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3-30 08:33 |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7-9-28 14: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9-29 10:25 编辑
7 _# x3 v% ?! b4 A8 u/ C$ t: [ b: p( ]! {. @* F; }
最喜欢的《楞严经》语句!
- D, U ^. b" \1 A5 l/ ]
2 `" o, H6 S& ~! M; K8 h% c2 ^- ?& J( M0 l6 m R: g7 W! h7 V: R# U- [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出自《永嘉大师证道歌》,永嘉大师告诉我们,自己无量劫来积累的习气污垢洗除后,自性的无穷妙用自然显现。不对症下药,欠张三的钱还李四,那就南辕北辙了。修行,就是把我们身心的尘垢都去掉的过程;如果自认为修行很好,向外夸精进,对别人夸耀自己功夫好,勤奋,反而不是修行了。本来是要去掉我们的傲慢习性、所知障的,却反而增加了傲慢、所知障,就失去了修行本意了。这才真叫“ 为道日损”!
- m4 y+ }3 ]* s9 v! V: B7 B
4 D u. G7 \9 @( x& O8 S
) {8 G. x5 z: Q, u
0 _& {& K( i9 ?- h: G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既要有高远的志向,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下手处,脚踏实地地行持。- v& F1 C' l9 G
3 @% r* \, f/ Q ^# u
" m2 I2 ^% i% y9 a' K; E2 U9 }, c& ]4 s$ b" ^; x, e5 a9 s' _. e
2 ]. B0 ~4 u- x0 I渊深七浪境为风
i, ?6 n9 _ p( c8 o" a5 u+ A2 z% R/ D
你说这些道理懂了同我们修持有什么关系?绝对的关系。所以学佛修道,从做人很平凡的心理开始,千万不要取稀奇。你能够把此心染污两种:一个是黑的、一个是白的,拿两个符号作标记。坏的心理,所谓修行、修行,慢慢同时俱起,把这个坏的心理,黑的转成洗净了,变成纯白了,没有不成功的。这是心理状况。所以呀,他跟我们讲的普通的心理状况,我们懂进去了,是“异类俱起”,这是第一个理由。8 ?1 S3 c/ G5 }) R
6 V$ M$ r# r! b: g! ]* `$ l第二个理由,我们在座许多人学佛打坐的,最大不要走入一个错误的路,以为坐起来入定什么都不知道。可是我现在这两天反是不对呀,精神特别好,越坐嘛坐是坐得住,哎哟可是什么事情越清楚。——并不坏啊!是这样啊!那是因为你生理在静态以后,慢慢生理气机变好了,健康起来,健康起来这个过程当中精神就是六根特别旺、强健。六根强健加上你这个意识因为经过念佛或者静坐的训练修持,更清明了,所以啊,反是变得多了。变得多了以后你把这个理一通啊,这个镜子一样擦亮了,它能够一时之间多照见别的东西,你不管嘛!你镜子摆在那里照,而不起作用,不迎不拒;念头来,我也不欢迎;念头跑掉,我也不追寻。慢慢就进入一个好的境界了。可是因为你这些理不明白,不晓得这个心异类可以俱起的,所以你在清明境界里精神好了反而讨厌了,这怎么办?因为你下意识有个错误观念:以为入定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就犯这个错误。所以教理不通,佛所教我们的修持的道理不通,三大阿僧祇劫、你再加三倍也不能成佛,白修了。所以要特别注意教理啊!好,刚才讲,对于心理状况到某一种是不迎不拒。 p( @ a! }" K& z0 y
7 b" p( N4 e. a
0 r6 [1 g4 G; E+ T3 E1 _
# d& e& Q8 K$ P1 N
' c: @/ W' ]: G* o( c \4 P“如浪像,依一起多故,依一心,多识俱转。”他说这个道理啊,结论告诉你,我们心境的心识、心意识应用状态,佛经常拿海水、拿波浪来比喻。譬如海水,譬如我们看一池水、很清明的水,外境界风一动,水上就起波浪了,“依一起多”,波浪起了多少啊,一层一层的浪,再加上海水的话,一层一层浪,大的叫做“浪”,浪的上面又是小浪,那叫做“波”,波跟浪不同。海水起浪,浪上面小浪又是波,波上面还有泡沫,泡沫上面还起水花呢!同一个时间,一个风一来,或者海水一动、这么一打,你看,波、浪、泡沫、水花,同时俱起。但是同海水有没有妨碍?我们都晓得,现在人学科学应该都了解,不管波浪滔天有多大,深海底层海水动还没有动过的,还是清静的,还是非常宁静的,同我们心境一样。所以我们的心境起作用,意识前六识波一起来就有波浪,那么这个波浪什么变化的?依心而来。所以我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以及第六识的意,不过是心境上起的波浪而已。所以说,要“如浪像”,“像”是什么呢?刚才讲过一个镜子里头的像,一个镜子摆在这里头,一个人来照,镜子里一个人;这个镜子很大,如果有一万个人来照,它同时之间一万个人都站在里头,但是始终是一个镜子。所以波浪滔天始终是水的作用,都是心所变相。所以我们自己不要被自己心念的变相骗住了。
