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容丽妍

5.2 感恩于心 幸福于行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里面有一句话,一切的修行人都应当记取的:自认为比别人高一等的,凡是不管任何事情,都认为自己行的,自认为比别人高一等的——【智者名为束缚】。这个叫做束缚。要【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才是正法。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行,名为佛行。不住一法,名为正法。要弄清楚,佛教到底在讲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茶真境:禅者之意不在茶

      茶和禅的关系从来都是十分密切的。茶最早的时候就是作为一种能帮助人修心静思的饮品出现,以茶助禅,进而有了“禅茶一味”的说法。    君子之交,身和同住,身业清净,一同品茶修行;口和无诤,不妄语、说诚语,一同谦和待人;意和同悦,持精进心、一同坦荡面对;戒和同修,百善戒为先,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见和同解,破迷开悟,一同离苦得乐;利和同均,不厚此薄彼,同品禅茶甘露。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意和同悦    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戒和同修    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见和同解    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利和同均    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不仅大家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茶禅是如何行道的?
      文/范增平    经常听到“茶禅一味”或“禅茶一味”,是茶意禅味还是禅意茶味?    真正的“禅味”不仅仅是从坐禅之后饮茶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禅昧是无时无处不在的,也就是古德所说的:“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个时候,天地之间都是禅味。    茶味亦复如是,不需要等到煮水瀹茶,三杯入口之后,才有感觉。茶人心中时刻空明清澈,了无一芥,如此修持,必然能顿悟此中真意!    再进一步说,茶人若能以天地为茶器,以众生为茶品。以慈悲为八功德水,以茶侣为布施,以持戒为茶规,以忍辱为茶候,以精进为三昧真火,以禅定为茶法,以般若为茶心。那么茶道当下可成,这个时候茶就是禅,禅就是茶,佛法映于茶汤,茶汤显示佛法,看佛陀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就能了然于心。    在这种情况下,“禅茶”、“茶禅”、“禅茶”、“茶·禅”是不需要分的,也不必分,如此,才是真正的“禅茶一味”、“茶禅一味”。    茶、禅、道,本来即是同根同源,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茶的内涵是动静、静动的结合!    禅的内涵是外静内动的“静动”!    道的内涵是外动内静的“动静”!    茶之所以形成“茶禅”、“茶道”,理由是非常充分的,站在什么角度来看茶,茶就现身在什么方向,“茶禅一味”是如此,“茶道一如”也是如此。    中国禅宗形成后,因着禅修而饮茶。相沿成习,潜移默化,饮茶成为佛教丛林的宗门规式。    《百丈清规》规定丛林禅茶及其做法次第,由于坐禅易致昏沉,所以“皆许其饮茶”,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五灯会元》记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以茶敬客,更是寺院的常规,茶在唐代已经是僧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禅门茶风兴盛。    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一般说是在《晋书·列传第六十五艺术》:“单道开,敦煌人也......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复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禅修定,须持斋戒,由戒生定,由定证慧。    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唐代饮用的是饼茶,以煮茶法来饮用。饮茶为茶汤,像药汤一样。佛教丛林过午不食,只允许饮茶助修。赵州公案说“吃茶去”,道理在此。南宋时,浙江余姚径山寺茶饮盛行,有一套严格的饮茶程序,据说日本茶道就是从这里传过去的。    饮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参禅证道,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且不发!”是禅门修道的最好辅助;于是,高僧大德将“平等”、“真切”、“精微”而又空灵的禅门精神贯注于茶道中,这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    茶文化的兴衰与禅文化消长至为密切。茶文化在明清之后曾经衰落。禅宗也于此时期匿迹,茶的兴衰期与禅的隐显期。恰好不谋而合。    中国以茶入禅形成“禅茶文化”,茶文化传入日本,使日本有了“茶道”;传入英国而催生了欧洲“下午茶”;于是,欧美有了“基督禅”一派,可以说是禅茶文化发挥了重大影响作用。
      ——选自《海峡茶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4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脚三十板,半饼三年粮
