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9-9-11 08:32 |
---|
签到天数: 285 天 [LV.8]辟谷大学I
|
第十二章
可能直接暗示造病的医学、卫生文化
相当多的疾病,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有关疾病的理论暗示出来的。
相当多的死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有关疾病与死亡的理论、观念暗示出来或者说是暗示促成的。
也可以说,相当多的病人是被各种“不治之症”的说法吓死的。
潜意识制造疾病的八个原则。
现代医学并不否认文化背景对于疾病的发生有影响,然而,它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还是不够的。
我们的“新疾病学”认为,疾病是在自然性因素及社会性因素的合并影响下,身心两个系统全息对应组成的人体发生的一种变化。
疾病对于其他动物,它可能是纯自然现象,然而,对于人类,它既是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人是社会性高级动物。每个人既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疾病对于人类来讲,确确实实同时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
任何疾病,既是自然病、生物病,同时又是社会病、文化病。
人既在物理空气中生活,还在社会、文化空气中生活。人体始终处于社会文化的浸泡中,没有一种疾病能不带有文化的影响。
就疾病而言,没有文化的真空存在。
可以这样说:潜意识在制造疾病时,是充分运用了社会文化提供的全部逻辑的。我们的“新疾病学”不是一般地认为文化背景有影响于疾病,而是认为,疾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本身就是社会文化现象。
一个人的潜意识与整个人类社会的潜意识相通。
整个人类的潜意识就是人类社会文化积淀而成的。
潜意识在制造疾病时,是运用了全部人类社会文化的相关逻辑的。
那些是制造疾病的“程序”。
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论述一下我们的“新疾病学”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生原理的大致模式。
疾病发生,有外界原因。
第一大类外界原因,是各种通常医学意义上的致病因素,如微生物性因素、机械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缺少必需物质、过敏原影响的因素,等等。
还有通常医学讲到的疾病条件,如气候、温度、湿度等客观条件,有一些人工导致的环境条件。
这一类原因,无论是来自自然本身,还是来自社会(如空气污染),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归为自然性原因。
第二大类外界原因,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心理的信息刺激,各种各样的压力。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家庭、周边环境、社会人际关系、整个社会文化背景,都在对人施加各种刺激与压力。
上述两大类刺激与压力作用于人体,人体的意识系统与生理系统相互全息对应,综合接受和处理着这些刺激与压力。
这时,意识系统主要是潜意识调控着包括生理在内的整个人的身心,就会用各种变化来应对外界压力。
有一种变化就是疾病。
潜意识在制造疾病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它充分感受并估计到了自然性外界原因的刺激与压力,也清楚估计到了人体生理对这些刺激与压力的承受限度。
二、它充分感受并估计到了社会、心理性的外界压力。
三、它完全“知道”生理系统对自然性外界压力是如何应对的。
四、当它制造疾病时,要把自然性压力与社会性压力综合起来考虑,并综合运用它们作为素材。
五、当它把这些压力转化为疾病时,运用了人体自身的心理-生理逻辑。
六、人体的生理逻辑,主要是人与自然对应的逻辑。譬如寒流来了,人抵御不及就可能受寒致病。这里就有生理逻辑。人是自然的缩影,自然如何阴阳运动,人也如何阴阳运动。自然界阴阳平衡与不平衡相互转化,人的阴阳平衡与不平衡也相互转化。
七、人体的心理逻辑,主要是人与社会对应的逻辑。譬如人受到他人侮辱就会产生报复冲动,这里就是心理逻辑。人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所有规则、所有条款、所有关系,广义说,所有文化,都会转化为人体的心理逻辑,成为它的程序。譬如社会有交通规则,有违规便不光荣的文化,一个人犯规逃逸就可能又紧张又不安。这就是社会规则、社会文化转化为人的心理逻辑。
八、人的心理运动,是心理(即意识系统)自己的事情,它自然完全掌握。
生理系统既受心理系统(意识系统)的调控,本身也还有一定的独立操作的“自主性”。
