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3-30 08:33 |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16 08: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6-11-16 08:55 编辑 8 V3 ^9 |1 {8 e% D2 w' Y
5 R+ P4 C2 Z6 T% ~
. {( y P% }2 y v
& L! |+ }1 k+ Y5 q* z0 P [, s3 u文学艺术讲完了,接下来进入第二站,心理学。心理学,我最喜欢的两位作者是武志红和高铭。武志红的书,我看过《为何家会伤人》《为何越爱越孤独》《心灵的七种兵器》《七个心理寓言》《身体知道答案》《梦知道答案》等啊。我觉得武志红的心理学写得比较贴近人心人情,没有心理学专业著作中那些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但是又不是一般心理学那样的简单小儿科。读他的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很多,也重新认识了自己家庭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从父母那里传承的影响自己人生成长的那个“内在小孩”。我第一次借她的书开始学会这么清晰的认识自己,第一次心里开窍,意识到,哦,原来人生这个幕布背后还有着需要我们去了解的放映机制,从而学会了不再简简单单的从表象去认知一个人,第一次开始学会接纳啊。可以说,他的书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一份转折啊,当然了,也或许是因为我心里已经做好了转折的准备,于是他的书在那个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恰当的心境下出现了。所以,如果大家想更多的去了解一些心理学与生活的关系、与自身成长的关系,但又不想挖掘得太深的话,那么可以多看看他的书啊。9 @# _* z P( l9 Q& z
/ G; o, a* I( n9 G9 F; b# ?再来说说高铭啊,我对他的了解是经由同事的推荐。他的两本书《催眠师手记》《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是张颖推荐给金华的,金华又极力推荐给我的。当时推荐完,我并没有立即去看,因为看题名感觉兴趣不是很大。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一次我无聊的时候拿起《催眠师手记》读了一段,这一读不要紧,一下子就上瘾了。那简直比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还侦探小说啊,太不可思议了,太离奇了,你简直无法想象,简单的表层事件背后最终映射出的却是那样一种离奇但真实的内心情感状态,原来人的行为竟然有那么多的迷惑作用,有时你也说不清那是为了迷惑你自己,还是为了迷惑他人。所以说,人的内心情感还真是够复杂的哈!可是那么复杂的内心情感竟然也能被高铭抽丝剥茧的层层推理而揭开,真是催眠师和心理咨询师的绝佳配合呀。读完这本书,有那么一段时间啊,我甚至希望我也能到他书中的那个催眠诊所被催眠一次,了解自己人生中那些解不开的谜题,了解自己的前世和今生的亲人们朋友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的接续哈。我甚至还想,也去考一个催眠师资格证,也能成为一名像他搭档那样的心理咨询师。当然,这样的想法后来随着书中内容的淡化慢慢的也就不了了之了。不过,当你走进他书中的那个世界的时候,你是真的是很容易被感染的,很容易就走向他的那个频道了,我想,这也就是我对一本好书的定义吧:能很快将你带入到一种情境中,他预设的那种情境。# g d( l$ f9 x$ _
9 _' E8 X( s, Y. V9 N
' h( t5 U5 W' L5 c1 M1 |- x m* X1 G
. n4 Z7 o* ?1 c2 `5 \, ~# ?7 B0 g接下来,第三站,情感小说。我为什么把情感小说的介绍放到心理学的后面呢?因为我认为啊,一本好的情感小说一定是融合了心理学的。真正成熟的、精彩的、俘获人心的情感小说一定要有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描述,这样的张力渲染是必不可少的。毕竟情感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路,而把情感抽象总结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具有共通性:我们的泪点是相同的,我们的兴奋点也是相同的,我们从中所获得的感悟也是相似的。所以,我们会借着他人的情感与成长去感悟我们自身的情感与成长,我们会从他人的爱情故事中看到自己爱情故事的影子。下面将要介绍的几本情感小说呢就完全具备我所说的上述功能。" q- h% F5 a g2 a9 ?- p
, u3 e: O. c, Z0 ?4 g! m- U$ o) b情感小说,一般我最喜欢看每一个作家的处女作品,因为每个作家第一部写出来的作品几乎都是精雕细琢的,都是花了很久的时间的。比如说张小娴的“面包树系列”。她后来的作品,我看了很多啊,但是都感觉不如的第一部作品写得用心、写得精彩。尽管张小娴以140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第八届作家富豪榜”第6位,但我还是不太喜欢她后来的作品。说一说秋微啊,她是《城市日记》和《女人天下》的主持人,所以她的作品明显感觉很有深度,应该说是在阅人无数之后,将所思所想所感全部呈现在了书中,但同时也呈现了一个弊端,就是习惯于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全部虚构到情感小说中的一个人身上去,结果就导致了小说的巧合性过于大,反倒失去了小说最原始最简单的精彩。当然了,这都是我一个门外汉以自己的直觉去领悟的,所以不一定正确啊。再说一说卡勒德·胡赛尼,1965年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他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在当当网已经达到三十多万条评价量了,他的文字写得很美,对人物内心成长历程的描述也非常的到位,具有史诗般的历史景观和荡气回肠的人性故事,深深地打动着亿万读者的心。作者将自己的写作目标定为“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所以,2006年,胡赛尼因其作品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获得了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并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在她的作品中,你既能感受到悲悯的胸怀,又能领悟到自身成长的幸运!8 l) o0 M1 ~- ~, A% z% b+ S5 i
- D3 a- B. Q; r3 g) x' i, h( c
- S" `& n# D( L& O8 m1 J
3 T. m% @) c4 K! `. a$ ^, v接下来,第四站,科普读物。其实我在这介绍的这三本科普读物,连我自己也读得稀里糊涂、迷迷糊糊啊,我读的也并不是很懂,跟读天书的感觉差不多,纯粹是为了猎奇、出于好奇心才去了解的。比如说“平行宇宙”的概念,是我在很多电影及电视剧,如《黑洞频率》《仁医》等里边听到的一个说法:意思是说,除了我们现在生存的这个宇宙以外,同时还并行存在着无数个宇宙,在那里有一个不一样的我们以不一样的身份活着,而且当我们的思维足够纯净、没有欲望、为着众生而着想的时候,就能以思想的同频率波动链接到另一个宇宙的我们来帮助当下的我们。当时觉得这个概念很好玩,于是就找来了这方面的科普书来读。最后却发现,不仅科普书里有这样的概念啊,就连前面文学艺术部分介绍的作者李欣频,她的书里也提到过这样的概念。还有心理学部分介绍的高铭,他的《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里也提到了这样的概念。这时,你会发现啊,当科学、文学、心理学都同时这样来描摹同一个概念的时候,即使是你曾经不太相信的东西,你也开始有了那么一点点相信。所以说,人的思维还是很有意思的哈,都有从众心理。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喜欢看《盗梦空间》这个电影了!( L+ e( t, E1 s E,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