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津-自知者明也”第五次辟谷:在清醒的觉知中剖析自己,为8.8进山学心法做好心的准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 07: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0-2 21:07 编辑 8 n8 N  s; A/ J& ]$ p4 U' F( s" d
    ) Q$ ?) ?- a( C* p/ K
                                                           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老子传奇》  ?- B. F. M/ s4 U2 x; j
    + [9 p3 Y" L* y. \8 |
    IMG_20171002_071200.jpg
    " y/ @+ W- m& m8 K
    $ ]1 _" G3 B7 w0 ^8 A pt2017_10_02_07_08_28.jpg
    6 N! c4 x: X7 i1 j1 {2 g
    * G; c& d+ x9 a" O, x IMG_20171002_071854.jpg 5 j+ P: ^3 `' g( y7 G( N
    ) _# @2 r) H# y7 p5 B
    IMG_20171002_072844.jpg
    ) f6 r0 q* P5 @/ ~3 `
    ( D7 F( {2 l& }$ {1 h- b  x pt2017_10_02_21_06_0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0-5 23: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0-5 23:06 编辑
    2 ^- g% U( \/ U! B! o% D1 j' Q+ {
    : R8 t3 ~/ s! o                                                                           怎么样才能做到辩才无碍呢?
    % _5 z* c* m1 I( v# A1 p/ [* i6 c: T- f5 ]
    叶曼讲楞严经 236
    ; {8 N0 r; [' q" ]2 E7 E4 C) ~9 D1 J$ S& T1 j1 I
    富楼那,这个人是说法第一。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在劫以前我已经辩才无碍了,辩才无碍要怎么样呢?一共有四个。$ Q7 Y! {$ L% T8 f+ I

    . J* v1 D, X" x头一个是法无碍,就是你说世间法、你说出世间法全都是完全没有一点儿障碍,世间法出世间法全都懂得。大家念四书五经,易经,道德经和庄子。人家问你的话,无论说什么,你都答得出来,说世间法也无碍。
    & H. P% w6 V0 r' Z$ H  Z" d( @" A  Y% Q
    第二个是意无碍。不要像鹦鹉学舌一样的,鹦鹉学舌不懂意思的,也说得一样好啊。所以我们千万记得:耳朵听到嘴巴说出来,耳朵到嘴巴只有四寸啊。古人是说要到心里,听到以后要跟血肉一样融合在一起。再说出来,这是你自己的话了,你把它消化了,就跟吃饭喝水一样整个消化了以后,变成你自己的血肉。一定要消化,真正消化以后,这才真正叫做意无碍。到了意无碍的时候呢,所有的不同的法,差别的意义你全都知道。
      Z6 |5 r2 o2 i/ G1 _
    ; _0 C" f8 ~, c9 ~7 J" Z好比说,像佛说小乘的法,小乘告诉你苦空无常无我,然后告诉说这些万相,我要回小向大了。先说的是权法,从权达变的权,所以先讲唯识,就是说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就是告诉万相是什么东西。释迦牟尼讲得最了不起的,小乘是告诉万法皆空,这回说不是的,是空不空如来藏。像是空的,真是像空的吧,但是这些空的相显出来的东西本性是空的,可是显出来的相,得要了解这个本体是空的,因为本体是空,所以空不空,这才是如来藏。我们只讲空的话,怎么知道它有。当它不起用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电在哪里。当它起用的时候,这才有。所以能够这样的话,你能够谈本体也好,谈起用也好,那么在这个中间的话,你可以诸法分别。左说也成,右说也成,说本体也成,说起相也成,说空也成,说有也成,所以这样子的话,诸法分别了义。我们知道佛有四依四不依,依法不依人。他很可能说的是权教,那么你把权教执著着,实在佛最后说的是圆顿之教。尤其是圆教,所讲的就是空不空,空也不空。所以呢,能够诸法的意无碍的话,这很了不起。6 U: Q+ K0 e- i$ O; n7 a
    - T7 R0 j; w5 d' y' e: m/ p6 ?
    第三个是辞无碍。一个东西或一个说教假设文辞听了半天,诘曲敖牙,不懂的话,好比说有许多其他的圣经也好,其他的经典也好,假设翻译的不好,假设把辞义弄错了,人家听起来不懂啊。用字遣词都要好,佛教之所以说在中国这么流通,三根普被。
    9 f' F0 |8 B" }6 C; i" t6 o4 X  q$ C" l- \: l5 d
    上根,最有学问的人,中根,还不错,说聪明吧,也聪明,没有上根那么聪明。说学问好么,没有上根好。下根,甚至于不识字。于是上中下三根普被,就是佛法说出来,无论是最聪明的,最没学问的,都能接受,都懂。能够说到这样的话,这叫辞无碍。还有呢,能够说一句话,非常简单。在座的三千大众,各人所得解都不同,因为根器不同,没有说聪明的人才听得懂,而笨人听不懂。也不是说毛病很多的人听不懂,或者说完全静修的人听得懂,各人对于佛所说的义有不同的了解,不同的受用。& S" E1 A4 R3 R# }( D% S5 [2 {
    . l; Z" i' X5 K6 J$ t* c
    第四个是乐说无碍。你要随顺众生所喜欢的,你有善巧方便。所以人家提出任何问题来,你都能够把他的问题圆满答出来,不管这个问题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对还是不对,甚至于问到其他宗教的或外道的。& F3 ]! P9 B0 n  s* E7 r( l

