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373|回复: 2

用眼看着相,用心看开悟! --11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9-11 08:32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发表于 2019-2-10 21: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悟斌 于 2019-2-11 21:39 编辑

                 第三十五讲 怎样教育子女(一)

      九十年代,一位家长因长期为孩子劳累,跟孩子着急较劲得了一身病,参加学习班用哲学辩证的方法进行心理调整,家长通过调整心理,把以前对孩子的着急、生气、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转变了,身体的疾病减轻了,对孩子较的劲放下了。孩子发现家长变了,问他母亲:“您现在怎么变了,跟以前不一样了?”母亲说:“我学了一个想开的心理平衡理论。”孩子说:“您怎么不早学呢?您不容易,您知道不知道,我也不容易。”这个孩子说,我要见见这个老师。我和这个孩子谈了许多,我有很大触动,觉得家长教育孩子不容易,但孩子也很不容易,可是往往站在家长的位置上,对孩子的心里察觉的太少了。我觉得好多家长和孩子都费了很大力气,而且活的很累,但关键是没有达到目的。我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心态就不平静,自己没有把握好尺度,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强加孩子去接受很多东西。家长盼孩子好,望子成龙,天天盼孩子好好学习,想办法托人请家教,或对孩子态度粗暴,逼着孩子学,对孩子不学着急,这样对孩子,是不是孩子学习就一定能好呢?很多时候不是这样,这就是你教育孩子时心情不平静,孩子反馈给你的结果。
       因为自然有平衡法则存在,人的生活中就需要有平衡,平衡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自然有一个总法则叫心平法则,亢奋的心理得到相反的平衡,不及的心理也会有相应的平衡,亢奋与不及的心理都会给孩子带来平衡的影响。做任何事只有符合平衡的法则,你的愿望、理想、目标才能实现。而要符合平衡的条件就是要事事心平,而不是急着想、盼着想就能实现。人付出时有个状态问题,你心态越平静,事情反馈的结果和你的想法就越接近。如果在付出时你的心态不平静,得到的结果是相反的。就如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带有着急、盼望、担心、强制、保护心强等不平心理。因此,得到的结果往往与预期的效果相反,这也正是调整家长心理的重要性所在。
       一位家长咨询时我问他:“孩子不听话,你教育孩子时,说了多少遍?”这个家长说:“我都说了几百遍了。”我说,你应该了解你的孩子怎么想。你说的话他知道不知道,听没听?其实家长说的话,孩子都能背下来,但他为什么不按着去做呢?因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心理是不平静的,因而导致说话的态度、说话方式,使孩子不愿接受。所以,孩子就是个显示器,显示的是家长的很多心情及状态。
       许多家长只知道自己的辛苦,而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其实孩子也在承受来自学习、考试、家长、老师、学校等多方压力,有时他即使能把家长的话都背下,也不会去执行,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感受,反而执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是一种强加的状态,孩子是不愿接受的。
       你真的不跟孩子较劲了,把你的虚荣、面子放下来了,孩子会有所改变。在咨询中我经常听到家长说:“这孩子真不争气,真不要脸,怎么显眼怎么干。”为什么孩子这样干,就是用孩子来平衡你的虚荣心,有的孩子没考好,家长为了面子不敢跟别人说,说考得还不错,你的这个心理,下次孩子还考不好,到最后都挡不住了,露馅了,这就叫平衡法,反思时找自己爱面子的心情。
       人不是在追求幸福吗,在你平静、坦然、自然的前提下你得到的才是幸福。如当你心态越不平,你的磨难也越重,你过分的程度跟你磨难是成比例的,过分有两种,一种是心情过分,一种是你对事情的心理定位过分。
