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269|回复: 6

修身养性静坐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18 21:22
  • 签到天数: 543 天

    [LV.9]辟谷大学II

    发表于 2013-8-3 17: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静坐是一门祛病保健、调养身心的修养方法,也是改变气质、培育品德的重要功夫,所以我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及佛门,都叫人静坐,来居敬养气,致虚养生。近代开创的生命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气功科学等等的研究,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静坐有关。所以对静坐的研究和实践,可以为发掘祖国医学,增进人民健康,探索生命奥秘,加深定慧修养,作出贡献。

    一、为什么要静坐

      (一)最基本的修养法

      静坐可以澄清思虑,增进健康,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为身和心两方面,除身上所发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贪欲、愤怒、忧怖、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现象,都叫做心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对于心病,一般都不予重视。实际上,身病的发生,大部份是由于心虚气弱;而心虚气弱,主要是由于忧思惊怒、心神恼乱所造成。凡贪食、贪得、贪胜等等都足以招致疾病;且贪之不得,势必生嗔,贪嗔发展的结果,可以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因而气血耗损,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也都乘虚而入。各种药石,只能救身病于一时,假使不从根本治疗,那未虽一时痊愈,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随时有遭其侵袭的危险。人们在忙于生活、人事之余,不知设法安定思想,降伏烦恼,甚至有贪得无厌,纵欲忘身的。这样处处与自己过不去,神志既然涣散,气血便失调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赢弱的痛苦,这是非常可惜的。据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酞胆碱,这些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相反终日郁闷忧伤,贪嗔痴慢,就会使这种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发生胃痉挛,引起血压升高,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还特别容易引起心脏病。所以我们要求身体的健康,自应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须先补气,要补气就须先养性,要养性就须先调伏烦恼妄心,使心不动摇,自然精气内充,抵抗力强,疾病便无从发生了。所以我国较早的一部中医学文献《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静坐的实践,可使我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凝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可以祛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获得究竟的安乐,所以静坐的确是最基本的修养法。

      (二)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人体的构造,是非常复杂精妙的,它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的作用,所以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失(1849--1936)特别强调大脑对于整个生理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生理学的观点来说,人体机构的最大作用,首先在于生活的维持,一方面摄取体外的养料和氧气供给于体内各器官,一方面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料排泄于体外。这种物质交换的现象,就是所谓“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作用,是没有一息停止的,主要是依靠心脏、脉管、淋巴管等循环器官,来循环不停地运行血液到全身。心脏包括四个腔,即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是推动血液的器官,脉管有动脉和静脉;淋巴管遍布全身,与静脉并行,一面吸收营养物,输送到动脉管,一面摄取废物,送到静脉管。血液的循环,与呼吸有密切的关系,呼出碳酸气,吸进氧气,使静脉中紫血,变为红血输送到动脉,经体循环一周,约需时二十四秒,一昼夜共计三千六百周,我们呼吸的次数,一昼夜计二万多次,所吸入的氧气,共计三百八十多立方尺,这种可观的工作,我们平时自己并不知觉。假使我们能呼吸正常,血液运行没有阻滞,身体便能健康,一有阻滞,全身各器官便得病。

      血液阻滞而生百病,有下列几种原因:一、呼吸不正常,以致不能很好发挥吸收氧气和吐出碳酸气的作用。二、一般人全身的血量,一半积储在腹部,由于腹力不充实,每每发生郁血,因而使其他各部失去调和。三、内脏器官是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所支配,不能直接受大脑控制,在生理学上叫做不随意肌。当我们睡眠时,虽全身静止,但它的作用,并不稍停,一般说来,不能以我们的心意来左右它,所以当它阻滞而病,每使我们来不及预防。四、心脏跳动时,对于动脉接近而有力,至于静脉管,则是从头部和四肢,回血入肺,受心脏跳动力量的影响,比较微弱,所以也容易阻滞。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见人身的血液,正象铁路的运输,宜于流通,运输停滞,物资必然积压;血液停滞,人身必生疾病。卫生家只能用清洁、运动、多得日光、空气等办法来辅助血液的运行。只有静坐一法,能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机构的工作更为顺利协调。同时呼吸因练习而得调和,借呼吸的功用,使横隔膜上下动作,腹力也得紧凑,可以逐出腹部的郁血,返归心脏,再由心脏逼出鲜血,输送到全身。如果呼吸功深,增加内脏感觉,就可使不随意肌,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心脏的跳动,也自然循序而有力。这样,血液循环便十分优良,而新陈代谢的作用,也就圆满,疾病便不易发生,即使偶然有病,也能预先知道,使它不久复原。治病在未发之前,较一般病后而忙于求医的,其得失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18 21:22
  • 签到天数: 54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17: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静坐与心理的关系

