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439|回复: 2

用眼看着相,用心看开悟! --18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9-11 08:32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发表于 2019-2-10 22: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悟斌 于 2019-2-11 21:47 编辑

                第六十六讲 表现在肢体,根源在颈椎


    ——颈椎病系列讲座(九)
      在很多人心里,提到疾病,很快会想到外因,比如风、寒、暑、火、细菌、病毒和缺乏营养等等。提起治疗方法,会想起打针、吃药、手术、按摩等等。我们虽然感觉到外因的真实存在性,和外治方法的有效性,但有时我们也会疑惑地问自己。为何在同样的外因下,我们的感觉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同样的病用同样的药物,为何效果不同?有些药开始时很好用,但为何越吃效果越差?吃了很多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何抵抗力不见增长?有些问题我们好像已经找到答案,但继续追问下去又无法说通。
      经过进二十年的研究,心平健康学逐渐在中医内因基础上发展成熟。解开了我们心中许多的疑惑,体验到我们身体反映出的,并不只有外因,还有内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用寒冷发现疾病内因,从心里进行内调。这使我自己在耐寒比赛中获得冠军,创造了在零下二十度的环境中身穿泳裤四个半小时的成绩。一些亲戚和朋友不理解,问我:“那你夏天怎么办?”我又用热的条件发现自己的内因,进行心理对症调整,增强了耐热的抵抗力。将总结出的规律教给学员,使学员们也产生了耐寒和耐热的抵抗力。
      所以上面提到的有些疑惑,我们就可以解释了。并不是外因没有影响,但是外因是在内因的基础上起作用的。所以如果不调整内在的原因,只改变外在的环境的话,有些病症是无法根治的。
      在前面八讲里我们谈了颈椎病的一些对应心理规律。在上期的文章里,我们谈了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中的两种症状的对应心理调解,一种是括约肌症状,另一种是心脏症状。这次和大家谈谈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另外两种与寒热有关的。表现在肢体,实际在血管,根源在颈椎。
      我们感到心里不平的是对于结果,也就是症状表现所在的位置,并且和这个位置的功能有关。例如:症状表现在上肢,就和“接、送、拿、打、干、帮、抬、提”等相关概念产生的不平心理有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上肢这个部位。当我们找到这个部位对应的概念或事物后,进行深度和功能对应。以上肢为例,有皮、肉、血、筋、骨和关节,皮的对应心理概念是“保护、防备、外层”等,肉的对应心理概念是“储备、存留、缓冲”等,血的对应心理概念是“需要、有用、有害、无用”等,筋的对应心理概念是“控制、连接”等,骨的对应心理概念是“支撑、努力”等。血管运送血液。血管是“需要”经过的地方和环节,是对“需要”的管理。血液通过血管达到需要的地方。
      我们在使用心平健康学为自己诊断病因,和做出相对的调整的时候,一定要找准对应关系。同一件事情,反思的角度不一样,效果可能就不同,所以,第一步是找准,第二步是想对。我在这次的文章里,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对应,读者们可以通过学习,并结合自身来运用。
       1.血管痉挛症状
      医学上对于此种症状的描述是:肢体发凉、发木,遇冷时有刺痒感或麻木疼痛感。查体可发现局部皮肤温度降低,但无痛、温觉减退。