    ) w  p. N7 O* G$ ?8 o能够做到这四样的话,这叫辩才无碍。
    5 A5 ?8 ]9 P+ T! M+ e- o- ^( Y) s- u
    关中四杰,鸠摩罗什的四大弟子有一个僧肇。见佛教的故事净土宗的介绍。$ Q8 ?0 K- J! d9 L/ S, f) a. o
    1 o$ K; p. u& }
    能够把这四样做到,无论到哪里去,人家提问题,什么义理都通,言辞全都懂。然后任何法说出来不是照本宣科,根本什么都不必看,而你可以说得很好。同时就是乐说无碍,就是所有的善巧方便全都懂,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说法。
    / `6 d& z5 `# Y1 N/ M
    1 @2 B- v) o2 _. o# y6 A他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他从旷劫以来就辩才无碍,就宣说苦空,这是小乘的说法。但是他虽然宣说苦空,因为人的根器不同,我们只有告诉人,所受皆苦啊,一切都是幻化的,一切都是空的。再说什么呢,深达实相,了解实相怎么样?实相无相无不相。这是很要紧的,这个就是空不空如来藏。知道本体是无相的,但是这个实相是本体,是空的,可是所有的万法万相都从它出,无不相。! K3 k; z( {# p% `% t& B
    , u% p$ \# {% J
    我们研究这个东西不要骂外道,不要说其他宗教不好,也不要说这是幻化的,这是坏的,不好的,六根无咎,六尘也无咎,这是我们的分别心。所以实相者,知苦,连苦都是空的。我们现在只知道万相皆空,不知道苦也是空的,悟时罪业本来空,不悟还须偿旧业。真正我们悟了以后,千万不要说罪是空的,我们造罪吧,你肯造罪你就没有看空。所有的世间的这些东西,空甚至于罪业都是法身本体出来的。
    2 A8 ^0 F7 i0 Y" g
    ; G6 h$ z2 @8 A+ j7 T. V* a就跟电可以发出冷也可以发出热,不能说电只能发热,不能发冷。所以学佛真正学到家非常豁达,豁达得不得了,因为你知道怎么样呢?实相无相无不相,无相都是空,无不相者就是生出妙有来。这个东西一定要记得,知道这个的话,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真正了不起的话,就是这个本体既空又不空。什么空呢?理上空,不立一尘。什么不空呢,事上不空,不舍一法。这个了解了以后,于是乃至恒沙秘密法门,于是这个众中微妙的开示,不但理上明白,证量也有。2 p+ Z* L' U( d6 ^
    8 z+ I0 t9 R6 e* p
    - a- q$ d% B6 a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0-6 17: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0-6 17:46 编辑 # w7 r0 B# I) Z/ A2 q
    ( n/ B- ^& J2 t9 ?/ B1 c
                                                               什么是道?如何看待打坐、守戒、拜佛?
    ' Z/ N$ P4 s& ^& h1 n& w
    # z4 [- J5 M7 a) U& y- k2 E% Y9 l' D5 q* K9 J9 z" U
    *****叶曼讲楞严经   2390 d7 S' P( O3 D! _
    叶曼先生讲楞严经_121b
    / S' g" s/ _* O9 [; V3 M; W1 ?
    5 P; a' Q7 l2 Z2 W# }' b" H9 r" p禅宗二十祖度二十一祖,二十一祖守戒律守得不得了,真是起心动念都要守戒,持戒持得非常厉害。他每天只吃一不顿,而且六时礼佛。所谓六时,从前两个钟点是一时,一天十二时,他一半的时间在拜佛,不停的礼佛,清净无为。二十祖就跟他说苦行不是修行。所以他说是,你假设专门修苦行的话,你离道就远了。所以这是虚妄之本。我们怎么样?我们今天要守戒,守戒的话,你即使不是欺骗别人,也在欺骗自己,对不对?这是很虚伪的。
    0 l# {: K( Z% m" ~
    7 w" s: J. u7 U; ~1 W于是二十一祖问,不让守戒,不让我礼佛,不让我打坐,请问你怎么修行呢?二十祖回答说:我不求道亦不颠倒。不是说道在哪里,你有心求道,这是有为。道是什么东西,你妄想执著。无常以为常,所谓妄想就是攀缘想,所以说我不求道,也不颠倒,我不礼佛,也不轻慢。我们现在到这儿来向上三问讯,再三问讯。
    ' E6 [% ?9 m8 e% G8 X. u* [9 w/ ~6 t0 y4 v% Z6 i6 V
    说实在的,有一个和尚,他的弟子也是对这个佛像尊重得不得了。和尚就说今天太冷了,我们把这个佛像烧了。弟子说,不可以啊,这怎么可以呢。和尚说,没关系这是佛啊,我们烧完了舍利子就出来了。弟子说,这怎么可能啊,这是木头佛啊。金佛不过火,泥佛不过河。既然他没有舍利子,那你为什么要礼他呢?所以他说不必说整天拜佛,多少人就说尤其是在大法会,我今天一定要拜多少多少千的佛。不是说礼佛不应该,但是亦不轻慢,我们非常恭敬他啊。为什么?你想想阿弥陀佛修了十大劫啊,才成佛啊。释迦牟尼多生累劫的修行,六年的苦行,他放弃了那么多,我们不轻慢他。
    8 v3 |/ W  c) R4 p3 H# e* _/ B9 `% |7 n) O6 U1 |4 [
    我跟诸位说过佛菩萨假设我们供他,他就保佑我们,我们骂他,他就惩罚我们,跟我们有什么分别呢。怎么能成为佛呢。但是不可以轻慢,在佛的左右有天龙八部护法,天龙八部,除了天以外,其他都是邪神,有音乐的,有龙,没有悟道的。这些人脾气非常之坏。假设我们真正有天眼通的,当你真正讲经,讲的是正法的话,天龙八部都在护法,他们愿意听。我一直跟诸位说千万不要烧香水香,烧便宜香,因为这个诸神野鬼都来了,因为他们灵魂精神只有一个东西,嘴尝不出味道,只是闻,见和听。他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味觉了。所以已经成为形而上的话,不用嘴。$ x# _, |+ X+ o# S0 j/ t7 n+ p; y

