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9-9-11 08:32 |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
本帖最后由 悟斌 于 2019-2-11 21:44 编辑
第四十九讲 平衡是自然的法则
学习平衡理论的目的不是让你信或者不信,因为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要做的是怎么运用平衡理论,解脱自己、帮助他人。我们可以从身体入手,逐渐认识自然力的平衡法则,用平衡论的规律,指导调整我们的生活。
用心平理论对疾病进行调整,是通过病症发现自己生活中各方面的“过”与“不及”,现实中所有能让你不舒服的事都可以反应出你的太过与不及,发现后要主动调整自己,适应环境,而不是对抗、较劲、改变对方。调整时,首先要能平静坦然地面对各种事物,把以前让你不舒服的那些事想开,把以前的不理解换成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平衡的需要。人的一生都在这种平衡循环当中,知道了平衡理论就能够不陷入太过和不及。
要通过发现周围的一切问题返回来发现自己,只有这么逐步发现自己的错觉,才能修正自己,才能逐渐达到觉悟,觉悟了才是正觉。正觉越多,你活得就越轻松、越自然;错觉越多,你活得就越累。
学习平衡论,并不是完全用在治病一个方面,真正的收获是人生观念上的变化,它可以给你的人生观增加一种新的理念,开阔你的思路,再遇上事情以后,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对待,这个意义比治病要大。
人的欲望会调来很多信号,但是即使一个人什么欲望都没有,也仍然存在吉凶祸福。但关键时刻有平衡理论能帮你想开,较快的从灾难里走出来,感觉也不会那么痛苦。你想不开,就会越发的加重灾难。一般经历过死里逃生的人性格都有改变,因为这部分信号达到极限了、已经消了。学习平衡论要多问几个为什么,问题越多越好。问题越多,说明研究得越深刻,越能跟平衡论逐渐合一。
人要有理想,但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目标太远大了实现不了,你这辈子都有失落感觉。人没理想、没方向就混糊涂了。老年人把身体健康作为理想很好,在身体健康方面你可研究很多学问,中医可以研究,心理学可以研究,易经八卦可以研究……
你遇上的任何一个不顺的事,都没有凭空的。你不用紧张,怨天怨地,凡事都有平衡,包括你的倒霉、得病,来什么信号你就消什么,这时你的生活就坦然多了。你现在的身体感觉就是当年的心理定位。遇到不顺和倒霉,想想当年走运时,你高兴、激动的劲过了多少,现在就倒霉多少。
每当你遇到倒霉的时候,其实都给你下一次的“起”蕴含着机会,都是下一次起的开始。不管个人、家庭、单位都不可能永远在一个顶峰上,人生有一个至高点,另一面就一定有一个低点,因此既不用为高点感到骄傲,也不用为低点感到悲哀,遇到倒霉不要躲,而是坦然的接受,完成这个循环过程,平静的度过倒霉之后,就另有一番新的天地,这也是法则和规律。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慢慢来发现、认识自己,在自然当中只有我们不知道的道理,没有没道理的事。人类的一切,都是自然的给予——生命生存出自然,认知创作法自然。因此,对自然应存敬畏之心、感恩之心、随顺之心、师法之心,既不是妄自尊大的人定胜天,也不是妄自菲薄的听天由命。悖于自然,必被平衡。
第五十讲 好与坏的关系
“好”总怕“坏”,“坏”就勾结怕去欺负“好”、要挟“好”。
为求那个“好”,想得那个“好”的好人难做,好心难成。你把“好”都归了自己,别人那里怎么还会有“好”可得、有“好”给你呢?真正的好人是去掉了“好”字的人。
实际不是好与坏的问题,是自然在教你学会“适度”。人不可说谎话,不能打诳语,但可以说方便语。说的时候心情平静,动机是不以坑人为目的。任何的好与坏、对与错,都是有前提的,是随着特定的时空场合而定的。只有平衡的法则与规律是不变的。
人们常说:好人没好报。为什么?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好人不是真正的好人。是爱面子的人或是窝囊的人。真正的好人是明理、看得开的人。而好报也不只是人报人,更是“天”报人。
坏人虽坏,但你要能理解他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而有些坏正是时代的需要。就像动物世界中的羊、鹿能跑,因为有虎、狼追着。如果没有虎、狼,羊只会在那里吃草,老弱病残也在那里繁殖,早绝种了。正因为有这种物竞天择,把老弱病残都吃掉了,强壮的留下,才有现在羊的存在,这是大自然的生态总平衡。有些坏人可能起的就是这些虎狼的作用,他可能在成全好人。
