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17-3-30 08:33 |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7-10-15 11: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顽空、断灭空、造作空与本来空!+ Q6 F4 {( U8 y3 _! B) v" u
6 P$ Z6 m1 h# d p8 U
4 y% E% p/ [, i9 D+ y修学佛法,以开悟“空性”为入门,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简直有点儿高不可攀。在此之前呢,只能算做门外汉。所以,大家会觉得学佛很艰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经论与开示,面对着种种法门,无所适从。
4 J; ~" n8 {, i4 p4 `2 O$ m4 p- Y2 D( n) b
——那么,什么叫做“空性”?; S; h& L7 D* f/ y. \* q
6 L G/ D- _* i: a. O. V# J3 Y( [! m5 S
严格说来,“空性”是无法被定义的,只可以近似地描述。所有关于“空性”的描述,都如同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而“空性”呢,它就像月亮。
: n$ v# A. a$ X d
+ h5 ]4 d1 u1 B# J, @* n7 G为别人指出月亮的所在,这不难,只需要一抬手就可以做到。可是,想要指出“空性”的所在,就不那么简单了,即便是佛陀,通常也会采用智慧观察的方法,来帮助大家抉择。* {0 e3 Q+ J* P) l7 r* l
$ M$ [( e. U6 H0 q% R
本文就是一种简要的抉择,这并非个人的创造,它来自于经论的学习、消化、思维、观察与实践。然后,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而最终的抉择呢,要靠您自己了。0 _+ K$ a7 G; _% H
; ~( l' K1 C, h I ?( Q( w o所谓“空性”,也叫做“自性空”,它诠释了一切法的如幻本质,并非实成,而是唯心所现。其觉悟绝不来自于想象,也不仅仅来自于学习和理解,它来自于内心观察,说白了,那就是禅修。如何修?您静静地坐在那里,或者在行、住、坐、卧当中,时常按照《金刚经》的开示,从心里仔细反覆地观察,观察周遭的一切,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C4 x$ |$ k( F' Z$ k) J" X( e, X' ~" `
/ l6 J5 i, } r) C- U
什么是“有为法”?一切有生有灭的东西,都属于有为法,万事万物尽在其中,种种心念、想法与概念,尽在其中。
. A( {2 G4 X2 R3 M' J0 P4 K
; e% r% c" @4 z2 f T8 ~1 h- `7 i5 ]它们像什么?像您昨晚的梦境,梦里感受挺真实,到头一场空;像鬼神的幻术,或者精神病人的幻想,都是些骗人的把戏;像大海里的水泡,就是薄薄的一层皮,一会儿就破碎了;像水里的倒影,看起来挺真切,根本是假的;也像清晨草叶上面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蒸发没了;还像闪电,就凶猛灿烂那么一下子,随即消失。
: R, k1 [7 k1 e
9 G4 @! W$ s V+ e8 h您应当这样观察,这是佛陀的教导。您这样观察,明白了一切都无常,都不实在,自然就看淡了一切。观察到了极处,平时的那些纷乱思绪平息了,分别念歇下来了,执着在意的心消散了,此刻,您的心并不曾死去,它是如此的平常,又是如此的明白,明白而不曾落入任何概念。
F/ [6 A, b# T/ h c# e' m5 E7 D+ N. p& S
——这个明白而不曾落入任何概念的心,它没有任何形相,也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从来如此。无论如何,您也找不到它的来处和去处,它是心的最底层,再也无法被破坏,它就是“自性空”,就是最原始 的“空性”。它更是法界的基石,超然于生死之外,自在于苦乐之中。它也叫做“本来空”,或者“本空”。
( _0 f; d3 }" `) {0 Y$ i- g# F4 M9 ^4 ~* ?