    作者:衍慈法师
      因果定律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法则,也就是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世间上不论富贵贫贱,善恶之报,都逃不出因果。所以说学佛先要明因果。
      以上的题目正好用来解释因果报应。“一脚三十板,半饼三年粮”这个典故,据说发生在明朝时代的安徽迎庆寺。八月十五中秋节,常住派给每位僧人一个月饼,有个小沙弥在吃饼时,被寺院的一头狗跟随着不停叫吠。小沙弥不耐烦踢了牠一脚。后来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做。可能是狗肚子饿了,于是便分了半个饼给狗吃。
      自此以后,时光舜逝,小沙弥年六十九岁时,在掌管大殿香灯师之职。有一天知府(即县长)前来烧香,寺内大众师闻讯俱到山门外,夹道欢迎这位县长的光临。县长觉得大众师父对他必恭必敬,欢喜不已。来到大殿,发觉香灯师没有出来迎接,一怒之下,命待从打他三十大板。县长回府后,又感到无缘无故打了香灯师三十板,有点内疚,为了补偿这个过失,便建造一所茅蓬(小寺院)来供养香灯师。香灯师怕得不敢接受,住持和尚有慧眼,把前因后果一一告知,香灯师才肯接受县官的供养。果然于三年后七十二岁时圆寂。
      由此可见因果报应,如影随形,丝毫不爽,是千古不变的规律,也是最公平的裁决。于寺院做狗有功,转身可成为县官;小沙弥踢狗一脚,要受三十板的果报;又与狗分享一个饼,获得三年的粮食供养。可知善恶果报,都是自作自受。
      明了因果道理之后,对自己身口意三业一切行为自然会谨慎,发心断恶修善,这就是学佛入门第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段前世今生的苦报 [图片]  过去有一个长者,家财万贯,金银财宝,真是取用不尽,生活也过得非常快乐。他有一个漂亮贤慧的妻子,更使他欢喜。可是他的这种享受是暂时的,快乐也是无常的;所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位富翁,不久便渐渐地走入忧伤的深渊里去了,再也看不见他昔日那欢喜愉快的神情,为什么呢?原来是为了他的儿子。  他结婚多年才生了一个儿子,当这儿子生时,他高兴得很。可是很不幸,他的孩子才哇哇学语时,便害起病来了。经医生的诊断说是生疮。生在皮肤上的这种恶疾,使小孩整天闹个不休,虽然曾经请来了许多名医,也无法救治,因此,使他成天愁眉不展。  可怜的小孩子在许多名医束手无策之下,天天在哀呼叫苦中,度着痛苦的生活。他的痛苦呻号声,扰及邻里,所以大家都叫他呻号。  如流水似的光阴,带走了呻号的幼小年华,他已经长大成人了。不过,身上那恶疾并未痊愈,仍是日夜的哀痛,真令人听了为他难过。在他们家附近,有一个老人,他听见呻号痛苦呼号之声,心里很是不忍,就来到呻号家里慰问,并对呻号道:我曾经听到许多人称赞说:在祇园精舍,有位大医王,凡是我们身体上的病,或者是心里的病,他一律能够医治,他有神圣妙方,无论你怎样沉疴的病症;都能马上痊愈,你何不赶快虔诚的去求治?  长者子呻号,听到这邻人的话,欢喜得不得了。他便抱病寻找到祇园精舍来求见佛陀。呻号见到佛陀那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圣身,如同百千光明,心里喜悦赞叹。他的愁苦恼恨,已经减少了许多,随即五体投地的礼拜佛陀。  佛陀的慈悲,从不舍弃任何一个病苦的众生,所以呻号来时,佛陀非常高兴,便为他宣说拔除一切患苦的胜妙法门。呻号听闻佛陀说法以后,忏悔罪过,这时,他那十几年来的身上疮毒,马上就好了,痛苦完全消除了,心中生起虔敬欢喜。后来要求佛陀允许他出家做比丘。他精进修习,不久便证了罗汉果。  诸比丘看到呻号这样,觉得很稀奇,就问佛陀他是以何因缘而得此果报?佛陀对弟子们说道:在过去无量世中,在波罗奈国有甲乙两个富翁。因为他俩平日就有点怨憎相诤。甲拿出了许多珍宝,贡奉给国王。国王得到他的贡献,就对他特别宠爱,因此,他就在国王前批评乙说:某人非常恶毒,经常阴谋用计害我,希望大王严惩恶人,保护善良人民。国王因受其贡奉,而失去观察,信以为真,就命人把乙拘捕,并且不许他辩解,用酷刑逼供。乙被拷打得遍体鳞伤,受尽百般痛苦。后家里的人出钱赎罪,才放他回家。  乙在回去以后,深自思惟,认识到财实在是害人的东西。身体是苦难的根本。如果没有钱!就不会和甲引起争论,要是没有身体,也就不会遭受刑罚的痛苦。於是,过了不久,就立志入山中修行,后来成为辟支佛。  那时,这位辟支佛,发大慈悲心,怕某甲谗害好人,来生要受苦报,便往他的家中,现种种神变。某甲看到了不可思议的情形,心生敬仰,随即请辟支佛上座,特备种种食品供养,并向辟支佛忏悔前罪。佛陀说到这里,停了停又说:你们要知道过去在国王前下谗言的人,就是现在受病苦的呻号比丘。他后来由于受辟支佛的教化,忏悔前罪,虔诚地皈依三宝的功德,所以才能於今日得到佛陀的救度,速成圣果。人们不要以为说了几句谗言没有人知道,要知罪业报应是丝毫不爽的。但犯了这种过错的人,只要诚心忏悔,仍然是可以得救的。  这个故事讲诉的是一段前世今生的苦报,两个人的前世因为金钱方面的利益冲突,导致今生得到了相同的果报。所有在告诫大家,不管你身处那个年代都不要去做那些违背良心的事情,这些果报总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慧能:福德与功德之别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宝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摘录自《六祖坛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案:直契心源,秘诀何在?
      一日,学人问禅师,“心性幽微,深奥难明;直契心源,秘诀何在?”老禅师慢悠悠地说,“钟,重叩重鸣,轻叩轻鸣,不叩不鸣。求道如叩钟,要领在于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参禅时,应把我看成是一口钟,把心中的疑问当做槌,狠狠地‘敲击’我,必能打破疑团,廓然大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案:倩女离魂  剪灯新话卷上载:
      
