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1-3 16:36 |
---|
签到天数: 1514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楼主 |
发表于 2018-6-13 08: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2009年的日记,这次气冲病灶修复坐骨神经痛,想起前几次腰腿痛的修复过程,回顾一下。% s1 v9 I0 H# d1 y
修复胃的总回顾和感悟
9 N7 ?5 A6 ~' n8 l4 |; K; k2 G: [, e @, I) K6 i& m& _
. Y6 J8 b* \5 [6 l 一 身体发出的信号/ _! C8 U. V( \9 U6 S
1 腰痛 偏左侧 9月28日起连续一个月,现在还不彻底。
# _: [9 ^) b! v 2 右大腿正面痛 10月6日胃经髀关穴痛。
% D4 B, y+ ], j8 x9 R2 o 3 左小腿痛 10月8日夜里疼的厉害,是胃经下巨虚穴痛。
" y3 D8 j m% J: O5 N 4 连续几天尿液混浊。0 F0 ~* c# E( Y+ u- {% c
5 阴陵泉穴痛 不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是我无意间发现的。* Y) j3 [$ Z( c8 N
6 10月15日牙痛、牙龈肿痛、腮肿。
1 y* y4 R8 E' F
: f8 P& J# u2 N 二 读懂信号的过程
. ?! W( [% C- v% e/ J0 u: a 9月28日腰开始痛,膀胱经、胆经、肾经找了个便没有痛点,看《黄帝内经》刺腰痛篇不懂。; c+ y, a$ B4 a0 f6 x7 C
10月6日上午胃经的右髀关穴痛,开始认为腰的信号还没有读懂,胃又发信号了,这时想起《黄帝内经》刺腰痛篇有阳明经腰痛,对照症状再学习,明白腰痛是胃经引起的,书中说针灸足三里三次,不敢针灸,就在大腿正面拔罐、艾灸足三里了。1 {" v- H! G9 ~; n+ U1 a
10月8日夜里胃经的左下巨虚刺痛的厉害,没等明天就起来艾灸下巨虚,等明了天,再学习《黄帝内经》对上下和之出血一句明白了,针灸足三里时,配合上下巨虚刺出血。这里看来瘀堵严重,连续十几天不定时刺痛。6 @- m: ~7 n" {9 \; [9 L
本来这时认为对腰痛明白了,没有想到又出症状了。4 {8 e5 a" L5 k& ^8 ^
10月15日晚上下牙痛,第二天早上牙龈和腮就肿起来了,当时就是想是大肠经,就按摩合谷穴,不管用。第三天忽然想起肿的这里是胃经的大迎和颊车穴,还是胃经,直到现在还没有好彻底。! V: W! _: a% u6 B
这期间尿液混浊,吴清忠老师说修复胃和肾时有这种现象。无意间又发现阴陵泉穴很痛,这是脾经。
7 Y5 x; H+ e6 Q- y! _0 s z: K
2 v/ R ~5 p) U* P# h: ]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腰痛前,脚有症状来,回头看帖子9月24日晚左大脚趾抽筋、右大腿内侧抽筋、推腹时右足三里跳痛,25日早牙痛、右脚背跳痛、一整天双脚背都跳痛。5 W0 s/ ^ u* h+ R! y/ X
一个多月来,信号从脸到脚,从后腰到前腿,从里面的腰腿牙痛到表面的腮肿、尿液混浊,真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里到外 全方位,症状都是特严重,但是联系起来一看,都在胃经上。只是上联了脾经,下联了大肠经, 每一个症状都不是孤立的,一条经络修复上下经络都有反应。0 ~* a+ T8 Y' H: Q. ~2 z
/ a0 O+ z# o0 n3 E
) n9 T" X' P6 K- |# H/ h- a/ i
要不是学习了中医知道了经络,这些症状如果去医院诊治,那得看外科、内科、口腔科、泌尿科,需验血,查尿,腰腿痛就得拍片BCT。。。。。。,查个遍也找不着原因,西医大夫得给我开多少药服啊?花钱倒是小事,心中的恐惧是大事。
/ `/ N1 ]$ g6 d: C% q$ k1 Q; o( t, w+ |+ c( _
学习了中医,用老师们的理念,这一个多月不管什么信号、症状多么严重,心不怕、神不慌,药不服,静观其变,跟着感觉,急用先学,两年来这一个月是学的最多,明白的最多,收获最大的。
- p% `" ]& @. O K* ?) x3 F5 _
0 z m) M% B0 |* b$ K: }6 Y 一句话一个多月就是修复了一次胃,现在还没有彻底完工,所有的症状都是修复胃的反应。+ \4 a& i# Z* l' [- R* Q
5 X; M/ n* f& }" j 陈玉琴老师说:我们的五脏六腑使用了五六十年,早已是千疮百孔。我感觉我的疮孔就像深浅不等的井,修复一个需要费很大的气血、很长的时间,才能填平。你们身上的疮孔就像“雨打沙滩点点坑”用手抹抹,用板轻轻刮刮就行了。; A* w% B8 A& W+ A v8 c* l9 D
+ g* n& L% L% v6 R$ U3 \$ M0 o- m Z6 p7 g
谢谢老师,谢谢同学!$ r. J+ f8 ?* o. Q3 k% Y4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