& Z; a* g4 B+ \; H' m6 l3 C5 |
( c% U" x: d, e+ ]0 E2 c% ]5 M& o譬如大家学打坐,哎哟我又听到声音了,我又看到什么,那是心的变相,根本不要理。有些人不知道这个理,“哎呀真的啊,有个声音叫我名字啊,吓死了!那是魔啊!”我说那是你魔你自己嘛,你爱魔你就去魔去了嘛!知道了,一笑。常常说你懂了佛学,“噢,这里头有鬼呀!”我说我一生啊就是要去求证这个鬼,常常到黑夜地方一看,一进来突然一进,哎哟!那里是一个鬼一样,我立刻一分钟一秒钟不停留,一定过去要抓他!到那里什么都没有,哦原来是个纸盒子啊!' y9 j1 n6 N/ p" @, I/ |
: M, Q, i) k; U
这是识变,就是这个识变、心浪的变化。所以你不要被自己心境的现象骗了。你要抓自己心的根本,你不要把浪当成水,你要认整个的大海水,浪花是它的现象而已。像镜子的相,是它的相,你管镜子不要管相,你就能够照见一切了。所以《心经》上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要“照”。你不用照的功夫,就糟了,五蕴就不空。(卷十四终,雨辰首校。玉树临风二校完。)
$ z3 j2 R( e* A) Z唯识与中观(十六)/ y3 C+ @' w$ V- V4 b
% ~2 S! z; L! r4 x$ X
( ]4 G- T9 j' q$ @* s6 V8 }( O
* \ J8 D' ~( w% d# v
) k" \& @/ V4 U$ U佛门以觉为根本,以圆满清净为究竟。世智世聪者,则是以求知为进身之阶。
. P. Z7 Y. R2 _- K9 |6 z0 @6 g- f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 O' l4 R _' e# L" N1 k0 H& v. |0 j* B5 |& d
是说,以自我的知见为立足之本,正是导致无知无明的根本原因。世间人执著所知所见,所知所见也正是不能觉悟,不能明了的根本。! o3 H1 o- l$ `* }' u/ J O, N
( o( {; q! b3 B% H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0 x/ B0 W& t1 S& X3 i" g4 X2 R
4 s: e' d, M! w
如果能够放下所知所见,你就真正得到清净无妄,究竟圆满的成就了。) G; d( J$ c3 q) H# z, S; S
0 x8 i) n' m# E4 P% u
世间所有一切事物的境界,都是无量无边的。这就是所有一切事物究竟的事实真相。所知所见无论再是怎样的广大,与无量无边的事实真相相比,都是小得没法再小那么小了。执着所知所见,就是真实的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那个境界,无论再是怎么被人所赞叹,那也只是一个小得没法再小的境界。执着了自己所知所见的境界,便真实地将自己置放到无知无明的境界里面去了。所以说,所有人的所知所见,都是无知无明的根本。& {5 n0 N: p6 `* s6 s. K
( }! ?$ E( T$ s% Q( w7 F$ ? @所知所见的根本,都是虚幻的外景外相,“知见立知”,就是执着知见。知见无见,就是不为外境所动。执着知见既是无明,一切随缘,不为外境所动,就是真实的如来境界。+ x( d, \/ b* o. K& K2 {
2 t% W8 r- i+ K/ ~* [. a5 S) ^! Z$ c3 ]
) ~7 \, |' G- e+ O) f# B( u
7 A9 m5 q, T' |( W6 Q7 F
: D* |- N4 P, i4 I张拙顿悟的故事和他的偈子
' z( o* C6 P( n7 p3 C% q
2 g& W. R7 n+ v/ U2 K2 e9 y' A- `唐末五代的时候,禅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张拙,去见一个禅师问道,禅师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张拙。这个禅师说,找个巧都找不到,那里来个拙呀!他就悟道了!就那么快,言下顿悟,这一句话就悟道了。 $ Y) A$ U+ A4 G1 p' v
7 B4 v1 O$ r: q( Z
- O. a2 F& Z2 B) w" i! f: A【注原文:张拙秀才,因禅月大师指参石霜。霜问:“秀才何姓?”曰:“姓张名拙。”霜曰:“觅巧尚不可得,拙自何来?”公忽有省。乃呈偈曰:“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2 N3 f; J/ }( b' M. c; G/ [! `2 _" s3 A3 F) y- ]5 o
我们现在找找看他悟个什么?他悟得一切法无我了嘛!得成于忍,对不对?拿教理说暂时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7 O7 Y$ I( \0 X% v/ F% w Q# p
4 C d) b% I# u% A% E5 o+ v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一家 : Q, [( V' |% a5 e