“自性空”是“本来空”,它不属于“有为法”,勉强给它一个概念,方便叫做“无为法”。《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随着修行人对于“自性空”这个“无为法”悟入的程度不同,将会显现出各自证量与功德的差别。
" v& k C2 X) d9 ?4 b
_% U0 x3 A' i& C3 r M. {即使是凡夫,也有资格初步觉悟“自性空”,因为,人人具备,个个不缺。只不过,凡夫修行人在觉悟“自性空”的过程当中,容易误入歧途,错把“顽空”、“断灭空”和“造作空”当做“本来空”,错认为是“自性空”。
5 S1 q7 o6 Y9 a6 D7 C$ b- ^9 V6 t) p A
下面,将从实修的角度帮助大家观察抉择。
% I; h. E! U0 O, ]8 i8 r首先,来认识“顽空”。* u4 {0 J+ I, e* S1 T+ ?4 |
7 _( o9 D# ]9 ^9 Z
所谓“顽空”,是指那种妄念很少,却有些冥顽无知的心境。有的人在修行当中,明白一点儿诸法如幻的道理以后,就开始禅修,他自己发明了一种修行方法,那就是:盘坐在那里,啥都不想。他觉得,这是在消灭妄想杂念,妄念没了,自己就会觉悟的。7 W7 ]6 p) ^ ]+ M
* a: n' G6 ?% v( K6 c6 ?, F4 ~可是,他不知道,像这样一直修下去,或许妄念会越来越少,同时呢,心中本有的光明觉性也会被抑制到较低的水平,而失去敏锐的觉照力。& A: [; Q* d) k \* i, f0 ]) d9 o7 X8 y
: n# E9 M: k) H; c于是,如果进展顺利的话,这个人的妄想杂念的确是越来越少了,不久,他进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他发现,平时的妄想几乎已经不再产生,而他的心,已经相当清净舒适了,平等而广阔,自在而无相,不见任何差别与烦恼,似乎印证了经文所说的“不生不灭”与“如如不动”,哦,大概,这就是“自性空”吧。5 q- a, }' x( w" V4 g1 X8 T
5 U* _7 y8 u# \" N* |* D- s——很遗憾,这不是“自性空”,而是“无念觉受”当中的一种,是“顽空”的初步境界。
; r! q; i! T" M1 S/ ^9 U
. [7 L* W7 l1 j; y/ L随着他如此深入禅修,他会发现,自己的“空境”将越来越深邃,他越来越不愿意起念头,心越来越内敛。他觉得,人世间越来越没有意思,只有禅修才是他的最爱。如果有足够定力的话,他最高级的结局,是达到“无想定”,去世以后,投生到“无想天”享受天福五百大劫。
1 F' C, S. i4 g" m而后呢,如《楞严经》所开示,在最后的半个劫里面,他的心念会渐渐死而复生,并在天寿尽了以后,随着自己过去世的业力继续他的六道轮转。
+ W: V5 d! E2 }( k( Q1 H* o4 q
; I. h: o$ d7 n6 ~3 `4 L2 L“顽空”当中的“无念觉受”,与“本来空”相比,是多了一重“按压”的微细念。这个微细念是随着修行人的愿望而形成的,他在下意识地命令自己:不要起妄想杂念。于是,他真地做到了。同时,他也削弱了自心本来的觉照力,变得有些麻木不仁。因此,即便得到了“无念觉受”,他的烦恼减少了;不过,他的智慧明了也同时减弱了。他因此而无法通达经论,甚至因为不相应而不屑一顾。同时,他也没有足够的觉照力来发觉自己的问题所在,一旦痴迷于其中,很难回头。& Y/ U& e4 L+ |+ Q8 c
, y4 \ |+ }; F其次,来看“断灭空”。
' N* M/ z6 P, H; X+ @/ _+ B& _8 {8 z x. I
所谓“断灭空”,是建立在“断灭见”基础上的禅修境界。最常见的“断灭见”是唯物主义,认为人死了以后,一了百了,不会再有后续生命。; i; i2 R" G1 [/ l) `: m( v8 ~- h