有的人不能接受溜须拍马的人,要想从领导那得到好,又不想卖力气,就得顺着领导溜须拍马,其实,靠卖力气、凭本事干活去获得自己的需要是一种途径。而拿着自己家东西给领导家送去也是一种付出,溜须的人有“过”的一面,但也有比一般人想开的一面,跟肯干活儿的人一样,各有各的逻辑,不能说谁高尚、谁卑微。关键是你如果是实在的人,就应该包容那些圆滑的人,他对待世界使用的是他自己的那套人生观和人生逻辑。你如把这类人定位成坏人,你自己就会不舒服,这是你的错误定位造成的,如你只感觉那个“坏”作用了,就变成存病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圆滑的人,如果他们办事的动机和结果都是好的,用一些圆滑的技巧也是可行的,处理起问题来可能更灵活,更容易把事情办成功。有人虽然实在,但灵活度不够,往往一条道走到黑,也同样让别人反感。但不论是油滑的人还是实在的人,办事的动机不纯,都会得到自然力的平衡。真静(净)下来,该得到的与该失掉的,自然力比你算得清楚多了。
针对某件事,如果把心理因素分出去,单从现象和道理上找原因,那就找不通,包括很多好心。社会上为什么说,好人不长寿,因为好人做事就为那个“好”,总顾面子,其实活得很窝囊。
很多人在追求,在找怎么做人,要想当好人,可是当了以后又当得不平衡,最后茫然了,不知如何去做。心平健康学认为当好人,要当明白的好人,当自己健康、别人也受益的好人。而当好人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用自己认为的好去强加于人。
人们认为好心是天经地义的对,许多人的一生中所追求的、所做的都是为了这个好字。但好过了是什么结果呢?好心“过了”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在与人交往中,发现别人“好过了”的过程,也就是治疗你的“好心”的过程。但好人有时较的劲比坏人大,因为好人容易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觉得自己就是好心、就是对,特别是他又受到公众的一种认可,更不容易发现自己有问题。当人觉得自己是好心、是在坚持真理时最容易较劲。实际上要发现的是较劲的逻辑观点、过激的行为状态。
有时你遇到一个事,你的感觉可能特别真实,但那是有残缺的、是不全面的、是从你的主观角度出发做的判断,因此,我们面对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多从几个角度去看。某个现象一旦出来,看它是在平衡什么?从哪个角度平衡的?一件事可能从五个、十个角度来平衡。
有些人觉得自己特善良、特有公心,其实那可能正是你的私心。如有人常说:“我对你那么好,对你一点坏心眼都没有,你凭什么说我?”实际上你对别人好,有时是为了满足自己想当好人的心理,并不是为了解决对方的需要,这就是私心。有一幅对子:有心行善,虽善不赏;无心做恶,虽恶不罚。横批:有心无心。有心行善是私心,无心行善很坦然地做了,是真心行善,不求回报。
学习这套理论,人生观就会发生变化。对、错、好、坏,你得先淡下来。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自己把一个事物看得太好,本身就说明已经“过了”,因为看问题的观点不同,你看的是这样,别人看的不一定是这样。你把什么事看得太好,以后难免会产生亢奋心理,而亢奋的后面就有反平衡,这也是法则和规律。无论是吉凶祸福也好,疾病也好,本身都跟你的逻辑观点相连,并不能用好与不好来区分,有的只是消信号和存信号的关系。
第五十一讲 用主动的心态治疗疾病
人的任何痛苦都是自己找的,而不是别人给的,事情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如何定位,把它的存在当成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却只有自己的心说得算,这是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控制的。
在一次学习班上,一个年轻的女患者因长期精神压抑、头痛、失眠、乏力,在亲戚的陪同下来听课,她看上去神情很抑郁,似乎也不能集中精力听课。陪同她一起来学习的亲戚是我的一个老学员,据她介绍,这个女孩儿从小性格一直很内向,平时也不擅于结交朋友,最近一段时间总是闷闷不乐,她刚刚换了新工作,但这份工作她并不满意,常常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发呆,让她的父母家人非常担心,怕长此以往对她的身体不好,于是带她来参加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能帮她想开。
依据她的要求,我在课后又为她进行了单独咨询,据她说,她大学毕业后换了几个工作,这些工作的环境、性质和收入都很好,她工作也很积极努力,业绩也不错,但都没能干长,原因不是由于她的水平能力不行,而都是因为跟领导或同事搞不好关系。前不久又因为一点小事和同事闹了别扭,她一气之下就辞了工作。而她并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到了新的单位以后,她还感到和领导及同事的关系不好处,好像别人都在排挤她,但想到换工作毕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也只能如此,先勉强干下去。工作之余她没有其他的爱好可以消遣,没有更多的朋友可以诉说心中的苦闷,这种生活让她很痛苦。