      倩娘尝许王宙为妻,既而父悔,倩娘遂抑郁成病。宙亦深恨,欲赴京师,途中忽遇倩娘,遂相携至蜀,凡五年,生二子。后还归岳家谢其事,然倩娘犹病在闺中,唯存一息。众皆怪之。室中病女闻之而喜,起出相迎,两位倩娘合为一体。前之倩娘实乃病女之离魂也。
      
      此故事后被丛林中所引用,作为学人参究的一个话头。如“五祖问僧:倩女离魂,哪个是真的?”此公案的目的是要学人证悟,自性超越真妄善恶等二边之见,远离分别,触目即真,一真一切真,所谓“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就是这个意思。

    ——摘录自《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慧林怀深禅师悟道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境界无上限,道德有底线(转)
    1、不要总是想占别人的便宜,其实,世间的任何便宜都并不便宜。
    2、只要具有超强的诱惑力,那就可能是一场骗局。
    3、来之不义,会任意挥霍;来之不易,会倍加珍惜。
    4、世上的喜剧往往不需要金钱,世上的悲剧却往往和金钱脱不了关系。
    5、聪明人装傻,傻子装聪明,都是一种智力游戏,本质上都是为了利益。
    6、不论利益是什么模样,都不能用灵魂来典当。
    7、该放下的不放下,该拿起的不拿起,那都是在和自己过不去。
    8、妥协,是为了双方获利,而不是为了出卖自己。
    9、人生要有“三得”:沉得住气,弯得下腰,抬得起头。
    10、境界无上限,道德有底线。11、这个世界很公平,如果你想要最好,就会给你最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佛教并不这样认为,如果你只有“动”而没有“静”,寿命不一定会延长。其实静心息虑、凝神内守,也能极大地调动身心本具的巨大潜能。因此,“动”与“静”相结合,才是佛教养生的一大特点。
      —藏文化的修心养生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月的运行跟人体的气脉运行有一定关系,倘若你长期昼夜颠倒、劳累过度,势必会对气脉有损。因此,每天若能在中夜放下一切,安心入眠,早晨也尽量起早,这对身体健康是最好的。