V/ t" ^/ x6 k7 K——这是目前多数国人的见解。在这个见解的支持下,必然导致及时行乐,只注重生活享受的人生哲学。这样的人,通常不会修行,也不太有宗教信仰。这样的社会呢,也会因此而陷入物欲横流,为了一点儿蝇头小利,你争我夺。
7 A: N- ?9 ~. b" {$ ~' z1 ]' b. U+ p( c9 K$ L f* }
有意思的是,当亲人长辈去世以后,在悲伤之余,大家就不太信奉唯物主义了,而宁愿相信自己的亲人不会完全离去,花圈上面尽是些“驾鹤西归”、“荣升佛国”、“高登天界”之类的悼词。这说明,骨子里,没有人愿意彻底死绝。
% j7 K- y5 L8 q. ]8 X/ q0 i; ^7 l+ H
人们就这样矛盾地活着,而不知何为修行,不知道自己根本就不会死绝,遗忘了自性的无量寿与无量光。
4 X$ {' k7 ?8 o
: R- j4 e- X) F) I% L) d% R还有一种“断灭见”,是部分修行人对于“涅槃”的错解。他们充分体会到了人世间的苦难,非常渴望到达“涅槃”,他们以为,“涅槃”就是生死轮回的彻底终结,自己归宿于空,所以不再有苦。2 p7 H5 E T9 f3 j& i+ F
' E2 I) v: s# W4 X3 v& }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开始禅修。在“断灭见”的指引下,一旦他们明见了心性的“本来空”,也会发生错认,而不由自主地故意否定“心性”的后续作用,把它看待成不受后有的“断灭空”,并将其作为“自性空”,以为它就是通往“涅槃”之路。! D x7 _; c- D5 B: J3 Y
4 i. [2 N% ?% z9 Z
这个“断灭空”,与真正的“本来空”相比,是多了一层渴望入灭的微细念,这样,反而扭曲了“本来空”的真面目,偏离了不生不灭。这样的觉悟,还不是“自性空”。
5 b, u, y: d P1 p
( [' p. Q g0 N0 r* o0 d; x再次,来看看“造作空”,这是修行人最容易发生的错觉。% h+ _! g5 D* R
/ P- H/ A+ L# t3 O, Z5 ~4 n例如,许多人喜欢持咒或念佛,或者修习数息观,等等,而且很精进,假如他们宿世的定根很好,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到达一心不乱,甚至,更进一步,忽然,念头没有了,一片空空朗朗的心境呈现了。其中,没有了任何烦恼,他也很明白,平时烦恼的那个,都是些念头而已,丝毫也不真实。而此时呢,自己既没有烦恼,也不曾死去;即无相,又明白。这,不就是不生不灭吗?哦,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原来如此呀!原来,这就是“自性空”呀。2 A( P+ D. B) @+ }" ? M/ q
——很遗憾,这还不是真正的“自性空”,这是一种很好的“无念觉受”。
( F: E S* N2 X+ R( m% x' X, k: P1 d4 ^. _7 K5 r
在这样的“无念觉受”当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神通”,我熟识的一位法师,就曾出现类似的情形,因为私交很好,他偷偷告诉了我,我因此而对于此类境界有了直观的了解。他说,那时,他忽然间变得极其敏锐,忽然具备了同时全方位观察的觉照能力,就是说,似乎可以同时“看到”周围每个人的样子,而且,处处清晰分明,连每一颗纽扣,每一条线缝,都清清楚楚,如在眼前。(据藏传佛教的开示,这属于“明觉受”)
% \( n" K) P' C+ @0 b5 K9 Y0 s9 d# \2 B6 ]* D- r; f
——我相信,假如他一直这样观修的话,将来,早晚可以获得“天眼通”。
0 C O# W. e; X) v' Y
" J+ e# o" ]/ V) A——不过,就当时状况来说,以我对于他的观察和了解,依据教法,虽然他修行很好,却还不曾开悟“自性空”,那只是一个关于“空”的觉受而已,还属于“造作空”,尚非本来面目。5 a# q, c9 n' V0 A