       社会上普遍重视的是外因,为孩子创造什么环境,什么条件,吃什么营养等,而我们注重的是内因,研究内因能解开生活和学习中的很多迷团。当投入与孩子的结果不吻合时,家长的心理出现很多疑惑,为什么为孩子投入了那么多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原因是违背了客观变化的法则和规律,也就是我们前边讲过的自然平衡的法则,违背了这个规律,外因投入再多也没有结果。就像现在的孩子,患蛀牙的比前一两代人严重的多,但现在牙膏、牙刷比以前好多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患蛀牙反而多,这就是外因和结果不吻合的一个例证。研究内因的方法就可解释这个原因,按心平健康学心理与身体对应规律的法则:孩子在生活中吃苦、吃硬的能力与牙的坚硬度有关,你给孩子输入吃苦、锻炼的心理程序越强,他的牙越好。人身体不仅仅受营养物质的控制,还受人的心理程序的控制,你的心理排什么程序,身体的化工厂就按这个程序化合。家长怕孩子吃苦、怕他受罪、怕他碰上苦难、碰上硬的东西,家长的这种心理把孩子原有的功能破坏了,现在孩子一出生家长就给他制造优越条件,他不用吃苦,没有困难要去克服,要那么硬的牙干什么呢?为什么吃甜的牙不好,孩子得到的甜蜜越多,他克服硬的能力越差。残酷的年代,家长给孩子灌输的思想,你如不能吃苦,就不能生存,从小给孩子排了一套要克服困难的程序,孩子的牙就好。克服困难的心理和牙的健康程度是连着的,家长给孩子编了什么程序就有什么结果。
       家长照顾孩子时的心越重,孩子越容易得病。有的家长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投入很多,关心特别重,但是孩子的身体经常出毛病。当孩子得病了,家长更加紧张,越紧张孩子病越重,出现了恶性循环。让家长常常感到困惑的是我对孩子这样精心,孩子身体怎么还这样?平衡法则告诉我们,正因为你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孩子身体才这样,你有这样的心理,孩子的身体就有相应的表现。有的家长工作忙,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这时孩子吃的苦,对孩子的身体而言起的是正作用。冬天我去自由市场,看见外地做小买卖人的孩子,家长照顾的少,穿得也很少,身体也没病。如果换一个家长,无微不至关怀孩子,把孩子放在这个环境里,那个孩子就麻烦了。如果用细菌的理论说,那个孩子脏的程度,应该得病,但恰恰身体很好,没有得病。家长对孩子顾不过来,对孩子的紧张程度少,对孩子的干扰少,孩子身体反而好,实际上孩子自身潜在的抵抗力、免疫力很大。
       说一个简单现象,假如孩子上学去了,遇上降温天气,孩子穿的衣服少,家长是什么心情,有的家长心里紧张,心放不下。其实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是你关心孩子的心过了,他的免疫力就下降。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的这种免疫力也在下降。小孩本身的信息少,家长如不给孩子加入不良程序,从心态上不去影响孩子,孩子的耐寒、耐热、耐缺氧能力是很大的。使小孩受影响的不一定是不良环境,残酷环境加上心理的不良程序才使孩子痛苦。现在过来人,想起当年某些残酷环境并不是觉得痛苦,而是想起来感到骄傲。但是心灵上受挫一次,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觉得痛苦。现在孩子在生活上得到很多,但有些孩子心灵遇挫特别严重。报纸报道有一个16岁的孩子把他母亲杀了,一个离异的母亲,她为了孩子而活,母亲让他上私立学校努力拼搏,付出了很多,但心灵上不理解孩子,孩子感觉不到幸福,他感觉到的只是痛苦的一面,这时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用平衡法则解释,就可以解开这一系列迷团,是心理过激以后,带来相反的结果。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爱护过分了,变成了溺爱,恰恰是害了他,要使他知道人生的困苦艰难。调整家长的心理有很多具体的调整方法,它是一套完整的平衡理论。
       能放松、坦然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起到的是正作用,最重要的是平衡、平静,找的是火候,儒家叫“中”。当有的家长知道残酷环境可以造就孩子时,就制造残酷环境,磨练孩子,在你调节力不够的时候也不正常。但是赶上这些残酷环境你也不用怕,坦然的利用这个环境,教他克服困难的办法,引导他增强承受能力。