    ' i3 @3 C4 v) }( `1 F3 C3 @在台湾真是妙极了,供什么呢?供假的菜,假的水果,假的,他们都忘记了神不是可以骗的啊,要不然不要供啊。要供就供真的,因为他们只能闻和看。他说我不礼佛,我不必拜佛,我也不轻慢,因为我非常感激他。而我虽然是学佛的,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轻是轻视,自己觉得了不起。) l# h* {1 n0 v( N

    $ Q9 W5 g1 @. O3 J' d/ l我不常坐亦不懈怠,我不是说我今天打坐要坐多久,而且是越久越好,许多人认为我一坐坐几个钟头。“生时坐不卧,死后卧不坐,一具臭皮囊,何为立功课”,不是打坐就是修行。我们所以打坐,因为身心是一元的。我们把腿盘起来是七支坐法,这样的话,你就安定了。身安定了,心就定了。假设心已经定了,还要身定干什么。真正大修行人,修行好的人,语默动静都在定中。还用得着打坐么,用不着了。只要把心定下来,我们之所以打坐,就是为了定心。; W0 \5 v" _/ }* g

    3 ?$ `3 s6 Z3 n' d& k  ?我上回讲过磨镜台啊,牛车不走,打牛啊,还是打车啊。牛就是我们的心,车是我们的身。车子当然得好啊,车子不好的话,牛也拖不动,但是要注意最要紧的是牛啊。所以我不常坐,亦不懈怠。懈怠就是一埃瀑十寒,我今天心里定下来了,算了,明天休息一天吧,后天再来。他这个不懈怠就是时时刻刻在精进中。, C, @( ]; z2 w( c) o$ `

    2 I+ y2 R) _, g6 z, a& w1 i  c我不一食亦不杂食。你看多少老和尚,为什么和尚胖子多?吃得太多了。有些师父啊,只吃一顿饭,柜子里零食多得不得了,这都是骗人的。我不知足亦不贪欲。我不是说我知足了,怎么不知足,永远要精进,亦无贪欲,我又想这个又想那个。& q0 s% m' G) G

    * x8 B- P! ]$ k心无所希名之曰道,当你心里没有任何希求的东西,我们人常常怎么样呢?不珍惜我们已经有的。八苦之一就是求不得苦,就是我们没有办法真正知足。你真正心里不希求什么东西的时候,名之曰道。什么是道?平常心是道,不要装模作样的。很多事情有些时候守戒守得让要你起反感,要非常自然。所以庞居士问,什么叫道啊?他的女儿说嘛,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就是道。为什么一定要常坐不卧,为什么只吃一顿饭,把胃胀这么大,或者是背后偷偷吃东西,骗谁啊?7 h+ E5 k2 l- Y7 q+ s! o) H
    9 e/ G5 Z0 l: R5 _
    这样的话,二十一祖悟了这个东西,他就得了无漏智,再也没有烦恼了。没有烦恼的话,他就欢喜赞叹。二十祖所以用这些话来教训二十一祖,为什么?我们守戒守得太厉害了,这个弦子要断的。拉弓,我们弹任何的乐器,太紧的话,弦子就断了。所以不可以张而不驰。很多人退转,守戒守戒,嘣的一下断了,断了以后就续不下来了。: v) _9 ^# _1 O% ?% a9 I; K

