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15 13: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影 于 2009-11-15 20:35 编辑 J7 ]! ^' ]% C, A
# A6 R! P4 c! n3 P& ?(九)2009年11月15日7 e% r) T" ]# ?' i
, H; H P$ k! B1 L; @) f辟谷的第22天,没吃东西,喝了些水——热的。
$ S1 H7 f. k: q: {6 f, K6 @+ a3 E2 {9 z5 ^3 n+ A
今天我转一篇文字,就是陈撄宁谈静功疗养的文章中的某一段,介绍了“庄子心斋法”,对《庄子》中的一段话做了精辟的阐释。当时我就是在书店里读到这一段,顿然大悟,拍案叫绝,才一下子都明白了怎么回事。真是精彩之至!以前我也读过《庄子》,但从没在意这段话,或许也不能理解这段话。是陈撄宁的这一段释文,为我豁然打开了一扇大门,引领我进入了另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从此我得以步步深入地探入至道家最深奥、最核心、也最隐秘的领域——内丹修炼之境界,按陈撄宁的仙学理论,也就是仙界。这篇释文如下。, @8 G+ x. g8 G3 y/ g- E1 v% \: z
; u* r: l1 t6 u( b
标题:庄子心斋法(《庄子•人间世》)。
) }2 K. l7 Z$ B5 ^) X6 _4 \* W3 m* ~& e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k& u& n/ M. B
9 o G3 }# K/ H" j6 n+ ~% Y4 L$ `浅释: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工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工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就算是心斋。
! \2 H4 v5 [+ t6 h8 ^) c
8 E6 u) [. x* Z* G4 x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所问心斋工夫的做法。这种工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不妨在整个工夫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地加以说明:% [9 t, Y. P d
: l5 T1 x& d, Q' W1 O4 w; o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工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工夫很难做得好。
- b& |9 m q% u f2 o' x9 _; {7 T" u$ N1 _: C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工夫,用“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上都找不到明确的回答。今日特为指出,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a8 L F }& L ^# ]1 K
7 I0 }* D! R, p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工夫做得时间长久,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起,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为有点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W9 \9 W0 q4 a
! a* ]5 y3 o5 y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做工夫,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地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工夫已渐渐地入于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 V2 J& h1 k! ~( @8 \" { L8 @
/ C9 C3 }, J0 i* e3 T/ L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地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工夫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工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工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若问如何叫作先天,这件事已越出疗养法范围之外,此处不必深谈。普通用静功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