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8-2-5 14:18 |
---|
签到天数: 202 天 [LV.7]辟谷中学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21 15: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老师开示:念先动还是气先动
' f0 t, z& t* c8 {; ^1 }9 Z+ s" l* F
南师:你要知道,念头和息是两回事,假如我们每个思想都能和息配合,就会进入禅定了。
1 J9 l$ e) c t3 W% \: K5 i
0 ]7 B8 x1 E1 @多年以前,我大概二十五六岁时,有一天陪同我的老师散步。他忽然抓住我的手,问:“是思想先动还是气先动?”我毫不考虑就回答:“当然是思想先动。”他把我的手一放,说:“了不起,你真懂了。我问过好多的老前辈,他们都认为是气动了念头才动,其实不是的。”. {! C# w2 B; z$ A1 w0 X
: X/ `$ p3 e2 _: Q2 A8 F9 O+ V所以,念头和气是两个东西,要能做到呼吸不动,念头专一不散乱,这叫做“心息相依”,在密宗叫“心气合一”。念头不散乱,只有一个念头,与气合一了,是很重要的。像这个女孩(加注:南师前面讲到:像某人的女儿只有十四五岁时,最近几个月跟着妈妈打坐,她就告诉妈妈,其实人的呼吸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是在肚子这里呼吸的。),虽然已经有过月经了,但是因为心念比较清净,就容易做到在丹田呼吸。年纪愈大,心愈乱。思想愈动,气也愈短,就不容易做到了。
3 Z( V* b' M9 Y4 L, Z2 `# `" t# _ ' Y+ R5 B! b w- G; t5 r
打坐时能先做到气充满下半身,继而到四肢,然后鼻子没有了呼吸,那就差不多要到止息了。& R0 C# a) t8 O1 V
( {- }% G. W3 B2 S6 e
圣吉:我有时打坐时呼吸已停了,我注意到:如果又开始呼吸,是因为我的念头动了。换言之,也是念头先动,气再跟着动。& y0 H$ O4 }; D8 S3 J( J. U
e' a% ^! N8 F3 k
南师:是的,念动然后气动。要心息相依才能得定,心动了,息也就动了。有时一个人在极度专心工作时也会有暂停呼吸的情形,在受到极度惊吓的时候也会如此。这是因为心念高度集中了,所以基本上都是心念的关系。念头清净了,呼吸也放慢了。了解这个,对于你的身心会有很大的帮助。
& _. H& i1 a# o4 \5 W : f9 B M* K+ M! Y' c8 k
所以第一要明白自己呼吸的长短,佛经说:“息长知长,息短知短。”而息充满全身也知道,息导致全身每一个细胞起变化也知道,这个知道的知是心的知。可是一般人解释错了,认为息是呼吸,注意力就放在一进一出的呼吸上,变成在练气了,这是大错特错。知道息长短,是要知道这个不呼不吸暂停期间的长短。开始时,这个暂停的期间是很短的,慢慢练习久了,念也定住了,能跟他配合,气就能充满你全身。" G7 H1 F2 o) ^3 C; L: X; n, \) d6 ]
2 v* c$ i# v+ l4 w% y" j* r
1 e" e( Q/ x3 K r《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 W8 \9 i! A% b4 o0 t1 y0 i
+ p0 S( M$ ~: v! t# O
-------------------------% E0 [. [+ k- W+ I6 y
! J8 C5 S6 J; t# b" g- ?9 S
你的想阴(思想)同呼吸,地水火风,是不相干,又是绝以相干;因为心动气就动,气动心就动。思想是心意识作用。所以我常说,当年和我的老师袁先生两人从山上下来,到了四川内江,正在街上走;这是讲禅宗做法了。) d, s. J/ W/ Y# c9 q% w; Q1 i
3 a6 m4 ]. c5 d! i- h2 X" ?& s
我那个老师回过来就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哎,我问你一个问题,念先动还是气先动啊?”我们在走路,还在说笑话,突然,他就这么一问,我说:“念先动。”哈哈,他大笑,把手一放说:“你对了。”我说:“先生啊!”我们当年不叫老师叫先生,“你怎么突然问我这个问题?”