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 # i, L. K2 c& g! h* A
断除烦恼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
6 n6 P7 I m; D& z/ z/ U随顺世缘无挂碍 涅盘生死等空花
% f* B2 ~9 t" N' l% o/ X3 o- E* }7 y. ?* Z7 ]$ g0 T
“光明寂照遍河沙”,这是讲体,一切众生同一本性,这个自性之体是光明清净,无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词。遍河沙,无所不在。“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切众生与佛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念不生全体现”,注意啊!一念不生是无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么说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无生法忍,万念皆生还是无生法忍,那是菩萨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还有我们学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错了,以为一念不生了,以为念头、思想都不动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什么是一念不生呢?善护念,无住,一切无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动被云遮”,这都是初步的无生法忍,到了最后六根全动也没有被遮住,所以刚才讲,佛说的无相无住。
8 y2 ?* h: Z/ F* n/ w% X; M4 m4 B4 B! g3 N! H5 B
9 L; X+ _# j" \4 U! A但是这中间也分两层,就是根本智与后得智的不同,不能以声色来悟道,去掉声色以外,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这还是只得根本智的这一面,没有得到后得智。 - d! u$ a" h% C" N) ^1 R
6 S, M4 t; |, c; O# X4 L' I% r( m+ f% F8 u% n% p0 w- R4 J H& D) L& S
“断除烦恼重增病”,为什么不必断除烦恼,断除妄念呢?你打起坐来,一天到晚断除烦恼,把烦恼空了,妄念空了,那个就是妄念啊!那个就是烦恼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说断除烦恼只是再重增一层病。 ! \% ~7 e7 q8 }- L3 m; [
' x) l! E! j; Z" ^2 G; i: ?6 t! y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个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见!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个真如道的境界,有个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烦恼,那就不是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因此这位居士后来并没有出家,在家菩萨后来就成道。下面两句话你看他大彻大悟的话,也无所谓在家出家。 4 m: ?, x ~- ~- T
* p, l3 L# Y6 f n* I“随顺世缘无挂碍”,活到这个世间,随顺世缘,就是所谓禅宗祖师讲,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么样修行呢?两句话,“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是还债而已,随缘消旧业,不再去造新的坏业力。当然新的善业还不断在做啦!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这个就是随顺世缘无挂碍的道理。最后他的气派更大,所谓了解金刚经的全部。 ; U# m# B& e J. p+ s
/ d" O2 c' t, {# @7 n$ i4 z4 u
“涅盘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学佛证到涅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涅盘也是空花梦幻,空中的花果,不实在的,所以涅盘生死等空花。我们拿这个张拙的公案,来说明金刚经所讲,“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道理。( {; B, E' R$ ]
* v, E' W1 E6 v1 m
: k% Z6 a4 ]! z/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