      这些因为“卡着、压着或拿着”,造成下述这些感觉和对应心情。“得不到、给不了、去不了、走不了”,和自己认为不好的事情“只能接受、只能去”等等,产生的不平心情,对应肢体发凉、发木;遇冷时刺痒或麻木疼痛,对应心情是遇到不好的事情时,那种“刺激、闹心、忙乱”的心情和不知道结果如何的担心。查体可发现局部皮温降低,但无痛、温觉减退,对应心情是在“不好、不能”和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自卑、失落、无激情”。虽然感觉在肢体,但是属于颈椎病。
      在耐寒练习当中,有很多学员反思了这个规律对应的事物。如自己想去某个地方旅游,家人卡着不让去,时间卡着不能去,资金卡着不敢去。想调动工作,领导卡着不让去。因为身体情况卡着,想去不能去。因政策、环境、条件卡着,不能去或不能回。被经济、政策、环境、情感卡着,不愿去也得去。对别人的去和不去等不平的心情,使下肢发凉、发木。经过调整,产生了耐寒能力,提高了身体的抵抗力。
      有一位学员四肢发凉、发木,学习后自己反思了这样一件事情。几年前得了一场大病,经常心脏部位疼痛、发憋、发堵,头部发晕、发堵,到医院检查是心脏病、血压高,当时心情很紧张。自己压力很大什么事情也不敢干,好多事情都要别人帮忙,做一些简单事儿心里也很紧张。稍微远一点的地方都不敢去,家人经常嘱托不让动。这种被病所压、所卡的心情,明确的对应影响的部位是颈椎;表现出来的变化是不能去、不让去、不能干、不让干、别人帮,对应影响的部位是四肢;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对应感觉是凉;不知道什么时候好是木。对此事进行了多次反思,通过调整,四肢感觉发生了变化,之后又按此规律,对其它事情进行反思,身体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反思被什么事情或人物卡着,应该得到的没有得到,我们首先想大的事情:爱情、房子、工资、岗位等。根据自己的情况展开其他方面,然后反思小的事情被卡着的当时的不平心情,如:吃的、穿的、用的、玩的。被什么事情或人物卡着,不愿意接受也要接受。
      2. 血管扩张症状
      医学上对于此种症状的描述是:指端发红、烧灼、喜冷怕热、疼痛过敏、项胸背灼热感等。
      指端发红:单纯的指端发红有两种可能,一是和冷有关而且手是凉的,在冷的环境下可以冻得两手发红,伴随其他不适感觉。主要是自己认为以前不好的事情得到多了,不愿意接受也只能接受,对自己不好的事情也要做等。这些和“不好”有关的心情是血管痉挛症状。二是在热的环境下手发红或是有热的感觉。好的事情得到多了、接受多了、不愿意接受也只能接受;还有就是觉得别人得的好处太多了。这种情况的是血管扩张症状。都是指端发红,我们可以用冷热来区分,冷的情况下发红是因为“不好”的事情;热的情况下发红是因为“好”的事情。
      手足烧灼、项胸背灼热感:一方面是不愿意接受的好,另一方面是好过了不接受。面对好事情的激动感和其他不平心情影响的是前胸,对事后的好和背后的好影响的是后背。例如:别人为了你身体好,给你送来了营养品,可是你自己觉得多余,但对方非让你吃,给你压力,你担心他以后再给送来。你不愿意接受,不愿意得到,对应影响的是手;因为定位对方是好意,所以对应是热;这种因需要和不需要产生的不平心情对应的是血管;别人压着卡着非让你接受对应的是颈椎。
      喜冷怕热:喜欢冷是希望对方降温,不要这样表现;怕热是不要对方这样继续好的表现。例如:别人给自己送礼,这是一件好事,有的人不愿收礼,也有因某些原因怕收礼,如果收了就变成了压力,卡在某个环节。
      疼痛过敏:虽然是好事,害怕这样出现、害怕继续和生气的心情。例如:单位发奖金、分房、涨工资等,怕别人得到的多,或者因为给别人的多而自己生气,或是怕自己得到的多了,以后工作有压力,领导压着、卡着只能这样。奖金、分房、涨工资等,这些好事对应的是热;得到、拿着、接受对应的是手;自己和别人的需要对应的是血管;领导压着、卡着对应的是颈椎;对这个事情的害怕和生气对应的是疼痛。
      前面说的是症状对应概念和心情,平静反思就可以调整。我们不要忘记根在颈椎的,我们调治颈椎型,在反思时把“被迫、压着、卡着、拿着”的感觉想到。
      实际在血管,我们在反思时要对应需要和不需要的概念。因为需要的概念是血液,连带的关系是血管。
      对应的感觉是心情或好坏等的定位,艰难心情对应的是酸痛或沉重;怨、恨、气等心情对应的是痛;急、怕、担心、惦念等心情对应的是疼;大、多、长等心情对应的是胀;定位是好的事情对应感觉是热;定位是坏的事情对应感觉是凉,等等。我们在用心平健康学进行心理调节时,对应的越到位,效果越好。



              第六十七讲 问问大肠,想开了吗?  