       在给孩子治病过程中,精神有毛病的孩子多数是听家长的话,跟家长对着干的孩子,那些被打一顿无所谓,不往心里去的,不会得精神病。自己要强,脑子聪明,又听家长话,这种孩子最危险。家长欲望一来(盼望孩子上大学、出国……),给孩子增加压力,孩子再虚荣一点,得病就把家里的亢奋心平衡了。长期跟家长对着干的,家长亢奋不起来,你跟他较劲,他也跟你较劲,家长激动不起来,这样孩子少得病,家长也少得病。当你的孩子不听话时,用安慰法告诉自己,这样省得他得精神病,那样我更着急,就能获得一种安慰。



                  第三十六讲 怎样教育子女(二)


      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心态平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心情对孩子的发展有定向、定性的影响。人们总是认为自己为了什么努力投入付出后,就应该成功。实际上,在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两方面的结果,只要你付出了就一定能得到,但是得到是有前提条件的,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分析一下,自己周围学习好的孩子都具备什么前提条件。同样的方法,有的家长做了有效,有的就无效。其实,有些孩子学习不好,正是用来平衡家长以前的不平心情。
      我认为人有很大的潜能,孩子也有很大的潜力,家长用自己的不平心情,用你不自然的观点约束了孩子,把他的很多能力影响、制约了。就像计算机,你存上一个程序,它就会按照这个指令运行。你对于孩子过于紧张的点,就是他最容易出问题的点。你对孩子着的什么急最大,所对应的事物受的影响就最大。家长对孩子看重的点不一样,着的急不一样,孩子给你的反馈就不一样。有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看得不重要,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看得重,认为学习再好,身体不好以后干什么也不成,把孩子身体看的重,孩子身体反而不好,在平衡你的过。
      若孩子遇上不顺,你怎么给他调整,帮他度过难关,家长要有一套调整方法,首先要坦然面对,调整自己,之后再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有时孩子没发火,你先火了;孩子没急,你先急了。这时既使你百分之百对,孩子也很难接受你的意见,有的孩子不理你,是他惹不起你,但他不是真的接受了。面对孩子,家长需要放下很多东西,你关心越多他跟你越对抗。比如,冬天让孩子多穿衣服,怕他冻病了,你越让他穿,他越不穿,是你不了解孩子的免疫能力。有很多孩子免疫力低,恰恰是家长关心太过了,使孩子免疫力降低了。残酷的环境可以造就人,在残酷环境中人的心越坦然,免疫抵抗能力就在增加,正确的做法是你平静的让他穿,只要你的心不平以后,出现的是相反的结果。 
      家长要能发现孩子的特长、特点、优点、缺点,包括学习上、身体上、生活上,从方方面面去发现,把孩子的爱好当特长去培养。往往现在的家长注意力,全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忽视了孩子的特长,使孩子不能发挥。优点、缺点是相对的,即便孩子爱玩、能跑、能跳,教育好了,同样是优点。相反孩子有很好的天赋,总压抑它,也会出副作用。舟舟能指挥乐团,是他的音乐天赋被开发出来了,说明孩子可塑性很大。 
      小孩跟大人一样,到一定时间,他也有一个身体和心理渲泄的问题,要给他渲泄的环境,但做家长的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凭介自己的感觉去要求孩子,把他本来的很多天赋压抑了。有人认为渲泄就是哭喊,实际孩子爱干的那件事,对他就能起渲泄作用。有的孩子很爱学英语,学后每天背英语,背英语时自己进入了状态,就是一种渲泄。
      很多孩子喜欢玩游戏机,而且大多是在学校里学习不好的孩子,因为他们在学校、在家里听到的都是:“你怎么这么呆,怎么什么都不会?!”他们得到的都是这些,他们也需要一种心理平衡。游戏里有对立面,打赢了他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感,他们在玩游戏中,得到了满足,找到了人生价值。但平时在学习上、在家里找不到那种成功感。过去我们小时候玩拽包,接着一个包高兴,因为我战胜了对方。家长要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玩时享受的心情,是什么感觉。你如果对他说:“学习好的孩子玩不过你,你们各有千秋。”在肯定孩子的同时就可以要求他学习,孩子才会跟你说心里话。现在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无论做什么,都得按着大人的指向,他没有自我实现的地方。家里要能给他成功感,不是给他多少物质享受,是精神上给他以自信,肯定他的特点。
