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楼主: 书山居士

人类神秘现象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干旱的塔里木盆地下面有天然水库吗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第一大盆地。南有高耸的青藏高原,西有帕米尔高原,北有天山山脉。夏季风很难到达封闭的盆地,这里极度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由于大风和较高的气温,又使这里的蒸发量高达3000毫米以上。于是,除了少数绿洲外,盆地内一片沙海,仅有的几个内陆湖也日益干涸,最后完全消失在沙漠中。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就在盆地的中部。

然而,奇迹出现了。塔里木盆地的地下居然有巨大的天然水库,仅盆地西部的地下水库每年就可提供60亿立方米优质水,相当于黄河1/8的流量。这个发现对盆地石油开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塔里木盆地的巨大水库是如何形成的呢?据考察,塔里木地区地下水库是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里形成的。在30万年前,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都是一片海洋,后来这里的地壳被抬升成为陆地,但还是个降水比较丰富、草原和沼泽密布的湿润地带。塔里木地区在数万年的潮湿期里积聚了大量地下水。

以后,南面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和青藏高原,北面的天山不断隆起,塔里木相对地沉降成为盆地。四周山地的降水和高山冰川融水大量流入盆地。当时曾有大小河流100多条,这些河流的水在所经之处大量垂直下渗补给地下水。周围山区的洪水和沙漠中的暴雨也会大量直接下渗变成地下水。当然,在青藏高原彻底阻挡了夏季风之后,塔里木这一内陆封闭盆地的地下水补给就仅靠有限的冰川融水的渗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沙漠中的“魔鬼城”


这是一个杳无人烟却又热闹非凡的“城市”。当晴空万里、微风吹拂时,人们在城堡漫步,耳边能听到一阵阵从远处飘来的美妙乐曲,仿佛千万只风铃在随风摇动,又宛如千万根琴弦在轻弹。可是旋风一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那美妙的乐曲顿时变成了各种怪叫:像驴叫、马嘶、虎啸……又像是身边婴儿的啼哭、女人的尖笑;继而又像处在闹市中:叫卖声、吆喝声、吵架声不绝于耳;接着狂风骤起,黑云压顶,鬼哭狼嚎,四处迷离……城堡被笼罩在一片朦朦的昏暗中。这里,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著名的“魔鬼城”,究竟是谁建造了它?那无数奇异的声音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科学家在经过实地考察后,提出了一个新观点——“风成说”。实际上“魔鬼城”就是一个“风都城”,并没有什么鬼怪在兴风作浪,而是肆虐的风在中间发挥着作用。“魔鬼城”的种种现象都可以由地球科学的风蚀地貌来解释。在气流的作用下,狂风将地面上的沙粒吹起,不断冲击、磨擦岩石,于是各种软硬不同的岩石在风的作用下便被雕琢成各种各样奇怪的形状。

“魔鬼城”的地层是古生代的沉积岩,经过漫长岁月的积累,一层又一层相叠而成,厚薄不一,松实结合的岩层,再加上这里地处干燥少雨的沙漠气候,经过太阳的烧烤,大地在白天时一片灼热。而气温又会在晚上骤然下降,冷热变化十分剧烈。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岩石会碎裂成许多裂缝和孔道。沙漠地区的风面对着准噶尔盆地老风口,再加上常年受到从中亚沙漠地区而来的西北风的影响,这些风最大的风力可达10~12级,风力极强。夹带着大量砂粒的狂风扑打在岩石上,长年累月地对那些有软有硬的岩壁进行侵蚀,这样那些岩石也就被雕琢得十分精致而且神奇。

但是,经过实地考察,雕琢“魔鬼城”的伟大工程师绝不止有风,还有雨,即流水的侵蚀、切割。是不是风吹雨打就足够了呢?不!这还不够。因为风和雨只是条件,是外因,还缺少物质基础即内因。这个内因就是岩石,而“魔鬼城”里恰好分布着形态各异的山岩,且大多裸露在地面上。看来,“魔鬼城”的建造者不是风、雨、石等个别的因素,当然更不可能是魔鬼,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魔鬼城”里的“魔鬼”终于被科学家们找了出来,人们再也不必为此担惊受怕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子会唱歌


你听过沙子唱歌吗?鸣沙山的沙子就会唱歌。

世界上已发现了100多处会“唱歌”的沙丘,这些沙丘大多集中在美洲,如美国的马萨诸塞湾、长岛、威尔斯西岸,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的索西哥,智利的科帕坡谷,此外还有丹麦的波恩贺尔姆岛,苏格兰的爱格岛,阿拉伯半岛,波兰的科尔堡等。人在这些地方的沙漠或沙滩上行走,都能听到奇妙的“歌声”。

不仅沙漠里的沙丘会“唱歌”,而且有些海边和湖边的沙滩也会“唱歌”。例如,在日本京都府北面丹后半岛海滨浴场上,就有两个分别名为“琴引滨”和“击鼓滨”的沙滩。琴引滨因人们脚踏沙滩时,会发出悦耳的琴声而得名;而击鼓滨则因当人脚踏沙滩时,会发出“咚咚”的鼓声而得名。这两个会唱歌的沙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春天歌声悦耳,夏天则变成微弱的低音。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史记》、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就已经有关于鸣沙的记载。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在著作中也曾提到过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沙漠中的轰鸣沙,他在路过此处时就时常听到空中回荡着各种乐器奏出的音乐,击鼓声和臂膊撞击声。1889年,达尔文在他的经典著作《“贝格尔号”上的旅行》中,提到31处沙丘中有轰鸣沙,它们分布在南北美洲、非洲、亚洲、阿拉伯半岛和夏威夷列岛。

鸣沙是一些特别的沙子,在许多有沙子的河滩、湖畔、海滩、沙漠上都曾发现过。一般按发声不同而将鸣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声音较小的“哨沙”,也称“音乐沙”、“犬吠沙”或“歌唱沙”。哨沙在剪切移动或压缩时会发出短促和高频的声音,持续时间一般不到1/4秒钟;另一类则发生在规模较大沙漠地带的沙丘上,叫作“轰鸣沙”,声音大而低沉,持续时间也较长。有人研究发现,与无声的同类相比,鸣沙有着不同寻常的、规则的表面,它的凹陷和凸起的部分相差仅千分之几毫米,但是它的表面也不是完全光滑的。鸣沙的湿度通常很低,超过这个湿度,沙粒就会结得紧密,沙丘奏鸣曲也就会变成寂静音乐会了。

有的科学家提出,沙丘会“唱歌”与天然的共鸣箱有关,在响沙的背风坡脚下,一般分布有地下水,在地下会由于气候干燥,蒸发旺盛而形成一堵无形的蒸气墙冷气流;而在背风坡向阳的山脊线上却形成一个热气层,两者共同组成了共鸣箱。沙丘被风吹动或被人畜搅动后产生各种不同的声音频率,这种频率在共鸣箱引起共鸣后,使得沙丘的声音变大,同时在共鸣箱的作用下,这个声音的音量互相递加,及至发出轰响。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响沙周围绿化造林改变了大气环境,从而影响到沙粒声的频率,破坏了共鸣箱的结构,因此,那儿的鸣沙已经很久不唱歌了。

还有人提出静电发声说,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

此外,沙子唱歌还可能与空气的湿度有关。例如夏威夷群岛考爱岛南岸有一座高18米、长800米的大沙丘,一旦人在沙丘上走动,或把沙子放在手掌中猛搓,都能听到沙丘发出“汪汪”声。人在沙丘顶跑步,则能听到沙丘发出闷雷般的声音,天气越干燥,雷声越大。科学家认为这声音大多形成于雨后,因为沙丘表层干燥,下部湿沙在蒸发过程中形成一层薄薄的空气膜,空气膜因受到震动,从而发出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望而却步的“地狱之门”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牧人眼中,草肥水足的地方是他们放牧的天堂。但是在昆仑山生活的牧羊人却宁愿因没有肥草吃使牛羊饿死在戈壁滩上,也不敢进入昆仑山那个牧草繁茂的古老而沉寂的深谷。