      关于颈椎的文章这已经是我们写的第十篇了。在每次的文章里,我们都讲了不同类型的颈椎病的对应心理规律。一方面使颈椎病患者从病因上又有了新的认识角度,另一方面给颈椎病的预防增加了心理预防这个途径,同时也给治疗颈椎病增添了一个新的方法。
      这次是我们颈椎病系列讲座中的最后一讲,交感神经型的另一个大肠的症状和心理的对应规律,但这次重点是:怎样想,才能治病。
      在我这些年的教学和咨询当中,很多人都提到了一个常见的问题:大便不正常。虽然危害不大,却让人经常感到痛苦。
      大肠在中医里是传导之官,主管变化。也就是说,腹泻或便秘,是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调、变化失控。实践中我们发现,和变化有关的心理不平可以导致大肠的疾病。在大肠的病症中,腹泻或便秘,是常见的症状。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东西可以给人们带动力、带来欢喜、带来忧愁、带来烦恼,它也可以让人们着急、怨恨、愤怒、反目成仇等。它就是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钱。对待钱的状态、心情、逻辑,和我们的身体发生着作用。对待花钱的各种不平心情,使我们的身体产生疾病,而且是有规律的。当我们用自然的状态、平静的心情、辨证的逻辑,对自己进行调整时,就可以起到康复治疗的作用。
      就从我自己的一个经历说起吧。从88年起,我就开始在全国各地讲课,经常要坐火车。在火车上大便感觉很不方便。但我在开始的几年中,越是在火车上越来大便,而且偏急、偏泻,感觉不爽。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上车前就先去大便,无论有还是没有。到了车上不久还是要大便,而且明显的多于平时。几年以后自然地慢慢减轻了,只偶尔出现大便偏急、偏泻的感觉,基本上正常。在不正常时我分析自己之前有什么不平心情,发现自己没有做好准备的话,上车后急于买所需东西的时候,出现急于想大便的感觉。我又对自己进行分析发现,我最初有穷家富路这样的逻辑,和在车上时由于准备不足而急于买的状态。那又为什么能自然地减轻了呢?一方面所做的准备逐渐充分了,另一方面,同样一盒方便面,车上5元,站内4元,站外3元,出现了不愿意在车上买的心情。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我们的感受、对待事物的态度、逻辑发生转变,我们的身体也发生着变化。我们可以用大肠发现自己对花钱的心理是否正常。把这个身体现象,当作对自己心灵和行为不平静或不自然的提示,自己进行反思,使自己达到正常的状态。
      九十年代初,我在东北讲课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位学员。他自己认为花钱大方,并不是抠门的人,但是近几年一直便秘,于是向我询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经过分析查找,他有两个女儿,便秘正是和女儿穿衣服有关。
      我问他:“女儿买什么样的衣服您不同意?”他说:“买穿的衣服可以,但是太薄的不能买,裸露多的不能买,太瘦的不能买。”又问:“您最不平的一次到什么程度?”他说:“有一次女儿买回来一条裤子,说是什么牛仔裤。我一看太瘦了,一气之下把裤子给剪了。以后这样的衣服就是不能买。”
      对于这些事情的这种不平,就反映在大肠上。也就是用便秘提示,在花钱问题上的不平心情。这种卡着、压着别人的心情是颈椎型,因为是和花钱有关的事情,所以影响大便的正常。
      我们只是说到在这类事物中的一点,这类事物的面是很宽的。比如:自认为是为了对方身体好,卡着不让或限制别人买烟;卡着限制不让别人花钱喝酒;或自己认为无用就不让别人买的心情。想卡住的概念,在花钱上,产生的症状是便秘。
      在调整时我们首先把这类事情进行反思。平静的回忆当年,用现在的你劝解当年的你。对于那些事物性疾病,现在已经想开了,没有逻辑障碍,平静的反思几遍,就可以起到调整治疗作用。对于有逻辑观点的疾病,调整时需要转变逻辑观点,辨证的分析事物,平静的对待。