      当孩子学习差的时候,你怎么跟孩子交流,很简单的一个现象,你教育孩子时,是不是用你自己的感受在教育他?让他干什么,不让他干什么,各方面,都用自己的感觉。环境影响人,你有很多过激心情和不正常的逻理,都是以前那个年代的心理沉积,我上学时的年代有张铁生、黄帅,那个年代没有知识的人并不觉得悲哀,当知识步入最低谷时,按平衡法则就开始往上起了,后来有人拿着文凭就能长工资,从知识文凭最不值钱,又变成了值钱了,很多家长看到文凭的重要,就带着这个心理强迫孩子学习。
      有的家长对学习不好的孩子,横加指责孩子:“你怎么这样”,“你怎么那样”,当孩子没考好、被老师看不起时,家长的任务不是更加看不起他,而是发现他的优点,鼓励他,能够让他的内心维持平衡。家长有时无意中说一句话,可能刺伤孩子一辈子,“你一点本事也没有,你什么都不会。”这个程序对孩子的刺伤很厉害。当孩子让你生气时,你内心里要知道,他有缺点,也有优点,他的缺点里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还有一部分是做给家长的,是来平衡你的。面对社会的平衡,家长的责任是让孩子增长平衡的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有经受挫折的承受力,而不是家长也站在社会的角度,孩子没考好,回来斥责一顿,你这么不对,那么不对。作为家长你把学校老师、同学的态度改变过来不现实。你可以加以疏导,告诉孩子需要承受什么,孩子认为家长理解他,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家长才有帮助孩子调整的可能性,学校批一通,你也批一通,他内心的感受不会跟你说。心理不平的情况下教育孩子,给孩子制造的是压力。 
      孩子要面对老师、面对学校。家长把辩证思想输入给孩子,给孩子输入一套程序,让孩子产生抵抗力,孩子在学校考了第一,你心里在平静的前提下,让他能坦然承受那个第一,不论别人怎么表扬,你心里依然很平静。如果家长说下次还要考第一,他拿不回第一,心里就产生压力。孩子考了第一,是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知识是重要的一个前提,但心态不好,也不一定能发挥出来。
      孩子学习好,很自然要得到老师的赏识,当老师把对孩子的赏识变成一种欲望,认为这孩子能对我的奖金起作用,在我以后教学里提起感到光荣,就变成一种反作用力了,这种力实际已增加了孩子的学习难度。不论老师怎么往起鼓劲,家长要能让孩子的心平下来,没有高兴心,也没有抵触心,这时对孩子是正作用。
      有一个现象,往往家里经济困难的孩子学习劲头很足,这是家庭的横向平衡。家长看孩子学习好心里也亢奋不起来,虽然希望孩子学习好,但想到上大学家里没钱,认为考上大学自己还要为学费着几年急,这个现实制约了家长的亢奋,对孩子学习的反平衡小一些。有的家庭生活优越条件好,孩子也聪明,这时家长的欲望容易增强,孩子就定向的用不学习或学不好来磨家长。
      孩子学习的成就感跟他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孩子学出一种乐趣来,把学习当享受,就容易学好。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时常说,你能不能为我怎么样,这种教育理念本身就有问题,他给你学,累不累?他如果因为喜欢去学,就会学得很轻松。在对待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家长的不同心态,如:虚荣心、显示心、自卑心,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结果,也有的家长把赌注压在孩子身上,我当年因为上山下乡,上大学的希望破灭了,所以孩子必须上好大学,这种心理会给孩子导致出现种种相反的平衡结果。
      一个学员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门门功课都很好。还上了英语班和钢琴班,他学钢琴考到了四级。但因家里经济支撑不住了,在一次选拔赛前,家长就跟老师说,这次考试,考不上就不学了,结果140个学生,只录取前10名,这孩子考上了。家长看孩子学习劲头特大,又不忍心不让他学。业余时间这孩子还学英语,现在学的是初二的英语。他妈心疼孩子说时间不够,这样学习哪行?孩子说:“我真特爱学!”其实,只要孩子喜欢,他的承受力很大,家长不用为他担心,家长不用怕孩子学得累,他自己并没有感到累。
