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9-5-21 16:38 |
---|
签到天数: 190 天 [LV.7]辟谷中学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4 10:46: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2016年1月12号,这几天又开始纠结睡着睡不着的问题,感冒还是没有好,没有吃药,坚信自己的身体有无限调节自己的潜能,嗓子鼻子大爱。晚上有朋友过生日,由于感冒,实在是坐卧难安,眼睛困的睁不开。后来不去管这些,安住在那里,安住在当下,也好了,我将继续关注我的感冒,加强心理建设,感受身体疗愈的力量,下面将《金刚经》:让无数众生心灵重获自由的修心智慧分享给大家,共同学习!
. ^- d5 m0 u% q) R1 B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意思就是以金刚般的智慧到达彼岸。 “金刚”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金属,能断万物,所向披靡。般若是梵语音译,意为大智慧; “波罗蜜”也是梵语音译,就是摆脱烦恼,到达彼岸。因此,《金刚经》经名的含义就是以金刚般无坚不摧的大智慧斩断人生的种种烦恼,到达清净的彼岸。" h/ \5 {) z2 R% O' q. A
+ F" Z* Z$ l/ o, I, Z
众所周知,《金刚经》一卷是《般若经》六百卷的精华所在。其思想深刻而文字简洁优美,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极大。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
2 i3 a! U- T \' H2 l x# T* y3 U8 |* u( `
如何得清静% i0 o8 b- C* C
' w2 V/ @6 P1 `/ F- O/ Q《金刚经》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大问题: “云何应往,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如何才能降服心中乱七八糟的想法?如何才能使得自己身心清静?这其实是所有的科学想要解决的人类的终极问题,是需要每一个人都好好想一想的。
9 J) ?8 ?6 I( @% J5 K; [/ j
6 j$ m4 K0 k3 r" S2 o7 a3 h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感到烦恼,自卑,痛苦。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因此,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永无出头之日。. M) [( a3 K9 e6 K% B) H" W9 S
% I" s+ c+ D- L" F: h+ [8 ]! V" _
在现实生活中,人是不可能达到完全没有欲望的,因此怎样驾驭自己的欲望,是一种大智慧,是提高自身生存质量的大智慧。
4 J D1 H! u! g" n. }8 k: S @$ Y0 h& p0 _3 {2 F) a1 f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要实现自己的心灵宁静,还需要靠自己的力量。其实佛学是人学,是心学,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哲学。人生在世,有许多疑问和困惑,会给人带来许多痛苦和烦恼,如何活得更快乐、更充实、更安心,在人自身能力感到无所企及的时候,往往会想要借助于神的启迪和保佑。但是佛教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佛,不需要求神拜佛,要求就求你自己——就是通过参悟,启发智慧,感悟生命,不断寻找更高层次的生存智慧和力量,开发、实现自己心中的潜能。这其实和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 n; Y- g/ c8 k& [/ u
3 K) f1 S2 D# w4 x! I! ?) x1 N% A; w
没有什么可以天长地久& X3 F1 [' o+ t# d- y3 e
$ x6 G3 K& b8 S/ s" z% b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0 k# |8 c _ S8 |5 y8 w+ {' u9 u
$ F% I. i2 G7 n+ G R5 K% C佛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如朝露、如镜花、如水月、如闪电、如水泡般虚无缥缈,瞬息即逝。平时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的形象,实际上都不是它们真正的形象,事物的真正形象是“无相”。也就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都是不断的生灭变化的。因此,对于世界上的一切都应该坦然面对,都不应该执着,这就是所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否则就是“着相”,即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具体的讲,就是个人过多的考虑自己,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得到文凭、知识,想得到亲情、友情、爱情,想得到财富、金钱、美人,想得到名誉、地位,想得到家庭、事业,想得到健康、长寿……。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世间的一切有什么是永远的呢?云卷云舒,花开花谢,世事变幻如白云苍狗,文凭会贬值,知识会落后,爱情会枯萎,友情会破裂,财富会流失,美人会迟暮,名誉会消失,地位会跌落,家庭会崩溃,健康会恶化……没有什么可以是天长地久的。0 O+ m6 d" _' O1 p' m( y) I" H
* {0 B5 s& u' J, Y; r
无私奉献
1 m8 R" x% w5 h
& K& o8 X0 c! r. b4 _% W' r/ ?7 u“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x+ c, B1 k% N2 `
$ Y" `) j9 f" i+ x4 B, a% Y# B提到布施,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好布施的。其实一句温暖的问候,一片诚挚的爱心,一个美丽的微笑,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勿以善小而不为,当布施成为习惯,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 d# L7 r6 m% m# v, R+ Y7 K3 I; U- [
' m2 J6 H6 p- @5 D/ T6 D* p
世界上懂得布施{奉献)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这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悉心的问候,一句善意的劝告,一点力所及的帮助,都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帮助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S3 `0 N- t8 ?% t# x/ L q: ^3 \: ^9 c* b) ^# r8 E1 w
而真心给予无私奉献是不容易的,有人给予是为了沽名吊誉,或是谋取钱财……。正如《聊斋志异》开宗明义第一篇《考城隍》上说的,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真正的给予是不求回报的,这才是真正的布施,真正的奉献。$ K; n& }6 Z, _* ?* ?
# c9 |- v! L* H1 E我觉得给予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奉献者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9 Y9 r6 s0 y' L4 [2 a) P+ n2 D: n# j& e; `3 I9 d
4 \- g$ @, j6 g" D: d; }
心无所往
+ ]" X7 t9 }) |$ l5 `/ f1 ^9 m6 j5 t( I, X* M/ V# f' _5 A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E; b: @/ b5 [: j0 K: R/ ~3 m5 d
传说禅宗六祖慧能一闻此言,当下即便开悟。 《金刚经》的“无住”精神,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使其保持澄明心性。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理想、国家、社会,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股票、服饰、美食、足球、明星等等。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但是,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面对汹涌澎湃的物欲大潮,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金刚般若大智慧斩断物欲,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圆的光明澄澈之境。
: t' C2 s9 ^2 Y4 b2 q2 |
+ L- D$ D. j# m- ?5 M |# G/ T; g: n人除了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精神上去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现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庸人自扰”的本性:对于悠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更要命的是,人的这种“能力”不需要有事实依据,但凭想象就可以了。假使心起了烦恼,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财富,生活也是空虚的。如果心中颠倒梦想,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美味佳肴就是毒药。古人说:心安事无问,心定菜根香。假使心安定了,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茅草小屋,心中也很安定、 自在,远胜山珍海味高床大屋。: v- D, w2 G- t) b" u
! L1 h& n/ ^$ q! \' q境由心生 自由自在
+ n2 f8 h4 ?/ w" S+ S, H$ w7 y9 g/ F# s0 _0 h9 b- u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了贪、嗔、痴、疑、慢,这个世界就会是战争、偷盗、强暴、抢劫、欺骗、淫乱;相反,如果我们心中充满了智慧、慈悲,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变成安定、和谐、友善的人间天堂。万法唯心,境由心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 T, y" [) B9 b7 L* z: W3 Z
( y$ ~9 H* g; h! e" V p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 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饱受心理疾病之苦,如恐怖、焦虑、抑郁、无助、甚至精神分裂、人格变异等。但是现在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才刚刚起步,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这些困境还要靠自己去积极的化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许可以从《金刚经》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金刚经》中的人生智慧为现代人解脱烦恼、增进幸福、提升生命意义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具有一般心理学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