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1-3 16:36 |
---|
签到天数: 1514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28 06: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回春婆 于 2016-12-28 06:06 编辑
! Z1 B+ e* f6 R W1 ]$ w9 e9 h
9 E" l) ]2 Q8 p" t* V( a6 S毛.泽.东为何一意孤行要抗美援朝,秘密终于被揭穿!
+ z; {) @0 G, R- s我查了一下,志愿军伤亡的总数,联合国公布的是65万左右 ;中国公布的是36万多人 ;韩国公布的是70万人;美国公布的是75万人,应该最多在70万人左右;但是美国官方刻在碑文上的数字显示,联合国军伤亡数字在250万人。
! d6 C& o4 T. d$ B1 } a( i; Q' ~
0 l3 _0 p* J" p8 a8 l* \8 p# D
2 q8 g( d) w- k% k3 ]
, D5 L5 u+ L L0 L) u3 N" C% e) F8 W0 e+ R- S% K
0 ~3 G C3 f; }: k- |& A
就算加上凑数的朝鲜部队的伤亡,敌方居然是我方的2倍多!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 X; w7 r1 W! B7 m# o8 _0 ?* s: ]7 ~! v
2 m9 \* u7 o, H% i4 t1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对决。敌方是武装到牙齿的16个国家的精锐,包括世界王牌陆军美军,号称立国以来从无败绩。双方的装备水平差了一个代际,敌人是飞机、坦克、军舰;我们是机枪、步枪、手榴弹。! b6 J* G6 Z. V+ }" I; |
$ {4 w3 t& t! |我方是内战中尚未休整的疲惫之师,国家彼时一穷二白,战乱后的祖国生产被破坏尚未恢复,我军没有空援,没有足够装备和弹药,没有熟悉的人民支持,山川地貌都十分陌生,狭长的供应线只能保证最低限度的后勤,一个军只有36门野炮,敌军则是1500门大口径火炮……
' ~( Z) Z) H# k! q+ N+ n x9 S4 c& ~! a( |. U8 z5 E @
有人类以来的军事斗争规律似乎都可以证明,没有我方取胜的可能。那时候这个世界上不信这个邪的人,估计除了毛泽东没有几个人。
+ G" @, a) X1 g" r) f
, M o$ p! b3 M/ u5 k
; O+ g: P1 a& ?3 K6 N很多诋毁毛泽东和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罗盛教的人,不能解释毛泽东思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威力,以一国弱旅对国际联合劲旅,居然在战场上、在伤亡数字等方面均占尽上风; f* f4 G6 A* [- R, b9 n
9 L2 `2 U/ J7 x' v$ b
美国人惧怕和敬畏的是这样的中国人,是毛思想武装起来的由千千万万个黄继光、邱少云们组成的军队。推荐关注:微信查找“民事通”在装备那样简陋的条件下,武器差一两代的劣势下,吃着雪水炒面,用小米加步枪,再一次将强大的敌人打得满地找牙。
' g7 r8 @2 E& g4 I
0 e2 F$ c' w2 T
% Q; @7 u! }! {8 L直到今天,美国人也不愿意真正跟中国人玩命,每有冲突美国人总是息事宁人,是因为我们父兄有过这一次精彩的表演。
3 A9 Y9 v) j# b% P" J/ N, M
3 O+ b) F. |2 n2 Y5 @0 L \2 P朝鲜战争打得对不对,至今有不同意见。中共当时关于是否开战的争论也持续了几个月,连战神林彪都持坚决反对意见。
5 c! E$ O$ n V% I, W3 r7 [% s4 c9 Z2 S+ [6 O: S' h: a
. g; u. ^$ P- R' c/ Q& S% i/ y他从现实政治、国家经济、国际外交、军事对比诸多方面分析得头头是道,论证这场战争不能打。一是没有胜利把握;二是怎么看打这场仗也不划算。毛泽东这一次非常民主,耐心商量。
+ j0 k5 W7 g8 C! W0 P& `% {/ y5 w0 y( \0 M, Q5 Z9 j+ {
其实他第一时间心里就决定了要打的,只是想看看战友们的态度。不打无把握之仗是毛的一条军事斗争基本原则。但林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毛看来,军事斗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而最高的政治,是国家民族的独立和生存。" g" d4 q }) x# C K+ c8 C+ Y
+ n' G5 s$ ?- z8 S6 m/ d
, k. Z1 B( a; t: }8 e林彪和当时一帮实际上也反对开战的人,看上去什么帐都算了,就是没有算这个最高政治的账。5 c+ M2 O& l8 T/ w+ g3 h% i
2 K5 D) o. f% E! W0 u毛泽东为什么要打。很简单,中国被人窝窝囊囊欺负了一百多年,新中国成立了,但是列强环伺的局面没有改变,中国要想安安心心搞建设,那是痴心妄想。
! I) t7 d! M& u. c) ^/ r
& ` I/ `9 ~/ h8 _
" R$ D0 p# a# E4 @3 J+ z, Y. L因此新中国及中国共产党要开门立威。蒋介石不经打、日本人没打服,如何才能打一仗惊天动地,令中国打出几十年和平局面呢?美国是地球上再也找不到的强手,竟然送上门来了,焉能不打?$ N8 [$ f& o( K8 L0 T0 M
5 D3 R2 k, ?) j" m( N, \表面理由是,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有难我们应当出手,美帝国主义要用朝鲜做跳板侵略我国。其实都不是。因为苏联唆使朝鲜搦战,让中国买单,中国是完全可以不动的;苏联不肯出空中力量支援,武器还要半价卖给我们,我们也是可以借故不动兵马的,为什么在苏联明确不出动空军的情况下,毛仍旧急于开战?