      我们的感觉是真实的,但是这种真实的感觉,掩盖着经常出现的错觉,这就是我们心情不平的根源。因为是自己的真实的感觉,我们就形成了概念、逻辑,我们又拿着这个概念、逻辑去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六七十年代时,人们以艰苦朴素、不怕脏不怕累为荣。那些打扮自己,追求物质享受的人,被形容是有资产阶级思想,受到批评、批判,变成被排斥的对象。近二十年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以物质享受为荣。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物极必反自然平衡,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当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好,说明我们变化前有“真实的错觉”,这时我们就应该修正。我们修正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角度。过去,夏天男人穿跨栏背心、女人穿带袖背心是正常的;现在,男人穿带袖背心、女人穿吊带背心也是正常的。这也是平衡。当别人的做法和自己的观念不符的时候,平静地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接受一下别人的观点,体会一下别人的感觉。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可以起到调整和治疗作用。平静、自然、客观地接受别人花钱,就是对自己大肠的调整和治疗。
      同样一类事物,不平心情的落点不一样,身体的反应就不一样。同样是别人买东西,如果不平的是别人花的钱太多,钱花得太快,没有计划、控制,那么出现的症状是腹泻。自己想卡别人,重点是卡不住,认为别人花得太快或太多,想卡着别人,主要的感觉又是卡不住,出现的症状是腹泻。如果是不管怎样一定要卡住,这个钱不能花,这样的心情是便秘。
      别人卡着、压着自己花钱,也可以出现腹泻和便秘两种结果。如果是你越卡着我越花,这种不平心情是腹泻。如果是感觉被卡着、压着不能花,这种不平心情导致的是便秘。
      自己用力节俭,舍不得花钱的不平心情,导致的是便秘。认为别人抠门,该花的钱舍不得花的不平心理,也同样导致便秘。
       在调整治疗时,我们不都是要找到自己的错,不是花钱对不对,很多情况下是要发现自己的太过或者不及,心情平静不平静。大家都说你对,可你心里不平的话,仍然是要得病的。



                     第六十八讲 状态、角度与效果


      有些学员学习了心平健康学理论以后,按照规律进行反思治疗,时而有效时而无效,不知是为什么?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下回答。
      我们在用心平规律治疗时,首先是在平静的状态下,按照“想准、想对、想开”的三个原则进行,才能有很好的效果。
      平静治疗状态:一个是治疗时的整体状态,另一个是想到某个事物时的状态。在要开始治疗时,先从整体放松一下自己,各种放松方法都可以,如果您自己没有其他方法,我推荐使用体呼吸的方法,使自己平静下来。体呼吸是主动放松自己,想象自己的身体和肺部以相同频率进行呼吸,一般需要3至5分钟,感觉自己心情平静以后,再开始用心理定向规律进行治疗。
      有些人对于疾病的本身就有害怕、紧张感,和对治疗的盼望、紧张等不平心情。我们把因得病而产生的不平心情,称为继发心理;直接导致疾病的心理称为原发心理。继发心理一方面使病情加重,令一方面也增加治疗难度。对于得病和治疗有不平心情的人,在心情平静以后,用现在这个平静的自己劝说以前不平的自己,对整个过程进行回忆,在那些心情不平比较严重的环节(自己突然发现、医生诊断怀疑、家人劝说危险、治疗过程不顺等),要多停留一会儿,把平静的心情状态,劝说进去。使自己再回想得病和治疗过程时,感觉比较平静放松,然后再回想原发的具体事物或人物。