生理系统有它在意识系统调控下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
当我们对疾病的发生有了这样的整体概念后,也便知道人类社会文化对于疾病的影响及作用了。
这里讲的“文化”是最广义的,它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
首先,社会文化是造成疾病的外界刺激、压力的一大来源。
在这里,人类社会中的所有罪恶、邪恶的文化都难逃其责。人类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压迫、剥削、掠夺、欺诈、专制、武力、强暴、战争、色情、弱肉强食,政治上、思想上、人格上、心理上、生理上的强奸,自私、贪婪、无耻,等等,都是制造人类疾病的罪魁祸首。
对于这一点,人类通常都能认识到。
因为这是完全外显的事情。
其次,社会文化是人类制造疾病的心理逻辑来源。
对于这一点,人类就不一定很清楚了。
因为这是内含的事情,是隐藏在心灵内部的事情。
潜意识在制造疾病时,如何运用文化逻辑作为自己的程序,这是我们的“新疾病学”要着重揭示的。
潜意识制造疾病,运用全部文化作为自己的逻辑程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运用文化中有关疾病(与死亡)的理论,直接暗示、制造人体的疾病。
第二个方面,运用人类社会对疾病给好处的文化逻辑,结合个体需要,有目的地制造疾病。
第三个方面,运用人类文化提供的隐喻语码,形式具体地制造疾病。
本章中,我们先来谈第一个方面。
运用文化中有关疾病(与死亡)的理论,直接暗示、制造疾病,这主要是针对人类的医学、卫生学、保健学、养生学、生理学等等。
这些学说的产生是为了人类战胜疾病,实现健康。然而,这些学说,这些学说的众多观点,一方面在指导医疗、康复、健康实践,造福于人类;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包围、浸透、腐蚀人类,每日每时在制造疾病,造祸于人类。
相当多的疾病,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有关疾病的理论暗示出来的。
相当多的死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有关疾病与死亡的理论、观念暗示出来或者说是暗示促成的。
也可以说,相当多的病人是被各种“不治之症”的说法吓死的。许多患者在不知道自己患有癌症的情况下,其状态还可以维持相当长久的生命,然而,一旦获悉自己已患不治之症,生理、心理就会迅速崩溃,很快就死亡了。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作者就听说过很多。
这充分表明有关医学的“理论”具有多么大的精神暗示力量。
这也非常典型地说明,有关疾病与死亡的各种理论,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死亡,有时也负有某种“责任”。
精神暗示既然能够导致癌症迅速发展恶化,也能导致其他疾病发展恶化。
精神暗示既然能导致疾病发展恶化,它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位年轻女性,其父亲患肺癌,但她本人从未介意。她生育后未能哺乳,过去也不曾介意。后来有一位医学专家告诫她肺癌有很大遗传性,她又反复听闻不哺乳易得乳腺癌的说法,这样两件事合并在一起,使她忧心忡忡,精神压力日增,结果没多久还真患了乳腺癌。虽然她患癌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但这些“医学理论”的暗示,无疑也起了很大作用。
现代社会是各种医学、卫生学、康复学、养生学理论广泛覆盖的年代。各种传播媒介,各种科学的或商业的宣传,将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及死亡降临的公式无比大量地撒向人类的文化空气中。人类在有关疾病与死亡的多得不可计数的理论公式中生活,到处都是暗示疾病的汪洋大海。
在这方面,信息污染有时到了极为有害的程度。
特别是在医疗彻底商品化的现代,一切医药、医疗器械、保健产品的倾销,都在用疾病威慑民众。有些医疗广告策划人的成功经验就是威慑二字。这一类医药卫生产品的商业化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是在消灭疾病,不如说是在制造疾病。
因为它们需要制造疾病。
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来衡量现代社会的医疗卫生活动。
无论其是打着科学的旗号,还是立着商业的招牌。
从一定意义上讲,医学需要凭借疾病的存在建立自己的权威;医疗产品的商业生产要依靠疾病的存在创造自己的利润;相关的一切传媒宣传,也依靠疾病的事实而获得自己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审视:哪些医学的理论、实践及医疗产品的生产对于人类战胜疾病是必要的,而哪些是多余的、有害的。
仅此还不行,我们还须明白,“必要”与“多余”的界限只是大致划定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所有必要的医学理论、实践及相关的医药、医疗器械产品,只要超过界限地滥用与滥广告也都可能有其多余的、有害的一方面。