    --藏文化的修心养生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修行以调心为本,心态若调整平衡了,身体自然就会好。所以,藏传佛教第一个养生之法,就是要调心。你们平时若过度劳累,心就应该当下放松,不要特别去执著,这样从中可以获得自在、快乐,身心也会自然而然健康。
    —藏文化的修心养生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纵然具有很多功德,也不能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炫耀自己如何了不起。倘若自己宣说自己的功德,多半是我慢的一种显现,别人不一定对你生信心,反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苦才是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佛像的功德不可思议,可令我们远离一切障碍,增长无量福德,甚至以嗔恨或蔑视的眼光看佛像,也会因为与佛结缘,对来世有无量的利益,那以信心、恭敬心、欢喜心注视着佛像,就更不用说了。

    --苦才是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想缓解生活、工作的压力,最简单、最实用的禅修方法是:先专注盯着释迦牟尼佛像,看一会儿闭目想;想不起来了,再看一会儿,再闭目想……如此不断训练,直至想得非常清晰。如果想打坐修禅定,这也是最有加持力的方法。
         ——苦才是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智慧的人不管快乐,还是痛苦,都会将其作为修行的助缘;愚者则完全不同,快乐对他的修行没什么帮助,痛苦对他的修行也没什么帮助。所以,愚者与智者之间确实有很多差别。

    --入行论广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修自他交换,对消除痛苦很有帮助。比如,当你重病在床,名声受损、穷困潦倒时,可以发愿:“世间上也有许多跟我一样的受苦者,愿他们的痛苦成熟于我身,由我代受,他们全部离苦得乐。”这是除苦的最佳方法。
    --苦才是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高僧大德就是因为生病而彻知了轮回本质,佛陀也是看到老死病的痛苦之后,对轮回心生厌离,有了出家的机会。倘若从来没有生病,那就感觉不到病苦的煎熬,修行怎么可能增上呢?因此大家以后遇到病苦时,不要愁眉苦脸、叫苦连天,而要觉得这是个好消息。
         ——快乐之歌讲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2: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我们真的了解无常的本义,它未必是个不好的事,也许依靠发生的事情,你的生活有了新的开端。如果一条路走不成功,因为无常的原因,虽然这个机会没有了,但会有更好的空间、更好的机遇,可以选择更美好的路。
    —《四法印——超越现象的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0-4-25 05:43
  • 签到天数: 5 天

    [LV.2]辟谷小学I

     楼主| 发表于 2016-5-9 16: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阿底峡尊者讲解一切道法之最

    库鄂仲三子曾问阿底峡尊者:“一切道法以何为最?”

    尊者答道:

    “了达之最,就是证悟无我的意义。”最无上的了达,就是证悟无我之义。

    “敦肃之最,就是自心相续调柔。”敦厚恭敬之最,就是自相续调柔。

    “功德之最,就是广大利众之心。”一切功德之最,就是广大的利益众生之心。要看一个人有无功德,就看他是否有利他心,有利他心,就一定有功德。

    “教言之最,就是恒时内观自心。”在世间诸多教言中,恒时内观自心最为殊胜,是一切教言之最。麦彭仁波切在《直指心性》中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殊胜。”外观的学问再多,也无法调伏烦恼,只有内观自心、认识心性,才是解脱的窍诀。

    “对治之最,就是了达万法全无自性。”在所有对治法中,了达一切万法为空性,是最究竟的对治。烦恼也好、痛苦也好,证得空性以后,一切都解决了。

    “行为之最,就是不随顺于俗世。”修行人最好的行为,就是不随顺于世俗。世俗中的事务没完没了,世间的人也是执迷不悟,作为希求解脱者,如果我们随顺他们,就只能和他们一样流转轮回了。