      想到某些事物以后,如果感觉自己心情不平,先平静自己再继续往下想。只要我们平静的反思,消解以前的不平,就会对我们的身体带来益处。但是对于我们要治疗的病症,不一定有效,因为不平心理对身体的伤害是定向的。于是我们也要定向地进行心理治疗。根据自己的感觉、部位、姿势、时间、功能等,我们进行对应反思,使自己所思的内容和病症有对应联系,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表面的做法、状态一样,但是在不同人的身体上的反应不一样。同样一件事情都是表现得花钱大方,但是有些人大便稀泻,有些人大便干燥,决定因素是他们的心理不平的角度不一样。在调整中我们发现,那些愿意花钱、状态较急的人,出现的症状是大便稀泻;那些自己愿意花钱,但是家里人、同事、朋友等不同意花钱,被他人卡着不花的表现心理不平的人,出现的症状是大便干燥。身体是对我们心灵的提示。我们的心理不平点,在于自己花钱着急、盼望的,就出现大便稀泻,心理不平点在于受到阻力和别人舍不得花的,出现的症状是大便稀泻。
      同样是表现的比较节俭、不怎么花钱,心理不平的点不一样,表现出的症状也不一样。症状是大便稀泻的,是对别人的花钱心理不平的,感觉别人花钱太快、太多、算计不够等;症状是大便干燥的,心理不平的点是自己的节省、算计、计划等。
      同样一个症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不平,另一方面是对别人的不平,有些人两个方面的都有。
      例如同样一个大便干燥症状,信号类别有三个方面:
      一、事物性心理不平,就是在某些事情发生时自己的心情不平。比如在经济困难时期,自己紧张不敢花钱,怕别人花钱,怕亲属要钱,因为和某些人生气不给花钱等,这些事物性疾病,用现在放松的状态和平静的心情,对当初的人物或事物进行反思,在心里默默劝解过去那个不平的自己。同一类的事情都可以想,要反复想,经过一段时间症状自然就会消解。
      二、逻辑性心理不平。这种经济并不困难,只是在逻辑控制下产生的不让花钱、不能花钱、不该花钱,同样可以出现大便干燥的症状。这种情况只按照事物做反思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这时就需要在转变观点的同时,平静反思。在十几年前的学习班上,有一位老先生说:“我这几年大便干燥,按照您讲的把困难年代的事情进行了反思,效果不明显,是什么原因?”我帮助他进行分析查找,结果是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年轻女士的装束发生变化,他对年轻女士买衣服有不平的逻辑,认为年轻女士穿裸露的、太薄的、太瘦的衣服就是难看,那些不是好人穿的,坚决不能买。但当时只是逻辑不平,没有表现出来。后来女儿毕业后自己买了一条牛仔裤,他看到以后很生气,觉得这么瘦的裤子太难看,然后把自己认为不能买的衣服进行了宣布,把那条裤子当场剪了。我告诉他,大便干燥就是这类逻辑导致的。他说:“艰苦朴素是我们的本色,打扮得妖艳不是好人,我这样想错了吗?”我回答说:“您这样想不是错了,是过激了,不自然了。您的逻辑不是辩证的,而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没有与时俱进。从客观上,在穷困艰苦的年代朴素是光荣的,随着国家的发展富强,华丽的造型也是光荣的。执著于自我的逻辑中,用不平静、不平衡的观点要求别人和自己,就是痛苦的根源。疾病只是对我们的一种提示。从春天到夏天我们要逐渐地减衣服,我们仔细想一想为什么?是与时俱进。随着环境的变化,原来我们感觉好的,现在变成了我们的包袱,我们要把它卸掉。我们要随时而变。把社会上的各种变化想正常了,心情也就平静了。”他用这个逻辑观点,平静地劝解当年的自己,达到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感觉正常自然,大便干燥就自然好了。
      三、性格状态性心理不平。这些人经济并不困难,不管需要的程度如何,只要遇到和花钱有关的事情,就是能少花就少花,能不花就不花,对自己和别人都是如此。这种人的大便干燥属于性格状态的原因。治疗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改变自己,随着自己的改变,逐步达到调治的目的。