这个谷地即是死亡谷,号称昆仑山的“地狱之门”。谷里四处布满了狼的皮毛、熊的骨骸、猎人的钢枪及荒丘孤坟,向世人渲染着一种阴森吓人的死亡气息。下面是一个真实的、由新疆地矿局某地质队亲眼所见的故事:

1983年,有一群青海省阿拉尔牧场的马因贪吃谷中的肥草而误入死亡谷。一位牧民冒险进入谷地寻马。几天过去后,人没有出现,而马群却出现了。后来他的尸体在一座小山上被发现。他衣服破碎,光着双脚,怒目圆睁,嘴巴张大,猎枪还握在手中,一副死不瞑目的样子。让人不解的是,他的身上没有发现任何的伤痕或被袭击的痕迹。

这起惨祸发生不久后,在附近工作的地质队也遭到了死亡谷的袭击。1983年7月,外面正是酷热难当的时候,死亡谷附近却突然下起了暴风雪。一声雷吼伴随着暴风雪而来,炊事员当场晕倒过去。根据炊事员回忆,他当时一听到雷响,顿时感到全身麻木,两眼发黑,接着就丧失了意识。第二天队员们出外工作时,惊诧地发现原来的黄土已变成黑土,如同灰烬,动植物已全部被“击毙”。

地质队迅速组织起来考察谷地。考察后发现该地区的磁异常极为明显,而且分布范围很广,越深入谷地,磁异常值越高。在电磁效应作用下,云层中的电荷和谷地的磁场作用,导致电荷放电,使这里成为多雷区,而雷往往以奔跑的动物作为袭击的对象。这种推测是对连续发生的几个事件的最好解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鬼城”地府丰都之谜


丰都位于三峡附近,是四川东部长江边上一个历史悠久、闻名中外的“鬼城”。

在《西游记》第十回,唐太宗入阴司,遇丰都崔判官保驾;《南游记》则写了华光大帝为母三下丰都大闹阴司;《说岳全传》写何立在丰都地狱见秦桧受罪;《聊斋志异》在“丰都御史”一节中称丰都为“冥府”;《钟馗传》第一回又讲钟馗到丰都收降鬼魔。这些中国古典神话小说对“鬼城幽都”、“阴曹地府”作了形象描绘,再加上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与迷信职业者也着意渲染,“鬼城”丰都的名气越来越大。“人死魂归丰都,恶鬼皆下地狱”的传说越来越神。加之每年阴历三月初三的香会(即现在的庙会),四方香客云集,烛光映天,香烟缭绕,钟鼓齐鸣,诵经之声传播数里之外,更增添了“鬼城”的神气。

丰都真的是“鬼城”吗?

说到“鬼城”,就不得不提到名山。名山,原名平都山,海拔288米,因北宋大文豪苏轼诗“平都天下古名山”而得名。名山孤峰耸翠,古木参天,直插云霄。殿堂庙宇,飞檐流丹。下临长江,烟波浩渺,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画卷。名山又是道家七十二神地之一。这里道观梵宇,鳞次栉比。

名山由来甚久,传说颇多。东汉刘向所著《列仙传》,东晋葛洪所撰《神仙传》,皆称平都山(今名山)为阴长生、王方平成仙飞升之地。随着历朝历代往来平都山探访者络绎不绝,阴、王二仙的故事也广泛传扬,后人误将阴、王传为“阴王”而说阴王乃“阴间之王”。阴王既然在丰都名山,“鬼城”、“幽都”自然当是在丰都了。

还有人说,名山是丰都大帝管辖的阴曹。清《玉历宝钞》载,“阴曹地府”的最高统治者是“丰都大帝,”他承天庭玉皇大帝的指令,率阎罗王等坐镇鬼城,治理鬼国。该书杜撰了丰都“鬼城地府”的机构设置,有十殿阎罗及所辖十八层地狱,有枉死城,有奈何桥、血河池、望乡台等,主要人物首为丰都大帝,管辖十殿阎罗、四大判官、十大阴帅、城隍、无常、孟婆、大小鬼卒以及各岗位职能、阴法刑律等。

名山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已形成了天子殿、大雄殿、百子殿、玉皇殿、千年殿、九蟒殿等十二殿狱的寺庙和“阴曹地府”近百个鬼神雕塑,在全国别具一格,在东南亚各国也享有盛誉。
为什么古人对丰都的印象是如此阴森可怖的一番景象,实在让人费解。每年前来探究“鬼城”的学者和游人络绎不绝。

离名山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双峰对峙、雄姿挺拔的双桂山,位于丰都县城西北。这里一派明媚风光,一扫名山的“鬼气”。历史上,双桂山曾称为鹿鸣山。这里,早在唐代就建立了“鹿鸣寺”,后到明朝天顺丁丑年间(1457),由邑进士官授江西按察司检事杨大荣捐资扩建。
鹿鸣寺庙宇雄伟,盛名远扬,它分为上、中、下三个大殿,飞檐斗拱,气势磅礴,内塑有佛爷、观音、地藏、十八罗汉等菩萨,两廊并有历代名流词赋和碑林等珍贵文物。如观音像石碑,其像是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汉砖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鹿鸣寺结构精巧,依山傍水而立的“观音阁”、“道子堂”,在寺侧显目的位置,隔远看,犹如镶嵌在双桂山上的两颗明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寺内有一口常年晶莹、四时沥滴的“玉鸣泉”。泉水洁净甘甜,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长期以来,素有“老龙水、还童水、长生水”的美称。

为纪念苏轼父子的“坡公祠”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后祠将圯,至清同治七年(1865),县人再聚资重建,并扩大了规模,改名为“苏公祠”,增添了东坡楼、白鹿、东坡塑像和洗砚池。苏公祠遭风雨摧残渐倾,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丰都知事汪贲之又捐重金作了补修。“东坡楼”原为两层结构,飞檐阁楼,楼中悬铁钟一口,由于年久失修,楼坍钟毁,后又由县里绅民集资,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去江西“金山寺”铸合金钟一口,名曰“世界同教丰都报恩冥阳普俐瑜伽洪钟”。据称,此钟重1000千克,从募化制模,冶炼到铸就运出,历时13年。钟的外层全由文字幅面,铸有“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伏法,度众生”等佛言谶语。

1988年,丰都人在名山和双桂山之间建起了铁索桥,起名“通仙桥”,使两山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浑然一体,水乳交融。如此一来,名山的“鬼气”也许会渐渐消散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冷热颠倒”的中国地温异常带


每当数九寒冬和酷热的盛夏来临之际,爱幻想的人们总渴望能有一个冬暖夏凉的地方。虽然春夏秋冬的变换是一种规律,但世界如此之大,无奇不有,在这个地球上竟有一部分幸运的人居住在冬暖夏凉的“地方”,这就是辽宁省东部山区桓仁县境内被人们称为“地温异常带”的地方。这条“地温异常带”一头开始于浑江左岸满族镇政府驻地南1.5千米处的船营沟里,另一端结束于浑江右岸宽甸县境内的牛蹄山麓。整个“地温异常带”长约15千米,面积约10.6万平方米。

夏天到来时,“地温异常带”的地下温度开始逐渐下降。在气温高达30℃的盛夏,这里地下一米深处,温度竟为零下12℃,达到了滴水成冰的程度。

入秋后,这里的气温开始逐渐上升。在隆冬降临、朔风凛冽的时候,“地温异常带”却是热气腾腾。人们在山后的山冈可以看到,虽然大地已经封冻,但是种在这里的农作物却依然是蔓叶壮肥,周围的小草也还是绿色的。有人在这个地方平整了一块地,在上面盖上塑料棚,在棚里种上大葱、大蒜,蒜苗已割了两茬,大葱长得翠绿。经过测定,发现在这个棚里的气温可保持17℃,地温保持15℃。在这小冈上整个冬春始终存不住雪。

还有一个具有这种特性的地方——位于河南林县石板岩乡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海拔1500米的“冰冰背”。在这里,阳春三月开始结冰,冰期长达5个月;寒冬腊月,却又热浪滚滚,从乱石下溢出的泉水温暖宜人,小溪两岸奇花异草,鲜艳嫩绿。

