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12-8 16:32 |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

楼主 |
发表于 2017-2-28 19:5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心,净意,悟禅
一尘不染清净地
万善同归般若门
不可思议的禅
禅的诞生,众所周知的,是来自“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由于此一大事因缘,“禅”,开始了它生命的传承。
禅是什么?从字面的意义看,禅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禅的内容,则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身去体证。
就像一个从未看过、吃过芒果的人,无论你如何形容芒果的颜色、形状、味道,他都无法领会,除非他亲自去品尝。又如盲人问色,一个双目从小就失明的人,想知道白色是什么样子?就有人告诉他像白布、白纸一样的白,有人告诉他像白鹅、白鸽一样的白,也有人告诉他像白雪、白粉一样的白。结果这个盲人糊涂了,他原以为白色的洁白应该是很单纯的,怎么大家把它说成那么复杂呢?原因是从未见过白色,所以任人怎么说,他还是无法想象。
对于尚未进入禅门的人,禅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东西,也无法依靠语言文字的说明来了解它。但语言文字却能引导或指示初学者如何去亲自体验它。因为禅的经验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品尝。
那么对于尚未进入禅门的人而言,禅也是不可以语言文字说明的东西,你也别寄望靠着语言文字的说明来了解它。可是语言文字虽不能说明禅的内容,却能引导或指示你如何去亲自体验它,所以语言文字还是用得着的。
故在一部叫作《碧岩录》的书里,记载禅宗一位祖师马祖道一的话说:“因为说的人没有什么可说的,也不能给你看什么,所以听的人不可能听到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什么。那么说的人既不能说出什么也不能显示什么,倒不如不说的好。听得人既然不可能听到什么,也不能得到什么,倒不如不听的好。可是现在你们这儿有许多人正在等着听我演说,其实,说与不说,都是一样的。请问你们之中已经开悟的人:我说的究竟是什么?”
像这样的开示,是标准的禅师的态度,因为他们实在无法用语文来告诉你禅是什么东西。所以称为不可思议。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必须要你自己体验,才能知道禅是什么。
中国禅宗的方便
中国的禅宗,乃以“无门为门”,已没有方法为最高的方法,这对于根基深厚的人,或者以终其一生的时间来修行的人,只要能把自我中心的意识,渐渐化去之后,禅门自然会在他的面前大开。
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乎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和调心等五要素,而以后三者更重要,目的是为调理身心,关键则在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和统一。
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着依存的关系。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苏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禅修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调息的目的,在于调心,心既调伏之时,有没有呼吸的方法,便无关紧要了。
大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做工夫,随息法、数息法、念佛法、念佛数数法均可,但最好只选一样,不要一下用此法,一下用彼法,要专心一意在同一个方法上调心。
禅修的意义
佛法被称为内学,所以佛所说的一切法,无一法不是教众生向己身的内心用工夫的调心方法。佛法的总纲,称三种无漏之学,那就是戒、定、慧。
其中以禅定为修道的根本方法,戒是修道的基础方法,慧是修道所得的效果。如果没有戒所规定的有所不得做及有所不得不做的生活态度,修定就无法成就,纵然有了成就,也会落于邪道而自害害人。所以戒是道德规范的佛教教义,也是调心的基础方法;作为哲学理论的佛教教义,是由调心方法所得的结晶。
以修道的立场而言,不可以说,唯有修禅定才是修道,修禅定则确是修道的主要方法。调息为修定的入门,调心则是修定的主要方法。佛的十大德称之一,名为“天人调御师”,意即是他已是天及人类之中的一位将心完全调伏和驾御了的人,也是天及人类之中最能帮助众生调摄身心的一位大师。
我们的心,经常处于两种极端的状态之下:精力充沛之时,思绪极多,不易安静,更不易凝定,否则,在无事可做之际,就不会感到寂寞无聊;在精力疲惫之际,便会陷于困顿、陷于晦暗、昏沉呆滞,否则,在工作了一整天之后,就不会需要睡眠。前者病在散乱心,后者病在昏沉心,此两者是修习禅定者的大敌。不过,在修习禅定后,我们的心也会慢慢的宁静下来。
禅坐是要慢工出细活的,要有恒心、毅力,要保持每天定时打坐,成为习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积月累,必有收获。
在禅坐过程中,身心有所反应,是正常的。心理的反应是要达到宁静、和谐和安定,使情绪不易波动。如产生神、鬼、精灵、佛、菩萨等,在耳边说话,在面前出现,或使你进出佛国净土、天堂地狱等的境域,均属幻境,应当不予理会,切切不可执着,只要见怪不怪,必可平安无事。
至于身体的反应,酸、痛、麻、痒、气动等的现象,均是正常的。如遇头部胀痛,心脏不舒服时,若无老师教你如何处理,便不宜继续打坐,应该去看医生了。
禅的悟境
禅修会不会开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开悟有速有缓,有的人能于一闻佛法,就在言下大悟,有的人累劫修行,也不开悟。一般人修行,自我的心都指挥不好,自信心也不易建立,所以很难开悟。必须先从炼心和净心做起,才能从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然后把自我的执着摆下,便是悟境的现前。
学佛修禅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心,如果心理不正常、性格不稳定、观念不清楚、行为不端正,而想藉禅修开悟,便会带来走火入魔的危机。禅修者最忌讳的是迷恋神通,那会导致各种魔境的产生,丧失努力的自信而依赖神力的迷信。这与禅者的自我肯定、自我提升、终至于自我消融的修行,是背道而驰了。
一般尚未修行或者虽已修行而仍未得门径、未得实际经验的人,总喜欢谈论悟境,企求悟境,对于悟境产生好奇心或猜测与想象。其实,悟境的确是有的,但却不是以企求心、好奇心所能得到的,以猜测和想象来揣摩悟境,则你永远无法了解悟境是什么。“开口即错,动念即乖”,若用思想、知识、语言、文字、逻辑推理等方法来解释说明悟境,便与悟境的本身,越离越远。所以在禅宗的历代祖师们,尽管有了极深的悟境,但却绝少将他们的悟境用文字形容出来。唯从他们悟后所说的法语或铭文、歌偈之中,体会到一点他们所悟的是什么;那也唯有有了相当证悟经验的人,始能看到文字背后所藏的是什么。
禅宗的“禅”,其修持是不拘形式的,是生活化、灵活多样的,所谓扬眉瞬目、穿衣吃饭、担水劈柴,无不是禅。
让我们一起踏上禅之旅,安静下来,和自己的心做一次细腻的沟通,向自心去挖掘生命之宝藏,生命会在这里展现他的庄严和智慧。
从现在开始,去尝试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每天都看论坛的贴子
各种各样的人 有不同境界
我就是不入 静 禅
嗡 嘛尼呗美吽
嗡 嘛尼呗美吽
嗡 嘛尼呗美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