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1-3 16:36 |
---|
签到天数: 1514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16 06: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回春婆 于 2016-10-16 06:09 编辑 6 `8 s- p: @1 E% ?
( h) @# |) F# C' N& a" z6 E
总有一个中医让你安心$ M; a: a+ {* Q' A L
' }! e6 B9 D# p! y! I) \$ g2 @! y
原创 2016-10-01 王奶奶 中医书友会8 `. ?2 J9 T- N, |
8 R+ W _, ?" s }2 U中医书友会第1108期
) ^; L! u, G$ _( t" E: I3 _1 Q& _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7 s+ L! R; M: @' G6 v
5 J) X8 [8 r+ f9 G8 q
I导读:就如同人们过生日会回想自己走过的岁月,在国庆之际,我们也想回顾一下百年中医路。这里,我们邀请一位九旬老人,说说在她眼中,百年中医的存在。(编辑/瓦力)/ u' @; I% _/ _: T
) M/ q- H" I& N4 j0 M3 U九旬老人说中医:不负相托百万心
3 }% ^& l5 n. }* \' q) d, g+ x) G口述/ 王奶奶 整理/瓦力3 n4 G1 k( J6 c, C6 _- l
8 S# Z9 n7 T; v: z
我今年96岁了,但说起来别人总不相信,说看着花白头发也就80岁。前两天牙痛去医院,一口整齐的白牙让大夫惊讶了半天。( i8 i3 {0 R5 a- v. A. V8 ~; C
! k8 L* x C/ s9 q4 l3 r! p" A让我说说近百年来对中医的亲身感受,还真得好好说道说道。我一辈子没得过什么大病,也没住过医院,能健健康康活到现在,还多亏了中医。
! ^5 X; h+ g+ M$ Y K9 O' N6 e# G" r5 }' i6 U+ |# ^
这得从我小时候说起。) o" x( |, F# I" y* P t
/ Q; T5 F4 w0 C v, E我小时候 - E$ @/ E$ ^5 ^9 o+ T
& q* X2 h8 n% p6 ]0 J1 ?3 Y% a- D
我出生在北京西郊,家里虽然务农,但我爸爸15岁就进中药铺当学徒。学徒要吃苦,要扛大包的药材,学“拉药匣子”,3年后才开始上柜给人抓药。我三四岁时曾随母亲去爸爸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常到爸爸的药铺里去玩,除了能看见父亲,还记得伙计们会给我白白的薄荷糖吃。那个药铺里没见有坐堂先生,老百姓都是拿着开好的方子去抓药,方子一摞一摞的,忙极了。
) n3 A% ~0 s+ U
; T, f1 V6 z8 I; \ f那会儿农村看病很不方便,附近没有什么医院,西医很少,只有中医在自家里看病。老百姓有小病多用偏方治疗,病要是厉害了就只能去镇上看大夫。那时候离我们村不远的西北旺有个魏大夫,自己还有简单的药房,五里八村的人都去找他看病。
( U& G; c7 l) z
6 W, _) f/ t" o爸爸曾和我说他有个心愿,在药铺里再多学几年,也要开个小门脸给人看病。
/ W4 T6 D* Z3 {5 |' v( F
6 D& D2 Q' k2 {. p T \: S一场大病差点要命
0 y1 U0 e" @) f, C; V- J, H- |6 M/ c& B1 m8 o9 ]. ]; B2 a) u
6岁那年,我和邻居家的小姑娘情同姐妹,形影不离。那天,我俩玩儿着玩儿着,都觉得不舒服。我感觉头痛得厉害,还发烧、全身没劲,走到家门口就摔倒不动了。奶奶连拉带拽把我抱进屋,发现人已经没反应了,连忙大喊一嗓子,叫爷爷拉上驴去请魏大夫。
4 X; L- p* S$ u8 h W4 M; ~+ k: L0 `! Y( a5 l/ `! {. y1 I) {
等大夫进门一看,说:“不得了,这是热病、暴病,弄不好要死人的,得赶紧进城去买安宫牛黄丸!”话音儿没落,爷爷已经出门了。他先去爸爸的药铺,没药,然后俩人又上同仁堂才买到了药。爸爸留下爷爷,骑着驴一溜烟儿似地跑回了家。2 W9 S% L- R8 [7 H n
4 D o$ T' K* j- t& z9 E& B4 F
到家时,我已经被家人“停”在床头,而且换上了平时最喜欢的花衣裳。爸妈用水化开药,撬开嘴,给灌了下去……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我睁开了双眼,还奇怪大家为啥都围着我呢?