      教育孩子时不要过分,要用平衡、坦然、自然的心态。你管孩子越自然,孩子越能发挥自己的本能。家长觉得孩子就应该达到高标准,这里面就有苛求,没目标不正常,要有目标,但又要能客观现实地面对孩子。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会一次又一次地摔到,摔倒时家长跑过来,把孩子扶起来,让他接着再走,他要倒时自然会去抓你,这时家长给他安全感就够了。可是对孩子的学习上的失败,大多数家长不给他重复的机会。“难”字的左边是个“又”字,又一次,不是第一次。
      孩子爱学习是优点,但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家长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学习社会知识。学习是各种知识的积累。一下成功了,对成功不会体会那么深,失败了,经验自然也积累了。经过几次失败,而后获得的成功,感觉才深刻。孩子这次没考好,失败了,家长跟他一起分析,原因在哪?宏观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失败,微观上什么心理需要调整,完成一次“难”的过程,自然就会造就成功。
      孩子那些让你看着不舒服的爱好,是不是源于你自己。你越怕他干什么事,他偏偏这么干了,根源在你这里,是自然对你过份心理的平衡。如,孩子上学搞对象的问题,家长怕他搞对象耽误学习,孩子因为家长抵触,回来不敢说,这样会加危险。家长不能当参谋,你没法指引他,更容易出问题。对待问题的原则是不盼不怕,出现了不怕,用来发现自己,找自己当年怎么偏激的,自己小时候怎么做的,或说没说过别人的孩子,有没有对应的表现心理。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把自己与孩子的位置放平等。平等后孩子有话跟你说,别看孩子小,往往有时他们的某些社会知识比你丰富,分析能力比你很强,有些老同志拿当年的经验看问题,你的经验前20年推销、用着合适,今天你用着不合适。当家长说孩子时,孩子跟你较劲,你那是什么年代的事?但家长必须让孩子接受,有些家长认为,我教育你,你就要听,不容孩子说,这样做常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有害于孩子。只有平等、理解,才可以达到沟通。



               第三十七讲 痛苦源于心


      人的痛苦来源于什么?实际上不是来源于某个具体事情本身,造成人痛苦的不是事而是心。是来自于你对待这件事情的较劲和执着讲你的那半边理,来自于你处事的人生观和是非观。
       在一次病痛的生死经历中,各种医疗方法对我的病都无能为力,我极度的痛苦,心里怎么也想不开,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没有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怎么会得到这个结果。无意间通过心理的转变,病情逐渐好转,最后痊愈。是什么力量在我身上出现了奇迹?是我的心。我意识到心灵的潜能是那么巨大,生与死之间只是一念之差。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什么时候想开,什么时候就能解脱。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研究中医的内因理论,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病理之间的变化规律。近20年来,不断完善了“百病皆由心生”的中医理论,并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出一套“病由心解”的治病方法,我们叫它心平健康学。
       学了心平健康学就知道,把过去存的信号调整了,现在的身体就会发生变化。导致你心不平的那件事现在可以重新处理、重新面对。人虽然回不到过去,但你的心可以回到那个年代,把你想不开的那件事,换个心情重新处理一遍,对你的病就有治疗作用,现在的结果就会发生变化。如:原来的一件事我做得不好,不该那样无理地和别人较劲,现在做自我批评、反思自己。当年你的气、恨、烦恼等不平心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是没有了,而是变成你现在患病的发射源,对当年的事情转变观点,调整心理后那个发射源就会起变化,身体也随之向良性发展,这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好处。不是从现象上去追究行为,主体上是心,是观念的转变。
       针对某件事,如果不考虑心理因素,单从现象和道理上找原因,那就找不通,包括很多好心。社会上为什么说,好人不长寿,因为好人做事就为那个“好”,总顾面子,其实活得很窝囊。