    “成就之最,就是烦恼日趋薄弱。”成就中最大的成就,就是烦恼越来越薄弱。有人说:“我见到本尊了,我成就神通了……”但如果你的我执越来越重、嗔心越来越大的话,肯定没有成就。

    “道貌之最,就是贪欲日渐减少。”修道中最殊胜的道相,就是贪欲越来越减少。

    “布施之最,就是无有贪著。”最圆满的布施,就是无有贪著。

    “持戒之最,就是自心寂静。”最圆满的持戒,就是自心寂静。

    “安忍之最,就是身居卑位。”最圆满的安忍,就是身居卑位。

    “精进之最,就是抛弃琐事。”最圆满的精进,就是抛弃琐事。所谓“进即喜于善”,一个人抛弃琐事以后,自然会欢喜行持善法。

    “静虑之最,即自心不改。”最圆满的静虑,就是自心无改,如如不动。不改造、不造作、不作意,安住于自己的本来面目之中,这就是静虑之最。

    “智慧之最,就是不执一切。”最圆满的智慧,就是以中观的究竟见解摄持,不执著一切。如果只是口头上“不要执著、不要执著”,行为上却不断造业,这不是不执著。当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通过修行,真实了达了一切万法的本性以后,让他执著,也不会执著的。因为对他而言,财物、感情、名声、地位……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这些教言,是阿底峡尊者为他三大弟子传授的,都是非常深奥的道理。

    ◎ 持明无畏洲尊者讲解六度

    此外,持明无畏洲尊者说:

    “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知足就是布施度,他说的“知足”,与阿底峡尊者所谓的“不贪著”,其实本体都是舍心。

    “无愧三宝持戒度。”一个人在三宝面前内心无愧,表里如一,所行也都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不失慧念胜忍辱。”时时刻刻不离正知与正念,不起嗔怒,这就是殊胜的安忍度。

    “一切助伴需精进。”修行人修持任何善行时,都要以精进为助伴。

    “执现观圣 静虑度。”将一切显现均观为上师、本尊或诸佛菩萨,这就是静虑度。这是有相静虑的观法,而无相静虑,一般不观本尊的显相。

    “贪执自解智慧度。”当你生起任何贪执时,不管是对财物,还是对人,这时你只要观其本性,贪执便会自解自脱,这就是智慧度。

    “无有能思所思境,并非俗念离定解,乃为涅槃胜寂灭。”无有能思之心,也无有所思之境,不是世俗的分别意念,又远离了定解与非定解之相,这就是真正的涅槃解脱、殊胜寂灭。

    “此等一切不可说,愿汝铭记于心中。”尊者说:这些道理,本来是不可言说的,但对于有缘者,希望你能铭记于心。


    尤其对于实相,除了上述尊者以外,还有很多圣者都留下了偈颂。

    据蒋扬钦哲旺波(麦彭仁波切之上师)的传记记载:在他16岁的一天早上,他于自现境界中,前往红色吉祥铜山,见到莲师被浩如烟海的眷属围绕,显现在云中。

    莲师极为悦意,为他灌顶、加持以后,说了一个偈颂:“不为所取对境沾,不为能取妄念染,护持赤裸觉空性,此乃诸佛之密意。”意思是,不为所取的对境所沾,也不为有境的妄念所染,认识并护持觉空无别的赤裸觉性,这就是三世一切诸佛的究竟密意。

    说完,莲师及其眷属化光融入尊者。有种说法认为,从那时起,他便真实通达了大圆满的究竟见解。

    寒山大师也有一偈,偈云:“我心如明月,寒潭清皎洁,无物可比拟,教我如何说?”我的心如明月,亦如碧潭清澈皎洁,不过,却没有一个事物可以比拟,让我怎么说呢?

    可见,不论禅宗还是大圆满,在究竟的见地上是一致的。当能取所取消亡、明空无二的心性显露时,禅宗称“明心见性”,大圆满则称“本来觉性”。其实,这就是三世诸佛的密意,也是行者的修行目标。对此,众多描述都有相通的一点——不可言说。

    摘自《前行广释》第112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