“造作空”与“本来空”相比,是在“本来空”的基础上,附加了一层微细念头,或者是某种“正念”,或者是某种“殊胜的见地”,等等。这是很自然的,最初修行,都需要类似东西的促动,才会发起精进的禅修。但是,这层念头太微细了,它接近或者属于第七识,自己很难认识到。
9 Z3 M8 F3 \; b- z
+ R8 P0 [- W1 J在这样的精进力催促之下,一旦到了止念之时,所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殊胜的“无念觉受”,其种类很多,都还属于“造作空”,而不是“本来空”。因为,一旦念头重新生起,那个殊胜的觉受就消失了;显然,它并非不生不灭,所以不是真正的“本来空”。其中的“无念”,也不是本然的无念,而是自己用微细的正念,遣除了第六意识的粗念,制造出来的“无念境界”。4 x, N; Z, D5 Z
5 N$ I$ c5 k3 J1 h
与此类似,四禅八定的禅定境界,同样属于“造作空”,而并非“本来空”。那是从“制心一处”开始修行的,当到达“心一境性”之时就是禅定,其中,也几乎没啥烦恼,也几乎如如不动,似乎具备明空不二,而且法喜充满。但是,出定以后呢,这个境界就没有了,显然,它并非本来面目。其中,第七识的微细生灭念还在,它绵绵不绝,维系着生死轮回。' h% }) {7 P# |- ~2 O5 j2 l
- @+ y7 J O2 R; s, E3 ~那么,如何才是“本来空”呢?
7 [- {8 p. [! _( `1 V1 C
) r+ C) A# e. V" y- m; H“本来空”就是“本来面目”,它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从来如此。就是说,它与禅定无关,甚至与修行无关。它从来就在那里,认识它,需要“智慧明了”。它也只能够认识,而不会被改变,更不会被破坏。) x. O* |3 N6 L' K0 Y* b3 O' H
+ k& s {+ i/ h; L7 g它是六祖大师所说的“不定不乱”,所谓:“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是达摩祖师所说的“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亦如祖师引经文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这些开示,都是在直指“本来空”之所在,请仔细参悟,参透它就会明白。
3 }6 s+ [& q; _8 _) n1 D) {$ \4 E# c" F) f: J
真正明达“本来空”的人,一旦熟练以后,即便习气发生了,暂时起了分别和造作,也不会失去对于“本来空”的明了,所以,他不会真地烦恼。古代禅师们说,那就好比“贼入空室”一样,完全不必担心什么了。 |, Q/ [+ U& [1 @
4 {! e6 _+ u' @9 t5 A( w- Z7 F即便是初次开悟“本来空”,初次开悟“空性”,也和以往有着明显的不同。在那个刹那,修行人突然瓦解了第七识当中微细的念念执着,透过那个心识的缝隙,他发觉了自己的“赤裸之心”,那放下了种种“自我包装”和“自我美化”之后,才呈现出的“本来面目”,实在是大快人心。
& g' r" g- {/ Y! m0 C6 G: v
- z8 X; s' d' x: z0 R3 x x) ?——因此,开悟之后,有哭的,有笑的,有喊冤的,有叫苦的,有摩拳擦掌的,有感慨的,也有静默不语的。 J& U. Z+ W! }+ J: [& ^
) r0 X- j: f% h' e) ?4 N像这样观察到“本来空”,当下确认它就是无始以来的“本来面目”,就叫做开悟“自性空”,这是初步的“明心见性”。之后,修行人还是需要参照经论来印证,或者参访高僧大德来印证。
0 H7 ?* `/ a6 o& T+ ^+ S1 R2 D9 [& {# g- ?4 n
通常,见性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面,其悟境是不够稳定的,甚至偶尔还会怀疑自己,功力还比较浅的缘故。要彻底摧破第七识,乃至于摧破无明,并不那么容易。因此,需要老老实实地安住静修,也可以参照经论来升华悟境,否则,明心见性的功德就不会充分显现。