       只要是人,就一定还有没想开的点,这就是你的薄弱环节,找到并攻克自己的薄弱环节,你就能活得更轻松。
       有人说:“遇上他,气得我一身的病。”你反过来想想遇上他还能治你病呢。不要怕遇上事,遇上事是来给你治病消信号来了,不用怕,不用紧张。通常人们出于关心,嘱咐别人多注意,实际上却是把信号调出来了,“你可别怎么着,那样会对身体不好”,你就缩手缩脚,使得你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窄。
       平衡论在某一点上的作用,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果。真正收获大的是在观念上变化,受益的并不完全在治病这一个方面。你的人生观增加一种新的理念,遇上事情以后进行一种新的调整,这个作用比治病要大。不要害怕或者牵挂自己的疾病,你真正理解了这套平衡论,病慢慢地就会好,要认识到得病对你是个挽救、是个点化。只有通过病,才能让你明白过去对事物的偏激点,才能改变自己。
       心灵和身体同时调整和锻炼,练得越密切越解脱,想真正深层解脱的人,重点不在调整一件件个别的事,而是接受自然平衡理论,明白自然力对人生的影响。为什么害羞脸红?苹果熟了往下落?为什么地球围着太阳转,都在这个力的作用下。你再有本事、官再大也要受这个力的控制,也逃脱不了这种控制规律。我们的每一闪念都在时空中记录着,有人说我干这事谁都不知道,其实都存在时空当中,很多事你都忘了,你忘了行吗?它在适当的时候用病干扰你,提示你。明白的人这时就调整自己。
       平衡论需要理解,无论你信不信它都存在,你遇上大事的时候,学会调解自己的心情。你最烦什么人,拿他当大夫治你难治的病。你最喜欢什么人,也可以用来治你的病。
       一件事不论大小都有把它看得很重当回事的,也有把它看得很淡不当回事的。第一来源于你的感觉,第二来源于你的逻辑定位。什么事的大与小都是自己的心定的,遇到使你不平的事,从逻辑上先淡下来,再平静地解决。
       有人一提到在单位干活就愤愤不平。其实你在单位不是给某个人干的,你干了多少自然都是了了分明的。要干就坦然地干,要不就不干,这样都不得病,一边干、一边发牢骚心不平,后边就是病,或是较劲不干也仍然是病。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果,信号不一样,不能要求每个人都一样。遇上什么不顺心的事,要想到这是在平衡我什么。我为什么需要它,越往深了学越发现,正好是我的需要,我遇上这件事正合适。因为你在这边偏激大了,这事就从那边来平衡你。
       用自然平衡的角度来调整心理,你再看世间事物,感觉就不一样了。以前有些问题很难想开,比如你觉得这亏我已经吃了,明明是对方骗了我,欺负了我,反到让我把心平下来,这太难了。如果想到我遇到的不是倒霉,是在造就和锻炼我;或者说这些倒霉本来就是我的,是平衡作用的必然结果,只不过是早晚的问题;倒这点霉算什么,倒了就完了,只不过是来回的平衡而已;正好是以前我欠他的,他拿走了正合适,是平过来了。残酷环境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造就一个人。遇到残酷环境你是什么心情?你对这个世界理解得越深,遇事心平的程度才能更深。
       有些人认为很多事情,已经过去了,我现在已经想开了,不用再去想了。其实不然,心平健康学的第三条基本理论讲到:心情波动后变化的气血对身体的作用有存留性。没有人想疼,为什么会疼?没有人想得病,为什么会得病?是因为你以前存的很多信号造成的。这些信号能引起你出反映、出感觉,包括得病与遇到不顺。我在给一位38岁的胃癌患者进行咨询时,告诉她得病的心理原因中有跟她的婆婆想不开存的信号,她回答说:“那些事都过去很多年了,我现在已经想开了,不愿再想过去的事了。”我告诉她:“正因为你当年对婆婆的做法想不开,各自都站在自己的思维逻辑上,讲自己的那半个理,人们受什么控制?你接受的理,和既往存的信号的控制。在那以前的2、3年里你对婆婆的做法不能接受,有生气、怨恨的心理,而在婆婆与爱人面前,你认为自己对婆婆的行为没有斗争的余地,这些心理导致你得了胃癌。而人们总结理的时候,只看到自己的那一半理,认为自己的理对,为自己的理较劲,这时就会把有些与此对应的信号调来了,对你产生平衡。当你遇上困难,你要考虑到它自然的一面,这样想不等于认命。平衡论不是教人唯唯诺诺,是教人要拼搏、要奋斗,在拼搏奋斗的过程中要保持平静的心情,在遇上了挫折、问题时怎样面对。”