$ t7 s- c+ W- j" h- o: z" H+ F# T
安宫牛黄丸药丸很大,黑皮红心,小孩子要分几次服下。我后来又吃了几次病情才稳定了。魏大夫来嘱咐说,这药太凉,中病即止。后又给开了几剂汤药善后。) g( w3 |- l) N* ^
1 M d; f- X' \) s* T8 Q8 p
你别说,中医还真能治急病,但安宫牛黄丸可真贵呀!一丸要两三个大洋!两三个大洋能卖一车的老玉米! 我好了,而那小姐妹,因为发病后没有及时救治,第二天人就没了。那年,她也6岁。8 w' S. y" }+ m' u0 v8 Y2 ?% p
; b% H+ p; _( W% O2 a$ n+ j9 N
3 g% o5 W7 u4 j. e这是早年间留下的一些针,银质的,我就被它们扎过。
: r5 H( k; c2 c: b$ z& Z! q1 \5 T; a7 D/ Z
爸爸走了,念想还在
3 r( N0 @. A4 q8 F* S/ w6 N6 ]5 \( S5 v" ~3 h% ]4 ?. b
天有不测风云,一场大火烧了爸爸所在的药铺。着火时,他顾不得身体单薄,疯了似地和其他伙计一起抢救大药包。火被扑灭了,可房子也没了。或许是太累了,伴着忧虑、恐惧和各种复杂的心情,大家顾不得一身的泥水和汗水在街边和衣而卧。这一夜,爸爸就做下病了。
. p- N6 L* H6 \3 s H% O0 w5 p$ N. ^$ N& o1 z
他开始没完没了地咳嗽,爸爸说没事,自己配点药吃就好了。在断断续续的自我治疗中,病越来越厉害,腿肿到无法行走。实在没有办法,家人去请清河的名医杨四先生。杨四先生前后来了3次,针药并用,但他直言相告,这病太重了,医生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应该去外国人开的协和医院看看西医。4 k! C+ I7 w p& w8 F& Q
- b! U Y8 x& l+ K" Q) t5 I
去看西医,谈何容易。后来我才知道,爸爸为什么坚持自己治疗,是因为家里艰难,舍不得花那么多诊金。
q! P3 W- a/ E/ ~( o3 n' `# m# o( r5 [1 H+ j2 o8 ~$ ]1 l) q9 t3 b
他的腿开始沿着扎针的针眼溃烂,病痛的困扰无时不在。在父亲38岁那年,便离开了我们。
5 A9 a! K$ s! _4 {- y' M
7 t% G8 ] D5 }: ^9 e爸爸走后,他生前常常翻阅的《本草纲目》成了我怀念父亲的寄托。在灯光下抚摸着那些书,仿佛爸爸还在身边,在一起看本草,延续着他的心愿。7 ^' a5 p% U7 v* _
6 u$ s/ k7 b# q# B0 Q3 q' Q) s
$ M: g' E d3 b! ^父亲留下的《本草纲目》,我会翻看,是光绪年间的版本。* P$ ?3 ^" s3 i7 G1 r$ J
- n# q- I$ A Z i9 K日本兵来抓花姑娘 a" h- K- i+ {7 {# r8 M0 x
6 J9 F. H$ z& f: k* B* z4 f
十五岁到十八岁的日子,是在闹土匪和躲日本鬼子的惊恐中度过的。我们家后窗外搭了一个小棚子,方便翻墙逃跑,出去就是高粱地。) r$ G, E, r; v( P3 y
/ Y3 B9 X8 Y* f2 o
那夜,日本兵突然来砸门。爷爷在前面支应着,我和嫂子翻墙往外跑。嫂子是个小脚女人,这时“三寸金莲”可要了命,跑不快还老摔跤。我仗着自己年轻也没裹脚,下死力抓住她的胳膊往外跑,连跟头带把式地逃进了庄稼地。我俩一身大汗。: _0 h3 z/ l* W {
8 W% ]" M& [/ H, I( r
突然,天空轰隆一声炸雷……哗啦,一场大雨下来,我们被浇了个透。- v' ?' }, E0 O$ j/ m1 P
' c3 `" ^" a) R! p& C% d回家后,我开始高烧不退,吃不下饭,一天只能吃几个米粒熬的粥,也不解大便。那时兵荒马乱找不着大夫,只好去神堂求来香灰治病,一点事也不管。6 F4 n: Q4 [2 q, G0 `- ?8 n: k