听了她的诉说,我帮她分析,她所讲的这些事情,并不足以导致目前那么大的内心痛苦,前面肯定有与此相关的事情叠加在一起,我们叫存信息,造成了现在的结果。我于是让她讲讲自己的经历,这时她表现出了很委屈、无奈的情绪。她讲,她的经历很平淡,似乎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没什么好讲的,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挫折,但她从小就很不顺,并且都是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造成的。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对她非常宠爱,视她为掌上明珠,她那时觉得自己很幸福,但到了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妈妈又生了小弟弟,父母开始把原来对她的爱转向了弟弟,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照顾她了,于是她感到自己受了很大的冷落,与父母的感情也渐渐疏远了,认为父母无论大事小事都偏向弟弟,在家庭里得不到温暖。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她在感情上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呵护,这种心理一直伴随着她到了初中,才慢慢淡化下来。上大学二年级时,她结识了同系的比她大一级的一个男同学,那个男同学无论学习、能力、外貌、家境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不错,对她也非常热情体贴,二人很快就发展到了恋爱的关系,那个男孩对她发誓,说大学毕业后就和她结婚,他会一心一意地对她好,关心照顾她一辈子,她于是对未来充满了渴望,那个男孩毕业后在家里的安排下出国了,走前说他先出去安顿下来,等她大学一毕业就来接她,可他走后,两人仅联系了几次就没有了音信,她觉得自己被那个男生抛弃了,痛不欲生,甚至想到过死,后来在父母家人的不断劝说下,她才平静下来,认为总想着他也不现实就不再去想了,于是努力把他忘掉了。再往后她走上了工作岗位,可不知为什么跟领导同事都不能很好地合作,换了几个工作,都闹得别别扭扭的,渐渐地对工作也失去了兴趣,过一天,混一天,于是便出现了现在的情况。
听了她的讲述,我告诉她,你现在心理和身体的痛苦不只是这次换工作一件事造成的,它和你既往的不平心理有关联,是你既往很多不平心理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移情法,心平健康学对此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其第三条基本理论阐述的就是这个现象:心情波动后变化的气血对身体的作用有存留性。这就是说在不平心情作用下发生了变化的气血,到形成病症的这一段时间里,在人体内有存留性。我们的身体有很强的代偿功能,任何病因,无论是不良心情,还是人们所广泛认同的其它致病因素,对人产生刺激,都要到一定的量,才能使人发病。但那些没有立刻表现出来的致病因素,不是就此消失了,如果不清除,便会潜隐在体内,由量变到质变,当超过人的代偿能力时就会发病。心情对人的影响同样如此,所有的不平心理都可使人得病,只是这些不平心理产生后通常不会使人立即发病,但不等于你的这种致病的心理因素就此祛除了,而是经过量的蓄积,一次次地改变人体内气血的正常运行。这些异常运行的气血在体内经过日积月累的瘀存,最终发生质的变化,使人在相应的时机和某种条件下发病,这时我们通常所说的那些病因可能就是质变的一个引发点。心情的作用对身体是这样,对心理也同样是这样。不良心态,对心理自身的影响,也有一个存留、累积、显现的过程。你当年对弟弟和男友所产生的不平心理并没有真的想开,而是你不敢面对,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种不平心理就以信息场的形式存在了你的身体当中,当遇到适当的内因就反映出来,干扰影响你,就你的具体情况而言,你目前的工作问题就是一个诱因,引发出了你以前对弟弟和男友所存的不平心理,反馈给你的就是内心和身体的痛苦。心平健康学把这种情况叫做存信息和调信息的关系,其中存信息就是人患病的心理成因,是人们不平静的心理活动导致的气血变化。存信息对人的身体有反作用,但不一定当时就会显现(即当时患病),而是存到一定的“量”时才患病,精神的转变引起物质的改变一般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中医所讲的“未病”、西医所讲的“潜伏期”。调信息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如:时间、地点、人、事、物等)将体内存留信息调发出来,出现病症反应。存信息是疾病的形成过程,调信息是疾病的显现过程,消信息是疾病的调治过程。人存病、患病、祛病就是这三个过程的统一。而心平健康学治疗要做的就是如何消信息,消信息通俗地讲就是对疾病进行调治的过程,是指在平静的心态下,用合于自然的观点,反作用于人体内的存留信息,将过去导致得病的逻辑思维和错误定位转换过来,将其祛除消解。