       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有起有伏,有兴有衰,遇上什么上事都能坦然面对,在兴衰起伏中平静过来的人,才是胜利者。当你不平衡的时候,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包括得病,你自己痛苦,同时也给家里人带来麻烦。综合分析,我为什么得病,能不能想到得病是一种需要,是一种平衡。但不会总是这样,你找到平衡点,调整了心理,病就好了。
       我们在生活或事业中遇到需要强努着去办,或者办不了的事,这时不免出现着急、紧张或担心的心理,这些心理对身体或事物都会出现相反的平衡。要顺其自然,静静等待,暂时不办。当你急着、气着、恨着的时候,自然先办你。你觉得你了不起,自然就告诉你其实不怎么样。越是平静的人,得到的结果越好。
       自然力对任何一件过分的事情,都有一种平衡。自我调整时,不是对具体某一件事情较劲,而是从整体考虑。当改变不了对方,那就要适应对方,对方的气会慢慢消失,对方的劲头小了,对你的影响也就小了。
       既要把一切看淡,又要有一颗拼搏进取心,人生没有追求点,就迷茫了。如果你设的目标太高了,实现不了又会有失落感,心理就会感到痛苦,这时你就要把目标降低一点。
       通过平衡论的接受,一方面治一些病,另一方面自己平静下来。通过这些事,对这个道理向纵深体验,对自然力理解的越透,活的越明白。你越较劲,活的越累,一个是身体的累,一个是精神的累,我们更需要的是从精神上放松。



                  第三十八讲 中医学里的“心平”思想   


      阴阳是中医辨证的总纲,阴阳失衡是疾病的根本,失衡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调整的方法有内治和外治,而阴阳平衡是调治的目标。我经过多年对中医内因理论的研究,延伸、发展出一套消除内因,达到内治的理论和方法。我们称它为“心平健康学”。
      “心平学说”认为:人受制于心,心法于自然;心合于自然则平,人则平安健康;心悖于自然则乱,人则受到自然用灾祸、疾病给予的平衡。“心平健康学”则是运用这一理论,通过对传统中医内因学和辨证施治理论的继承、发掘,对现代医学、现代心理学、心身医学等学说的借鉴,揭示出人的生理、病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精神因素心理活动所致;用平衡论、心平法修正观念,调整心态,转变观点,控制情绪,达到心平,就能使生理、病理发生逆转,正心祛病,获得身心双重健康。由此,使“病由心生”这一传统中医的古老智慧学说,从抽象走向具体,从“心生”的历史走入“心治”的现实。
       心平健康学源于中医,是对中医内因理论的发展,可以融于各家,又可以在各家之外自成一体。心平健康学研究的是自然力与人及万事、万物的平衡关系的学说。它以时空为体,万物为用。气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气是什么呢?是“变化的父母,生杀的本始,万物的纲纪。”这个气不是具体的形象,所谓的营气、卫气、水谷之气、邪气等等都是后天产生的。在炁为先天的时候,是变化的父母,生杀的本始,万物的纲纪。研究气,气跟自然力是不是一体的呢?变化的父母,生杀的本始,万物的纲纪不就是自然力吗?中医研究疾病时,把疾分为虚实两大类,表现为:软、累、困、乏,脉弱的属虚症,是认为什么事物好过了的心理所致。另一种表现为疼胀僵硬直,脉搏动有力属实症,是认为什么坏过了的心理所致。祛除这些病症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在中医有中药、针灸、按摩等等。无论它们能不能反应到病根的所在,毕竟还是要针对信号作文章,最终要得到健康的结果。
       关于中药,可以展宽到其他的方面,它们在很多问题上跟年代等诸多因素是有关联的。一次我到某地讲课,有一位西医大夫来听课,他本身是搞医的,他认为药和病本身有“思维”。现在的病有“脑子”,治疗某种病,一种药刚研制出来,起初似乎还可以,但用着用着,还没怎么见效呢,这种药的副作用就出来了。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人们从药的生产、试制以至到临床应用,在这这些环节中的状态越平静,对药产生的负面影响就越小,药物的生命力就越强。为什么现在有些药物使用后不久,就显得效果不佳呢?一个原因是人的心理变化太快,疾病的变异也随之加快;另一个人们对药品存了信号,人们对药存的信号越多,药的使用效果越差,生命力就越短。
       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对治疗疾病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用药物等治病方法,其实是运用自然界所有物种的自然属性,运用五行生克的原理来对所发病症进行生克、制化,最终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因此,属于三维的层次。但对于已过去的病,“已逝时空”却无能为力,但心却不同。人不能回到过去,心却可以回到过去,所以,用心治病属于五维的层次。