自然界的气温变化取决于太阳的光热,随着地球的公转,当它和太阳距离缩短时,太阳辐射给地球的热能就会增加,使地球变热、变暖。反过来,地球就变凉、变冷。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而这些奇异的土地却打破了这一自然规律,出现了神奇的现象,这引起了很多科研人员的注意。他们中有些人认为,这里的地下有寒热两条储气带同时释放气流,遇寒则出热气,遇热则出冷气。他们还认为,在这种冷热异常的地带,它的地下可能有庞大的储气结构和特殊的保温层,在这特殊的地质构造之中产生的大气对流导致了这一奇异现象。还有人认为,这个地下庞大 的储气带的上面带有一个特殊的阀门,冬春自动开闭,从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但这些分析都只是推论而已,地温异常带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这里的地质结构有什么与众不同,还需要科学工作者经过进一步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蛇岛为何只有蝮蛇


在中国辽宁省旅顺市西北的渤海中,距老铁山角约30千米处有一个岛屿。在这个岛上盘踞着成千上万的蝮蛇,因而,人们把它称为蛇岛,亦称小龙山岛。

蛇岛以蝮蛇的数目众多而闻名中外。据统计,蛇岛上的蝮蛇有14000多条,并且每年增殖1000条左右。那么,在这弹丸之地的孤岛上为什么栖息着这么多的蝮蛇?

中国科学工作者经过考察研究后认为,蛇岛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蝮蛇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首先,小小的蛇岛和台湾岛、海南岛等岛屿基本上都是第四纪时从大陆分离出去的大陆岛。岛上的石英岩、石英砂岩和砂砾岩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裂缝。这些裂缝既能蓄留雨水,又为蝮蛇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场所。

其次,蛇岛位于暖温带海洋中,气候温和湿润,每年无霜期达180多天,是东北最暖和的地方,对植物生长和昆虫、鸟类繁殖极为有利。特别是该岛处于候鸟南北迁徙的路线上,同山东荣城、江苏盐城、上海崇明岛等候鸟栖息地连成一线。每到春秋两季,过往的候鸟有几百万只,树木茂密的蛇岛便是它们歇脚的好地方。由于蝮蛇有一套上树“守株逮鸟”的本领,它的鼻孔两侧的颊窝是灵敏度极高的热测位器,能测出0.001℃的温差,因而只要鸟停栖枝头,凡在距离1米左右,蝮蛇都能准确无误地把它逮住,成为一顿美餐。“植物—昆虫—鸟雀—蝮蛇”,构成了蛇岛的生物链。

还有,岛上土壤相当深厚,土质结构疏松,水分丰富,宜于植物生长和蝮蛇打洞穴居。
如果说上述分析基本可信的话,那么,为何这些蛇竟是清一色的蝮蛇,却还是个疑谜。

有人认为,蛇岛面积很小,可供蛇类吞食的东西有限,捕食鸟类也并不容易,还往往会遭到老鹰的袭击,对于那些食性较窄、自卫能力弱的一般蛇类来说,很难在岛上生存,而蝮蛇的食性相当广,猎食和自卫能力都很强,在长期的自然演化中,蛇岛逐渐成为了单一的蝮蛇的天下。
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蛇岛周围海域共有5个小岛,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差不多,为何其他4个岛上没有蝮蛇,唯独蛇岛上有这样多的蝮蛇呢?看来,这个谜还有待科学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才能探明其中的奥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篇:失落的文明

消失的古大陆: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在希腊神话中是海神波塞冬统治的一座广大岛屿。
希腊神话中说,这座岛屿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冬的5对双生子共同统治。长子亚特兰蒂斯以盟主的身份成为王中之王。因此,这座大岛屿被命名为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位于“海洛克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外的大西洋中,面积比北非和小亚细亚合起来还宽广。其强大的权力则不仅限于周边的大西洋诸岛,还远达欧洲、非洲和美洲。

亚特兰蒂斯岛的海岸险峻,中央部位却有宽阔肥沃的平原,在距外海9千米处是首都波塞多尼亚。这座都市十分富裕繁华,其市中心有王宫和奉祀守护神波塞冬的壮丽神殿。神殿是以黄金、白银、象牙,或如火焰般闪闪发光、名为“欧立哈坎”的金属装饰。岛上的所有建筑物都以当地开凿的白、黑、红色的石头建造,美丽而壮观。另外,在波塞多尼亚的四周还建有3层的环状运河。最外侧的运河宽500米,可通行大型船只,这些运河都以宽100米的水陆和外海衔接。

环状都市外有宽广的平原,四周为深30米、宽180米、全长达1800千米的沟渠所环绕,内侧的运河则以每18千米纵横交错的方式围绕着,就好像是棋盘的格子一样整齐方正。人们就用此水种植谷物和蔬菜,并通过运河将产品搬运到消费区。

在水路和海相接之处有3座港口。港口的附近密集地住着许多居民,从世界各地前来的船只和商人络绎不绝地往返于3座巨大港口之间,港口一带因此而昼夜喧嚣不已。

平原被分割成9万个地区,每个地区设有一位指挥官。每位指挥官担负着调度一辆战车费用的1/6、马2匹、骑兵2名、轻战车1台、步兵和驾驶者各1名的义务。除此之外,还能调度12名战斗员和4名水兵。若将这些兵力加在一起,那么亚特兰蒂斯就能随时拥有120万兵员的强大战斗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拥有强大国力的亚特兰蒂斯,终于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侵略别国了。勇敢地抵抗亚特兰蒂斯进攻的是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战后,终于击退了亚特兰蒂斯军队,保障了国家独立和人民的自由。但未知的悲惨命运立即发生了。

因为当时爆发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军队仅仅在悲惨的一昼夜间就陷入地狱,而亚特兰蒂斯也陷没于海中,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这是发生于距今12000年前的事。

这就是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在《迪迈斯》和《格利迪亚斯》中所描绘的亚特兰蒂斯的全貌。他是将希腊贤人之一的梭罗从埃及祭司那里听来的故事,写到自己的书里并介绍给世人。

每当人们在大西洋或附近什么地方发现史前文明的遗迹时,各种媒体便会不约而同地声称这儿可能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神秘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大陆。
令人称奇的是,……柏拉图对亚特兰蒂斯的描述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往往不谋而合。

1968年以来,人们不断地在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码头、倒塌的城墙、门洞……今天的人们虽然还未考证出这些东西始于何年,但根据一些长在这些建筑上的红树根的化石,表明它们至少已有12000年的历史。这些海底建筑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石砌的街道宽阔平坦,路面由一些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石块排列成各种图案。

1974年,苏联“勇士”号科学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外侧的大西洋底,成功地拍摄了8张海底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烂的海草外,在海底山脉上还有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阶梯……这些照片足以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并且有人类居住过。
所有这一切似乎都表明,曾经有过一个古代大陆以及文明社会被埋葬在大洋底下。

柏拉图的代言人克里梯亚斯在描述了亚特兰蒂斯的古代母城之后,又告诉我们这个国家其余部分的情况。他说道,这一岛屿高高地屹立在海上,大部分岛屿是一块矩形平地,周围环绕着山脉。平地面积约相当于美国依阿华州的大小。原文上的不一致和多种解释使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亚特兰蒂斯王国并不是前面所说的古代母城。由于有10个这样的王国,我们可以估算,亚特兰蒂斯的大小大约是上述面积的10倍。
20世纪早期,人们对现已消失的亚特兰蒂斯的科学技术水平做了过分的断言,不过从柏拉图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假定亚特兰蒂斯确实存在过,那么它是个青铜时代高度文明的古国。亚特兰蒂斯一直繁荣昌盛到公元前9600年,那以后便在一昼夜间沉没了。

现代考古学告诉我们,12000年以前还不存在青铜时代的文明;也根本没有地质资料证明大西洋中有一块沉没了的巨大陆地。对亚特兰蒂斯的任何推测必须合理地解释这两项矛盾。古希腊人并没有因为这些看法而受影响,但许多人,包括亚里士多德,都怀疑亚特兰蒂斯的真实性。
在科学家发现更多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之前,在信息时代,对人类文明、对现阶段人类文明抱有更多希望与想象的人们,都会始终在心中保持这样一个疑问:亚特兰蒂斯曾经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巨石阵”到底有什么用处


