,他会玩得很愉快很舒服;或把他想成升天堂成圣作佛,从此安住在极乐净土,不必再受这个无常人间种种风波的折磨。佛教讲死亡是另一个新生的开始,如蝶破蛹,如虫化茧,如鸟出壳,进入另一个更光明祥和的世界,在世的人又何必私念结执为他恸不欲生呢?
至于八小时之内不宜搬动,也有另外一种理由:打坐参禅的人,有时候会入定到心脉俱微的境界,不明究理的人,便以为是坐化了。过去有位老和尚,在参禅时入定了,寺里的小徒弟一看师父毫无气息,以为他死了,就抱起老和尚的身体,一把火火化了。等老和尚出定时,已找不到自己的身体,此后寺里的人就常听到老和尚在喊:「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呢?」早也喊,晚也喊,喊得徒弟们内心不安,于是找来与老和尚很要好的法师帮忙,这位法师一言不发的到寺里,等老和尚又叫着找「房子」时,对他大喝:「去便去了,还要房子做什么?」老和尚一悟,无念无想,从此不再嚷着找房子了。
再说到佛教的葬仪方式,佛教主张火葬,既方便又卫生,尤其适合于人口爆满,用地日狭的今日社会;不像土葬费用既高,占地又广,而且埋葬几年后还要捡骨,非常不方便。而火葬安厝灵骨,不需要占太大的空间,真是一劳永逸。东初长老曾说过:「我往生后,愿我的骨灰撒到海里,与鱼虾结缘。」东初长老的胸襟,与一般人的执着贪生成了强烈的对比。
许多人活着时与死人争地,死了以后还要与活人争地,既贪心又可笑。有的人认为佛教的葬仪虽然隆重,但是未免太简单,既不要热闹舖张的丧仪乐队,又不盖豪华漂亮的墓园,不是太不尽子孙的孝思吗?这个问题牵涉到各人对死亡的认识,越是能了生脱死的人,就越能放下尘世,像庄子就是真能打破生死关头的人。他快要死的时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纷纷商量如何用最上等的棺木隆重地埋葬,庄子却大笑说:
「我用天地做棺木,用日月做玉璧,用星辰做珠宝,用世间万物做殉葬,还不够丰富吗?还有什么比这更隆重的呢?」
弟子们说:「不行啊,把您露天放在森林里,恐怕会被乌鸦和老鹰啄食,还是用最好的棺木把您埋葬吧!」
庄子笑着答道:「这有什么差别呢?露天让乌鸦老鹰吃,和埋在土里给蚂蚁蛆虫吃不是一样吗?何必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呢?」
所以,葬礼办理的方式固然需要合情合理,对于死亡的观念也需要智能达观。如果能够将舖张的丧葬费用节省下来,做一点慈善事业,让死者的遗爱长留人间,或是将完好的器官捐移给需要的人,这不仅对社会有崇高的贡献,积阴德庇子孙,亡者也能得到冥福,这实在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从上面所提到佛教对丧葬的处理方式来看,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灰飞烟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甬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对于死亡的观念,佛经里记载许多譬喻,以下略举六种观念:
1.死如出狱:众苦聚集的身体如同牢狱,死亡好比从牢狱中释放出来,不再受种种束缚一样。
2.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是另一种开始,不是结束。
3.死如毕业:生的时候如同在学校念书,死时就是毕业了,要按照生前的业识成绩和表现,领取自己的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去受生转世,面对另一个天地。
4.死如搬家:有生无不死,死亡只是从身体这个破旧腐朽的屋子搬出来,回到心灵高深广远的家。如同《出曜经》上说的「鹿归于野,鸟归于空,真人归灭」。
5.死如换衣:死亡就像脱掉破旧的衣服,换上新衣裳一样。《楞严经》云:「十方虚空世界,都在如来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一世红尘,种种阅历,都是浮云过眼,说来也只不过是一件衣服。
6.死如新陈代谢:我们身体上的组织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长出来;生死也像细胞的新陈代谢一样,旧去新来,使生命更珍贵。
有了正确的观念之后,知道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之后到哪里里去才是最重要的。一般人活着的时候,只知道吃喝玩乐、争名逐利,像行尸走肉般了无意义,不知道为自己的生命寻求方向,安排归宿,只知昏昏庸庸得过且过,一旦大限来到,就什么都是一场空了。所以,要先懂得如何生,才能懂得如何死,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这个道理。肉体的死亡不要紧,心灵的昏昧迷失,虽生犹死才是最可悲的。从死亡的噩梦里清醒,才能摆脱人生的虚伪尘垢,挣出生命的无常苦空,为一己的人生建树庄严的意义,替自己的生命开创无限的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