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1590|回复: 25

学诚法师:《六祖坛经》与佛教中国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发表于 2017-2-6 21: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诚法师:《六祖坛经》与佛教中国化

    引言


         中国佛教史上有一部经典,它非佛所说,却被冠以“经”之圣名;它不仅开创了汉传佛教八大佛教之一——禅宗的新格局,而且为中国文化缔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禅的精神。从此,儒家“止于至善”、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与人生责任感,道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无为而不无为”的自然、自由精神,和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离世间觉”的当下觉悟精神,不断交融激荡,共同铸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传统——以人为本,以心为归。

       
          一种外来宗教或文化要想成功地实现本土化,并产生长远的生命力,首先要适合本土文化的传统、符合本土人群的现实需要,同时要具备启发、推动本土文化不断自我更新、丰富发展以及引领人们趋向精神超越和心灵觉悟的创造潜能。两千年来,佛教的中国化正是佛教面对不同时代的中国文化和现实中的中国人,不断适应与创新的过程。深入观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与内在的脉络,会发现中国佛教的传播、发展、弘扬光大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更新嬗变、自我扬弃的需要,是中国人突破精神困境、寻求心灵解脱、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
    六祖坛经1.jpg

    相关帖子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22: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中国化历程中所有的重要理论与重大实现成果,都是对中国文化和民族发展需要的圆融与契应,因此,佛教的中国化从来都不是一种被动的同化,而是主动的创造。


            中国文化的特征,有局部的、有暂时的,也有根本的、一贯的;中国人的现实需要,同样有眼前的、表层的河永恒的、内在的。禅宗正是抓住和适应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及中国人生命的内在深层需要,所以能在一千多年的岁月时空深入人心、历久弥新。作为禅宗开宗立派的根本经典,《六祖坛经》正是通过惠能大师的生命证悟,通过他对大乘心法的创造性理解,使佛教真正融化为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佛教真正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和生命。


             千载之下,《六祖坛经》与禅宗精神依然可以和现代中国人的生命发生呼应,可以进入平凡的生活,成为我们现实的一部分。因此,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惠能大师和《六祖坛经》树立起一座精神的丰碑,不仅是中国佛教完全本土化的标志,而且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影响至深致远,犹如智慧之源泉,源远流长;亦如心灵之明灯,烛照四方。
    六祖坛经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6 22: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明天续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7-27 11:07
  • 签到天数: 91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7-2-6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4: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豫空竹的关注,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8 16:32
  • 签到天数: 265 天

    [LV.8]辟谷大学I

    发表于 2017-2-7 15: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都是  平安喜乐  
    请转法轮 请佛住世
    尽待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1-1-30 18:39
  • 签到天数: 67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7-2-7 15: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很高,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4: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修心老师的关注,感谢辽—鐘中的关注,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5: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从“积”到“消”——惠能大师对佛教中国化成果的创造性继承


          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规律,钱穆先生提出“积消循环”之说。他认为:“学术思想有两大趋向相互循环,一日积,一日消”。……学术思想之前进,往往由积存到消化,再由消化到积存。正犹人之饮食,一积一消,始能营养身躯。同样,思想积久,要经过消化工作,才能使之融汇贯通。观察思想史的过程,便是一积一消之循环。在他看来,对中国思想史影响甚巨的“两大伟人”,其一便是六祖惠能大师,其二则为理学家朱熹,此二人正是“能消能化”与“能积能存”的典型。



          在惠能大师出现以前,佛法由印度传人中国已历经数百年,从无到有的佛教不断探寻着与中国本土文化契合交融的途径,通过丰富的经典翻译、精妙的义理诠释、深入的禅法观修,持续沉淀着厚积薄发的创造潜能。


         大乘经典铸就了中国佛教思想大厦的宏博根基。比如大小品《般若经》、《维摩吉经》、《金刚经》、《华严经》、《涅槃经》、《华严寺》、《楞伽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大智度论》、《中论》、大乘起信论》等。从这些代表性经典的翻译、诠释中不仅派生出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众多学派,而且为隋唐宗派佛教的创建提供了基本经典依据和丰富思想源泉。
    寺院——佛陀.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6: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派与宗派的脱颖而出,是佛教真正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的标志。两晋南北时期,般若、涅槃、成实、俱舍、三论、地论、摄论各家如百花齐放。在义学思潮中诞生了如道安、慧远、僧肇、道生等中国本土的佛学大师,无论是“格义”之法,还是佛法与玄学的融通,都推动佛教与当时的主流文化思潮契应结合。《肇论》四篇——《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槃无名论》,其主题都是借用或化用了玄学名词,并以玄学思维能够理解的方式演绎般若空性,成为佛教中国化的早期理论经典。道生法师敢于提出迥异流俗的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及顿悟之说,更是佛教义理由“积”而渐趋于“消”的体现。正是基于持续不断的思想积累与创造转化,才有了隋唐时代宗派佛教的兴盛。


