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3-30 08:33 |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18 09: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年心路历程之四:女儿,我能留给你什么?
( d2 z- H7 l5 }
- B7 g. i$ t% L' X在那“三个月”之前,我一直认为,谈这样的话题,对我来说太早了,我才三十多岁,以后还有四五十年的人生可以陪伴着孩子成长,干嘛要想“给孩子留下什么呢”?可是,在经历了那“三个月”之后,我突然开始意识到:这个想法是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 C, c$ R8 p1 D) V- [! L/ {6 K' |5 z% Q/ l' f3 v! m# e% C
后来,我无意中看到了《男生讨好你是有企图的——父亲写给女儿的悄悄话》这本书的“开篇:要是我明天撞到公共汽车上”,讲的是一个爸爸在早晨上班的路上险些发生车祸而生出的一番感慨,恰恰迎合了我当时的那段心境。我不免感慨:是啊,世界这么乱,天灾人祸每天都在发生,我怎么就能保证我能安安稳稳的活到四五十年之后呢?若真有一天,我因意外而突然离去,那我不是很后悔吗?正如书中这位爸爸所说“我会悲伤而绝望地想到:我的女儿正在长大成人,我却未来得及对她们说出心里话;我想告诉她们我最重要的人生体验,这对她们的人生之路大有好处;我会懊悔英年早逝,因为我没有说出我从错误中总结的教训和启示,以及我得到的一切最好的批评和建议。”其实,我的心何尝不是如此呢!2 C. Y2 ]6 S! g3 p# k9 M1 n
# C7 Q, T# n/ [在那三个多月的恐惧与反思中,我不断的想象着:若我真的死了,我还有什么该完成而没完成的?我的人生还会有哪些遗憾?筛选到最后,我发现,很多事情,一件一件,都轻而易举的被我抛掉了,唯一剩下的最后两件事是我走之前不能瞑目的,那就是:我不能看着女儿长大,这是多么的让我心痛,那么退而求其次,至少我也应该为女儿留下些什么吧,否则,等她将来长大了想念我的时候,该拿什么去回味呢?再有就是,我还没能和妈妈好好的聊一次天、谈一次心,没能完全放开、无所顾忌的去跟妈妈聊一聊情感,聊一聊婚姻,聊一聊人生、聊一聊成长,聊一聊苦难,聊一聊死亡。因为我知道妈妈这一生太苦了,13岁,被姥姥瞒报成16岁,嫁与他人,没有了丈夫的姥姥赶紧用妈妈出嫁的钱拿来买米去养活她的7个孩子……我知道妈妈心中有太多的不甘,而我,想让她说出这些不甘、想让她说出心中埋藏多年的苦、想让她放下,我想让她晚年享受温暖幸福的人生!
8 o+ a+ S2 w* m1 Y: _
* y F: Z" U, R+ e! u# h* D于是,在回归“正常”的生活之后,我开始就这两件事着手准备起来。5 o9 R* N# O' }* d% b
* o4 {7 |5 Q; H! U6 U6 h) H7 l' a首先说孩子,我不断的问着自己,我能给孩子留下什么?
: [6 W" s, I, k# V- R. n
# Q2 P* V3 i: V一开始,我想,给孩子写三十封信,在心中想象她不同年龄段可能会出现的不同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写一些东西。但后来,这个想法被我否定了,因为太空洞。就说现在陪孩子走过的这七年吧,所面对的问题早已经是一箩筐了,而这一箩筐的问题也没有几个真正得到解决的。孩子的成长就是这样: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问题,当你就这个年龄段的问题担心的时候,走过了这个年龄段,你所担心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待新的问题没解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就这样在担心焦虑和不断求解的过程中陪伴着孩子长大,可我们担心的那些问题也并没把孩子影响到什么程度,他们还是在我们的担心焦虑中正常健康的成长起来了。所以,有时我常想:做父母的,如果能多给孩子一些自信、多给孩子一些宽容、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就比什么都好了。但是,这话说起来容易却做起来难,所以,教育,永远都是一个没有终点的不断努力的过程!2 A* e$ O7 H8 u. G1 ]* h( t
" p$ u8 l& d5 k! F7 P& h Y
写信的这个想法被否定了,接着又想:这些年我不是有记日记的习惯吗,那么我可否结合这些日记写一本书给二十多年后的她看呢?毕竟那时的她与现在的我接近同龄,这样也算是没有代沟了,写出的东西或许她还有兴趣看些。可是琢磨到最后,觉得还是不太现实,我的日记记录的是我的人生,而我又怎么知道二十多年后她的人生呢?虽然她是我的孩子,可是,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呀,每个人的人生只有自己去走才有意义,父母帮助计划的人生可能并不一定对孩子的胃口,如果孩子走起来索然无味,那么,到人生来走一朝还有何意义呢?于是,这个想法又被否定了。# V5 u2 w, q# I8 ~
8 }) t+ c2 ?# A* V) Q最后,在反复的琢磨和思考中,随着《十年心路情长》的呈现,为孩子将来留下的东西也随之呈现,那就是把自己十年成长的经历以三本书的形式写就:第一本就是正在写的这本《十年心路情长》;第二本就是《婆媳十年》,写孩子出生前和出生后婆媳之间关系的改变,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从而去反思两代人之间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及周期性家庭内部矛盾的实质。第三本就是《十年,丫头,谢谢你》,写孩子十年的成长变化,以及这十年中伴随孩子成长的我的变化,并借由孩子的成长去反思妈妈、我、孩子我们三代人之间的母女亲情。与其说第三本书是留给孩子的,倒不如说这些都是留给孩子的,因为成长总是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孩子的成长与母亲的思维方式是相关的,母亲的成长又是在孩子的问题中不断磨合产生的,这样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成长又在彼此的生活中泛起不同的涟漪。
1 |( S# {1 n$ h5 S0 t
) P) _' l3 G V2 _至此,关于“女儿,我能留给你什么”这个问题解决。
* D6 F+ {3 q$ K) _ I) B2 x% ?% l% P4 ^# @0 Z
, L; \, M9 c0 X4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