5 w9 N3 Q* m9 C/ O) V- K! J( Y" A 5 Q& b- F/ [6 O! A3 F
他说:“我还有个老师,你没有见过,还是你们老乡,浙江人。我学佛跟他开始的,他修持很多年,现在是我供养他,就住在我对门。”
$ @) t$ m9 \* Z6 d1 w" b* S
7 o: E; t# `+ p$ b) c7 E我说:“哎哟,怪不得,先生啊,我到你家里,前面进进出出有个老先生,两夫妻,是你的老师啊?他们两个人,好像都不大像我们一样讲话。”
9 `8 K- E+ G) j! C3 ]0 ^4 E 2 J- z. M s) ]7 z
他说:“他正在修持,他主张先修气,我说先修念,我们这两天就谈这个问题,两个人意见出入很大!所以我路上就问你。我明天带你去见太老师,你们两个谈谈。”' s+ @! h- y, Z
5 `: N, {1 r) R7 [
念动还是气动?你如果警觉就知道,自己的念头一动,气就跟着动。念和气是两回事。所以你打坐做功夫,刚才我们讨论,走大乘禅宗直接的路线,心念本空,念念自性空,不是你去空他,他空你的。
: Y2 G6 h s; [/ u 2 I7 B( J5 y, o4 @1 \
但是念跟气,两个是分不开的,像黏住的双管。所以当人死亡的时候,第六分别意识一昏迷,慢慢气就跟着断了。当人一昏迷,临死的时候,下面冷到哪个地方,气就停到那个地方,这个识就散到那个地方。最后一口气出来,气就没有了,第六意识完全散了。所以现在一口气在,你的心念跟气是离不开的。0 N# |) _8 B+ G
1 _6 J4 ?, R* @4 ]8 ]& f
可是念跟气两个分途,你看,像辛师在那里注意看书,或者你在注意打拳,这个时候气跟心两个专一,当你很专一的时候,那个呼吸一定是停掉的,是不是啊?唉!你们也不去体会。当你专心想问题,想个东西要写,或看个东西,一刹那,呼吸停住了。或者我们在说话,突然一个陌生人进门,“呃,呃,你是谁啊?”那一下呼吸是停住的。“哎啊!是你呀!”放心了,呼吸来了。念跟息是这样,永远不会合,所以道家叫“降龙伏虎”。这个心念像一条龙一样,龙是什么意思?变化无常,变动不居是龙。虎是气,猛虎一下山,这个气一来就伤人了。所以道家说降龙伏虎,先把念头降伏,就是《金刚经》的如何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其虎,就是修气。- ~4 _" n7 L3 [9 {4 m
) B- Y- b0 ?+ F3 d9 ^1 W8 r
这个念跟气两个不合一,所以刚才把气分几层告诉你们(加注:风、喘、气、息)。上座修安般法门时,才发现思想乱飞,跟气是不合一的。平常我们活着,谁管自己的呼吸啊!自己活着几十年,有没有管呼吸?不打坐的时候,你们说有没有?都不知道!什么时候知道?躺在床上睡不着的时候,才听到鼻子有呼吸来往,对不对?平常都没有管,你看这个心跟它是分开的。+ F/ q9 l& x1 |: w, A
, @7 H) v* Z+ C/ b" D" D4 [. d
如果一个真有修养的人,就是这样讲话,乃至打拳,晓得心气本来合一的,不要硬闭着气,出拳时还要“嗯,哎”!哎个什么啊!本来合一的嘛!
) B& d( R' N0 E. W+ n$ Q/ L
6 K! P$ G/ u3 @& p你们注意,这个心气本来合一,可是又两个分开;因此修行的方法,先走风大,安那般那路线,叫你把心拉回来。等于拿气做一条绳子,你这个心念像个猴子,外面乱跑,拿这条绳子把这只猴子栓过来,归在一起。
( s g1 x" f5 A" s" @
. U+ N W. @9 O- ], s
5 I" T9 U* I5 z6 K. _3 i$ c6 ^《答问青壮年参禅者》0 ~, b: G" ^2 ]# J7 A/ W
?" }# X, y3 F ~
-----------------------/ s2 s( R* U: z% W1 ~7 N
. a1 ~ q" Z0 C0 r要讨论一个问题,究竟我们生命的同类又是什么东西?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个念头,这个思想,同呼吸差不多,属于同类。思想或者念头,它是跟着呼吸的。我们一般习惯把思想叫做念头。' G' P( x y8 j! C6 r
9 @* @8 ?+ `5 a# s" R# a我年轻的时候老前辈问我,念在先还是气在先? 他是问我们这个思想先动还是呼吸之气先动。我说是念先动,气就跟着动。我是脱口而出,老实讲那是冒充的。老前辈笑笑不答。我们恭敬而退,下面也不敢问了,他要打坐了。像虚云老和尚,他一天到晚盘着腿坐在那里,谈话答复你几句,然后眼睛一闭;你再问,没有声音了,他入定啦! 反正不理你了,这些老前辈都有这个风格。4 P2 ~: q1 h2 K+ T. k z
' _' B0 j( }' w0 F! c