在英国南部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有一群排列得相当整齐的巨大石块,这便是举世闻名的斯通亨治“巨石阵”。……
巨石阵的主体是一根根排成一圈的巨大石柱。每根石柱高约4米,宽约2米,厚约1米,重约25吨,其中两根最重的有50吨。在不少石柱的顶端,又横架起一些石梁,形成拱门状。

巨石阵的主体是由一根根巨大石柱排列成的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周围由一道深6米多、宽约21米的壕沟勾勒出轮廓。沟是在天然的石灰土里挖出来的,挖出的土方正好作为土岗的材料。紧靠土岗的内侧,56个等距离的坑构成又一个圆圈。由于考古学者奥布里于17世纪首先发现这里,所以这些坑被称为“奥布里坑”。坑用灰土填满,里面还夹杂着人类的骨灰。在这个范围内有两个巨型方石柱一般大小的圆形石阵,并列在一个小村旁边。这些巨石高约七八米,平均重量28吨左右,直立的石块上还架着巨石的横梁。砂岩圈的内部是5组砂岩三石塔,排列成马蹄形,也称之为拱门,其中最高的一块重达50吨。这个马蹄形位于整个巨石阵的中心线上,开口正好对着仲夏日出的方向。

据考古学家们分析,那平均重达二十五六吨的青色巨石、砂岩石是从30~200千米以外运来的。建造者们首先挖出一道圆形的深沟,并把挖出的碎石沿着沟筑成矮墙,然后在沟内侧挖了56个洞,但这些洞挖好之后又被莫名其妙地填平了。也就是说,最令人费解的奥布里坑就是这一时期所造。约公元前2000年开始的是巨石阵建筑的二期工程,这次最早修筑的是一条两边并行的通道。三期工程大约始于公元前1900年,建成了庞大的巨石圆阵。在其后的500年期间,巨形方石柱的位置被不断调整,二期工程的青石也重新排列,终于形成了欧洲最庞大的巨石结构。可惜的是,双重圆阵西面部分始终没有竣工。

据英国考古学家考证,巨型方石阵于公元前2750年开始建造,距今已将近5000年,其建造时间可能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还要早。据估算,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造巨石阵至少需3000万小时的人工,也就是说,至少需1万人连续工作1年。

在发掘中,始终没有发现用轮载工具或是牲畜的痕迹。建造者们是如何从数十千米甚至数百千米外把巨石运来的?曾有专家组织人用最原始的工具试图把1块重约25吨的巨石从几十千米外运来,但几经努力,都没有成功。从实际操作技巧看,有些巨型石块单靠滚木和绳索,恐怕得用上千人才能移动起来,所以有理由相信,建造者们绝对不是一个未开化的民族。

有人认为,巨石阵很可能是一个刑场。原因是最近从巨石阵挖掘出了一颗年代久远的人类头骨。现代分析技术认为,这是一具男性骨骸,曾有一把利剑将他的头颅齐刷刷地砍下。考古学家在这颗头颅的下颌下发现了一个细微的缺口,同时在第四颈椎上发现了明显的切痕。由于其墓穴孤独地埋在那里,人们有理由相信,他并非死于一场战争,而是被一柄利剑执行了死刑。在巨石阵及其周围还曾发现数具人类遗骸。1978年,一具完整的人类骨骼在围绕巨石阵周围的壕沟中被发现,这个男人是被像冰雹一样密集的燧石箭射死的。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巨石阵有天文观测的功用。早在18世纪,就有人发现巨石阵有以下特点:巨石阵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时日出的方位,巨石阵中现在标记为第93号和94号的两块石头的连线,正好指向冬至时日落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初,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进一步指出,如果站在巨石阵的中央观察,那么第93号石头正好指向立夏(5月6日)和立秋(8月8日)这两天日落的位置,第91号石头则正好指向立春(2月5日)和立冬(11月8日)这两天日出的位置。因此,洛基尔认为,早在建造巨石阵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把一年分为8个节令了,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洛基尔的研究引起了天文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他们联想,巨石阵大概是远古时代人们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它很可能就是一座非常非常古老的“天文台”。

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名叫纽汉的学者宣称,他找到了指向春分日和秋分日日出方位的标志,并指出91、92、93、94号石头构成了一个矩形,矩形的长边正好指向月出的最南端和月落的最北端。后来,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大量计算,用巨石阵来预报月食。巨石阵里还有56个围成圈的坑穴,坑内有许多人的头骨、骨灰、骨针和燧石等。霍金斯认为,古人就是用这些坑穴来预告月食的。

后来天文学家霍伊尔更认为巨石阵能预报日食。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石阵的建造者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造诣,将远比希腊人、哥白尼甚至牛顿还高。天文学家迈克·桑德斯则认为,石阵是在已经了解太阳系构造的基础上建造的。

对于把巨石阵称为天文台的说法,有人提出疑问:建造者们为什么不用既轻便又很容易从当地得到的木材和泥土来建造这座天文台,而非要到很远的威尔士山区去运来这些大石块呢?再说,上面提到的那些坑穴中的人类墓葬又和天文学有什么关系呢?正是这些疑问,使不少人坚持认为巨石阵实际上是一种神秘的宗教场所,它和天文台根本沾不上边。

现在,又有人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巨石阵既可能是用来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又是墓葬场所,同时也可能还是观测天象的天文场所。这就如同在中国已经发掘出的不少古墓那样,其中也都发现了古代的星图。

曾有一块巨石倒塌下来,现代学者们曾试图把它准确地放回原来的位置,但经努力,终难如愿。为此,有位学者指出,在地球上的位置若有几厘米的偏差,在外太空的计算上就可能达到若干光年。

奇怪的是,曾有学者用当前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检测出巨石竟能发出超声波!古人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怎么会知道超声波呢?难道是外星人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光顾了英格兰?

究竟是天文台,还是宗教活动场所,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还在争论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迈锡尼古城及其毁灭


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早期青铜时代是迈锡尼文明的萌芽时期,大约公元前17世纪,希腊人的一支——阿卡亚人在迈锡尼兴建了第一座城堡和王宫。据《荷马史诗》描述,兴盛时期的迈锡尼以金银制品名扬天下,被人们称为“富于黄金”的城市。

现存的迈锡尼城堡的平面形状大致呈三角形,位于查拉山和埃里阿斯山之间的山顶上,城墙高8米,厚达5米,用巨大的石块环山修建。有一座宏伟的大门开在西北面,门楣上立有三角形石刻,雕刻着两只虽无头但仍威武雄健的雄狮。这两只狮子左右对称的雕刻形式显然是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是欧洲最古老的雕塑艺术。迈锡尼城堡的正门也因而被称为“狮子门”。

迈锡尼城门上的一对石狮子从1876年起就再也不能保持安静了。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等人在城内发现的墓圈,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人们似乎又看到了3000多年前繁荣“多金”的迈锡尼城。古代希腊世界迈锡尼文明的重要遗址陆续被发现,如梯林斯、派罗斯、雅典等。人们目睹了迈锡尼文明时代王宫的残垣断壁,面对令人惊叹不已的王室宝藏,我们自然会发出疑问:如此辉煌的文明,是怎么毁灭的呢?