    1 M7 u7 y+ K  }  M所以我们常说做任何事情,守戒也好,学佛也好,其进锐也,其退速。进的越快越猛,退的越快。所以说太急了,求道的心太切了,这个弦很容易断啊。这样的话,我因为能够这样,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这样的话,守身戒不过是小乘,必须连心戒也守了,守了以后,慢慢慢慢自自然然地没有守戒的心,也没有可守的戒。还要随顺世缘无挂碍啊,假设有挂碍,今天吃了一顿不能再吃了,然后想起来今天我打坐没有,我真不对住佛,我念了多少佛啊,对不住,我今天没有念你,这是多大的挂碍啊。随顺世缘无挂碍,然后你才知道涅槃生死等空花。
    1 I2 J! V: [0 k6 H7 v8 u& C4 c
    ; d0 \/ h6 M$ C4 a( B1 O* r+ I;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0-7 23: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0-7 23:47 编辑
    $ o8 w7 M  l' X, A9 k
      A$ D6 o5 i# f+ J6 u& ?# V1 P                                                       2017.10.7 周六导师课( A; C  N: w) r! @2 t- y8 }
    + v( j2 q1 s- l: x6 V
    pt2017_10_07_23_13_04.jpg
    : O) s: `) A8 M5 A* o1 q$ A4 Z! E6 a" f# i1 P; M, z
    pt2017_10_07_23_42_05.jpg
    . C2 Z9 l/ D" |! P# T pt2017_10_07_23_44_54.jpg   G  u4 ~) c$ A6 w

    6 L% X5 \" o  ] pt2017_10_07_23_37_1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0-8 19: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0-8 19:37 编辑 ! T* \/ z" X1 i& d

    6 |$ s- F) G% }                                               四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同喜布施!% I; w# }0 _; p
      _  n. [7 J' @. o, S* t

    : `* h# v, \! c: R  z  j, E叶曼讲楞严经246! V& U. H5 q# F
    . Z5 H' H2 s* |# B; w; i; E
    布施有四种:头一个财布施,第二个法布施,第三个无畏布施,第四个同喜布施。  N# a7 d9 R: }8 G

    & [# A/ q! H( ]我们看人家需要钱了,救急难了,我们给他财物和金钱帮他们的忙。布施是为去贪,我们所有的烦恼、一切的麻烦,都是从贪起的。你能够把贪越来越减少的话,头一个把烦恼的根本减少了。所以为什么布施呢?头一个布施财,但是布施财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要布施法,法布施比财布施高一等了。财只能解一时的困难,法布施接受了,他接受了,当他有困难的时候,当他糊涂的时候,麻烦来的时候,想一想法就解决困难了。我们因为物质缺乏了,财只能解决一时的,而法解决永久的,所以释迦牟尼认为法布施是最高的。我希望你们将来多多地法布施了。但不是说我法布施,就不财布施了。记得:布施最高的是法布施。/ f) l! m, C# `/ Y8 k
    * M  n; h$ l0 F/ b. K
    还有一个呢,我们胆子很小,我们困难很多,问题解决不了,于是说没关系,问我,我们商量一下。这叫无畏布施。假如我们没有财布施,也没有法可以布施,我们胆子也一样小,无依无靠,无畏布施也做不了。有一个布施是惠而不费的,是同喜布施。就是人家有什么好的事情发生,人家有得意的事情发生,我们跟他一样地高兴。人家做了一点儿好事,我们不停的夸奖,那么这样的话,天下的好事,天下的快乐的事情,你都跟他一起了。天底下还有更便宜的事情么?
    - F0 r3 ?1 l0 B) E* B+ L$ k# z: A' Q9 R  P* N8 @
    我们千万不要幸灾乐祸。就是当人家有困难的时候,我们想幸而不是我,然后呢你看,倒霉吧,做了坏事才这样。不可以这样。虽然有些人遭遇不好,说实在的我们自己要知道这是因果。可是我们能够帮忙还是要帮忙。他做了事情,不管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世界上最好的奖励的办法是夸奖。不是乱夸奖,否则就成了拍马屁了。千万不要想着人家在show off,谁知道你有什么目的,连这一点点布施都不给人家,这是非常吝啬。5 e1 [6 p" y  z1 m2 X/ s8 N
    6 o5 h$ O* }8 g5 ]0 W" ?
    知道这个以后,把这四个布施能够做到了,同时不吝惜。我们要捐钱,本来可以捐一万或十万,这一想太多了,我说法,哟,不能都告诉你们。都告诉你们了,你们不是跟我一样了么?我怎么还能在台上讲。这是吝法。也不要说我告诉了以后,觉得自己好后悔,为什么自己话这么多?把自己所谓传家的本事都告诉你们了。我就没戏可唱了,千万不要这样。, f1 d0 d' l( Z: W  F
    5 i+ \6 C/ C( L. B* U
    这四样我们都做不到,同喜布施,可以做到。能够做到,这就是修行。当我们人人都对于别人做的好事,对于别人的好处,我们跟他一样欢喜,不容易做到,很不容易做到,你们试试,这也是习惯。每逢看到好比一个漂亮的发型,做了什么样的事情,真好,欢喜赞叹。这是从心里欢喜赞叹,不是假装的。要不然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你没有人仁心,为什么要这样,要巴结他,有所求助。所以这不是仁心的。7 U+ f% w! A' @2 H4 J" g9 o

