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1-4-24 19:47 |
---|
签到天数: 267 天 [LV.8]辟谷大学I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30 09:04: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昨语音课联欢到10点,心情大好,正准备美美睡一觉,突然接到朋友微信,说让去朋友圈点赞,老婆0点过生日,他要88赞送给她!美名为爱点赞。这来头,我不去就说明我没爱呗!点起!事实是……
/ H% N) E+ s% b( L! z
- I6 a2 W% ?8 M# |6 ]" N 为什么对朋友圈厌倦?每个人都有私人定制的一套原因。 N% O, w, X* r7 O. Y! Z
- Z* q, h& r2 m8 \6 Q
现实者说,任何社交软件,都是始于约炮,盛于炫耀,衰于鸡汤,亡于电商。( w# m. a8 Y- f. P& i, u, k5 d1 z# `
1 d9 z* n- z/ D& _重情者说,微信不能取代交谈,渐渐地,这种以“关系”为基石的社交逐渐面临“道不同”的挑战。0 o9 ]; @% C; `( g# f( M H X
* x+ S% E; P; @1 y; j自我者说,他人的生活是戏剧,起承转合,春花秋月,都于己无关痛痒,说到底,自己的生活才是重中之重。( [ y u M d( p7 v, @% R
+ X. ] N+ n- E好学者说,朋友圈让我学不到东西,而朋友圈外的世界才是心智的培养皿。6 v- @: u/ p) \. C' g4 z
6 Z M9 r& \. N) A$ U
犀利者说,这就是一个舞台,大家都争相表演,炫富自拍秀恩爱,示弱喊穷比努力,抑或者卖萌撒娇拼人脉……换着花样儿秀存在感。然而,图是美图秀秀过的,状态也是反复编辑的,因此,看得多了,充满PS感的朋友圈就越来越不真实。7 z# Z G3 h; T2 s
! z+ a* I3 u" d% n- ^, p5 ~还有一种疲倦的声音,是说,好不容易从办公室回到家,打开朋友圈,发现还在职场。领导发了朋友圈,你要点赞,客户转了个笑话,你要捧场……彻底的休息成了一种奢望。$ J9 Z L% p" r" m: T1 V7 f& G+ E* @2 c
8 d% k/ @' {$ ~! x. d# r( S
……% E9 k' O A1 I* {: {9 L/ a
4 _* D$ u% _0 m: q Y
这些感觉我都有,但仔细想来,最根本的东西却非以上。
. P6 g$ k: J3 d& I# z+ |
& H' o' R- }0 l! E. h1 n# S, c是什么呢?% A* ?4 w' }' }0 ~$ R6 m: L7 P
% a# o; d4 S5 c" s$ l
* h- p5 |; S& f' l* |& V
0 U% _" o2 g0 o: p从使用微信的第一天起,我就在问自己,为什么不是很喜欢它,这个平台有哪里不对吗?: a# k! j' D- `6 i
( q" D* H5 r' [9 @4 h Z, S看起来,一切都挺对的啊,沟通你我他,串连全世界,热火朝天,生机勃勃,有美食有自拍有恋爱有撕逼有逆袭有鲜衣怒马有蝇营狗苟有午夜梦回有幡然领悟有生有死有悲欣交集……简直就像一场生活,没啥不好啊!