我们的“新疾病学”认为自己的理论也是这样。我们绝不希望将这种理论绝对化,并不愿将这种理论扩展到超出限度。
必须认识到,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任何理论,都不该过度地宣传,都应该有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人类应该对疾病有所恐惧,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人类又不该对疾病过分恐惧,那同样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现代医学理论及医学实践被商业化行为扩展以后,造成了广大的暗示疾病的信息污染。在有些情况下,很难说现代医疗是治疗的疾病多,还是制造的疾病多。
人的潜意识在制造疾病时,确实在很多情况下运用了医学、卫生学、保健学、养生学等关于疾病的理论。
很多疾病确实是被这方面的文化暗示出来的,人类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譬如癌症,现代医学、卫生学、康复学、养生学等,不知指出了多少种致癌的食物、致癌的物质、致癌的生活方式、致癌的自然条件、致癌的各种因素和各种公式。
几乎到处都是致癌的危险,到处都是致癌因素。
然而,恰恰忘记了它们关于这一切的理论、公式、说教本身也可能成为致癌的因素。
譬如,还是讲乳腺癌,临床上确实发现其发生率独身妇女较已婚妇女高,婚后从未生育者较生育者高,生育后从未哺乳者比正常哺乳者高。这些发现是事实。我们如果正确地也有分寸地宣传它、使用它,对预防乳腺癌是有益的。
然而,倘若超过限度,立刻变为有害。因为相信一些女性会因各种原因独身,又有相当一些女性婚后不育以及生育后不能正常哺乳。这时若用这样的说法去“威慑”她们,暗示她们,对其心理迫害是可想而知的。那就完全可能如同本章前面写到的案例,暗示出乳腺癌来。
因此,即使是正确的判断,如“生育后未哺乳者乳腺癌发生率高于哺乳者”,在实践中也可能有两种作用。
如果它使女性尽可能哺乳,减少了乳腺癌发生的可能性,那么,就起了好作用。
如果它因为暗示作用增加了某些女性患乳腺癌的可能性,那么,就起了坏作用。
至于许许多多的似是而非的致癌公式,就更需要严格而慎重地审视了。
有些没有根据的判断、轻率的判断、武断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就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了。
因此,对于一切疾病发生的理论,我们都要特别严格地审查。
第一,这种理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第二,任何正确的理论也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
第三,它是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变化的。
第四,任何正确的理论,并且是注明了条件与限度的严谨的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它指引认识疾病发生的规律,以利于防病治病;另一方面,它又给人类社会增加了一个暗示疾病的公式。
因此,任何医学、卫生、保健、康复工作者都应该学会如何全面地考察并运用一切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
要谨防增加人类社会暗示造病的逻辑。
文化,或者具体说医学等学科有关疾病的理论,如何转化为潜意识制造疾病的逻辑程序呢?
我们的“新疾病学”对此有何阐述呢?
人接受外界信息,就心理系统而言,有两种方式。一是接受“明示”,那是显意识的事情,理性思维的事情,也就是我们的理智对各种所谓理论、学说、公式、判断的直接记取。这都是“明”的事情,都是我们理智自觉的事情。
另一种方式是接受“暗示”。那是潜意识的事情,是我们的显意识、我们的理智不自觉的事情。例如,宽阔的大海在我们面前,它什么话也没讲,却通过暗示使我们的心胸也变得开阔。又例如,人在催眠状态中,理智什么都不知道,但催眠师的语言以暗示的方式直接影响了人的潜意识。
二、人的潜意识是接受并储存外界所有暗示的沉积。
任何暗示进入潜意识后,或许会立刻对人的生理、心理系统发生影响。
或许会成为程序库存起来,到必要时发生影响。
三、所有接受“明示”而获得的信息,都可能在一定情况下转变为暗示,进入潜意识。
有关疾病的各种理论,最初都是接受“明示”而进入显意识的。
然而,它通过许多机制会转为暗示进入潜意识。
那样,它就可能成为潜意识制造疾病的逻辑程序了。
疾病在一定意义上是人想得而想出来的。当然这不是理智地想而想得出来的,而是潜意识(无意识)“想”出来的。
任何逻辑只有进入潜意识之后,才能成为潜意识的“思想”逻辑。
四、明示转为暗示的机制之一:重复。
任何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观点,只要反复重复,那么,它就像催眠曲一样,把人催眠了,就成为进入潜意识的暗示语。