由于可靠的文字资料实在太少,线形文字泥版文书和《荷马史诗》所提供的信息又过于简单,所以,要回答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许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从考古学的角度去研究。最初,谢里曼夫妇在这里发现了5座坟墓,后来,第6座坟墓又被希腊考古学会派来监督他们的斯塔马太基发现。这6座长方形的竖穴墓大小、深度不同,深0.9~4.5米,长2.7~6.1米,以圆木、石板铺盖墓顶,但大部分已经坍塌。共有19人葬在这6座墓穴中,有男有女,还有两个小孩,同一墓中的尸骨彼此靠得很近,大多用黄金严密地覆盖着。妇女头上戴着金冠或金制额饰,身旁放着各种名贵材料做的别针以及装饰用的金匣,衣服上装饰着雕刻有蜜蜂、玫瑰、乌贼、螺纹等图案的金箔饰件;男人的脸上罩着金面具,胸部覆盖着金片,身边放着刀剑、金杯、银杯等;两个小孩也被用金片包裹起来。

考古学家的发现远不止这些,在谢里曼发掘圆形墓圈A的75年之后,即1951年,希腊考古学家帕巴底米特里博士发现了被称为圆形墓圈B的第二个墓区。这个墓区在狮子门以西仅百米之遥,发掘出来的珍宝完全可以与谢里曼的发现相媲美,而且时代与前者十分相近。

英国考古学家韦思等在大约与帕巴底米特里发现圆形墓圈B的同一时期,又发掘了9座史前公墓,地点是在独眼巨人墙以西、狮子门之外的地区。这些圆顶墓(因形似蜂房,又叫蜂房墓)约建于公元前1500~前1300年,均属于青铜时代中期。

公元前1400~前115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末期,是迈锡尼发展的鼎盛时期。从迈锡尼城遗留下来的城堡、宫殿、墓葬及金银饰品中都能看出这一王国当年的强盛,但是要找到其消亡的原因,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尽管能从考古发掘中得到一些启示,但要把不会开口说话的遗迹、遗址、遗物唤醒,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认为,迈锡尼世界的毁灭与一些南下部落的入侵有关,多利亚人更是祸首元凶。但也有人持与此相反的见解,他们指出,迈锡尼世界在西北方的入侵者来到之前已经衰落。迈锡尼文明的统治至公元前13世纪后期已开始动摇。据考古资料看,多利亚人在公元前13世纪期间,并未进入希腊世界,他们涉足此地是在迈锡尼文明的不少城市已经变成废墟的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多利亚人面对的是一个已经不可避免要毁灭的世界。因而,公元前13世纪末以来迈锡尼文明世界的各地王宫连遭毁灭之灾,与多利亚人无关。考古资料也提供不出当时多利亚人到来的物证,于是J.柴德威克在对古文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胆假设。他指出,多利亚人臣属于迈锡尼人的历史事实,可以从神话传说中有关赫拉克利斯服12年苦役的故事中反映出来,多利亚人作为被统治者早就遍布在迈锡尼世界各地。赫拉克利斯的子孙返回伯罗奔尼撒,却道出了多利亚人推翻迈锡尼人只不过是内部的阶级斗争的真情,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多利亚人入侵。以派罗斯为例,当时便存在很严重的经济问题,青铜不够用,青铜加工业已衰落,国家经济组织疲惫不堪,税收不齐,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有限的土地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之需,国家只能靠积蓄的产品度日,要么就从地方额外征收黄金。当时受到挑战的还有神权,村社不按祭司要求行事,有的人甚至敢不履行宗教义务。由于受到其他部门或其他国家的过分压力,中央的高度集中化受到了破坏。在这种形势下,派罗斯的王宫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这一切都可能是导致派罗斯毁灭的主要原因。

另有一些人认为天灾是祸根,天灾造成人口减少,食物短缺,大量小村庄被放弃,王宫经济发生危机。迈锡尼为了远征小亚细亚富裕的城市特洛伊,倾国出兵,围攻10年方才攻陷。迈锡尼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严重消耗,从此国势一蹶不振。
还有人提出,迈锡尼文明遗址中有几个地方是毁于不知什么原因引起的火灾中的。这样,活跃于东地中海的海上民族便吸引了这些猜测者的目光,他们认为是这些海上民族破坏了小亚细亚、巴勒斯坦、叙利亚、埃及等地的许多城市,促使赫梯帝国灭亡,埃及帝国衰弱,当然迈锡尼世界也受到了影响。

学者们经过一番深入的研究之后,不但没能解开迈锡尼文明的衰弱之谜,同时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迈锡尼没有金矿,黄金从何而来?固若金汤的迈锡尼城怎么会屡遭沦陷?还有,埃及人、腓尼基人都在其坟墓墙上刻下了文字,后来的希腊罗马人也树立了有文字的墓碑,迈锡尼人已普遍掌握了线形文字,并且用来记写货物清单,可是他们为什么不将死者的姓名和业绩刻在墓碑上呢?这到底如何解释呢?一切还有待后人的深入考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古城摩亨佐·达罗为何突然人烟绝迹


摩亨佐·达罗是人类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城市遗址,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在它重现于世人面前的时候,人们以为它只是一片无足轻重的坟地。但是,当人们清除了障碍物,还原其本来面目以后,惊讶得说不出话来。4000年前能有这样漂亮雄伟的城市吗?
摩亨佐·达罗顶部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城基、房基保存完好,其中的街道、水渠历历可见。城址呈长方形,占地7.77平方千米,估计居民约有3.5万人。城墙、公共建筑和部分路面、上下水道,都用煅烧的砖制成,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砖城,摩亨佐-达罗以此有别于同时代世界各地常见的土城、石城。仅此一点,便可窥到印度河流域古文明的发达程度。

摩亨佐·达罗文明大约维持了1000年。约在公元前3000年,俾路支的部落民族开始跨越沙漠,向东迁移,去寻找更为理想的家园,最后终于在富饶的印度河平原定居了下来,发展灌溉农业,养羊植棉,于是在公元前2500年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棉花远近闻名,远古的巴比伦人叫它“信杜”。到了公元前1500年,摩亨佐-达罗等城市突然人烟绝迹,连遗址也被忘却了。一个灿烂的文明竟然突然间中断了、消失了,实在令人大惑不解。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用铜和银制成的雕像、首饰及用具,有色彩鲜艳、绘着圆周图案的红色陶器,有浅浮雕、篆有动物形象和象形文字的金属、陶、石、象牙印章,有贝壳尺、石质砝码等度量衡工具。有载重很大的船,还有各种农具和棉花、胡麻、豌豆、椰枣、甜瓜、麦等作物的残留物。古城废墟下掩埋着许多人兽的骸骨,屋里、街头杂陈着男女老少的遗骨,有的一处竟有十多具。

遗骨上留有斧砍刀劈的痕迹,有的四肢蜷曲呈痛苦抽搐状。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此昌盛的文明背后掩藏着怎样的悲惨仇杀呢?这是否与摩亨佐-达罗古城文明的突然中断有关系呢?

出土的2000多枚印章上带有文字符号,不少铜器、陶器上也刻有象形铭文。如果能够破解这些文字,或许古城的秘密就可大白于天下。可惜至今也没有人能读懂这些文字,只能对古城的消失做出种种互相矛盾的揣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持“人祸”观点的人认为,由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和荒淫无度使得当地居民内部阶级矛盾激化,自相残杀。也可能是外族入侵,杀人毁城,使城市变成废墟。被掘出的那么多残肢畸骸,就被认为是毁灭的证据。然而,征服者为什么会舍弃如此漂亮的城市和富庶的印度河平原?还有摩亨佐·达罗周围广大地区的文明也随之消失,竟然长达几个世纪无人问津,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些疑问得不到解释,使人祸之说难以具有说服力。
于是,有人从自然灾害的方面来找原因,似乎更有说服力。他们认为,公元前1700年前后,地球有过一个地震活跃期,历史上许多城市都是在这个时期被毁灭了。印度河诸城被大地震毁灭后,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气候恶劣,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洪水频繁,蝗蚊成灾,瘟疫盛行,土地再也不能耕作,草场难以继续放牧,幸存者很难养活自己,再也没有力量重建家园,只好背井离乡,迁徙到远方,另觅家园。支持这一观点的论据似乎很多。摩亨佐·达罗古城的颓败破落,城基地面碎石累累,排水管道扭曲变形,都依稀可见猝不及防的灾变情景。

还有一部分人也持天灾说,但是与上述不同的是,他们认为摩亨佐·达罗毁于“球形闪电”。证据是遗址中有大量烧熔的石块,整个城市有焚烧的痕迹。据科学家说,“球形闪电”是这样形成的:由于宇宙射线和电磁场的作用,大气中会形成一种化学性能非常活跃的威力。这些微粒会越滚越大,最终形成一颗颗极其危险的“球形闪电”。这种“球形闪电”聚集到一起,超过一定数量,放溢出毒气,使古城中的居民中毒。如果这时候有一颗“球形闪电”积聚到极限了,就会引起爆炸。