$ ]4 z. e7 E8 ^1 P* l2 @$ P6 X9 }' a3 g& y( D" ^1 j: \9 O
如何衡量自己是真“开悟”呢?需要看悟境稳定以后,是否具有相应的功德。就好比日出必有光明一样,开悟“自性空”的人,至少应当具有如下的功德:
3 j9 i& m7 ~8 }( z
, `; m/ p' n6 g1 f- A- I2 S& D一、“出离心”坚若磐石
6 I. T' f; N3 ?' b C+ w6 J1 q4 [开悟“自性空”之后,修行人彻底明白了“苦”的根源,再也不愿意纠缠于其中了,所以,不需要刻意培养,自然从心中升起坚固的“出离心”。# _# i% c& y* W% v, t
$ e7 e% C+ K9 F, Z二、一切经论法义无师自通
4 J3 C' g' s$ }2 H6 j; J, }3 r+ Y开悟“自性空”,意味着初步明达了诸法实相,生字、名词、知识等等固然需要学习,但是,一切佛经祖论之法义,不需要传授,大体能够无师自通才对。2 B6 ` r5 z. L) b8 K
5 p( Y$ M% I% ^( C+ J
三、禅宗公案基本可以明白+ u0 ~7 M+ y, j" d6 C
一切禅宗公案,都是在当下呈现“自性空”和“本来面目”,然后表达出来。只要突破了文字障碍,开悟“自性空”的人理应能够基本明白。
A$ B" y/ E8 v0 }5 s) L, g* \
1 ^7 w! A5 i3 J* q& U; T四、烦恼越来越少,习气越来越淡3 x+ @0 Q- n9 J' z* K% D
这是见性的必然功德,“自性空”当中,本来没有这些无聊纠葛。
6 D' D6 q1 V% d, u
# F& r& s7 p; x: ~! T五、拥有成佛的信心,看清了修行之路8 ]) d' ]# T# M, Y7 y% i" y
开悟“自性空”,是初步的“见道”,打开了“智慧眼”,明达心本是佛,知道该如何进一步修行,才是正路。
- U2 L3 X6 j) @- I1 q1 i. c3 N6 w3 b2 N7 W- u( ]3 c3 ]0 e
六、平等慈悲之心油然而生
# P: ]; D, L5 p3 l这是“自性空”当中本有的功德,不需要刻意培养,它就会逐渐显现。5 Z+ J! ?' d+ k5 W5 v
* E1 w! t: F! z其它,关于禅定和神通等等,则不再必要因素之列,那是随缘后修当中的自然产物。尤其是神通,不可以作为悟道的依据,因为,神通无关于解脱,它只是功能和能力,受因果业力的支配。
$ N& `2 Z+ q% ?4 t& o8 _7 t V% f/ z# o! N
所谓的“解脱法”,就是“波罗蜜”,翻译为“到彼岸”,如来讲说了六波罗蜜和十波罗蜜,其中,根本没有“神通波罗蜜”,为什么?因为,神通不能代表“解脱法”,它充其量是“禅定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的附属产品而已。
' t' g4 m+ ?! \) s+ h
- d$ @+ S2 K2 l1 t5 L总而言之,所谓的“空性”是指“自性空”,它不是“顽空”,不是“断灭空”,也不是“造作空”,它是“本来空”。就在万事万物存在的当下,即是本来空。如法开悟“本来空”的人,就叫做开悟“空性”,这里所介绍的是大乘空性,不同于声闻乘的空性,它是法界的本来面目,远离一切造作,又具有不可量的功德。
. ]. w6 s0 S" I- L# s3 ]7 r, C/ K; F+ p7 F
但愿您能够认识它,明了它,圆满地觉悟它。但愿大家都如此,因为,谁都不缺,从来不曾失去,也创造不出来。2 c6 j6 d1 v) H0 | y8 H
# X6 S6 d! \/ ]; S& U3 Z
+ d+ W( J, D: H! Q! ^1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