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4-9-3 15:20 |
---|
签到天数: 1012 天 [LV.10]辟谷大学III
|
《童话人格》精读群组建以来,几个月的时间里人数有增有减,有新人参与读书学习,也有读过的老人重新回来读书学习的,目前有41人参与读书学习!每个爱读书的伙伴都根据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打卡,每位伙伴都对读书有着浓厚兴趣。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取悦自己,接纳自己从而学会如何爱自己。
同时有义工的互动,每天有欢迎新人链接,有点金之句链接,有发问答题的链接,有小视频领读,有欢迎共度时光一起学习链接,有每天统计读书打卡人数,10天一个周期来鼓励伙伴读书积极性。
点睛之句
《童话人格》第十章
在人类社会中,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对家庭要有均等的贡献与付出。当男人的贡献不足时,他在女人面前便有了歉疚。(160页)
在这种妻强夫弱的家庭环境中,还隐含着性关系的不平衡。(160-161页)
在人类历史上,男人的性亏欠往往隐藏在表层生活的下面,而妻子的性不满更是无法诉诸语言。丈夫的亏欠与妻子的不满在很多情况下是夫妻双方终生都不自觉的事情。(161页)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男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对丈夫的同情与对妻子的谴责。这是男人对女人的报复,这是男人对女人的歧视。(161页)
无论是童年的历史原因,还是婚后种种的现实原因,我们都可以看到像渔夫一样惧怕妻子的男人,他内心存着一个渴望取悦自己女人的强烈情结。(162页)
这种与生俱来的懦弱与对妻子的亏欠造成的渴望低声下气取悦女人的情结,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渔夫情结”。
“渔夫情结”常常有力地支配某些男人的一生。(162页)
当渔夫在海边呼唤小金鱼时,当他非常为难地陈述着老太婆的要求,期望得到小金鱼的帮助时,我们看到了典型的“父亲的乞讨”。(163页)
“父亲的乞讨”是一个被迫的、无奈的、令人同情的乞讨;又是一个在一定限度内有求必应的乞讨。细心回味渔夫站在海边与小金鱼的对话,就能够深刻领会“父亲向儿子乞讨”这样一种关系触动人心的力量。(163页)
一个儿子企图以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报恩行动得到父母的满意,拼尽全力地奉献着,这是儿子心中隐藏的一个深刻有力的情结。无论这个情结由什么样的原因铸造成,我们都可以把它称为“小金鱼情结”。(164页)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小金鱼情结”的儿子并不是很多。他们总是努力在为父母做着什么,希望获得父母的满意。从心理根源来看,这可能出于对父母的报恩思想,出于对父母的亏欠心理。(164-165页)
更深入考察,我们还会发现一个与此相反同时是更深刻的根源——一个儿子之所以怀有“小金鱼情结”,不是因为父母的恩惠,恰恰可能由于从小受到父母的忽视乃至遗弃。(165页)
怀有“小金鱼情结”的孩子之所以长大成人后一直力所能及地为父母奉献,不过是想在父母面前争得自己不曾得到的位置。(165页)
渔夫的妻子必定一生都生活在这个情结中:对丈夫不满,对家庭不满,对生活不满,总是感到自己被亏欠。这种情结我们称之为“渔夫妻子情结”。这样的情结在生活中会成为支配某些女性的核心心理力量。(166页)
向生活索取并非罪恶;对无能的丈夫不满也不是罪恶;贪心甚至幻想着飞黄腾达同样不是罪恶。这或许是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的欲望。只不过在行动中欲望不可过限,一旦过限就变成愚蠢,要受到惩罚。(166页)
当惩罚落到贪心的渔夫妻子身上时,审视读者由憎厌到怜悯的情绪转化之后,我们便又想到,这个童话是男人的梦。它到处表现出男人的思想感情逻辑。这个逻辑就是既报复了女人,又原谅了女人。(167页)
一个像渔夫这样亏欠了女人又被女人欺凌的懦弱男人,终于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实现了内心潜存的全部愿望。他们同是令人同情的人物,这些情结同是令我们叹惜的情结。(167页)
“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情结;与它相对应的女孩情结被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概括的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憎母情结,也是儿童一般必然存在的倾向。(168页)
在正常的童年环境中,厄勒克特拉情结会被人类的社会文化逐步抑制与克服,最终发展起健全理想的人格。(169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