      为了理解方便,我们把一个症状分为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而在实际中很多是混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六十九讲 早晨发病的原因与调整  


      早晨,同样是早晨,有的人沉浸在美梦当中,有的人享受着早晨的清爽,而有的人承受着早晨的痛苦。这些在早晨痛苦的人,多么希望自己也能把承受变成享受。在我的培训和咨询当中,在我们找到了部位和感觉的规律以后,学员们和来咨询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病症,发病时间不一样?”我们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发现发病时间和两种不平心情有关,一种是和直接对应的时间,另一种是和事物的不同阶段。这次我们就重点说一说早晨。
      和早晨直接有关的心情不平的例子。
      有一位中年的女学员,每天早晨从醒来到起床前这段时间,腰部逐渐疼痛,起床后疼痛又逐渐减轻。她自己对此不能理解。休息一夜应该身体轻松,怎么反而不舒服呢?经过查找分析,发现是由和早晨有关的不平心情所致。我问她:“你早晨怕什么?”她说:“怕我爱人不起来,我自己就得起来干活。”我又问:“你是怎样做的?”她说:“我早晨睡醒后先不动,等我爱人起来了我再起来。可是另一方面我又怕起晚了影响上班。现在真的起不来了。”
      我对此进行了分析:从部位上看,腰椎是脊椎的一部分,脊椎的心理规律是“顶梁、支柱、支撑”的概念,腰部是可以转变的部位,其它部位不能转动。控制转动的是腰部的肌肉。所以她的疼痛部位在腰。我对她说:“你这种在本应一同支撑的事物上,控制自己少干一点,别人多干一点是在腰部(控制自己多干也在腰部)。疼痛的心理规律是“怕、担心、急、气、恨、怨”。因为是和早晨有关的事情,所以疼痛的时间是在早晨。她问:“那我该怎样治疗?”我说:“你首先让心情平静,要理解有些事情是需要两人共同支撑的。然后对以前的‘怕’进行整体反思。早晨干活儿是正常需要,自己干活儿是正常锻炼,因为你的怕的心情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所以要平静地反复地多想几次。早晨醒来后自己默念‘干活儿是锻炼、干活儿是治疗’放松地静想几遍。”她尝试按照我说的方法来做,起来后用体会和享用的状态干活儿,第二天她感觉疼痛减轻,根据身体情况逐渐增加干活儿的量。配合学习心平的心理转变,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以后症状痊愈。
      还有一位学员,身体的症状是早晨起来头部难受,特别是耳后,感觉睡一宿觉醒来,早晨脑袋不但没清醒,反倒更昏沉了。
      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耳后这个部位的心理规律是“不爱听的”,难受是“听着难受的”。头部是和“不清楚、不明白、不考虑“等心情有关。早晨发病是因为事情发生在早晨。
    “说到早晨,你能想到什么?”他说:“我们那里有个邻居,有早起的习惯,一起来就出很大的声音,我一听到心里就生气,想他怎么不替别人考虑考虑,他这么早起床,别人怎么睡觉!”我说:“一起床就出现的症状,是别人刚起床的时候对应。昏沉是你认为别人不为其他人考虑。现在你理解他一下,他是因为早晨不舒服或者是有需要才这样的。你要主动适应这个环境,转换观念,不把自己定位成受害者,而是自然提醒你早晨锻炼。现在全身放松,平静地把这个概念想几遍,静静地体会早晨的这个声音。”几天后他的症状得到缓解,经过一段时间症状消失。
      下面再说说由概念导致的早晨发病。
      经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早晨发病还和“提前考虑、早点准备、事前的压力”等概念有关。对自己的不平心情,如提前考虑的着急、早点准备的紧张、考虑不好的担心和准备不足的生气;对别人的不平心情,有对别人提前考虑不够、早点准备不好、怕别人提前有准备等。
