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30 18: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道德经》中,每天的笔记也贴过来. o3 m \% q% P
/ P1 ?2 ^: A5 U, E3 I1 W《道德经》学习笔记 始于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 N, u! f! Z; f; ]# A1 P开始学习《道德经》是有一些渊源的。" ]% ?; L1 C+ D8 i9 y2 i% x
小时候读的一本科技童话书,说一个外星车的车座没有驾驶员,就一本《道德经》,玄乎其玄啊!, ^+ T# u: S: J
本科时候我称为哥的一个男孩,还有些文艺儿范的那种,迷恋《道德经》。于是我也跟着念开了“道有道,非常道;名有名,非常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类的,就是觉得很上口,纯好玩儿了,压根没有从指导我的世界观角度考虑。
( m. n$ r& F) ^- v) j现在接触了辟谷,有道家的意思关联,顺便看到一个童鞋传了《道德经》上来,下载了,但是觉得读不懂。上网搜到一份学习资料,开头吸引了我,就开始正式学习。想追求老子当时的心愿: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8 u9 @* s, B0 j( y, _% C! k# v0 J& l
计划:每天一出。这个“出”的定义很模糊,看自己的心智和体验了。) {( I+ m" z% z7 L8 X8 ^* u3 a
学习资料来自于:http://lzdxyj.51.net/topics/page02.htm
( o0 q0 a9 e* ~0 i/ ]
7 v; ` ~* X: W- u, Y- ?1 A" }在这个讲求要有抱负,有追求的社会,人人都为“有为”而努力。而不少人认为老子宣扬的是“无为”的思想。但是黄灿章老师并不这么认为,让我们来仔细看看。! J+ m+ | C V% r" O
2 z) D6 B* g( t, w; h
老聃(即老子,传聃母70多岁才生下他,老来得子,故人称老子)著,公元前500年。
% ^% ]1 Y8 ^+ Y; `, q# y/ r* R聃(dan,一声):形容耳长而大。% {$ a/ M9 f# n& f; S' ?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年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Y! v$ m: [" O/ w! p
+ D, C9 @& T& E) q5 G1 z! B
《道德经》
# O+ d* i" J+ D$ o上篇 道经 " R2 Y0 G' x- O, p
第一章 论道6 G) M) f2 K* @7 n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J, F, R. Y4 O& x
$ q3 S+ ^) a V道,可道,非常道。
+ P7 n1 y5 x6 ?7 M+ E8 a名,可名,非常名。7 f. q! f: k8 ?% p% p( K
2 l' z9 W$ R1 g: [0 }2 M
解释:圣人之道是可以行走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走的道路;名是可以求得的,却不是平常人所追求的名。/ k4 H2 c/ p3 O/ l, k. ^! {
这个解释不同于其他人那种开篇即陷入道不可言说论。
( c7 l9 l% x* F) \/ y+ C& `1 {
' U! ^7 d9 p5 Z$ U* r& F6 o人生之道无非是追求自由、幸福、健康、长寿之道,同一条人生道路,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走法。一是走圣人之道,也就是顺其自然,返朴归真之道。一是走常人之道,也就是追求外在的名利之道。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
1 o) [' s9 U' V- _+ e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圣人内求,所得之名,虽虚而实;常人外求,所得之名,虽实而虚。
& t, t! R# q/ r3 n- f) r1 b0 I4 O8 l' [, y# ~1 J
2010-5-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