更加可怕的是,爆炸产生连锁反应,会引发所有的 “球形闪电”的大爆炸,冲击波瞬间就会到达地面,产生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威力,摧毁一切建筑物和生物。并且,大爆炸过后,产生的有毒气体和化学辐射,将继续在所到之处肆虐,将所毁之处彻底变成不毛之地。这样就可以解释印度河平原上的城市同时毁灭的谜团了。而且,这一假说还能够从古时代的文学作品里得到验证。公元初流传于世的印度古史诗中写道:“一个令人目眩的天雷和无烟的大火,紧跟着惊天动地的爆炸。爆炸引起的高温使得水沸腾了,水中的鱼熟了。”

不过,“球形闪电”实在是太玄了,古今中外史书上还没有哪个城市是毁于“球形闪电”的记载。现代科学史上也没有这类记录。据说,“球形闪电”爆炸的几率微乎其微。1910年在纽约、1984年在苏联都出现过这种闪电,大地灼亮,部分电路遭到破坏,但未引发更大规模的破坏。若要毁灭摩亨佐·达罗,至少要有3000多颗“球形闪电”同时爆炸,而要摧毁印度河流域文明,那么,“球形闪电”的数量该数不胜数了。所以,“球形闪电”说也是存在很多疑点的。

怎么解释摩亨佐·达罗古城为何突然人烟绝迹的问题,还需要人们不懈的努力,也许这是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米诺斯迷宫何以保存得如此完整


相传远古希腊克利特岛上有个富裕强盛的米诺斯国,国王米诺斯是最高天神宙斯的儿子。王后被波塞冬施法与一头公牛怪私通,生下一个牛首人身的怪物。牛首怪不食人间烟火,只爱吃人,刀斧不入,横行宫廷,国王对它毫无办法,又怕丢丑,于是就命人建了座迷宫。这就是米诺斯迷宫。迷宫有无数通道和房间,牛首怪关进去以后出不来,而外人也难以进去。相传牛首怪每9年要吃7对童男童女,由臣服于米诺斯的雅典城邦国进贡。

这种情形直到雅典第三次进贡时才得以改变。雅典王子提修斯自愿充当牺牲品。王子来到米诺斯迷宫,米诺斯公主对他一见钟情,两人相爱了。公主送他一团线球和一柄魔剑,叫他将线头系在入口,边走边放线。王子在王宫深处找到了牛首怪,经过一场殊死搏斗,终于用魔剑刺死了它。然后顺原线走出王宫,携公主返回雅典,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和古希腊的神话。世上真的有米诺斯迷宫吗?直到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在经过了25年的考古工作以后,终于发掘出了23300平方米的米诺斯迷宫遗址。在清理出无数浮土后,古王宫墙基重现于世人眼前。
米诺斯迷宫建于什么年代,为什么能够保存得这样完整?

古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海。克里特文化是爱琴海文化的代表。早在公元前3640年,克里特岛居民就懂得使用青铜器。按历史分期,公元前3000~前2100年为早期米诺斯文化。克里特岛面积8336平方千米,是爱琴海最大的岛屿。中期米诺斯文化时以岛北克诺索斯城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全岛的奴隶制国家,并控制了爱琴海大部分岛屿和希腊南部沿海地区,是当时欧洲第一海上强国,因而有雅典进行活人牺牲祭祀之说。公元前1700年前后的一次大地震使岛上建筑大部分被毁坏。公元前1700年开始复建的米诺斯王宫更加雄伟壮丽。可是200年后,王宫忽然销声匿迹,米诺斯文化也突然中断。

人们苦苦思索:早期克里特人有能力复建被毁的建筑物,晚期反而弃之而去,当时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从遗址出土的2000块线形文字泥板,被鉴定为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遗物,1952年,英国学者破译其内容,确认那是希腊半岛迈锡尼人的希腊文字。这证明米诺斯的主人已经换成迈锡尼人,米诺斯王国已经不复存在了。既然迈锡尼人统治了克里特,为何不享用这宏丽的宫殿,却忍心把它毁了呢?

对此,美国人威斯、穆恩、韦伦3人在合撰的《世界史》中这样说:“约在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发生了一个突然而神秘的悲剧。米诺斯的伟大王宫被劫掠了,被焚毁了,克里特的其他城市也遭到了同样残酷的命运。”是叛乱吗?是地震吗?

有人说,公元前1450年克里特再次发生的地震毁了米诺斯的文明。但通过查证灾害地理档案,人们发现这一年并没有发生足以毁灭米诺斯的地震。倒是公元前1470年前后,发生过一次骇人听闻的火山灾害。

克利特岛北方130千米处有个78平方千米的桑托林岛,岛上有座海拔584米的桑托林活火山。公元前1470年前后,这里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伤亡十分惨重的一次火山大喷发。桑托林火山喷出625亿立方米的熔岩、碎石、灰尘,仅次于人类有史以来喷出物最多的坦博拉火山(1815年,印度尼西亚,喷出物1517亿立方米)。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岛屿,50米高的巨浪席卷地中海的岛屿和海岸,造成数以十万计的人口死亡,同时毁灭了克里特岛的一切。

持上述观点的学者认为,米诺斯迷宫除了顶盖外,地基、墙体、壁画保存得那样完整,只能用一霎时的天降之灾来解释了。若是人为破坏,必然有捣掘、剥离的痕迹。火山之灾毁灭克里特文明,可能更为接近实际。
米诺斯迷宫留给人们太多的谜,也许再过100年也找不到真正的答案,也许根本就找不到什么真实的答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克里特岛山的迷宫是寝陵吗


在中国古代,认真思考生死问题的人们把人的身体称为“逆旅”,意思是身体只是灵魂在尘世间暂时歇脚的一个寓所。生和死、住所和寝陵,真的是没有什么分别吗?

4000年前,地中海克里特岛山上居住的是米诺斯人,他们专门从事航海贸易,创造了比希腊还早的物质文明,而且成为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心。

世人早已不记得米诺斯曾有的文明及成就了。3000多年来,世人对米诺斯文明的了解,除了那个广为流传、有关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及其半人半牛、藏身黑暗地下迷宫的贪婪怪物米诺陶洛斯的神话以外,几乎是一无所知了。然而,英国考古学家艾文斯爵士在20世纪初叶,把米诺斯首都诺瑟斯的遗址发掘了出来。这次发掘的工程相当浩大,耸人听闻。诺瑟斯城自身就很大,加上所属港口,一共有近10万居民。这座庞大建筑物是艾文斯最轰动一时的发现,他同大多数考古学家一样认为那座建筑物是王宫,属多层建筑结构,其中有好几层筑在地下。其建造之奇、藏品之丰,为世人所惊叹。王宫中有以海洋生物、雄壮公牛、舞蹈女郎和杂技演员为题材的色彩鲜明的壁画。另外,还有许多石地窖;有斧头的残片、铜斧乐器;以及一个以小片釉陶和象牙包金加镶水晶造的近1米见方的棋盘。细加琢磨的雪花石膏在看似国王的宝座上、在接待室的铺路石板上、在那些显出典型米诺斯建筑风格的上粗下细的柱子上、在门道附近闪闪发光。

那么,这座富丽堂皇、结构复杂的巨大建筑真的是一座王宫吗?虽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般都同意这种说法,但德国学者沃德利克则不赞同,而且其说法好像有所依据。在1972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沃德利克说:“诺瑟斯这座宏伟建筑,绝对不是国王生时居所,而是贵族的坟墓或王陵。”依据沃德利克的说法,被大多数考古学家所认为的是用作储藏油、食物或酒的大陶瓮,其实是用来盛放尸体的。尸体被放在里面后,加入蜜糖浸泡以达到防腐的目的;石地窖则被用来永久安放尸体;壁画代表的是灵魂转入来生,并且把死者在幽冥世界所需物品画出来。沃德利克还认为那些精密复杂的管道,不是为活人设置的,而是为了防腐措施的需要。