    ; E  e4 ]/ W6 I# C$ W$ n1 j
    # d) Q1 w$ @- \* v8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0-9 11: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爱不贵!
    . O, q, b1 o" U  r0 E# r& L
    7 g  Q8 Z5 Z9 F& E7 |9 c0 r% K村长经典语录选摘:一个人爱自己不用花好多钱来买,很多人所谓的自爱就是给自己买名牌的衣服,名牌的车,买多大的房子,在我的眼里这恰恰是不自爱的表现,是缺乏爱的表现,他需要那些更高档的车,那些更大的房子需要那个董事长,或者什么样的地位来证明自己,其次,自爱不贵,就是一个人足够爱自己,其实就是能把自己放低,不把自己摆的高高在上,对自己没有这样那样的要求,足够的放低其实是一个足够自爱的表现,一个足够自爱的人,比如旁边有人说一句呵斥他的话,污辱他的话,他却不在意,因为他足够自爱,他不会因为别人的贬低,别人的攻击,别人的辱骂而伤害到自己,他足够的自爱,就能够从容的应对这些所谓的污辱或者攻击,这也应该是自爱不贵的意思,就是他如果是足够爱自己,就不会把自己摆在一个非常高贵的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08: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0-14 08:35 编辑
    * ~5 W2 y5 l! U! n6 |! n( }2 A/ g& N! a/ B  T
                                                                过午不食的意义0 e: A6 c+ j% `; ]& Y
    & y/ {+ D: r! _. h
    关于过午不食,有很多争执不下的道理,希望用佛家的道理,科学的阐述一下过午不食,希望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认识。
    5 [4 ~$ i/ M& o; L. A" k3 o! P$ r
    1 J; A& p+ U  n; }3 @" K: L一:食物对身体的意义) U* ^# _/ R# P4 W' G+ {3 j
    在我没有持过午不食戒之前,在我没有学佛之前,在我没有突然有一天,心静到极致豁然明白之前。9 l3 w0 Q* ]6 S' n
    我一直不知道,食物对人体的意义。( Q1 F2 P4 Z( @/ j# x+ P; O0 C
    汽车能够发动运动,依赖于石油在发动机里面燃烧爆炸产生的推力。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可是,却很少有人思考,人运动所需要的力,来自于哪里?3 e0 w* A. k; p: y% F+ _* B1 j
    大部分人,都自以为是的认为,人走路,跑步所产生的力,来源于食物。他们坚信,并且不愿意接受其他的答案。3 p; C/ A* m: _& ?; `) @9 |
    其实这是现代科学最大的误区。
    + H! s" E! w# ~4 ^) h  a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 ?& L% W  T! z5 }4 o; Q2 \当你非常累,非常累的时候,给你两个途径:
    . P& @3 X# ^. c0 Z. P- S. _5 qA.睡一觉
    # L- Q+ U# ?$ r8 I6 [8 WB.吃一顿. \! T1 T$ R2 n4 |
    你认为哪一个能让你恢复体能,也就是恢复体力,然后你又能活蹦乱跳了?
    0 a" x. a! r+ d+ s答案不是吃一顿,即使吃一顿,你也会更快的睡着。因为身上的力量,并不是食物提供的,所以,在一个人非常累的时候,吃任何东西,都不会让你获得力量。
    5 C4 J6 k% q& k, W一句话:人的力量并不来源于食物。那来自于哪里呢?4 O3 L  Z# ]/ P, n* D7 D- W
    人的力量来源于『宇宙中』。因为人只有睡着了,心才能静到极致,静到极致后,身体才能从宇宙中接收到能量。
    ) A5 @* L; u9 K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一个人连续一个通宵不睡的时候,浑身没有一点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人要睡觉的原因。
    " M; P, L  U, V9 u) b, v$ r0 K  M而食物不能为人体提供一点能量,食物对人体最大的作用,就是为了养活你身体的肉和各个器官。
    ( `2 V/ x% _4 m- D: v- Z/ s& c中国的道家,把这个能量,称为『气』,你也可以把它称为A,或者B,甚至APPLE,无非只是个名字,但是它看不见,摸不着,用『气』更贴切。也就是说,气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源,中医称之为阳气,如果一个人,能量不足,他就会四肢无力,不想动,很简单的道理:阳气不足。也就是这个能量不足了。人就会瞌睡,无精打采。
    + T: K' ?) Q4 i& I
    2 U2 S: A& ^6 j" t二:消耗食物的力量# y1 @4 o6 j% h, x( m# l+ y
    世人都以为,食物能转化为热量即能量,上篇已经说过了,食物不能给人带来力量,毛关系都没有。但是,世人却从来不去思考:食物被消化的力是什么。, K" r* i" a0 z% G
    多数人都认为,食物是脾胃消化的,或者西方科学所认为的消化系统消化的,却从来不去思考,食物靠什么力量消化的?他们都觉得,食物被消化是不需要动力的。你说可笑不?
    1 B' k# f$ @, ^" f8 o食物也是需要力量才能消化的。6 P9 L  F: u2 U# r, I, j  B
    这个力量就是篇初所讲的『气』。所以:人在身体阳气非常不足的时候,大吃大喝一顿后,很容易『困』,想睡觉,因为,食物进入胃后,身体上大量的『气』都会调到脾胃帮助消化,也就是说,吃饭,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气。