我出来以后跟我的老师谈起,他说,你答复得太好了,但是他跟你的意见相反,他认为气在念之先,因此要修长生不老之术非练气不可。我说,哎哟!他的问题我正好一刀杀进去,刚好刺到他的痛处啦。老师说有这个味道!老师又问我,你当时答复有把握吗?我照实说没有,我是冲口而出随便讲的。他说,你去注意几天看,究竟是念先动还是气先动。过几天,老师想起来,胡子一拉问道,参出来没有啊?念先动气先动?我说念先动。老师说,对!好!这是重点。* I; l: h, p& l, P: d
( m3 @* C0 K( x* ~这句话是说,念头、思想和气是同类的东西。拿佛家来讲,我们这个身体四大皆空--实际上这个肉体生命,是地水火风空五大,属于身体上的物理性质。骨头等等以及肉这一类属于地大,所谓固体的,水大是液体,火大是热能,风大就是身体流动的这个气。还有一个是空大,每个细胞中都有空隙,都有气可以流通,没有气流通就会病、会死亡。
5 r4 q: z1 K5 S : F: W# `1 Q# w% G- q0 G- i
修到了四大皆空,这个肉体可以化掉,第一步是感觉没有“我”的存在,进一步别人看你看不见啦。到达了四大皆空境界,就是道家所讲“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这个气不是空气的气,念头一动要它凝结拢来,要给你看见或看不见,都可以办到。不但道家做得到,佛家也做得到。但是道不在这个上面,这只是工夫。当然做到这种工夫也很难,非要至高的定力不可,它的原动力也在这个思想念头。至于心物一元的形而上道,那完全就是从念头思想这个路上去的。也就是说,我们坐在这里入定时,还有没有知觉?就是这个问题。
( Q+ H; c& r/ q; X6 }: j
5 y1 I, T) j- D4 V; a: x( n$ u现在来讨论“定”。不管道家佛家,定有很多种,定中有没有知觉?如果说入定是无知觉的,这个定没有用处,又何必修道呢?修成也是一个木头、石头。如果说入定时候也有知觉,这个知觉同现在的知觉状况又如何区别?应该说入定的时候,知觉不靠这个呼吸了,不靠四大的风大。古人认为靠风大的关系是个大秘密,所谓“散而为气,聚而成形”,这个神通变化怎么来的呢?在佛家有一句话,显教没有,密宗里头有,就是“心风得自在”。道家后来把佛家的话改了,说到了最高处心息相依。
* w0 K; E, s) }$ f4 F" [% Y / B8 z4 y9 K! F& T7 ?
什么叫心息相依?也就是心风得自在。我们这个气,鼻子呼吸是很粗的;进一步是心肺部分的呼吸;再进一步,普通所谓丹田呼吸,胎息,在肚脐以下;再进一步,息到达足跟,整个地停掉而气住,不需要呼吸了,脉也极少跳动了。到达这个样子可以说是“心风得自在”,是心息相依的初步,不是坐在那里数呼吸。不到气住脉停,心风不能得自在,心息不能相依。心息相依就是心风自在起用,这才有一点同类的现象。
: ]2 k% \: ^4 k' b * [& K" |$ {7 T
这是本身生命同类的道理,把它配合起来用,叫做阴阳相配。心念思想看不见,属于知觉部分;呼吸比较有感觉。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讲,修道很简单,人的生命两个部分,一个感觉部分,一个知觉部分。你说我气脉通了,有光啦,看见什么,见鬼!活见鬼!看见什么的境界都是属于感觉部分。能够把知觉部分、感觉部分完全训练到空,自在了,修禅定也好,修道也好,初步的基础才算有了。自在了以后怎么办呢?基础打好了以后将来再说。这一段我们提出来同类。
# i* }# N, m, b7 O: o; q) i
0 |) m% D- h' f( G. ]
( |/ n: {; J. X《我说参同契》中册9 I; X- |; P0 ^, _' M7 }
& j, @, U, C' d8 }+ o' u: U4 U4 l----------------------
6 b4 e) X4 Y* N( s# d: _, e
6 M* O6 |* n* k/ h呼吸法是练气修脉的方法,它本身是生灭法。凡是生灭法都是现象,不是道体。在此告诉你们一个重要道理,我们念头思想先动,还是呼吸气先动?念头动了气就动了。一个人如果念头完全不动,呼吸自然停止;呼吸停止的时候,身体本能也就完全充电贯满。所以练气功修九节佛风种种呼吸往来的修法是很笨的事,不能完全充电;真正充电的时候,念头完全不动,不呼也不吸,就充电了。4 U9 Y+ Q7 b1 f5 q3 Q
: i3 x% b( F9 J& Q$ Q 《观音法门略讲》
" y5 p5 a$ D$ R! J 3 i% \ x9 Q9 e2 H$ t; Z
----------------------( y& @$ Z5 ~6 r: R! U
. Y+ N, A$ ]& O+ B( F1 p
