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冀—静馨

学诚法师:《六祖坛经》与佛教中国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20: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圆融契合点之二:现实人生的关照

         中国文化的终极追求向来都植根于踏实的道德实践,中国文化的现实性并非世俗性,而是一种清醒和责任,是一种生命的融入感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所谓对“现实人生的关照”,意即个人与群体、当下与历史、此地与他方之间存在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人的觉悟也应于社会群体生活中、于历史文化演进中、于时空因缘变化中具体展开。觉悟与生活,解脱和现实,是一体不二的。


         《六祖坛经》中的惠能大师,从出身、求法、避难、弘法、传法到圆寂,其生平本身就是最好的修行觉悟实践,其人生也可视作佛教中国化最真实生动的写照。大师生于岭南边地,家贫卖柴、不知文字,却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后求法五祖,八个月在磨坊腰石砍柴,直至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之后的六祖没有住在寺庙里天天坐禅,而是逃到猎人队里生活了十几年,食“肉边菜”。最后终于剃度出家,大弘顿悟心法,从此禅宗法脉不断,源远流长。六祖的生活和修行是全然一体的,这种修行方式不仅是印度佛教所未有,与之前中国的祖师大德们也大相径庭。这种平民化的觉悟历程为后来的禅宗开辟出了极为活泼生动的禅机妙用,搬柴运水、生活日用、乃至一花一竹都是禅,举手投足、一问一答、或棒或喝也都是禅——觉悟的因缘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当下。诗人王维为惠能大师所做的碑铭中这样描述其思想行谊:“根尘不灭,非色灭空;行愿无成,即凡成圣。举足不足,长在道场;是心是情,同归性海”。正是六祖觉悟心性、不离世间的真实写照。
    六祖坛经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21: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源”到“流”——《六祖坛经》对当代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惠能大师和《六祖坛经》开辟出了一个佛教文化的新天地,此后“一花开五叶”“马祖开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宗从法脉传承、思想理论、修行方法、组织制度、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实现了佛教中国化。同时,催生了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道家内丹学,并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惠能大师的思想成果改造了中国的民族性,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和自我更新贡献了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创造力及灵感源泉。在今天,当代佛教正在开辟中国化的新时代和新境界,从《六祖坛经》的丰富内涵中,我们可以获得新的感悟和启示。

    1、回归心源,觉悟人间

         佛教中国化不是一个历史的命题,而是一个时代的命题。所谓佛教的中国化,其实本质上是中国佛教在每一个时代的“当代化”问题。

         惠能大师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所面对和解决的,正是唐代佛教在集大成基础上实现彻底本土化和根本性超越的时代课题。而这一课题的核心,其一是文化问题,其二是人心问题。也就是文化的范型和人心的需要决定了中国佛教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应变。从《六祖坛经》的时代到今天,中国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佛教的中国化同样要清醒地观察和面对当代中国的文化现状,以及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现状。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化不断渗入中国社会,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遭到质疑和消解,而全球化风潮的席卷,更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多元文化和多重价值观的发展“陷阱”。失去传统文化根底支撑的价值多元化,在带给现代中国人开放视野的同时,也将人心带入了新的迷茫,个人中心主义、物欲主义、理性主义等西方文明弊病更加重了这种精神困境。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佛教,所要面对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重建中国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这个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综合概念,它不仅应联接历史、传承传统文化命脉,而且要沟通世界、融合西方文化精华,还要应对现在、契应人们的现实需要,同时通向未来、指引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新方向。
    寺院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9 21: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完,明天续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4: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佛教一方面要应对如何吸收转化西方文化的问题,同时要面对如何继承复兴传统文化的问题;或者说,是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进行新一轮“大积存”后的“大消化”,将二者的精华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文化新的生命。因此,当代佛教中国化的时代命题,就不仅仅是中国佛教自身发展的问题,而是中国文化如何面对西方文化及自身传统的问题。