    3 E. r8 P' y1 m其实,不光是吃饭,思考,运动,说话,每一个动作,行为,都会带来气的消耗,只是多于少的问题。; \9 W# w+ R' c) X. N
    所以,不要以为吃饭,是为了身体,你在吃饭,饭在吃你。. C9 b) W5 Y! P5 t- W  o" `
    为什么吃午饭,是因为,中午是人体阳气最茂盛的时候,就像一年的仲夏,是植物最茂盛的季节一样,人中午身上阳气很足,吃点饭,更容易被消化。同时又刚好为身体补充了点营养,养活了身上的五脏和肉身。
    8 p' D( L) {2 d5 C所以,不吃晚饭,并不会让你得胃病,对于胃不好的人,让你的胃得到休息,更好。而对于身体很好的人,不吃晚饭,让你的身体更加好。只是唯一不好的,可能会瘦一点,如果你很希望胖起来。其实胖是一种病。胖都是因为『能量』不足,或者营养过剩。
    6 c/ s9 A2 w9 o) l  j& |; ~* d
    $ o) S5 y' v9 X, e! w8 y* l三:贪嗔痴
    ; D3 \' E" E8 ^2 j贪吃,是一种病。虽然大多数人不这么认为。
    $ }) l' w6 e% s+ \0 }; h9 ^假如你有1000万,让你把它全部捐给红十字会,你不会捐,是因为,放不下,贪恋。能理解,可是,让你放下一顿晚饭,让你少吃点,你依旧放不下,你还说自己不贪?
    % p' k9 r- F& J! \! V3 ]' q吃晚饭的人,都是很贪的。+ H  v5 ?- Z. j
    人活着,就是一个贪嗔痴的过程,贪金钱,贪美女,贪古董,贪汽车,贪食物,贪游戏,得不到,就会嗔,恨社会,恨朋友,恨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能自拔,痴迷不悟。% p& O( a3 f" Z  H# }- ~) p
    贪嗔痴,是人所有一切问题的根源。
    / i9 V9 ]4 b" c  u; Z% ^一顿美食,一顿晚饭都放不下,你又能放的下什么呢?% H) `! W9 A6 X# L- e% O
    ; l' [$ y( v# ?! g' f) J0 |2 p3 p
    四:贪嗔痴生淫: W% N! [  L" E
    因为各种贪,就会生出『淫』念。在佛家,万恶淫为首。吃和淫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到不能再大。, }2 z- S- y+ J* o  Q4 Z) E
    我经常帮助一些戒色的少年,给他们开出的第一个药方,就是戒晚饭。戒晚饭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肥,那只是一个附带作用。
    * v$ l- C1 j4 D5 N, a2 ?& f: C晚饭放下了,你的心里面就少了一个贪念。放下一分执着,就会得到一分的清净。
    ( d" v2 G, J+ Y不吃晚饭,时间一长,你就会体会到什么叫:清心寡欲。+ Q( o/ {0 ]* ?+ b0 m  i4 b
    清心寡欲,心才能彻底安宁,心只有像睡觉那样静到极致,宇宙中的能量才能进入身体,你身上的气才会更加充足。
    " Y# a5 U9 @! s- `3 x才能不思淫。1 G# r& w) s) k3 |1 n
    饱暖思淫,是真实的。% @) s  J. n2 X+ \
    所以在佛家,要持五戒,最基本的戒,就是戒淫,戒杀生(荤),戒偷盗,戒妄语,戒酒。
    ! ~" j3 d8 \2 |: }: \$ C所有的戒,都是为了让你,静心。
    , o6 f" s! P4 g所以:不吃晚饭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人静心
    7 B. @" N" t* f! [9 a佛家说:戒,定,慧。只有戒了,才能心静如直水,心中不生一点杂念。读者如果不信,你可以闭上眼睛,静坐一分钟,去问问自己的心,这一分钟,你内心能生出多少杂念,忽而想起一年前的事,忽而一个声音就让你思绪乱飞。
    + O% j% A  u- {, B, K, c9 y2 Y; {$ v- J( O7 {. \. {. D6 t
    五:智慧7 _0 a$ \3 i+ r
    心不静,你不会听到蚊子在30米外的声音,你说那是骗人的:)! |4 C4 g& ^% A& \" \
    心不静,你不能感觉到身体的那股能量顺着自己的后背往上涌的感觉,也就是身体上的气在身体上流动的动静。, |# U0 i& ~% v( X
    心不静,你不会明白,气变成骨髓充实你的脊椎,不断往头上顶,骨髓充足后头骨变大,变成天堂饱满。
    : Z  H# Y/ U% m" ]心不静,你不会明白,一个淫念就会让脊髓变成精子,淫念越多,脊髓往下陷,从而腰开始驼背,头骨开始变形。  Z6 T9 n" E" b  `0 u: p4 g: m
    心不静,气不能更多的进入身体,不能帮你打通经络。- U1 i# d$ k" T) I1 S5 v
    你以为那些跑到深山老林里面修行打坐的人,都是傻子。是因为你没有智慧。因为身上的气不足,才会生病。& d3 D% p0 W  _7 {
    没有智慧不明白为什么气功能治大病。
    ) \1 Y" R8 i0 R没有智慧不能明白我们身处一个阿凡达的世界,我们与宇宙相通,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和宇宙相同的道理。0 O  W  S% J3 a8 i# ?! ^
    - o5 \8 y) z2 y' G( V- K& G
    六:结语
    ! x0 l' m' c% {% s) f所以,科学的讲,过午不食的好处,绝不是减肥那么简单。
    ; f0 K4 z9 A+ P' X5 y1 y; {; |% Z1 C4 K为了身体健康,不管减肥,不管有任何疾病,都来试试过午不食,再能系统的学习佛法,道法。4 s( m! o& o; e# I: }; b8 {
    ' Y6 o! d# C( k5 _7 y!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5 11: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顽空、断灭空、造作空与本来空!+ E. Q: a8 E. _& O