为了支持自己的说法,沃德利克提出几项很有意思的事实,比如,诺瑟斯这座建筑物的位置,绝对不是建筑王宫的绝佳位置,因为它所处的地方过于开敞,四面受敌,如若有人从陆上进攻即无从防卫。同时,当地没有泉水,必须用水管引水,水量很难供应那么多居民。“王宫”及附近范围内也无一望即知是马厩和厨房之类的房屋,这里的居民难道不需要交通工具和食物?至于那些被认为是御用寝室的房间,更都是些无窗、潮湿的地下房舍,在气候和暖、风和日丽的地中海地区,绝不可能选择这样的地方来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29:23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秘的奥尔梅克石像


奥尔梅克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是在阿斯特克帝国崛起之前的1500年,这个古老的文明就已经消失了。
传说中的奥尔梅克人的家乡,正是科泽科克斯河注入墨西哥湾的地方。“科泽科克斯”这个地名的意思就是“蛇神出没的地方”。相传远古时代,奎札科特尔和他的门徒就是在这个地方登陆墨西哥的——他们搭乘船身光亮有如蛇皮一般的船舶,从地球的另一端渡海而来。也就是在这里,奎札科特尔登上一艘蛇筏子扬帆而去,从此离开了中美洲。

就在科泽科克斯西边,从圣地亚哥·图斯特拉镇出发,向西南方向行驶25千米,穿过葱翠的原野,便是崔斯萨波特古城;科泽科克斯的南边和东边则是圣罗伦佐城和拉文达城,在这些地方,无数的典型奥尔梅克人雕刻品相继出土。有些雕刻的是庞大的头颅,重达30吨,其他的是巨型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两个相貌完全不同的种族(都不是美洲印第安人)相会的情景。制作这些杰出艺术品的工匠,肯定是属于一个精致的、高度组织化的、繁荣富裕的、科技上相当发达的文明。令研究者们困惑的是,除了艺术品之外,这个文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让后人探寻它们的根源和性质,它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样子的代表意义。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奥尔梅克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带着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的、高度文明的文化,突然出现在了中美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考古学家挖掘出的巨大人头像中,最大的一尊是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不久雕制完成的,也就是公元前100年左右制作的,它重达30多吨,大约高1.8米,圆周5.4米。它们呈现的大多是非洲男子的头部——戴着紧密的头盔,绑着长长的颚带,耳朵穿洞,鼻孔宽阔,鼻梁两旁显露出一道道很深的沟纹,嘴唇肥厚下垂,下巴紧贴着地面,有的两只大眼睛冷冷地睁着,宛如两颗杏仁,有的则是安详地闭着双眼。在那顶古怪的头盔底下,两道浓密的眉毛高高翘起,显出一脸怒气。看上去总会感觉有一种阴郁、深沉的凝重气息。奥尔梅克人留下5座非同一般的庞大雕像,描绘的是面貌具有明显黑人特征的男子。当然,2000年前的美洲并没有非洲黑人,直到白种人征服了美洲之后,黑人才被抓来当奴隶。然而,考古学家发现的人类化石却显示,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移居美洲的许多种族中,就有非洲黑人。这一尊尊人头像,都是用整块的巨大玄武岩雕成,竖立在粗糙的石板叠成的基座上。尽管体积十分庞大,雕工却十分细致老练,五官的比例均匀完美。

在清除了周围的泥土之后,它立刻呈现出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严肃气概。和一般的非洲土著的雕刻品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是写实的雕刻方法。五官的线条简洁而且有力度,表现出黑人身上所独有的面貌特征。……

显然,奥尔梅克人曾经建立了相当辉煌灿烂的雕刻文明,进行过大规模的工程计划。他们的高超技艺,有能力雕琢和处理巨大的石块(他们遗留下的人头像,有些用一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重达20吨以上)。不可思议的是,尽管研究者一再地努力挖掘,却始终没有在墨西哥找到任何的证据和迹象可以证明奥尔梅克文化曾经有过发展阶段。

那么,这些巨型的人头像雕刻品,代表什么意思呢?有人推测是奥尔梅克人自己的自画像,有人认为那不是他们制作的,而是出于另一个更加古老的、已经被遗忘的民族之手。

正统学界一贯主张1492年之前,美洲一直处于孤立的状况之中,跟西方世界没有接触。思想比较前卫的学者,拒绝接受这种教条式的观念。他们认为,奥尔梅克雕像所描绘的那些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的人物,可能就是古代活跃于地中海的腓尼基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他们就已经驾驶船舶,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横越大西洋,抵达美洲。提出这个观点的考古学家进一步指出,奥尔梅克雕像所描绘的那些黑人,具体地讲,是腓尼基人的奴隶,他们是在非洲西海岸捕捉到这些黑人,然后千里迢迢地将他们带到了美洲。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纵横四海的腓尼基人,在古代的世界许多地区留下了他们独有的手工艺品,却没有在发现奥尔梅克人聚居地留下属于他们的任何东西。事实上,就艺术风格来讲,这些强劲有力的作品似乎并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类型。不论是在美洲还是在全世界,这些艺术品都没有先例。

奥尔梅克文化究竟从何形成,又是如何衰亡?这是个连历史学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刻在石头上的日历以及历史,就更加难以解释了。总之,奥尔梅克文化隐含着诸多未知数,对它的了解和研究才刚刚开始,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不知还要经历多少年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够找到它的谜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秘的玛雅文明


1839年,一位名叫约翰·洛德·史蒂芬斯的美国律师和英国画家弗雷德里克·卡塞伍德踏上了一块破败不堪的土地——洪都拉斯的科潘。
这两位资深的旅行家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带领下,用大刀在潮湿的热带丛林中清出一条道路,来到一座和金字塔的形状非常相近的建筑面前。当时,这座建筑隐藏在树丛中。他们在一片灌木丛中找到一根独立式的四方形的石头立柱,这个高4米、宽1米的纪念碑通常被称作石碑。碑面上是浮雕,镌刻得密密麻麻。碑的正面刻的是一个衣着奇异、表情凶狠的人物造型,其他三面则刻满了文字,是一种绘画式的象形文字。史蒂芬斯认为这些雕刻所表现出的技巧娴熟,与古埃及人镌刻在纪念碑上的铭文所用的高超技艺不相上下,但对这些符号的含意和这个面目狰狞的形象的身份却不了解。接着,他们继续探索热带丛林中的其他地带,先后分两次对这些掩藏在丛林中的城市废墟进行考察,其中一些被严严实实地掩盖在丛林中,以至于当地人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他们发现了40多座这样的城市废墟。当他们返回家中后,对其发现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公布于世,顿时激起了公众极大的兴趣,人们纷纷前往美洲探险。玛雅文明终于在沉睡了千年之后,重新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玛雅人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大约1万年前,即刚刚结束上一个冰河时代时,第一批人迁移到这片土地上,也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他们从北方迁移到这里,构成了后来的玛雅领地,现在的整个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和伯利兹全境以及洪都拉斯、墨西哥和萨尔瓦多的部分地区在那时都属于这片土地。

前古典时期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开始,那时,大量的村落开始形成,玛雅文明开始生根发芽。在公元七八世纪的时候,玛雅文明发展到了巅峰时期。现在我们发现的玛雅人的金字塔毫不逊色于埃及人的金字塔,例如危地马拉的蒂卡尔城内有座金字塔塔身高达70米;墨西哥有令人困惑不解的巨石人像方阵;特奥蒂瓦坎的金字塔堪称奇绝,其雄伟和精美令无数人啧啧称奇……
然而,让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琢磨不透的是,如此神秘而灿烂的文明,却在公元8世纪的中后期突然消失了,留给人们的只有一座座宏伟建筑的废墟、神秘的艺术作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无尽的思考。

为此,科学家们又进行了大量艰苦的探索,也由此产生了种种推测。科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野蛮的古代战争。考古学家们破译了大量文字,这些文字刻绘在石碑上、陶罐上以及城墙上。从这些被破译了文字的一座座墓碑上,翻译者们看到了一些关于玛雅人的描述,有战争策略、血腥的战场以及用被俘的敌人来进行祭祀……我们所看到的玛雅的统治者,都是些好战的武士,而不是以前人类所提出的,玛雅人是一群非常爱好和平而且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因为大部分文字记载的都是他们的战争以及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