对于如何调整,通常人们采用的是回避的方法,就好比你认为目前所面临实际问题只是工作不顺,努力把它克服了,问题就解决了,而与弟弟和男友的事早已经过去,就不要再提起了,再说只会增加痛苦。但实际上,过去的真的过去了吗?没有,要是真的过去了你现在就不会有这样大的痛苦了。因此,在调整时不能只是就事论事地解决,还要调整从前,这一点很重要,根据我们上边讲到的信息关系,你不提了,只是不再调信息了,但并没有消除,只要你不消,那些潜在的不平心理就永远会作为内因潜藏在你的内心或身体里,只要有与之相应的外因出现,它就会适时地以各种身心疾病的形式显现出来。因此,我们的调整不是不想,而是主动地以想开的角度去想,是用你转换了的新观念,去重新定位那些过去使你产生痛苦的事物,并一一化解,才能将不良的信息场转变过来,把病彻底消除。还有你提到从小就不顺,并且都是客观的原因造成的,似乎自己很无辜,是个完完全全的受害者,这个观点本身就要调整,其实,你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人的任何痛苦都是自己找的而不是别人给的,事情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如何定位,把它的存在当成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却只有自己的心说得算,这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控制的。你首先要转换小时候认为父母偏向弟弟的心理,那很可能只是你的错觉,即便是父母对弟弟的关心比你做姐姐的多一些,不也是很正常吗?要理解父母那样做的道理。至于你后来和男朋友分手的事,虽然当时给你带来很大的痛苦,但就你一生来讲,这段经历也不一定就是负作用,它可以增长你的人生经验,苦、辣、酸、甜都有才是人生,进一步从自然平衡的角度讲,正是因为你当时对父母的怨恨和不理解,才导致了你后来的诸多不顺,他们实际上是来提示你、告诉你,你当时的想法不自然、太过了,需要调整。顺便提一下,按照心平健康学心理对应身体的规律,你的头痛就与不理解父母的心理有关。
女孩听后说,您讲的很有道理,我以前从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遇上什么事总是找别人的不是,总是怨天尤人,自己还觉得很委屈,很不幸,从没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听了您的课,又做了咨询,知道了自然平衡的道理,我才懂得这一切其实都和自己的不平心理有关,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
过了一段时间,在下一个学习班上,又碰到她,她看上去精神气色都好多了,她对我说,王老师,我上次听课后,按照您讲的自然平衡法则做了心理调整,重新定位、认识了我从前所经历的一切,现在我觉得工作有意思多了,和同事的关系也融洽了,头也不再痛了。
第五十二讲 自我保健的根本是心态
一、健康的标准
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前提。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健康的理念,不再只是体现在单方面,它包含了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健康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境界。
二、影响健康的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影响人类健康长寿的因素作了如下总结:
医学专家对“自我保健医学”的定义为:认识人体生理规律和心理规律,掌握综合平衡理论,运用自我调适方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标的一门大众医学。自我保健医学认为:不仅预防疾病的发生完全靠自己,就是治愈疾病,主要也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心平健康学是研究心理与身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通过心理定向调节祛除疾病,以达到心理和身体同时健康的一门科学。从医学的角度讲,研究的是心理病因、病机和调治的理论和方法:通俗地讲是研究“什么心情得什么病,怎么想才能使疾病得到治愈”的理论和方法。学习、掌握了心平健康学这门技能,实现自我保健的目标是不难做到的。
三、调整心态的作用