    , c* O0 b0 K3 c8 |" ^- T$ z! @0 ]# ^$ c8 ?2 `# C
    修学佛法,以开悟“空性”为入门,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简直有点儿高不可攀。在此之前呢,只能算做门外汉。所以,大家会觉得学佛很艰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经论与开示,面对着种种法门,无所适从。5 d4 f3 q1 x, I

    % D! ], m0 ^3 a' U——那么,什么叫做“空性”?+ @) W; `) O' ^# F4 l3 o
    1 n8 d/ f) d7 |
    严格说来,“空性”是无法被定义的,只可以近似地描述。所有关于“空性”的描述,都如同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而“空性”呢,它就像月亮。7 \* M+ T: B: j" a8 p5 I  ^
    ; I! _$ h/ H+ u% a
    为别人指出月亮的所在,这不难,只需要一抬手就可以做到。可是,想要指出“空性”的所在,就不那么简单了,即便是佛陀,通常也会采用智慧观察的方法,来帮助大家抉择。
    0 R% w( G) w/ x. ?: J
    # ~, R- P  a4 w6 l本文就是一种简要的抉择,这并非个人的创造,它来自于经论的学习、消化、思维、观察与实践。然后,用通俗的语言表述出来,而最终的抉择呢,要靠您自己了。
    # F2 j/ h& U+ }4 o9 n5 r, R! p4 T, R
    所谓“空性”,也叫做“自性空”,它诠释了一切法的如幻本质,并非实成,而是唯心所现。其觉悟绝不来自于想象,也不仅仅来自于学习和理解,它来自于内心观察,说白了,那就是禅修。如何修?您静静地坐在那里,或者在行、住、坐、卧当中,时常按照《金刚经》的开示,从心里仔细反覆地观察,观察周遭的一切,那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W2 l" R2 w7 D( T9 S, y) ~& q  H" Y3 ~! c0 l) ~1 X6 D7 x
    什么是“有为法”?一切有生有灭的东西,都属于有为法,万事万物尽在其中,种种心念、想法与概念,尽在其中。6 R! q- m, N, g8 q, q: R. s