( y" }1 N3 o& M8 x3 }+ }
在病势日渐沉重,家人都快放弃希望之时,邻居给介绍了青龙桥的王子寿(音)大夫。爷爷牵着驴,驴驮着我,实际上是趴在驴身上去看的病。; @4 ^2 Y/ c9 q. r' v7 I/ A6 e0 J
) E' B0 U0 K" G" }
王大夫还真行!我还记得他的方子里有味药是番泻叶。我本二十多天不大便,服药后我拉出了一些“羊屎”,又干又黑。没想到,我的病真的好起来了,中医又救了我一命。5 A+ C8 W! f6 K
6 K, V( j2 [% l4 q8 l ]" ?* D. _那时我周围的人大多像我一样,小病就扛着,实在挺不过去了才去找医生。而医生也真能解决问题,真能治病救命。
4 M' i8 v2 h$ m* I5 g
( V v/ Q6 D. w& |/ z我成家了
$ Z% {0 Z/ Q1 i1 m' W5 X, y
H% z: N. Z/ l0 j在快解放的时候,我结婚了,嫁到了海淀镇。夫家虽不富裕,但家里人口简单,虽是粗茶淡饭,却上下和睦。
/ e7 g+ i, e5 V: N6 v1 n9 c& U+ C% n6 z! o( `) f- H5 w# R
婆婆的验方
0 h3 i+ l; P" x' ~# r: c) z4 {7 {: q+ E4 E9 h$ o
婆婆持家勤俭,治家有方,尤其懂得一些民间疗法,有个小灾小病全能对付。比如说伤风感冒了,就揪点薄荷叶泡水喝;嗓子疼,就用香油炸7颗带把儿的花椒,喝一酒盅油就好了。小孩子有病,停食着凉什么的,就吃“万应锭”,外黄里黑,长圆型,有黄豆粒大,吃两天也就没事了。/ V* {: i" e) m( j9 c0 A
1 y0 ~) d0 R6 P3 v% k7 B9 n2 H% z
若是家里谁头痛脑热、身上疼的,常常采取拔罐刮痧的方法。刮痧时特意会用一枚“顺治”铜钱,沾上清水,在前胸后背与脖颈上刮,一直到刮红了为止。这法子挺有效的,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E4 H" e# g- `; n3 u2 \8 m, p
+ R/ D4 c! P6 l- N8 p* P为啥有效?治着顺呗!其实这些都是中医的法子,中医就是扎根在老百姓中间的医学。4 p" F0 @5 ^# S/ O
5 C) V* @+ i6 H" N
' B! L+ J. X9 E% @' s6 I
这个顺治年间的铜钱(右),因为刮痧被磨得又亮又薄,一对比就看出来了。( x% |3 S3 ?* `# h- y$ M+ H
?; x! K* j# H0 V! S2 n2 F1 P暖了手再看病的中医+ _, g" B/ u: T& Z1 z# E
* g' p% z" r+ D
海淀镇是半城半乡的地方,医疗条件比农村好多了。镇上有个卫生院,还有诊所,诊所里有西医也有中医。另外还有些个体行医的中医,还有两个挺大的中药铺。我住的胡同里就有个中医邱大夫,大人孩子有病都找他。
2 D* {; X/ F) V- O$ b( j8 a/ ~" W+ x' K$ N* v3 D _% b# c
海淀镇有个小有名气的中医祝大夫,他的诊所离我家不远,我们家人常请他给看病。他有学问,自小跟师学徒,学的就是中医。后来又出去十几年,等他三十多岁带着媳妇回来时,已经独立行医了。据说这些年在外面没断拜师学医。他媳妇也是文静人,初中毕业,在当时可是高级知识分子呀!祝大夫的名气越来越响,诊所里老是有很多病人。
" k$ V7 g8 V- }9 F! q" } B6 ^
$ c4 F5 F: Q2 j# s8 n0 }祝大夫不但医术高,态度也好,为人和气,就拿他给我治月子病来说就是个例子。2 E; n) V/ ^3 m4 _! h' {4 Y
1 B- _2 J$ U: x- t6 d4 y8 W5 e' Q
