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3 00: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站马步听女老子讲道德经:victory::lol) V/ R8 _/ }" ?$ P8 z, q( ^
德一行 发表于 2010-6-2 20:21 
. O/ n6 J: ]# c' i) I; i呵呵
9 [" `# P# K3 g. A2 x谢谢斑斑来捧场
( U( I3 U, _2 l" b% X1 |7 V P! I! V
2010-6-2,星期二(昨天没有学习)
, l, V) k+ K4 d2 C
2 C2 W2 B- D7 Q1 N7 p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 h& o s3 H. q ?2 M- C. a2 z常有欲,以观其徼。
Q. H9 B+ k6 K4 Q, M: n$ X5 E! u
9 \. o+ u7 x- R道性是永恒的、至诚的、无私无欲的,我欲“观其妙”,就必须“无欲”。这是说自我之性须符合道性。自我外在欲望即目之色欲,耳之声欲,口之味欲,鼻之嗅欲,体之亲欲和名利之欲。自我欲望在外,而妙景在内,所以,只有无外欲,才能进入客观存在的道的境界,体会宇宙之奥妙。妙:微妙、美妙,是就道境而言,是人脑透过心灵对微观世界的直观感受。这一妙境,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庄子?大 宗师》)意思是说:这一境界是最适宜的,妙境来不及应接,心笑来不及安排。其实,这一境界也就是佛祖所说的“极乐世界”、基督所宣扬的“天堂”的境界和穆圣所谓的“天启”的境界。
S! d; [; B l0 T有欲:识道之欲。因为追求智慧是人的本性。徼(jiao,三声):是边际、边界的意思,这里是指矛盾的对立层面。“观其徼”,就是于“观妙”之中寻求矛盾双方的本质联系,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都属于“观其徼”的范畴。" w8 O8 L! I# G! o
“观其妙”是同一说,面对的是道的境界,其前提条件是“无欲”;“观其徼”是对立说,面对的是现实世界,前提条件是“有欲”。要想实现人生之“大欲”,必须从“无欲”入手。只有“无欲”,才能进入道境,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生、造福社会。“无欲”是实现“有欲”的方式和策略。这里,“无 欲”和“有欲”是辩证的。“无欲”是消除自我不符合客观规律、有害于生命的欲望;“有欲”是增强符合客观规律、有利于认识和改造人类命运的欲望。越是“有 欲”,越具备“无欲”的坚强意志;“无欲”的境界越高,人生价值越大。因为只有体悟大道,才能取得大智大慧,从而更好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