然而,考古学家们又发现了更多的证据,这些证据向我们展现的是玛雅人的穷兵黩武。例如,在蒂卡尔曾发现一些类似护城河和胸墙的长而且狭窄的壕沟和土埂。这种曾用于防御的城墙也在拜肯发现过。人们在卡拉科尔的建筑物上发现有烧焦的痕迹,还发现一个未被埋葬的儿童躺在一个金字塔的地板上。在博南帕克曾发现过许多栩栩如生的类似宗教仪式的壁画,而现在我们再看它们,则仿佛是那些真实的战争场面的再现。

考古学家们对玛雅人的穷兵黩武的新形象有了大概的了解后,就找到了新的原因来解释玛雅文明的消亡。有人认为玛雅文明在各个城邦之间的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被摧毁了,从他们在伯利兹的一个地方发现的武器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危地马拉北部的一次发掘中发现了成堆的人头,从这些被砍下的头颅中,考古学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估计玛雅人在公元820年前后数量就锐减到其以前的5%。

还有人从环境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大自然淘汰了玛雅文明。古气候学家在1995年研究尤卡坦半岛中部的奇彻坎努博湖时,发现有大量的沉积物沉淀在湖底。在这些沉积物中,硫酸的含量在公元800~1000年的沉积物中很高。只有在湖水很少的情况下,硫酸才会沉到湖底,而且通常是在干旱时期。据此,考古学家认为,灭亡可能是因为有严重的干旱发生在这一时期,玛雅文明消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干旱的情况下,庄稼歉收、饿殍遍野、疾病盛行。

还有人认为玛雅人不断地毁林造田,以得到更多的耕地,但到最后他们将自己的土地都用尽了。还有人则认为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是造成玛雅文明消亡的原因。也有人认为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黄热病造成了玛雅文明的消亡。更有甚者把玛雅人同外星智慧生物联系起来,他们的依据就是玛雅文明中令科学家难以解释的“发达科技”,如系统的数学理论、精确的天文计算等。这更给匪夷所思的玛雅文明的消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但是,所有这些理论都缺乏证据支持,虽然我们也很难驳倒这些理论。试想一下,玛雅文明遇到前所未有的自然环境的灾难,必定有某些痕迹留在地质层中,但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任何蛛丝马迹遗留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12: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尼尼微城的雕塑探秘


尼尼微城建于公元前8世纪末,位于中东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今天的摩苏尔地区,这里被考古学家们视为文物的富矿带,主要部分是库羊吉克土丘,公元前612年被新巴比伦王国毁灭,它曾是亚述帝国的首都,在当时影响极大且极其兴盛,尤其是在辛赫那里布和亚述巴尼拔王统治时期(公元前7世纪),尼尼微城的宫殿和壁画等巨型浮雕记载了人类神秘而辉煌的过去。它还是《圣经》中所说的先知约拿布道的城市,为人们所传诵多年。

传说公元前883~前627年,在国王辛赫那里布和国王亚述巴尼拔王在位期间,尼尼微开始形成一座真正的城市,并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亚述巴尼拔王当政时,尼尼微成为亚述帝国的首都,从此开始了自己的鼎盛时期。辛赫那里布对战争不感兴趣。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尼尼微的建设方面。他兴建了一座每边长近200米的盖世无双王宫。这座王宫包括两座亚述风格的大殿、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一个植物园和一座凉亭。王宫里的浮雕长达3000米。辛赫那里布还在他的盖世无双王宫的西北,为他的后妃们盖了一座后宫,为皇太子盖了一座东宫。他还拓宽了尼尼微的马路,增加了城市公园,修建了供水网,并且从郊外60千米处的山上引水入城,以保证尼尼微城里的供水。辛赫那里布王的继承者阿萨尔哈东王在位时,仍继续扩建尼尼微,从而使它成为一座像《圣经·约拿书》中所描绘的有12万多居民的大都城。阿萨尔哈东的继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亚述巴尼拔王。他除了大量收藏亚述人的图书——泥板文书外,还兴建了巨大豪华的亚述巴尼拔王宫。

公元前7世纪中叶,亚述帝国渐渐衰落。公元前626年,居住在新巴比伦的迦勒底人和东边的米底人联合起来进攻亚述。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军攻进了尼尼微。尼尼微在被洗劫一空后,又被放了一把大火,一代名城尼尼微和庞大的亚述帝国一起,就这样从地面上消失了,同时消失的还有那些巨型浮雕。

几千年过去,人们除了从史书上知道曾经有过尼尼微城和其巨型浮雕之外,其他的东西就一无所知了。而美索不达米亚,这个两河流域间的土地,众所周知的古代文明之乡,以一种特别的诱惑力,使19世纪的欧美人分外疯狂,尤其是尼尼微城这座非凡的城市和它的巨型浮雕。

尼尼微城的发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进入这个地方探索的人是一位意大利人,他于1616年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带着许多巴比伦遗迹中的纪念品返回了欧洲,其中包括刻有楔形文字的陶碑。1802年,对古代史和古遗迹充满兴趣的英国外交官利奇也在这里收集了大量的楔形文陶碑,但是他还梦想寻找到消失了的尼尼微城,可惜在库羊吉克的土丘顶发现了一个破碎的陶器和一些刻有楔形文字的陶砖后就因霍乱死了。后来,英国考古学者亨利·罗林逊在波斯小镇比里斯屯发现了一面百余米高的巨大悬崖石刻,上有大量的人物像,用3种楔形文语言描述了古波斯国王达林斯准备惩罚造反诸侯的故事,约1200行。与此同时,一个叫波塔的法国人带领了一些人发掘了库羊吉克土丘,但一无所获。随后,在往北几千米外的一个叫喀霍沙巴德的地方,他们找到大量的刻文砖,看见了刻有巨大的人和怪兽的墙壁,有的是公牛像,有的是大胡子人像,还有的是带翅膀的狮身人面像。

不久,英国人勒亚德按照《圣经·约拿书》中对尼尼微城址的描述,在这里找到了两个亚述宫殿遗址,发掘出了象牙雕刻,还有楔形文字碑和记载战斗场面的雕塑画板。1847年,勒亚德开始发掘库羊吉克,经过6年的发掘,发现大量的文物,找到了辛赫那里布的王宫和亚述巴尼拔王的部分藏书室。证明这里就是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王宫拥有71间房间,至少还有27个入口,每一个都由巨大的牛、狮或者狮身人面石雕卫士守卫,最令人难忘的要算是那些记载着亚述历史和神话的石雕壁画。勒亚德估计,如果把画一幅接一幅地排列起来,几乎有3千米长。而在亚述巴尼拔王的藏书室里,堆满了刻有亚述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板。最大的一块楔形文字泥板长达3米,宽2米多;最小的一块还不到1寸长,只刻着一两行文字。这些泥板就是2500年前亚述人的图书,包揽了古亚述历史、法律、宗教以及文学、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当时历史的最宝贵的文献资料。

过了几年,一位伊拉克考古学家拉萨姆,再次来到这里。他在1852~1854年期间,又在库羊吉克土丘下发现了亚述巴尼拔王的王宫,找到了许多新的楔形文字泥板和浮雕。他在亚述巴尼拔王王宫废墟的墙上,发现了著名的浮雕“皇家狩猎图”。在新发现的泥板文书上,刻有许多亚述和古巴比伦的神话,其中就有著名的神话史诗《吉尔伽美什》,诗中描述了关于古巴比伦时期,上帝派大雨和洪水来惩罚邪恶有罪的人类时的情景。在那次大灾中,一个名叫尤特纳·比利姆的人造了一只木船,载上家人和许多动物,在洪水中幸存了下来。这个描述跟《圣经》中挪亚方舟的故事,几乎完全一样,而且,用的是第一人称,表明这是一位亲眼目睹洪水的幸存者的记叙。还有一块描绘当时亚述的奴隶劳动情景的浮雕,这些奴隶多半是亚述人俘获的战俘,他们带着手链脚镣,有的被铁索相互系在一起,旁边有手执武器的亚述士兵在监督。这些浮雕现在都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经过几代探险者、考古学家和学者们的努力,尼尼微城消失了的辉煌又再次被展现在了当今世人眼前,所有的遗迹都远去了,只留下空旷的尼尼微城在岁月的风雨中感受历史的沉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