我是十一月的月子,十一月的北京很冷了,家里生的煤球炉子,为了不叫老婆婆受累,我不顾坐月子的虚弱身体,努着力地端出端进,所以着了凉,又加之跟小姑子生了些气,结果月子里就发烧。
$ X7 O1 Y# Y% |' e% r3 r
% y1 N7 M0 {6 \* `月子病不同一般病,赶紧去请祝大夫。: H5 j( e" C% R$ i3 }3 Z
0 s0 x( W$ `0 K, v9 j/ Q& L. v
第二天,祝大夫来家看我,进门后先在外间屋烤火暖了手才进屋看病。四诊过后,他说:“你这是心里受了委屈又发不出去,再加上受凉得的病,以后要想开些,你的脉太沉了,不注意以后要生大病的。你先吃三剂药,以后我早晚得空时来。”说着,就刷刷开了处方。$ b( P) ^4 x- V9 h) S
1 k4 F2 u& x6 Q4 \' E% d& ]9 V+ @
三天后再见面,他发现起色不大,就加大了某些药物的剂量,又开三剂。不成想刚吃了一剂药,我的双眼就又红又肿,白眼球红得像血瓢一样。得到消息,祝大夫中午就风风火火地跑来了,再次诊察,然后检查饮片。& l9 Y+ T* B" O
) q: d# ^# d) J y. m A6 F3 }突然间他一拍大腿说:“哎呀!没考虑到你身子这么虚,把生姜的用量增加到上次的3倍,枣也加量了。不巧的是,配药时切的姜片比哪次都厚,所以反应这么大!”然后把药味做了调整。
- _6 j. S% Z$ x" ?; `. i! t/ y9 h! _9 ~8 X9 A
在祝先生的治疗之下,我的病日见好转。他还说,以后孩子有啥小毛病全包了。此后的日子,依旧在苦乐中流淌着。4 }& F# [6 e+ r1 o) ?2 ]
. K; O! c' A+ Z5 ^& ~, m" F
联合诊所和医院
* z3 l5 F! k! v) c8 k0 g
! m; g8 M4 d8 i4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公私合营,私立诊所变成联合诊所,再后来又成立了医院,诊所里的中医也都被吸收进了医院。祝大夫也进了医院为病人看病,还因为医名卓著被选为区人大代表。
, s0 Y$ A: C: V1 I* u i+ l% g; [" s9 n: K4 S
但祝大夫说在医院上班也有喜有忧:喜的是各专业大夫可以互相合作,比如他号脉一发现是特别的病(结核)就直接推荐给西医同事,不会耽误治疗;忧的是,医院里面中医大夫都看病,可很多病人全等着他看,其他大夫闲坐着,时间一长,别的大夫就有意见,影响团结。所以,一到退休他就回家了,可仍旧有那么多病人找他。
" f; g. _# ~. E9 K, P* F. k: v+ A
我有孙子了3 I/ Z3 }3 v+ s! v
3 r$ S$ H3 m: m" g. R; D妙手回春“小孩王”
. q0 [3 Q; O2 n* H, N& C
2 V8 Q, W. e/ ~2 R* Q* g$ V58年以后,我搬到了城里,在那里迎来了孙子的降生。小家伙体质不太好,闹病吃药是个难题。每次都是我和邻居大妈一起灌药。八个月大时他又病了,可巧大妈的闺女在,主动帮忙。' a q, d5 w* _8 d2 c2 _9 W5 i" S
% J! `8 S" |1 t5 t: P在几个人的强制下,药虽然灌下了,但孩子四下挥动阻止灌药的小胳膊一下就不能动了,并开始嚎啕大哭。我们俩老太太慌了神,轮流抱着孩子,一条线儿似地冲向中医院。
% a2 g- N8 Q9 @: u* m; P
2 }) z3 f; D' A; e* X中医院的“小孩王”王大夫了解了情况,看了看说是胳膊肘脱环了,说话间顺手一捋就治好了。我们正纳闷儿,他拿出一个小玩意儿给孩子看,那小胳膊竟然能动了。我以为这就没事了,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孩子又脱环了。
. t5 i0 s2 g# P* P6 b/ W, c9 j/ r* ^0 }+ k5 c