         惠能大师曾经成功地融合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其顿悟说正是抓住了两种文化的根本契合点,给予人们当下觉悟、即世解脱的真正可能性。六祖开悟时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啻为破解现代文明病桎楛的心灵密码;心灵是万法之源,人的价值是通过心灵觉悟来彰显和体现的;无论个人说明的解脱,还是对宇宙真相的接近,都可以回归到当下一念的觉悟。这种“心文化”特质不仅是禅宗的特色,也是大乘佛法及整个整个传统文化的精髓。复兴弘扬“心文化”,对于联结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消弭物质与心灵的对抗,重建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启示人类文明的新方向,具有根本意义。


         当代佛教的中国化,一方面要回归文化源头、回归心灵源头;另一方面要发扬:“不离世间觉”的精神,不离世间,觉悟人间。善巧运用现代科技文明传播佛法智慧,将“心文化”理念以现代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方式亲切植入人心,并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这些都是当代佛教需要积极开拓创新的领域。以“心文化”为价值导向,中国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建才能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物质与心灵之间找到最大的文化公约数,为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健康持续发展带来生生不息的力量——而这,正是中国佛教现在和未来的致力方向。
    寺院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6: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2、回归经典,引领时代

    佛法的住世弘扬、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都需要三样东西:一经典,二师承,三制度。六祖之后,禅宗的发展偏重“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之“教外别传”,却逐渐忽视了经教研学和戒律持守,致使禅宗的创造力日益衰退,或者与其他宗派合流,或者徒具形式,顿悟成佛的真精神和丰富内涵逐渐模糊、丧失。如太虚大师感叹:“中国古时虽能会教明禅,然未能从教律之次第上,而稳健禅宗,致末流颓败,一代不如一代也”。

    反观《六祖坛经》,其中不仅能品尝到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主要大乘经典的法乳甘露,而且惠能大师本人亦说:“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傍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傍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着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室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六祖反对的不是文字本身,也不是“依法修行”,而是对“文字相”的执着。他又说:“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这里的:“不假文字”“心开悟解”,前提还是闻法——“闻说《金刚经》”。所以“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并不是将佛法(觉悟)和文字对立起来,而是说明真正的觉悟是对包括文字在内的一切诸相的超越。

    同理,惠能大师提出“无相戒”之说,也是引导人们通过内心的净化和觉悟来真实持戒,而非抛弃戒律。与此相关,关于修行觉悟的“顿渐”问题,六祖如是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在高唱人人皆可顿悟成佛的同时,也不否认不同根基众生有觉悟的先后快慢之别。
    寺院1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5-18 13:49
  • 签到天数: 464 天

    [LV.9]辟谷大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8: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的丰富意涵启示我们:当代佛教中国化需要正确处理好教与证、理与法(戒律、制度)、修与悟、次第与圆融等相关关系,并将其汇归统摄于大乘心法之中。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古代宗派佛教的优秀成果,更要探索建立完整的汉传佛教修学体系。其中,首要的基础是对以大藏经为代表的汉传佛教经典的全面整理研究。汉文大藏经的校勘、整理、研究、翻译,不仅是建立汉传佛教完整修学体系的根基,而且是创新当代佛教思想理论、复兴传播中华文化乃至融合东西文化的重要起点。因此回归经典、深入经藏是一项最基础而又最高端的工作。

         当代佛教的思想建设格局实际超越了历代,其面对的不仅仅是汉传宗派佛教,还包括三大语系在内的整个中国佛教典籍、儒道等传统文化经典以及世界文化经典,都需要兼通并融。只有在充分积累、吸纳、研究和借鉴基础之上,才能创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佛教思想理论,不仅为中国更为全世界提供足以引领时代的人类文明新理念。

    结语

         重新解读《六祖坛经》,犹如重温了佛教中国化的丰富历程。纵观两千年来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中国人生命的共鸣,会感到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根底的重要性。六祖提出顿悟成佛说,之所以在当时社会引起持续反响和深广发展,主要是唐宋时代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一直在延续,而且充满活力。今天佛教的中国化要开创出新的境界,所要面对的不仅是现代中国,更要面对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因此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推动“心文化”的复兴和创新发展,是我们需要担负的时代使命。只有让东西方文化在“心文化”中相遇相融,才能使佛教发展拥有无限广阔的未来空间。
    寺院1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