         唐代八宗皆是在中国本土创立的独立而完整的教正体系,尤以天台、华严、禅宗最具有中国特质。在惠能大师出现的时代,天台、华严已经建立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天台宗摄取《般若经》、《大智度论》、《中论》、等空性中观思想、华严宗融摄了《密严经》、《楞伽经》、《般若心经》、《大乘起信论》、《法界无差别论》、《十二门论》及地论、摄论等经论、学说,都可谓集大乘佛法之大成。而最关键的是,他们并不是对印度佛教学统的单纯继承,而是以这些大乘经典为依据,展开基于实证经验之上的独立创见(如智者大师悟入法华三味,杜顺和尚证得华严三味)。天台之“性具实相”、“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五时八教”,贤首之“六相圆融”、“十玄无碍”、“法界缘起”,都是中国祖师创造性思维和圆融智慧的体现,因此二宗“也可以说是大乘佛教思想史上的两个特异的奇峰。



    寺院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8: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安世高翻译《安般守意经》之后,禅法即传入中国。在惠能大师以前,已经有安般禅、五门禅等小乘禅法,以及以净土宗为代表的念佛禅和以台贤二宗为代表的实相禅。但按太虚大师来看,这些禅法都还属于“依教修心禅”阶段,也就是依照戒定慧次第修行,属于印度“如来禅”的范畴。而真正的中国“祖师禅”,却是到惠能大师时期才创立的。

          在《六祖坛经》中,可以明显看到各种大乘经典的法脉流动,也能看到惠能大师对净土、天台等其他宗派的高度圆融姿态,甚至可以看到对传统儒道精神的吸取融合。比如《金刚经》等般若经典之无相、无念、无住,《维摩吉经》之“不二法门”,《涅槃经》之佛性思想,《楞伽经》之“如来藏”思想,《大乘起信论》之“一心开二门”等;在应机教化弟子时,他提出“但心清净,既是自性西方”“心悟转法华”等说法,却没有否定对净土和《法华》的修持。这些都说明,惠能大师开创的南宗禅法虽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特点,但其本身却是对汉魏晋南北朝至初唐佛教的总集与提纯,并能以“心法”贯通各大宗派。

          《六祖坛经》所体现的禅宗思想,不是宗门与教下的对立,更不是对前代佛教源流的否定,其对佛教中国化的革命性贡献,恰恰是对历代以来中国佛教传统的兼收并蓄和创造性转化,使佛教真正消化、融化、内化于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对当时和未来人们的修行证悟、现实人生产生持久的指导意义。
    六祖坛经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20: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从“渐”到“顿”——《六祖坛经》对佛教中国化的革命性贡献

          经过汉魏到隋唐几百年的流传演变,佛教的中国化发展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经典积累、深入的思想梳理、独立的理论创建和丰富的大乘禅法实践,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的本土宗派。但是面对深广的理论体系、精微的名相义理、高超的禅观境界,一般人依然难以把握和真正契入。这样把佛法与人的这种“隔膜感”彻底打破,让大乘佛法能够内在化、现实化、生活化、普及化,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和生命?这便是佛教中国化核心层面的命题。惠能大师和《六祖坛经》的出现,正是对这一命题的破解。

    1、顿悟成佛说对中国佛教的根本超越

         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的贡献不是一般的继承与创造,而是几百年来大积存之后的大消化。所谓的“大消化”就是从全面汲取中酝酿出了真正的精髓,如《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所说:“譬如从牛初乳、从出奶酪,从酪出熟酥,从生稣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这个”醍醐“就是”顿悟成佛“之说。此说对于佛教中国化的革命性贡献在于,从此将”渐修“”渐悟“的佛教带入了一个当下觉悟、当下解脱的新时代。
    寺院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22: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当下性”的二重指向

         太虚大师在《佛学之源流及其新运动》中这样评价六祖所开创的中国顿悟之禅:“最雄奇的是从中国第一流人士自尊独创的民族特性,以达摩西来的启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直证释迦未开口前的觉源心海,打开了自心彻天彻地的大光明藏,佛心自心印合无间。与佛一般无二的圆明了体现了法界诸法实相,即身便成了与佛陀一般无二的真觉者。然后应用一切方土的俗言雅语,乃至全宇宙的事事物物,活泼泼地以表现指示其悟境于世人,使世人各个真证佛陀的心境。此为佛学之核心,亦为中国佛学之骨髓。惟中国佛学握得此佛学之核心,亦为中国佛学之骨髓。惟中国佛学握得此佛学之核心,故释迦牟尼佛以来真正之佛学,现今惟在于中国。

         这段话指示出顿悟成佛说的两个关键层面:一、直探心源觉海,顿证诸法实相,即身成就佛道;二、融通心法世法,万物皆为悟境,即现实而成佛道。这两个层面共同构成了顿悟成佛之“顿”即为觉悟和解脱的“当下性”。这个当下,一方面指向内心,即心性的当下觉悟;一方面指向现实,即人在现实中觉悟。顿悟成佛意味着,解脱和超越就在当下,就在每个人的心里,就在人的每一种行为里。也就是说,宗教修行的终极目标、终极追求和人的当下实存是同时的、同体的,没有时间、空间的距离和障碍——这无疑是一种精神领域的重大发现和革命。