这次去,偏巧王大夫不在,是他的一个徒弟坐诊。一个小女孩肩关节脱位了,正在治疗。也许是这位年轻医生技术不过关吧,弄得那孩子哭得死去活来,孩子妈妈也在一边哭,最后孩子竟然哭晕了。2 u' F0 ]+ e2 _5 i
( P) z% j6 o* W
看这架势,我哪敢往前凑呀!说破大天也要等王大夫回来。王大夫来了,看了孩子的情况,又是轻轻一捋,胳膊就正常了。他一脸严肃地说:“孩子的胳膊要相对固定,若老活动老脱位,以后要落毛病的,一定不能再犯了。如果孩子不让绑,家长就要吃点苦了,把住孩子的胳膊一周不撒手就稳定了。”( T: J0 A( g5 t
0 g! e. Y1 D3 U5 _" v0 ?这回我真不敢大意了。抱着孩子吃、抱着孩子睡……整整一个星期不撒手。当我如约去复诊时,号都没挂王大夫就给看了,确认没事了。从那后,孩子的胳膊再没出过问题。6 w$ U/ _ A# P M
9 n' R0 q) u1 l# G, a火烧棉和小苹果
1 w* W7 w" t! M4 Y2 M
$ N2 k, ?% L" A1 Q那时候,不只是中医院,在我们周围也有一些个体的好大夫。边大夫善用针灸,我得缠腰龙那次多亏了他。0 _5 O, b7 {- b! z: j9 E
# H9 C6 Z1 v# q9 _+ h
缠腰龙这个病很痛苦,在中医院治了几次总也不彻底,于是就找到了边大夫。他把一种丝棉撕成很薄很薄的一层,浸过药,放在疱疹上,用火烧,然后又扎针、打梅花针、拔火罐,罐罐里全是血。前后8次,我的病全好了,而且没有一点后遗症。每当听谁说被带状疱疹后遗症折磨时,我就特别感念边大夫,是他为我彻底治好了病。) m& f2 i2 Y! s" i
# Q+ {4 n3 C% O7 J: J. ^# B
还有个姓韩的中医,有点驼背,不高挺瘦,病人送了个雅号叫“韩罗锅”。他是家传,在中药铺里坐堂行医。他治病有一套,我家里无论大人孩子,有点头痛脑热的去找他,都是三五剂药就好了。这让人心里很踏实,不怕有病,即使有病也知道,那儿有一位韩大夫,像保健医一样,去他那里吃几付药就好了。- v) T* z0 }5 I6 q
& I8 Q0 T. b9 O! I, h有意思的是,他给孩子看病,比如发烧、存食、便秘之类,总是嘱咐家长在熬药时往里放切碎的半个小苹果。我问为什么?他总是笑而不答。我想他一定有他的道理,苹果不但改善了药的口味,还有辅助治疗的作用。$ P2 A8 M+ A9 M! u. h) K
R; z$ S" m. J' d- y3 o
而结果证明,孩子们吃中药不那么费劲了,病也很快就好了,皆大欢喜。
( O! \, e. p% q9 q+ T1 V& ~% ~" _9 u
后记
: w( O: a4 T3 h& I% s4 B& C# s7 S1 x7 |' d+ ~- U
而今,我已经96岁了,兄弟姐妹只剩下我一个人,岁月似乎忘记了我的存在。
0 r; E7 x! w: r8 g4 N: y# k* h! H" W1 c9 x5 J, ^ Z( {
回想近百年来,过去帮助过我的那些中医大夫,恐怕也没有人在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我对他们的感念还在心间。可以说中医存在了上千年,也护佑了我们家上百年,即使有遗憾和痛苦,也不是最重要的。
; ?' R2 P; w1 w5 E, Y
* k1 Y& P( ]' F5 M" g" [: x; X! u现在看病的条件是比原来好多了,但一想到医院排大队我就头疼。多么希望身边还有像祝大夫、边大夫、韩罗锅这样的好大夫,即使治不好病,我也信任他们。好在,我的后辈中也有学中医的,有点小毛病,能帮我解决,父亲的本草书也有了新主人。# h2 ]. J. C3 m8 o
, a) }. g0 K7 j
最后我要说的是,在过去的岁月里,不管疾病多难缠,总会有一个中医大夫在那里,不用翻看病历、不用一堆检查,家人的健康问题他都心里有数,就像百姓健康的保护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