即使是毫无道理的理论,我们的理智并不接受它,然而,它若在我们耳边重复一万遍,就可能对我们产生影响,就可能进入潜意识,成为对身心有影响的暗示语。
我们知道,人在催眠状态中,催眠师的暗示语会对被催眠者起到很大的影响。曾经有过这样的实验,催眠师把一块冰放在被催眠者的手臂上,暗示他是在用烙铁烫他。于是,被催眠者与冰接触处的皮肤出现明显烫伤。
催眠中的暗示效果,是我们揭示潜意识制造疾病的钥匙。人类相当一些疾病,是被反复宣传的一些疾病理论暗示出来的。
五、明示转为暗示的机制之二:人在催眠与类催眠状态中。
在催眠状态中,催眠师只要说一句话:喝生水会致癌。那么,这句话从此就会对被催眠者有暗示作用。他只要喝生水,一定的心理、生理机制就可能使他产生癌症的联想。
人并不是经常在催眠状态中。催眠并不是通常运用的医疗手段。
然而,人却经常处在类催眠状态中。
譬如,半醒半睡眠的迷糊状态,各种昏迷状态,因为受到身心打击而处于精神崩溃状态,醉酒状态,气功修炼的恍惚状态,各种各样的神志不清状态。
在一些类似催眠的状态中,任何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说法,都可能像催眠中的暗示语一样,立刻输入人的潜意识。
因此,对于神志不清的病人,对于类催眠状态中的人,我们的医学一定要用语慎重。
六、明示转为暗示的机制之三:易受暗示的素质。
有些关于疾病的说法,对于一般人来讲,听上一两遍,没有什么作用。然而,对于有些特别易于接受暗示的人,就可能立刻产生影响。
这些人往往敏感、压抑、内向、懦弱、艺术型、冥想型,有些人还有明显的癔病倾向和其他神经症倾向。
对于这样的人,有关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危险性,有关疾病发展的可能性、危险性,有关死亡的可能性、危险性都要慎而又慎地讲说。
然而,我们的医学界,我们的卫生、保健、康复界,特别是那些公众传播媒介,却可能自觉不自觉地用这些理论去暗示人。
要谨防这里有害的一面。
七、明示转为暗示的机制之四:讲述者的权威性。
对于一个不易受暗示素质的人,如果讲话的人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例如某专科的医学专家,他的关于疾病的各种说法,同样能威慑对方的心理,成为对对方心理有巨大暗示作用的暗示语。
一般说来,医生对于病人总是权威的。
医生的话,对于病人一般都是有暗示作用的。
如果是权威的医生,那么,他的话对于病人就更加权威了,更容易具有暗示力量了。
八、上述的四个机制其实在原理上是相通的。
重复,可以增加任何一种说法的权威度。
而权威的讲话,一句顶一万句,等于重复。
一般人在催眠、类催眠状态中就变成了易受暗示的人。
而易受暗示素质的人,他的通常状态也多少有些接受一般人的类催眠状态。
等等。
总起来,暗示由两个方面构成。
暗示的发出;
暗示的接受。
暗示的发出强度越大,暗示的作用越大。权威度、重复度都可能影响暗示发出的强度。
暗示接受的灵敏度越大,暗示的作用越大。在这里,接受者的状态、素质越是缺乏理智控制力,越具有灵敏度。
九、有关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理论,通常被人记忆下来,并不一定具有制造疾病的暗示力量。
它只成为常识。而且理智对其有评判,有审查。
然而,当人处于以下两种情况时,“常识”立刻会转为暗示语。
第一,人因生理、心理受到打击而处于精神虚弱状态。这时,他成为易受暗示的人,他的心理机制瞬间可以把记忆中的常识转化为自我暗示语而制造疾病。
第二,当人有了生病的需要时。
十、不仅有关疾病的医学理论、观念可以成为暗示,所有的医疗行为也可能成为暗示。体检、诊断、治疗、住院、各种医疗实践都可能对病人形成疾病的暗示。
都可能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巩固疾病,巩固病人的病人角色。
都可能在治疗一种疾病时,又暗示出其他种疾病。
很多医院生活(如住院),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是暗示制造疾病的场所。俗话说,好人也能住(院)出病来。
十一、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暗示作用的文化还不仅局限于医学、卫生学等。
还包括社会的各种民俗、习俗、生活禁忌,等等。
各种各样的“防病治病”民俗、习俗、禁忌文化,既有防病健身的作用,也有暗示疾病、制造疾病的作用。
例如中国传统的养生术极其强调“保精”。这里包括节制性生活的含义。这种文化使人极其爱惜自己的性能量,把射精当做极大的消耗。
这种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养生有作用,但同时,它又起了很不良的暗示。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人,往往在正常的性生活之后,精神支出甚大,反而消耗了自己。
结果有可能使人成为身心不健康的疾病患者。
总之,医学、卫生、健身、养生文化,一方面是人类防病、治病、健康的依靠,另一方面,它经常转为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潜意识制造疾病与不健康的逻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