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3-9 11:24 |
---|
签到天数: 284 天 [LV.8]辟谷大学I
|

楼主 |
发表于 2016-4-12 09: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携手一生 发表于 2016-4-11 16:37 
收到,听话照做,呵呵
公开课,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
在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中,我上了一节未经试教的课。当天,我将上课心得发于微信,点赞者甚众。然而,真正触动我思考的留言,来自一位律师朋友——
“公开课,本来就不应该试教。我从没听说过哪位律师开庭,需要‘预演’。”朋友的话,让我愣了好几秒钟!
一直以来,公开课试教,仿佛天经地义。一次次备课,一遍遍试教,一回回推倒,一番番重来,折腾不止,筋疲力尽。最夸张的,当数那些参加“国赛”的选手们,一旦有幸被选中,就会走上磨课的“不归路”。日里磨课,夜里梦课,死去活来,活来死去。于是乎,听课者最终看到一节万花筒般精致的课——动画美轮美奂、音乐荡气回肠、语言气势如虹。置身其中,恍若观赏一场艺术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长期以来,对公开课的评价,大多注重其“教学艺术”而忽略其“教学效率”。一节花了一年时间准备的“精品课”,其示范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观摩公开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造常态课堂。然而,这种近乎“变异”的公开课所呈现的教学理念,对日常教学又有多少指导意义?
从这一点而言,我更欣赏那位律师朋友的观点——公开课,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因为一线教师的常态课堂,哪来那么多时间准备?因此,我认为,这种不经过反复试教的课,才真正值得深入研讨。这样的课,虽不完美,但是有研讨价值。
不知从哪天起,我给自己下了个死命令——今后,我的任何第一次亮相的公开课,不再试教。朋友们戏称,我开启了“裸课”模式。
每次上课前,我都会用心地研读文本,思考教学方案,并对各种可能进行充分的预判;进入课堂,我总是莫名兴奋(当然也带着一丝丝紧张和期待),仿佛前往某地探险;上完课,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有时也难免遗憾。
可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公开课当作“研讨课”,而不是“示范课”,那么,我们就不必太计较某一个环节“不够完美”。真实的家常课,也是“不完”的。“不完美”,会带给上课者和听课者共同的思考——如何抵达“完美”。
当然,对于初入教坛的老师,适当的试教,是必要的“入格”训练;对于走向成熟的教师来说,不试教,不仅是勇气,更是修炼的法门。
陈从文:裸课,让课堂回归自然
当今社会,有令人乍舌的“裸奔”之说 ,国人切齿的“裸官”之称,更有无可奈何的“裸婚”之谓,怎么就没有“裸课”一提呢?
设备齐全的课堂教学真的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吗?不尽然。一两节课或许还可以,但是常规教学不可能每天都到电教室进行,终究要回归自然课堂的。
常态下的教学不可能有这样完备的硬件,这就对人即老师要求更高。一名医生在自己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于先进的医疗设备来诊断病人的病情,拯救病人于水火。一名教师则不然,不能光靠本身之外的东西来传道、授业、解惑。他需要用心去交流,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需要用自己的学识去感染学生,这是无论怎么先进的教学工具无法做到的;需要用风度去吸引学生,这是那些高级设备无法具备的;需要用幽默去启迪学生的智慧,这是漂亮的课件无法比拟的。让“裸课”之风吹起来吧!
周丽华:剥去教师的“华丽外衣”,徒手教学
“裸课”备课时,由于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只能反复地阅读文本,让自己的思想真正地融入教材,感受到作为一个读者和作者和文本对话的心路,感受到用心灵和文本对话的愉悦,让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打动自己,再带着这份“动容”去感染学生。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解读文本,我们能够充分调动的是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对文本自我内心的感受,这真是一份收获的喜悦。
于是,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要更好地充实自我,日益让资料“随身携带”,充实大脑仓库,当是日后努力的方向。十分艳羡许多名师的经典课例竟是偶然间受邀上课所成,想来连裸备都谈不上的仓促上阵,蕴藉着怎样深厚的功力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