二十年前自己的一次患病经历,使我深深地体悟到:人的任何执著、偏见和不平的心理状态,都会导致生理疾病的发生,甚至能毁灭人的一生。同时,也使我充分地认识了自我、自然与平衡,来了一个人生的急转弯,这才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病情痊愈后,我得到了如同大梦初醒般的心灵解脱和轻松自在感。面对着上述的情况和我自己的生与死的亲身经历,我认识到了心理对身体影响的巨大,我感到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问题,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过去我们对人的心理、生理与病理之间的联系及变化研究得太少了。这场病使我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了解到多数病病的产生,都是心理影响生理的结果。
我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反复的观察、体验、实践,发现身体的病病和心灵的苦闷均与人的思维、观念有着微妙的联系。即疾病在思维与观点之中,只是人们没有注意到,没有深刻地领悟而已。
一个企业家在谈到他通过调整心理转变疾病的经过时说:“去年一个好朋友跟我借了一大笔钱,后来朋友说他用这笔钱做生意全赔了。钱还不了,但他有一处房子可以抵押给我。当我去看那些房子时,才知道朋友早已把房子都卖给别人了。被朋友欺骗以后,我气、恼、怨恨的心理难以平复,身体状况也越来越糟糕。几个月以来,严重失眠,同时伴有胸闷、胸痛、全身无力。经医院检查并确诊为多处心肌梗塞,医生要给我的心脏做一处支架,并说心脏还有几处血管也都快要堵住了。当时问我做不做支架?我没有同意。那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导致我身体损伤到如此地步的原因,就是因为对这件事的想不开。如果我再继续想不开,可能连命都得搭上了。我就问自己,难道我的命就值这些钱吗?!这些钱只当是我做生意赔了,只当我的工厂两天没开工。当我把这事儿想开以后,当天晚上就睡着觉了,身体也慢慢地开始好转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我再去医院复查,心脏那几处快要堵上的地方又都通开了。这让我深切体会到:原来自我心态的平衡对健康是这么的重要!后来我上网浏览到你们公司的网站,看到了你写的文章。才明白这就是中医“百病由心生,亦由心解”的道理。
我进一步帮他分析道:“按照中医‘十二官’的理论,心脏是‘君主之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重大事件及由此产生的不平心理,会直接导致心脏的各种疾病。你对朋友欺骗你的这种行为想不通,反映在你的身体上就是中医所讲的瘀证。因此而产生的气恨心理,就是导致你身体疼痛的内在原因。你对此事产生的无可奈何、没有办法的心理,就会导致你全身无力。当你把这些都想开以后,体内的气血又发生了良性变化,这就是一个运用心理进行自我治疗的过程。”
四、得病的内在因素
人得病都是源于各种想不开的逻辑,源于各种不平心理。我把疾病与心理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称为“种子”论。当年你的每一个想不开的心理相当于在体内种了一粒得病的种子,这也就是以后发病的内因。疾病的形成就如同这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发了芽。得了病不用紧张,沿着发的芽找到它的根,连根拔出来,病不就彻底好了吗?所以治病要治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得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悔改的心。用心平健康学的方法治病,就不会存在什么终身病,什么“不可逆”的病。健康是人类能够给与自己的最好礼物,把握好心态的平衡,也就把握住了自己的健康权。学习心平健康学,掌握运用心理规律进行自我保健的技能,就拥有了保持身心健康的工具,可以终身受用。
第五十三讲 心平健康学的“非情志相胜论”
化解不良情志,就能平复紊乱的气血,使身体恢复健康;其关键在于“想开”。每个人在掌握了心理病因规律后,都可以自主地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情志相胜论是《黄帝内经》对中医心理治疗保健的最大贡献,后代很多中医家的心理治疗都是以其为基础理论开展的。中医将人与外界环境交往过程中,受外在环境刺激所引起的能够影响体内阴阳平衡变化的精神因素归纳为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相互制约、相互调控,共同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其理论被称为情志相胜论,它是中医内因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所论述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基本程序是: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例如:金、元时期一对夫妻非常恩爱,妻子死后,丈夫因极度悲伤而患疾,求医于当时的名医朱丹溪。丹溪先生一看病人就知道他是因为悲伤过度而生的病。他就一面把脉一面说,“你呀,好像怀了好几个月的身孕,再过不久就要生产了。”病人想我是男的,怎么会有孕呢,可笑!站起来说。你这个庸医呀!就走出诊所了。以后他逢人就说,你们都说朱丹溪是个名医,什么了不起的?男女不分,说我有身孕,还说多久后可以生产,真可笑。见一个说一个,说一次笑一次,就这样,病就不药而愈了。在这一例中,朱丹溪先生用的就是情志相胜中“喜胜忧”的方法,用其心的喜悦,治好了其肺的悲忧。