! d, i5 P b% ^
4 C, h7 l+ h! h后来慢慢厘清了,觉得不那么对的原因,就是两个字:封闭。
, N, f% x/ [% k" W7 y1 a. \3 `) K
[$ Q# g3 S. C是的,如你们所言,封闭正是微信风靡的原因,去中心化,无数个群体深埋其中,抱团取暖,大家都能迅速找到归属感,多好啊。偶尔一抬眼,在好友的状态下看到另一个人,彼此就有了某种灵犀:哦,原来都是自己人。$ {. s" p, d* {3 o* }$ v1 a
: K- m, ]7 R7 \/ @' x/ @5 P
一个个的“我”,在朋友圈的吸附包裹中,变成了一群群的“我们”。
+ C$ D/ E! A- e) ^# N. q x" t9 \7 c
一座座的孤岛,在朋友圈的联结下,成为一片片的陆地。7 |. {: f C- ]. K
( J2 \7 z1 O/ {" P# g* v
这种幻觉让我们安全,也让我们沉溺。谁能拒绝暖烘烘的群体感呢?人是群居动物,本能地热爱人多势众的权力放大感,恐惧被排斥孤立。一个人,没有同类(生活的、观念的),放在聂隐娘身上,是美与诗,放在自己身上,是窘境与败局。# @7 j, X( X1 n0 X. @
' H+ I+ p# p s2 G& j因此,封闭让微信有了凝聚力。但同时,也有了封锁感。
7 K; k- Z; D. U+ c8 ?( F" h
& Y: J" y( e5 ^7 S* c3 H5 D5 o因为封闭,以下现象随之而生:
+ j9 Y+ D7 h" Q* p5 h, l9 P4 L
3 y0 ]' g+ i, V1 ~5 m4 \电商带着各种面膜来了,利用信任与亲近,发展下线做生意;0 h+ h/ r9 l- T( e6 d5 p0 ?( q; F
. |" \1 Z+ s- `6 d
谣言、鸡汤、闻所未闻的节日信息、商家集赞……都在朋友圈落地生根;- D3 P7 P+ T1 R/ ?# X4 h2 b/ R! A! r& C
6 \1 V8 u" z/ U8 i
大家发表的状态,都经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过的秀与晒成为朋友圈的常态。7 E9 M. j$ u% g( t8 q
% C1 |% _, L4 V
……
( N+ i F; C& D" Y5 x+ l$ \0 d
( H: [# Z% A* W8 h+ N2 J因为熟,我们都不会直抒胸臆,即使不喜欢,也会打个哈哈,或者沉默不语。于是,在这种密闭的小圈子里,假是一种必然。
T- K3 h, K' t: E( I' x2 n T# |* C& v. t' {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面具效应。即,在一个犯错(比如舆论、金钱、人情)成本比较大的空间,我们会呈现一个完美的假自我,而非不完美的真自我。1 q: A) Q/ c, A8 T, m/ R4 h- m
3 s' C! U2 S N3 f7 @ f' W但假自我是无法内化的。
+ s8 Y1 {$ `9 T, L- O6 E. f! I; S0 R7 z# P' e s' d
它再无懈可击,也只是揣测他人感受后,呈现出一种防御式的虚假的外观,无法和生命本身,发生深刻的联结。
2 j( I* z* m& F* n" f* }
; A( c9 n- E4 B* ]2 b- m在极端的情况下,假自我会让一个人完全丧失自发性,不能体会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感觉自己像个活死人,感到无穷无尽的空虚。 E# e! ]4 M! G8 ?
3 k% a: N1 X- w* P/ K7 a j& y所以,我们热热闹闹地刷了一晚上朋友圈,放下手机时还是寂寞,原因就是:面具一直在脸上,我们从未摘下来。
" `! B9 E0 p: {. m9 d9 U. D: D; ~9 Z% p* \0 g
% z+ K' K8 i# @! P$ u' V; V' [2 H+ n% {' J
一个人自由,不是说他可以不做一件事就不做,而是,他能控制好外物,而不是让外物控制自己。
7 |6 K* [& l3 l }+ |1 h3 m; H9 V2 M3 H* j5 s; _) E+ R
比如朋友圈。不是说我们都要将它卸之而后快,而是我们要能自己决定,什么时候打开,什么时候关掉,而不是被控制,半小时不刷一下,就坐立不安。+ K0 {$ f* `8 r, s% T! E
. f5 l6 I& l4 ]+ c& a: H2 i——在所有的自由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成为你自己。4 ^9 M# J! j" w
0 x$ \ `. E4 Z6 m, _$ H g( D9 H
摘自《我为什么讨厌朋友圈》,作者:周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