       关于心理与病的关系,古已有之,《黄帝内经》中有三分之二的部分涉及到了与心理有关的内容。指导人们怎么应时而想,应时而做,怎么心平气和。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伤肾”,“惊伤胆”。伤的结果就是中医所讲的疾病。继续演变出来的内容就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都是在研究疾病。“喜”过了则软累困乏,“怒”过了疼胀僵硬直。《黄帝内经》正是用最高度概括的语言,提纲性的表述了这个问题。其实人们心中所有的偏激情绪、不辩证的逻辑观点都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并有着严格的对应规律。
       不平的心理可使人致病,但并不等于否认其他致病因素的存在,不平心理除了可直接影响身体,使人患病外,与其他病因也有密切的关系。对于通常所说的其他外界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而言,不平心理是疾病的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对身体自身而言(如遗传、年龄、性别等),身体是内因,不平心理是使其发病的诱因。心理是决定各种致病因素能否对身体发生作用的关键,疾病是心理与其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后在身体上的反应。这也就是为何同样的条件下,有人患病、有人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整转变过去或现在的不平心理,就等于消除了疾病的源头,切断了疾病的形成环节,使形成疾病的反应无法进行,由此使疾病得以减轻或消除。常用的治疗手段,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们重在祛除疾病的外因,内因不祛,遇到适合的条件,疾病定会再次出现。况且心病只能用心医,只有消除不平心理,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健康的目的。
       实际上用心理治疗,是通过病发现自己生活中各方面的“过”与“不及”,所有能让你不舒服的事都能让你发现自己的太过与不及,发现后主动去调整。调整时,首先要能平静坦然地面对疾病,把以前认为不平的那些事想开,把对疾病的不理解换成是平衡的需要。如没有这套理论,谁得了病都觉得自己不该得病,其实得病是自然需要。人都在这种平衡循环当中,平衡的目的是为了不陷入太过和不及。
       学习平衡论,并不是完全用在治病一个方面,真正的收获是观念上的变化,你的人生观增加一种新的理念,即遇上事情以后,进行一种新的调整,这个作用比治病要大。不要害怕或者牵挂自己的疾病,你真正理解了平衡论,病慢慢地就会好,要认识到得病对你是挽救。
       要通过发现周围的问题返回来发现自己,反省自己,只有这么逐步发现自己的错觉,修正自己,才能逐渐达到觉悟,觉悟了才是正觉。正觉越多你活得就越轻松、越自然;错觉越多你活得就越累。
       学习平衡理论的目的不是让你信或者不信,而是在生活当中怎么去结合平衡理论,解脱自己、解脱别人。从疾病入手逐渐认识自然力的平衡,根据平衡论的规律,把事想开,把病祛掉。更深层认识自然力的平衡理论后,吉凶祸福的概念就会发生变化。比如:你觉得就是某人坑了你,但你通过学习平衡理论,认识到这是对我原来某个过激行为的平衡,从而原谅他,一点气、急、恨都没有了。如果你能还意识到,他这么做实际是自然力以特有的形式救了你,那就不是你原谅别人了,而是明白了这是在点化你,提示你把当年对某件事的不良定位和不平心理调整过来。那时看问题的角度和心态的平静度就不一样了。
       真能做到看什么都正常,就是解脱。病今天没有调好,明天接着调,根据身体慢慢来,要能通过身体找到本来,在自然当中只有你不知道的道理,没有没道理的事。咱们现在的平衡理论,能帮你想开很多,但这毕竟在众多的理论中还是一点点。治病只是过程,希望用平衡的理念造福自己,造福他人。


  • TA的每日心情

    2019-9-11 08:32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9-2-10 22: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学会喝风,享受一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