你们打起坐来,思想到处飞,收不拢来。思想为什么不能清净呢?因为你自己那个电风扇的电源没有关掉;也就是说呼吸在动;呼吸动思想就动,思想动呼吸就动;换句话说,“心”、“息”两个没有合在一起。
5 @+ g: N$ Q. h$ I 7 c0 f# A0 z I+ q7 s0 G
我们中国人有句骂人的话,“没有出息”。这是道家的话,说你呼吸不对,没有出息,闷住在那里变成笨笨的,所以要有出息才对。没有出息是什么人?这句话好毒啊,如果没有出入息就是死人,因为死人才没有呼吸往来嘛!所以这个息有这样重要。
) s7 ~: [& X% K+ m- X E
# a" F* g3 g% l2 x+ I8 c4 q2 ^现在告诉你,打起坐来为什么思想不能宁静,念头不能清净呢?因为呼吸往来,风动,行阴的关系。呼吸为什么往来?因为你思想没有宁静。你说这两个哪个为主,哪个为附带的呢?都不对,两个平等的,天平一样。你如果呼吸宁静了,思想也宁静了,这个天平也就平稳了,不是念先动还是气先动的问题。
) Y9 D- m1 A$ \0 N/ u) L
' N4 v* v8 w( k; K2 b因此道家懂了释迦牟尼佛修出入息的法门,就有个比喻叫“降龙伏虎”,要把这个、那个思想拴住。思想就像飞鸟一样,乱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思想来不知所从来,去不知所从去。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给你拉回来了。
& S' q% D6 p7 I" i1 z) x8 N : }( u1 I0 @, p4 c6 ]! U+ w
但是也不要故意去呼吸,我们这个鼻子的呼吸往来,你平时也没有特别注意,现在坐起来什么都不管,能够听得见呼吸更好,听不见你也会感觉得到,感觉一进一出。你感觉第一下,感觉第二下,思想跑开了,你就晓得两个分开了,赶快把它拉回来,所以道家又叫这个男女结合,阴阳双修,等于女人跟男人配合连在一起。道家说阴阳配合中间有一个媒婆叫“黄婆”,就是“意”,你那个意识要把呼吸跟思想拉在一起。不要太注意哦,呼吸本来有来往嘛。一上座什么都不管,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它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的。
9 X) h a' r9 c; b8 k" x
2 C7 C- R0 k; A. v8 w+ y《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
! u' f! p5 Q4 h * V9 k* @3 S! V. B( {; ?
------------------------
m% j0 `$ ]$ N4 |' j2 c
' n% n/ [" y: k4 B; H5 g我在年轻学禅时,我的老师袁先生对我说:“对面的院子从来不开门,里面住的是谁你知道吗?那就是你的太老师,是修道丹法的一位老师。”袁老师早年也曾学道,他老人家后来供养了这位学道的老师半辈子,真是数十年如一日。有一天袁老师要我去参拜这位太老师,可是他对我说:“你去看太老师之前,我有个问题问你,你先回答了再去。你说说看,到底是念先动,还是气先动?”我当时脱口而出便说是念先动,他听了以后才让我去看。原来我的那位太老师因为是修道家的神仙丹道法,始终坚持是气先动,而袁老师则认为是念先动,但是又不愿去反驳老师,也不敢苟同。* q* H8 m- F4 V8 G
6 h! f I# L+ \3 z% b不过后来我再经过研究,认为不但是气先动不对,念先动也不对。根本上分先后就不对。严格地说,分不出先后,念动气就动,气动念就动,就是老子说的“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心物是一元的,心气也是一元的,是一体的两面。好比一只手,有手背也有手心。伸一只手出来,是手背先动还是手心先动?有形的是同时动;在形而上则犹如禅宗的道理,不是手背动,也不是手心动,是伸手者的心动了。心、手背、手心三者合一,所以后世的禅师们也有画一个圈,中间加上三点,这就与“太极含三”的道理一样了。" h) H( q$ O& D( `& ?+ D: Q) Q
4 h% w# V, V+ f: L+ Z2 U6 P《孟子与公孙丑》+ o; ^ y) B. F/ V
8 {: |! E/ S% u----------------------+ T6 _5 b- g0 k( k, j) I$ m Z
' M$ d5 m$ n; N2 |. ~' w
* Q- Z8 R R' C. n/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