中国古代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有设计精妙、疗效显著、迅捷、注重个体差异等诸多优点,但并不能说它就无懈可击。由于情志相胜疗法是用一种情志抑制或调节另一种情志解决疾病,就使得情志间相互的依赖性很强,各情志自己的自主性差:在治病的过程中虽然得病的情绪受到了抑制,但又助长了另一种情志的不正常,为以后的疾病埋下了隐患;中医讲百病生于气,情志变化必然会使体内气血发生变化,情志相胜疗法中,各情志之间相互的掩盖性很强,虽然好了病,但被情志导引而紊乱的气血并未完全恢复正常,仍然存在,容易造成像经常服用某种抗生素在体内产生抗体一样的现象,下次如果还是该情志导致得病或旧病复发,用以往相同剂量的情志。解决不了问题。也就是说,情志相胜疗法所依赖的是用改变情志量的多少来维持体内阴阳的平衡,虽是中医的内因理论,但走的是外治的道路,可以说是内因中的“内因外治”。
心平健康学在中医情志相胜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非情志相胜论”,发展了中医的内因理论,相对于以上所说情志相胜的“内因外治”,提出了“内因内治”的新理论。即心平健康学虽也是用情志治病,但不是依靠一种情志对另一种情志的抑制起治疗作用,而是针对导致得病的情志本身,将其看成是一个阴阳统一体,寻找该情志本身不平衡的点,调整使其平衡,从而使被该情志导引而紊乱的气血恢复正常,解决疾病。如:怒伤了肝,不用悲来胜怒,而是在怒本身找为什么会产生怒,是怒中的哪个点破坏了整体的平衡,将其挖掘出来,直接解决。
心平健康学这种“内因内治”的优点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种情志的自主性,减少了各情志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得每种情志在其自身的承受力上,有了无限深化的可能,也就进一步扩大了各情志间相胜的承受力,扩大了产生各情志的腑脏间相生、相克的容度。这种情志治病方法,所带来的是各情志的质的变化,非量的增加。在治病过程中,致病情志被不断调整到平衡,会带动周围情志的平衡,对其它情志没有掩盖性,不仅不会为以后的疾病埋下隐患,而且能使其它情志的不平衡及时显现,得到调整。心平健康学的“非情志相胜法”走的是促进各情志间更加和谐的路子。
但它毕竟是一套崭新的治病方法,还有很多有待发展的点。其中最需要努力的就是如何找到该情志中不平衡的点。如果找到了这一点,则对症性很强,好病速度快,效果好,不易反复,这样的点我们称之为心理病因规律。例如:如果因怒伤了肝,我们就要对怒加以分析,找为什么产生怒,进一步挖掘怒的根源。汉字的文字结构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怒字上边是奴役的“奴”,下边是心脏的“心”,中医称“心为君主之官”,如果心被奴役,没有发挥君主应有的权力,就叫怒;被奴役的状态易生窝囊、委屈、冤枉的情绪,这就是产生怒的根源。实际调治中很多病例证明,肝病多与窝囊、委屈、冤枉的情绪相连。
用心平健康学的“非情志相胜论”治法,在找到了致病的情志后,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解除该情志,只有该种不平情绪解除了,紊乱的气血才能恢复正常。在解除该情志中,想开最重要。例如:由于窝囊、委屈、冤枉导致肝生了病,要想使肝病痊愈,就要消除觉得窝囊、委屈、冤枉的心理,回想当年导致自己产生这种心理的人、事、物等,将其一个个、一件件想开,变窝囊、委屈、冤枉为正合适,看到自己和这些人、事、物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必然性,接受现实,原谅别人,改正自己,使自己不平静的心变得平静,如此不断引导,紊乱的气血才能恢复正常。
心平健康学的“内因内治”非情志相胜的方法,在继承了传统情志相胜疗法好病速度快、效果显著等特点的基础上,更增强了患者的自主性,使得每个人在掌握了心理病因规律后,都可以自主地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们相信这一特性会使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够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以便更好地融入到利国利民、共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