      有一位学员,早晨起来嗓子痒痒,总想咳嗽。我们对此进行分析,咳嗽是和“说”有关的事情,痒痒是“犹豫、矛盾、闹心”等心情,早晨是和“提前、早点、事前”有关的概念。她把这些概念和自己结合,分析发现自己有对应特点。自己的孩子和丈夫有什么事情,自己总是事前紧张,嘱咐这个,嘱咐那个,但是对方又不接受,可自己不说又闹心,不知如何是好。
      我帮助她进行治疗性分析。对方不接受的情况下还要说,那就是多余的,而且就算出现什么事情也没关系,可以起到增长经验的作用,不事前说可能更好。我让她每天早晨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反复默念这几句话,特别是当自己又要提前说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这位学员嗓子痒痒的症状逐渐缓解,虽然时间较长,但得到较好的调整。
       因为自己或别人早晨发病而对早晨产生的不平心情,反而导致早晨出现疾病症状。这种属于关于早晨的继发心理。
      有一位学员,近几年早晨起来肩膀和肘部酸痛,一天都不舒服,用了几种方法治疗却没有减轻,反而逐步加重。参加了学习班之后她进行了单独咨询。
      我问她:“从部位上分析,你早晨有关于责任、负担、担子和抗着的事情,而且逐渐加重。你能联想到是什么事情?”她说:“几年前,我的母亲被一个骑车的人撞倒,这个骑车的没把我母亲送到医院,自己骑车跑掉了。最后我母亲是被一个路过的人送到医院的。我到医院后急忙让母亲进行检查,结果腰部损伤、股骨骨折。过了很长时间恢复的还是不好,这几年每天早晨给我增加了好多活儿,做完日常的活儿,还要为母亲的事情忙碌,自己的肩膀和肘部还疼痛,干活儿更加困难。”我问:“你对那个骑车的人是什么感觉?”她说:“他太可恨了,这种不承担责任的做法本身就可气,而且还把母亲耽搁了就更加可恨。”我说:“你对他的和责任有关的不平心情就反映到了肩膀疼痛,你觉得自己的负担增加也反映在肩膀,肩膀的疼痛又增加了负担的重度,“艰难、干、管、帮”的不平心情在肘部,现实和心理形成了不良的循环,所以你肩膀和肘部的治疗难度很大。”她向我询问该怎么做时,我告诉她:“原谅别人是解脱自己,你想开了原谅他人是对你自己的治疗,如果能让你母亲也想开,原谅那个人,可以增加她恢复的速度。”她又问怎样想开。我回答:“你可以就当他的素质低,你和这样的人生气降低了你的水准,从自己的角度不能和他生气;从他的角度来看,他可能是因为没钱、胆量小等原因才逃跑了的。他给我们的启发是,遇到事情不要回避,要勇敢面对。反复地想这个概念。在早晨干活的时候,心里就想这是在对自己治疗和锻炼,把心情平静下来。”
      她把类似的事情也进行了反思,实践几天以后,肩膀和肘部的症状减轻,使她建立了信心,进入了良性循环,经过一段时间,症状基本消失。
      我们在看文章的同时和自己结合,将以前类似的事情平静地进行反思,可以展开反复调整,也能起到治疗作用。



                   第七十讲 我们活在错觉中  


      如果我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很多错觉”,您相信么?
      您可能会说“我的感觉都很真实,怎么会有错觉?”
      是的,我们的感觉很真实。但错觉正是建立在我们认为是非常真实的感觉之上的。
      人总是觉得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而痛苦的时光是漫长的。同样的一段时间,如果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忘记时间的流逝,沉浸在快乐中;如果在做不喜欢的事,就会觉得是煎熬,并同时急切地盼望这样的时间快点结束。同样长度的时间,感觉却不同,这难道不是因我们的好恶而出现的错觉么?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可以说错觉在生活中是比较普遍的。
      为什么会产生错觉呢?