, f: D$ v4 v1 N4 z: A/ j
( Q& z8 E4 L! U+ V$ o因为毛想打,渴望一打。后来越南战争,毛明显没有了当初的急切和投入。很简单,毛当时需要一仗定乾坤,就是他说漏嘴的一句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战友们以为是毛的幽默比方,其实是毛想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拼一次。
) h& P _% K+ N2 j+ T) _# [1 T4 W3 i; f7 w4 F
5 ~$ \8 B6 x& O2 K( ]3 U% }- A! C虽然双方力量对比太过悬殊,说实话,跟八路军与日本作战、解放军与国军作战时候比,条件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 u' U) J/ g% {: C0 K6 A7 D( m: w! l& b
至少全国政权在手,至少部队有大后方支持,至少可以动员全国资源。在毛看来,这已经是此前任何斗争时期都没有的巨大政治优势,因此,此仗完全可以一打。2 f1 L: I, R& ?) }5 F6 W
& u0 X3 i* K6 D" }. j, b+ V5 C+ }, k
正因为他决定一打,所以他佯作商量地听大家充分发表意见。他再次略显失望地发现,他的同事达到他这个战略决策水平的一个没有!不过他已经习惯这种场面了。' j' A. O: ?; C( Q& D# `$ A d
1 D& ~) W/ f3 m/ @. V- \8 `2 U" C
毛渴望一战确实有道理,正要在国际上扬名立万找对手,世界上最强的敌人找上门来了;自己的队伍身经百战,正是兵精将广,士气高涨的时候,此时不打更待何时。夫战之要,敌我士气。
3 M: {, r$ q8 E- c, Y8 w
( V! i; T9 O2 W% S* M1 n* q& t$ x$ N" [" B) Y+ C
我是保家卫国正义之战,敌乃侵略他国非正义之战,有利在我。输了最多又是一个朝鲜版持久战,赢了,苏联阵营、美国与西方列强对中国就将刮目相看,惧怕三分;" S3 g# M {6 e3 \% n
3 o2 k6 y9 P! l1 c: H
赢了最强帝国的最强陆军,我军的士气、全国的心气、统帅的权威将空前提升,敌人的挑衅之心、觊觎之心将受到遏制,争取到长久建设的和平内外环境,否则就很难消停。) R2 x. q# u1 h; w
8 c& R. q- X5 X4 k% e/ Q8 G, }& T1 A0 b" q( |/ i7 q* F3 d+ O: o2 s
毛泽东此战显示了非凡的大英雄气概。这样的英雄是一般人很难理解的,甚至也包括他的杰出的同事。毛为中华民族打出来了八面威风,一扫百年恶气晦气,伟哉快哉!至今我等还在因此受惠,这个胜仗的民族心理价值是无法计算的。) H3 s. U/ Y& ^
" H, l8 f) P7 m
2 R+ u2 e7 j5 H1 V a8 x1 h正是这一仗,让中国得到了即使在同时与美苏交恶的日子里,仍然可以不受美苏战火影响的安宁发展时间!让世界明白了:中国,已经不是你想打就能打的弱国!$ b( m; @) [1 N! o& U
" \' n( H1 o) E; e3 @4 q' Q! z& L8 `
请为了那些倒在战场上的英雄们,把这篇文章传播出去吧,别再让青年们抱着对这场战争的误解而对英雄们产生怀疑,甚至轻蔑!2 U5 M- N# s# t/ T" C# f4 h
+ T4 `4 \: Z( Y) b
我们不能忘了毛主席!永远也忘不了毛主席!! I. R9 J2 }4 F3 Y
6 e' P3 h5 z' D7 T( v' a5 p
我们又能为毛主席做点什么呢?又能为抗战英雄们做点什么呢?只能用我尤其是用你的金手指把此文转出去。
$ h, v: A; }- y) l- X# J, M3 L( w" i# \! V0 ?6 |
毛泽东的在天之灵也会感谢那些无私地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的人,因为你们才是最无私伟大的。是你们把正能量发了出去,传播了出去。2 [+ @. N) H/ a0 p5 ~# I: Q- d; K
) H/ ]4 Y p0 S
( i2 w7 A! y. G4 k E2 i' m" b,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