      人身有生理的和心理的两方面,我们从事修养,固然对身心两方面,都不可偏废,而心理每每更能影响生理。譬如:内心有所惭愧,顿觉面红耳赤;内心有所忧煎,不觉发白貌悴,这是心理的影响于形体;愉快时五官的见闻等感觉优美,而悲哀时,便完全相反,这是心理的影响于五官;兴奋时食欲便能增进,而郁闷时便减少,这是心理的影响于肠胃;忿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时,能使血液及各部组织中,发生毒素,这是心理的影响于血液,可见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肉体。从解剖生理的观点来说,中枢神经——脑和脊髓,也是联系、管理和调整神经活动的总机构。巴甫洛夫氏在创立高级神经活动方式是“条件反射”的学说中,在做实验时,曾使狗一听到铃声,便分泌唾涎,那是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转移到延髓部份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这也是心理影响生理的一个说明。此外,我们发觉往往有些体育家,锻炼筋肉极其强固,但一旦发生不测的疾病便无法抵御,甚至有因此成为废人的,而一般禅师或哲学家,它们往往能借锻炼心意的修养作用,来驱除病魔,或虽体质孱弱,但由于心力强毅,却能获享高寿,更可见心理潜力的不可思议了。

      静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运行优良,就是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家捷普洛夫也说过:“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却病延年。

      此外,一般心理学说所研究到的,都不外乎心的现象、心的作用和心的变化等等,而对心的本体、心的来源以及安心制心的具体方法,却终不能有确当的说明。假使通过静坐,使意识的活动,逐步息下以后,这时心理的静态,清楚地现前,必将有助于心理学说的创造性的发明。

      (四)精神力的集中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静坐能使精神力统一集中,从而进一步促使体气和平,这里再来谈一下关于精神力集中问题。

      我们用三棱镜或凸镜摄取日光于一焦点,便能起燃烧功能,这是由于日光在集中之后,就发生高度的热力,又如普通的铁,因分子排列杂乱,电流方向互不相同,故磁性互相抵消,而磁铁则因分子依次序排列,电流方向大致相同,便能产生磁的作用,无情的物理尚能这样,何况我们有情的精神力。我国近代佛学界的老前辈杨仁山居士,早年在旧书铺内发现《楞严经》的时候,由于这部经典的内容契机,他看得出神,竟不知天已入晚,后经铺内的人提醒,才发觉已是暮色苍苍上灯的时候了,再看书时,刹那异境,便不能有所辨认,这正是精神力集中的一个具体例子。苏东坡有诗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惟不见人,嗒然忘其身。”只有这样集中心力,全神贯注在一个对象上,作画便能神化,治学便能深造。所以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静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锻炼术,默坐澄心,将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淘汰,正念愈得提炼,由精神集中所发生的体上阳和之气,更有补虚导滞乃至重新组织已坏物体的功能。所以凡静坐功深的,能提起这集中后的全副精神力,来消融阴霾郁结,使活力热力,渐渐发挥其治疗作用。从前憨山大师多年痈疾,一入定而痊愈,这更是人人具足的“电疗术”的高度运用。以上是对身病而言。至于心病,由于我们的无始业习,根深蒂固,正象铜墙铁壁,更非集中全部心力来化除和廓清不可。中国古书尧典说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所谓人心正是习气之私,道心则是一念之觉,惟精惟一,正是做精神力的集中功夫。学禅的人,一心照顾参究,念兹在兹,举整个心力集中在一个疑情上,愈集中力量愈充,力量愈充集中的程度也愈加深,等到集中到顶点,忽然一念顿歇便能湛然洞澈。从这里可见精神的集中力量,小之可以康强身体,大之可以明心见性,而下手的方法,只有从练习静坐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18 21:22
  • 签到天数: 54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17: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静坐与修定