      因为我们认识外界事物的时候,是以自己的感觉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能认识自身所能感觉到的世界。但我们的感觉是有限的。比如我们只有一双眼睛,背后的情况就不容易看到,这是空间面的局限性。又比如我们只能知道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以后的事情没法预测,这就是时间面的局限性。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受自身的观念左右的。如果观念有偏激之处,那么我们是很难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的。而我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点,于是把错觉看得非常真实。在错觉之上建立起来的人生观就容易极端、片面。然后再依据这样的人生观来衡量事物时,更容易出现错觉。于是错觉在循环中被加重。
      而错觉,让我们痛苦。
      有些家庭,丈夫爱喝酒,总喝得津津有味,妻子不理解,经常抱怨“那酒有什么好喝的呀,又辣又呛!”并且一见丈夫拿起酒杯来就烦。而丈夫呢,妻子越唠叨自己越要喝。其实两个人都有错觉。我问那位妻子:“你能说出喝酒的三个好处来吗?”回答说:“喝酒的好处?我一个也想不出来。”于是我让她回家询问丈夫,把丈夫说的三个喝酒的好处记在纸上,以后每当丈夫喝酒的时候就在心中默念这三个好处。过些日子,那位妻子再见到我的时候开口就说:“真是奇怪了!”我询问何事。她继续说:“回家之后,他又喝酒的时候,我想反正也是看着烦,就照您说的方法默念那三条喝酒的好处,以此分散些注意力。发现没有那么烦躁了。结果过了几天之后,我丈夫有天拿着酒杯对我说‘我怎么突然觉得喝酒没什么意思了呢。’原先拦都拦不住的,没想到他自己说出这种话。”我说:“这不奇怪,因为你们都在逐渐走出这个错觉。”
      喝酒在有些家庭中是个比较普遍的矛盾,妻子觉得酒没有任何好处,而丈夫就是要喝,因此而争执。其实各自的感觉中都有错觉,并因此而痛苦。还有另一种情况。妻子觉得丈夫不会喝酒,在外面办事的时候就缺少一种沟通的方法,又或者觉得不会喝酒没有男子汉气概之类的,为此而不满。其实这也是错觉。
      不管是喝酒与不喝,都不觉得痛苦,那才是解脱。喝酒有好也有不好。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看事物,只有好或是只有坏的事情是不存在的。首先要理解丈夫,可能他也是因为错觉才这样做的。还有就是,自己的痛苦其实是源于自己的错觉,并不是别人的行为本身。所以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要想到这是因为自己有错觉,并主动修正自己的错觉,这样来断开痛苦的循环。而最初产生的错觉有其本身的原因,我们将在别的文章里解说。
      还有家庭中的很多其他的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不要先去找对方的错误,而是想想自己有什么可以改进的。我们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而在互动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自己的变化可能会引发对方的改变。实际上往往当我们改变了之后,即使对方没有变化,因为我们不再痛苦了,所以以为是对方变了。
      上面的例子说的是厌恶的错觉,下面再说一个关爱的错觉。
      父母关心爱护子女,希望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本没有问题,但是父母的错觉可能会使对孩子的要求偏离现实。因为除了美好的愿望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需要考虑。如果能够考虑的比较全面,那么提出来的要求也就更加合理。错觉越严重,要求中偏离现实的成分就越多,不光是无法实现,还会使父母和孩子都很痛苦。很多父母可能要求孩子要好好读书,以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可以出人头地。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要求就是合理的,但是对于学习能力不高或者对学习有厌恶情绪的孩子来说,这要求就不客观了。
    ?  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其实这个定律在人际关系中也同样适用。你用的力越大,受到的反作用力就越大。很多父母抱怨孩子逆反,其实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用的力太大了,孩子自然才会通过叛逆来给父母以反作用力。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生活上非常关怀,为了让孩子身体健康强壮而挑有营养的食品给孩子吃。如果孩子爱吃,这样做父母和孩子都觉得好,那么就说明这种需要是客观的。但如果孩子不爱吃,父母还坚决地要孩子吃的话,这时其实已经不是因为孩子需要营养才这么做的了,而是在满足父母自己的心理需要。是父母在孩子需要营养这个问题上有错觉了,才会产生了执著。
      当我们对别人好,以为别人需要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产生错觉。比如我们为对方全心全意地付出,可是对方不但不领情,甚至表现出厌烦时,付出的人往往会很伤心,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自己的真心不被人理解。其实对方可能觉得根本不需要,只是因为知道是好心而一直没法拒绝,又或者对方也有其自身的错觉。这就是由于我们有个错觉,以为对方很需要而造成的。所以当以后碰到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别人的回报或认同时,想想自己是不是没有现实地考虑对方的需要,而只是在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就不用要求对方做什么了。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错觉,并因此引发痛苦。以前当您感到痛苦时,可能会在外界环境中找原因,那么希望您看过这篇文章之后,可以转换一下观点,考虑一下是自己有什么错觉。当我们不断地修正错觉时,生活就会越来越轻松了。

  • TA的每日心情

    2019-9-11 08:32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9-2-10 22:2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学会喝风,享受一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