         《坛经》一开始便开宗明义:“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直呈顿悟成佛的宗旨。又云:“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我于忍和尚处,一闻严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又云:“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并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之名言。这些都表明,“真如本性”可被“顿见”,因为它本来就在每个人心里——“万法尽在自心”;而这种“顿悟”“顿见”并不是脱离世间的抽象存在,它恰恰隐含于人们的一言一行中,在现实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有觉悟成佛的无限可能性。
    寺院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22:3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明天续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7-21 05:19
  • 签到天数: 92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7-2-9 09:02: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13: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杏花春雨绿竹轩的关注,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14: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根本超越的实质内涵

          在惠能大师之前的时代,中国已不缺乏顿悟成佛说的先驱,比如晋宋之际的道生法师,认为只有在菩萨十住位时的彻底觉悟,才算是真正的顿悟成佛。因为“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恙释,谓之顿悟”。这里的“不二之悟”既非分分证悟,而是一次性地彻底觉悟。道生法师虽认为“一阐提人”亦有佛性,皆得成佛,但他的顿悟说却划定了“十住位”的界限,实际上还是消解了凡夫当下顿悟的可能性。而到了惠能大师,则将凡夫顿悟成佛的渺小可能性提升为当下成佛的必然性,如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即凡夫,后念悟成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更云:“后代迷人,若是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

          也可以说,惠能大师以前的佛学大师们都在尽各自的努力,发掘和证成着凡夫成佛的可能性,从般若空性到涅槃佛性再到如来藏性,全都围绕着凡夫如何逼近真正实相的问题。即便是强调“以心印心”的达摩禅法,在实际传承中也依然没有彻底舍弃“渐修”“渐悟”的传统。比如“二入四行”之“理入”者,“谓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第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还是要“籍教悟宗”“凝住壁观”。及至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仍然强调通过坐禅渐修、渐悟,如云:“尔坐时平面端身正坐,宽放身心,尽空际远看一字,自有次第。若初心人攀缘多,且向心中看一字。证后坐时,状若旷野泽中,廻处独一高山,山上露地坐,四顾远看,无有边畔,坐时满世界,宽放身心,住佛境界。清净法身,无有边畔,其状亦如是。
    寺院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15: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到了惠能大师,才真正打破了对禅法形式的拘泥,超越了渐修渐悟的传统,将成佛的可能性变成了一种必然性。《六祖坛经》中对禅定是如此描述的:“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又曰:“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能够自见本性清净,便可觉悟成佛,六祖所创作的其实不是禅法,而是心法。所以,惠能大师顿悟成佛之说对中国佛教的根本超越好创新,本质上也并非方法问题,而是见地问题。正因为见地的不同,最终带来了方法和形式上的革命性变化。


         其实,在禅宗最初的渊源——“沾花微笑”公案里,就没有借助任何修行方法。它本身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觉悟,觉悟就是成佛。所以,真正的顿悟精神,并不是禅修,也不是参话头,而是心灵觉悟的当下性、无碍性、直接性、必然性,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的真精神。这种“禅”之精神可以体现在现实生活的任何场景中,可以流淌于任何人的生命活动中,它对于现实人生来说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存在,而是“不二”的、一体的,佛法的亲切感从此深深植入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和文化血脉。
    寺院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19: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2、顿悟成佛说与中国文化的根本园契

          惠能大师的顿悟成佛之说让佛法回归到了人本身、心灵本身,同时也回归到了现实,回归到当下。这种对人心、人性的自觉、自信,对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怀,形成了大乘佛法与中国文化根本、内在的交汇点。因此,心性的觉悟与现实的关照融为一体,超越精神与现实生活获得了统一,禅宗现实了与中国文化的深度契合,与中国人生命的内在融合,乃至成为唐宋以后“民族思想全部的根本精神”。

    (一)圆融契合点之一:自我心性的觉悟

         中国文化本身即为重视心灵的文化,内省、内求、自觉、自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品性。

         在儒家经典中,内省、内求不仅是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同时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因此可说是中国文化根本、一贯的精神。比如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孟子则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又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在道家思想中,对“道”的体会同样来自对内心的观察体悟。如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庄子提出“心斋”“坐忘”之说。

         内省、内求源自对真心本性的自觉和自信,也就是对心性的体认。如《大学》一开篇即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人人皆有的“明德”的体认,便是一切内省内修功夫的前提;孟子主张“尽心知性”“存心养性”;老子则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寺院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20: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内省、内求、自求、自觉、自信的传统文化特质在《六祖坛经》中处处可见。比如,六祖始见五祖,就开门见山提出:“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当五祖嘲笑他:“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六祖即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体现出对自我生命觉悟充分的自信。带着这种自信,六祖于五祖言下大悟,彻见了自信本心的伟大:“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正因为惠能大师本人既是从不识一字的“獦獠”而大彻大悟的,所以他由自信、自觉、自证、自悟而生起对一切凡夫众生必能顿悟成佛的无上信心,并力图引导众生深深认可、悟入这一真相。如云:“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正是围绕着人的主体性、自觉性、无限性、创造性,惠能大师以大乘心法圆融了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并使明心见性的思想成为后来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智慧源泉。
    寺院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