      我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常不免发生种种苦恼,而许多苦恼,大都由思想纷扰,痴迷不觉而来,譬如迷于财物,往往有因盗窃而犯法的苦;迷于爱情,往往有因失恋而自杀的苦。事已过去,还是攀缘计较,自找麻烦;事尚未来,却先比量分别,不肯放松。这一切,主要是由于缺乏定力的缘故。可见自心放荡失主,实是世间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转强,由愚转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惊涛骇浪中,如如不动,不被苦恼所迫。我们研究学问,完成事业,处理问题,应付变患,也都非定力不办。

      此外,根据佛法的观点,宇宙间事事物物,无非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虽然幻想宛然,客观存在,但却生灭变化,了无实性。我们的肉体,无论如何强固,也终有变坏的一天,不能例外,因此有智慧的人,必须一眼看透宇宙人生的所以然,进而研习佛法,破除对身心等的执著,达到我空和法空,来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成菩提。所谓“生死事大”,是何等值得我们的警惕!?而修定实是解决我们生命史上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修定本来通于行住坐卧的一切时中,但由于我们散乱的力量很强,在静中修持必较动中容易得力。因此修定的人,除必须恒住净戒和亲近良师益友外,在初下手时,一般都要以静坐为基础。在坐时一切放下,身心收敛,外境不扰,内心无喘,身、口、意都安住在清净的律仪中,自可徐徐入定。
    二、静坐的方法

      (一)静坐前的准备

      1、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2、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较厚,以便于久坐。

      3、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二)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1、静坐时的两腿

      (1)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到右股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二种方法。

      (2)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胜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胜加子左股之上,那未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未功效还是一样的。

      (3)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未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渐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2、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1)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弛。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外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肠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隔膜松弛,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2)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3)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

      3、静坐时的两手

      (1)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趺之上。

      (2)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未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3)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4、其他

      (1)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2)两耳宜如不闻。

      (3)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4)口宜噤闭,舌抵上颖,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5)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6)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为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7)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8)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三)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1、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与我们的生活机能,关系很大,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势必饿死,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所以觉得可贵,而呼吸是摄受大气中的氧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歇的,所以不觉可贵。但要知我们断食,虽七日尚不至于死,假使一旦闭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死,这样也可见呼吸的重于饮食了。我们学习静坐,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项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个部份,一是肋骨间的肌肉,一是膈(即横膈膜)的肌肉,呼吸运动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大脑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份神经细胞是管制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枢,它跟呼吸肌肉发生联系。呼吸的机构,外面是鼻,里面是肺,肺叶的位置,是在两胸部内。呼吸时,肺部的张缩有天然的规律,我们平时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叶尽量张缩,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几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洁,百病丛生,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规律的缘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18 21:22
  • 签到天数: 54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17: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便血液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

      (1)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隔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2)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肠膜向下,腹部外凸。

      (3)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4)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觉不知,好像无呼吸的状态。  (5)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么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官,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地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膈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自然法,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1)呼息宜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弛缓。

      (2)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3)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膈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为灵敏。

      (4)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为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实验,似以长短相等为宜。此外,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横膈膜运动。正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隔膜的弛张和收缩,使更易运动。不过,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功,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学,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  2、呼吸的练习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自宜加以练习,且由于我们平时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约350立方厘米的空气,这样气体的交换,并不是经常够用的。如果能加强呼吸的深度,那未每次便能吸入1500至2OOO立方厘米的空气,做到充分交换肺里的气体。但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宁静,而且在静坐时,决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练习,宜在静坐的前后,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有共同之点如下:

      (1)盘膝端坐,与静坐时的姿势相同。

      (2)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一分钟,但决不可勉强,务使自然。

      (3)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4)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因为鼻是专司呼吸的器官,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口并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于侵夺鼻的功用,渐渐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尘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口宜噤闭,不但在静坐时应该这样。

      (5)每日清晨可择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五分钟至十分钟。

      (6)至于静细的呼吸,每日不论什么时候,随时随地,都可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18 21:22
  • 签到天数: 54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17: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3、静坐时的调息功夫

      上面已经说过,调和气息,是学习静坐下手时的一项重要功夫。因为息不调和,心便不能安定。而所谓息,共可分为四种相状:一、风相,凡气出入有声的叫做风相;二、喘相,出入虽然无声,但结滞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三、气相,出入虽无声,也不结滞,但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这三种都是不调和相)四、息相,既无声音,也不结滞,也不粗浮,虽在极静的时候,也不觉鼻息出入,气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调和的相。

      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气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这样原不需要再着意去调,反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但初学的人,每每不免有心烦意乱、息不调和的情况,那未可根据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调和:

      (1)数息

      就是在坐定以后,默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时数一,出息不计数,再入息数二;或在出息时数一,入息不计数,再出息数二。这样数至十,乃再从一数起,渐渐纯熟以后,可数至一百为一个单位。假使没有数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杂念,那未重新从第一数起,这样循环安详地徐徐而数,久久纯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体轻安的功效,并可消除初学静坐最易发生的杂念纷飞和昏昏欲睡的两种毛病。

      (2)随息

      学习上面所述的数息法纯熟后,息既虚凝,心念也渐入渐细,这时便可进一步放弃数息,而用随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计数。但一心依随息的出入,念兹在兹,心不散乱。这一方法纯熟后,渐观渐细,自觉此息仿佛从八万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云蒸雾散,到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灵,诸病消除。

      随息纯熟以后,心念更觉凝静,便可放弃随息功夫。更进一步来做好下面的调心功夫。  (四)静坐时的思想——调心

      静坐的目的,不但在于促使身体的健康,而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求妄心的调伏,妄心调伏则智慧明朗,身体的健康,尚是余事。

      前面所说的数息、随息等,虽是调息的方法,实际上,也正是调心的良好方法,因为专心数息时,心息相依,念头便无法驰散,所以在佛法上,教多散乱的众生,用数息观来对治。这里为了文字记述的方便,不得不将调身,调息,调心分别来说明,在实践时,原是同时进行无法分开的,不过我们的思想,纷纭杂乱,最难控制,数息、随息等,尚是初步的调心方法,自有进一步由粗入细,加以调伏的必要。关于调心的方法如下:

      1、系心一处法

      我们的意识界,恰像舞台,各个念头,恰像演员,忽来忽去,时时影现在舞台中,没有顷刻的停止。所以欲使妄念不起,极为困难。不过根据心理学的公例,当我们心意所注的一点愈明显,那未其他的杂念,便愈隐伏。因此我们的静坐中能注意于某一点,那未妄念便渐渐消除。系心一处法就是放下一切杂念,而专心存想脐间或鼻端,这样因心有所缘,渐渐纯熟,便不至胡思乱想,正像将猿猴锁于一处,它便无法跳腾一样。

      学静坐最易发生二种现象:一、初坐时心中浮散,不易收摄;二、静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心中昏沉,容易瞌睡。注意脐间的办法,不但可以对治散乱浮动,而且根据生理上的定则,我们心念专注在什么地方,血液也必集中在什么地方,系心脐间或脐下,能使血液下降,有治病健身的作用。至于治昏沉的办法,最好注意鼻端,使心念向上,精神振作,而且有助于调息。一般说来,在晚上静坐时,由于日间劳倦,容易有昏沉现象,若早晨静坐,便不会发生。

      2、返照内观法

      上面所说的系心方法,不过是集无数的妄念归于一处,使不驰散,还是一种较浅的、对治浮沉的止心办法。实际上,既有所着,仍不离攀缘妄想,不是究竟的安静;而且我们无始以来的贪嗔等烦恼习气,根深蒂固,非进一步练习观照功夫不可。因此,对治得效之后,必须舍弃,再进一步的由浅入深,用内观的方法。这种内观法,也可叫内视术。就是我们平时的两目,都注视外物,现在当静坐时,可先放下身心一切万缘,将两目合闭,来向内细细返看自己的念头。那时一定觉得妄念来来往往,生灭不停。对于这些妄念,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去遣除它,只要知道它本来空寂,耐心静静观照,前念起时一返照,前念便空,后念起时,再返照,后念又空,这样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得念念空净,这实是正本清源的调心方法。

      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有正确理解。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平时在动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勿想,用坚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功夫,到相当时间,妄念便能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这种观照功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的心志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3-18 21:22
  • 签到天数: 543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3-8-3 18: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

      1、静坐的时间

      静坐功夫到极深处,本应在日常行、住、坐、卧间,都能寂然凝静方可,但初学习时,不能不规定时间。静坐的时间,不论早晨、白昼和晚上,都可以的;不过有工作的人当以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假使每日只能坐一次的人,那未以早晨静坐最好。每次的时间,固然越长越好,但也不必有意求长,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假使能每次三十分钟,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每日继续不断,那未收效便已不小。总之,可以晨坐为主,晚坐为副。早起先在床上抚摩上下腹,根据前述练习呼吸的方法,来调整呼吸,其次通大小便,再盥漱,然后静坐。但假使早晨不能大便,也可随各人的习惯。

