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8-3-5 18:18 |
---|
签到天数: 136 天 [LV.7]辟谷中学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1-9-5 11: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开见佛 于 2011-9-5 16:53 编辑
7 V' t, R- d' T3 @% L' Y! y5 o. ~$ A% q3 F% M
回复 花开见佛 的帖子! E+ W- i; }% A: H1 ^) U
( t: g6 b+ J3 @九月五日4 M2 j! V: X* \
0 G4 E! P% D" [5 s
痴人说梦
2 b9 g) v" J: n5 M2 A2 Z
5 K& \$ t8 ]2 ^. E: Z" }# m 这几天夜里的梦非常闹.就说前几天的那个吧,梦里高音大喇叭一首接一首在那大唱特唱红色经典歌曲,整整一个晚上(梦醒谛听窗外却了无声息)接下来的一个晚上又看了一晚的戏:一个象窦娥模样的白衣女子挥舞着白绸练伴着漫天盘旋而下的白花且唱且行,眉眼清楚极了.然后前晚又梦到来在一个盛大的婚宴上,"看到"新郎因为娶的不是自己喜欢的新嫁娘而偷偷落泪,新娘也心知肚明在旁黯然神伤...周围人来人往音浪喧哗.我坐在一隅,自觉和那一切并无甚关系却不知为何也垂下泪来.有人惊诧我如此的反应,拍我肩问其故,我闭眼不抬头心里却"知道"那人是我的同事.她带我来到一个所在:周围全是身著兰色唐装的服务生,他们象是我熟知的一些人.他们本是为"服务"别人而来,却不知为何竟躲在那儿大吃大喝肆意享用着宾客们的东西....场景切换,我手中多了个包.打开看,里面竟满满的装满了A4纸那么大的钞票且单张的面值竟在二千元以上.有个声音在旁窃喜地说,这些钱每人平摊下来,至少也得一千万以上.我听了心里想,早知自家富裕如此,吃不尽也喝不尽,又何必要去贪吃偷拿人家酒宴上的那点东西呢.
) D! X3 p# r+ ~" `/ ^+ S
3 C3 t4 ~( I0 {, h7 n* U. v 所以要提及这几个梦是因为梦中的我感觉是我又非我---在我之外同时仿佛还有个会"看"会"听"的我---就象是在写一部小说,我一会是小说中的人物,一会又是独立于小说之外的那个作者.而且梦醒之后,无一例外的最大感觉就是"梦"太吵了,前所未有的嘈杂喧闹.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吧.没有这些"闹",我是不可能知道心在"觉照",在逐渐静下来了啊.
5 Q) W2 W( e; ] o: s* w/ N: g6 A3 [1 T3 X- ~
其实学修了这么多年,观照这个词对我并不陌生,虽然说的人不同,用语也不一样.但很奇妙,我仿佛直到此刻才终于明了这个词到底暗指何意,以及如何在生活和修行中去具体地运用.6 a0 ?0 Q# m; v3 k ?
" h2 B! v9 ~9 W' T! A j: d
记得上学时唯物辩证法的任课老师曾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傻子衣食无法自理.做娘的怕他饿死,每天临出门都会在他的脖子上套上十张烙好的大饼.饿了呢,傻子就咬饼吃.有一天,傻子吃完第十张大饼忽然大悟:早知吃第十张饼就饱了,还不如直接就吃第十张呢!
# j0 V. J. b, }; A' W' y! H 有时候,我们还比不上故事中的傻子.他至少还能从第一张饼老老实实的啃起,虽然会错了意,但到底也能吃到饱.而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呢,上来就啃"第十张",能否消化姑且不论,半饥半饱不上不下则是无可避免的事实.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老实是多么的可贵!做人也好,修道也罢,一定要脚踏实地,真修实干.而且,每前进一步都要对过往的一切人和事,好人善事,恶人恶事,充满真诚的感恩,是它们真正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大圆满
) Y& }$ B8 u) g! M6 {% b# \* j1 d3 c& O" o0 V: @) M
这二天打坐时间长短不定.完全是根据心里明白还是糊涂来顺势而行.如果腿坐得很舒服头脑却已陷入似睡非睡的昏沉状态,那么即使刚坐了一小时我也会立即下座经行.反之,如果腿有点酸了腰有点乏了,但心里却依然清楚得很,念头没有打失,那么便会继续忍耐一下锻炼一下坐功.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这一段的目标是训练"觉照",而非前一段那样的提高坐的时间.不同的境界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标准故自然要采用不同的对治方法.法无定法即是如此吧.比如昨天断食了20个小时,但一上座却立即陷入昏沉,所以全天每一座的时间我便维持在了一小时左右.今天中午呢因为坐得很清楚便坐了二个多小时.其实修行就该是这样,随遇而安,乐得自在.如果加进了刻意,便执著之外又多了层执著.当然这话只能针对我自己目前的状态而言.如果是还对修行理论不甚清楚,方法不甚明了的初学,那么"择善固执"还是很有必要的.所谓择善固执就是在二元对立中选择世法相反的那一面刻意为之.比如针对众生的为恶不绝,修行人要断恶修善,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而当修行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提倡的"善恶莫思量"就要成为修行的准则了.此即是从二元对立善恶分别执著中跳出来,归入不二.能入不二之境才是真正把握到了佛法的精髓,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心清净心大慈悲心.不入不二,一切的有所作为不过都是相似佛法而已,并不能真正解决生死的问题轮回的苦恼.7 w5 { u# |* G0 p n
* s0 _" `1 k' Y5 `0 a
% C; R" ^" f) g5 w+ w.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