      2、要调匀饮食

      我们既有这个身体,饮食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饮食入胃,经消化之后,便变成糜粥状,入到小肠再变成乳状,经血管吸收后,变成血液滋养全身,可见饮食与生命关系的重大。但若食得过多,胃中不能尽量消化,反须将不消化的东西排泄到体外,这样便加重了胃肠的工作,结果必将气急身满,坐时不得安定。假使食得过少,又将发生营养不足、身体衰弱的缺点,对静坐也是不相宜的。所以饮食必须调匀,我们一般习惯,大概病在多食,所以在进食时,若觉得胃中微有饱感,即宜停止;古人主张“食欲常少”,是有道理的。此外食物不宜浓厚,若能素食最好。静坐在早晨空腹时,最为相宜,食后约过一小时方可入坐。

      3、要调和睡眠

      我们在日间劳力劳心之后,必须休息,来回复体力。睡眠是一种最长时的休息,睡眠以八小时为宜,过多容易使心神昏昧,对于静坐极为不利。假使过少,那未体力不得回复,心神必将虚恍,也是不相宜的。所以睡眠要有定时,有节制,便可使神气清明。一般说来,每晚九时至十时间宜入坐,十时以后入睡,六时以后再起坐。如果能常常节欲独宿,这对静坐的帮助就更大,因为淫欲不但易使身体疲劳和最易造成心识的昏散闷塞,而且是生死苦患的根本,凡习定修慧的人,必须注意禁戒。静坐程度渐深的人,在半夜醒后,便可起坐,坐后能不再睡,固然最好,如果感到不足,再假寐一下,也是可以的。假使静坐的功侯加深,坐时加久,那未睡眠的时间,便可渐渐减少,所以有终年以坐代睡的人。但这并不是可勉强学步的,总以调和睡眠,使不过多过少,最为合理。

      4、要持之以恒

      初学静坐时,往往心中反觉苦闷,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视同穿衣吃饭的不可缺少。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加以克服,不可畏难而退;无论如何忙碌,必须继续行持,不可一曝十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静坐的大效。

      5、要不求速效

      静坐时不可求速效,一切要掌握“自然”两字的原则。譬如静坐本来可以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但这种要求除病和健康的念头,在静坐时也宜摒弃勿想,一切听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因为静坐必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身心变化的功效,正和食物的营养相同,一旦过分暴食,反致伤胃,而且心念有所执着,气血也便不得流畅。所以必须如长途旅行,耐心缓步,终有到达的一日。

      6、要一切勿理

      静坐时要万缘放下,一心学习,虽杂念纷飞,只不去理会它,也不去厌舍它,一味做我的调息或调心功夫,杂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自能逐步定静。又在静坐时,两目合闭,尚可使不见外物,但外界的音响,刺激两耳,心中便生妄念,最难处置。这时宜收视返听,不问不闻,只管自己用功,要久久练习,养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才好。

      7、要痛改习气

      学习静坐的人,应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痛改自己的习气。当贪欲、嗔恚、愚痴、骄慢等烦恼发动时,要和它们奋斗,逐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使静坐功夫,获得不断的进展。

      8、可能发生的现象

      静坐日久,身上往往会发生颤动和发热的感觉,脑部也常常会有霹雳般的震动现象;心理方面,有时也可能影现种种幻境。这些现象,因各人的体质和心境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不可强求,也不可遏抑,也有静坐多年,身心方面已得利益,而不发生这些现象的。同时,这些现象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说,不过是由于静极而定以后,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反应的缘故。学坐的人要知身心本空,定中的一切境界,都如幻如化,了无实性,当不取不舍,一心寂定,切勿执着,否则将会误入歧途,而障碍正定的修持。



      三、结论

      世界上事物的道理,是没有穷尽的,对某一事物,假使我们能虚心地、不断地加以钻研,便会发现其存在的真理。静坐也是这样,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假使我们能认真地实践,对体力、智力、和定力的培养和锻炼,必将得到一定的收获,从而转苦闷为安乐,转消极为积极;同时也必将有助于任繁剧、爱劳动和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更好地自利利人,为人民、为众生而服务,来充实我们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有志之士,又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3-10-23 14:11
  • 签到天数: 66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3-8-3 18: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讲的很细大善大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