    ; X; v. x1 M) f5 d* x: X  L它们像什么?像您昨晚的梦境,梦里感受挺真实,到头一场空;像鬼神的幻术,或者精神病人的幻想,都是些骗人的把戏;像大海里的水泡,就是薄薄的一层皮,一会儿就破碎了;像水里的倒影,看起来挺真切,根本是假的;也像清晨草叶上面的露珠,太阳一出来,就蒸发没了;还像闪电,就凶猛灿烂那么一下子,随即消失。0 ^! V. \  V8 S; Q& p( U

    2 p/ J) A' ?, i" ^您应当这样观察,这是佛陀的教导。您这样观察,明白了一切都无常,都不实在,自然就看淡了一切。观察到了极处,平时的那些纷乱思绪平息了,分别念歇下来了,执着在意的心消散了,此刻,您的心并不曾死去,它是如此的平常,又是如此的明白,明白而不曾落入任何概念。
    1 ?3 g/ c5 a- _* T% a" q
    2 `% S8 h5 Z) H. e——这个明白而不曾落入任何概念的心,它没有任何形相,也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从来如此。无论如何,您也找不到它的来处和去处,它是心的最底层,再也无法被破坏,它就是“自性空”,就是最原始 的“空性”。它更是法界的基石,超然于生死之外,自在于苦乐之中。它也叫做“本来空”,或者“本空”。, n5 R$ k! d6 \

    8 o9 R5 M0 x# ~9 q' n& @  Q: b4 H“自性空”是“本来空”,它不属于“有为法”,勉强给它一个概念,方便叫做“无为法”。《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随着修行人对于“自性空”这个“无为法”悟入的程度不同,将会显现出各自证量与功德的差别。$ H9 o, v; r8 m- w) x  g

    ) W$ x1 \4 G, Y$ P即使是凡夫,也有资格初步觉悟“自性空”,因为,人人具备,个个不缺。只不过,凡夫修行人在觉悟“自性空”的过程当中,容易误入歧途,错把“顽空”、“断灭空”和“造作空”当做“本来空”,错认为是“自性空”。: E- f* ~1 G$ j
    1 s: {+ B& B5 E, J" e9 R2 \) r2 v" N1 a
    下面,将从实修的角度帮助大家观察抉择。
    - _" ?% }# }3 ~) Z' y+ W7 e0 o1 O首先,来认识“顽空”。
    ) S  C! A0 d) W2 z, X
    1 L/ x+ a* ^* _0 b  j- Y" Y所谓“顽空”,是指那种妄念很少,却有些冥顽无知的心境。有的人在修行当中,明白一点儿诸法如幻的道理以后,就开始禅修,他自己发明了一种修行方法,那就是:盘坐在那里,啥都不想。他觉得,这是在消灭妄想杂念,妄念没了,自己就会觉悟的。7 ?7 B, s- U- t3 V6 r

    3 }  s* h# R2 m6 @) y可是,他不知道,像这样一直修下去,或许妄念会越来越少,同时呢,心中本有的光明觉性也会被抑制到较低的水平,而失去敏锐的觉照力。
    . W; F5 B% m( L/ r8 {/ R' j0 v
    ! G# W* U3 V6 i, V4 C: a- x于是,如果进展顺利的话,这个人的妄想杂念的确是越来越少了,不久,他进入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他发现,平时的妄想几乎已经不再产生,而他的心,已经相当清净舒适了,平等而广阔,自在而无相,不见任何差别与烦恼,似乎印证了经文所说的“不生不灭”与“如如不动”,哦,大概,这就是“自性空”吧。
    # _. A; O- F$ b: y, A: \2 C0 G! I1 e4 o
    ——很遗憾,这不是“自性空”,而是“无念觉受”当中的一种,是“顽空”的初步境界。( f$ P8 F; C" I- j0 u5 l8 v" t- S! T

      d0 ?2 j7 D0 e' W; u* R+ Y随着他如此深入禅修,他会发现,自己的“空境”将越来越深邃,他越来越不愿意起念头,心越来越内敛。他觉得,人世间越来越没有意思,只有禅修才是他的最爱。如果有足够定力的话,他最高级的结局,是达到“无想定”,去世以后,投生到“无想天”享受天福五百大劫。
    0 D8 ?! }( \& [而后呢,如《楞严经》所开示,在最后的半个劫里面,他的心念会渐渐死而复生,并在天寿尽了以后,随着自己过去世的业力继续他的六道轮转。
    / u/ s5 H& A# M( X: ^6 X" }& |
    “顽空”当中的“无念觉受”,与“本来空”相比,是多了一重“按压”的微细念。这个微细念是随着修行人的愿望而形成的,他在下意识地命令自己:不要起妄想杂念。于是,他真地做到了。同时,他也削弱了自心本来的觉照力,变得有些麻木不仁。因此,即便得到了“无念觉受”,他的烦恼减少了;不过,他的智慧明了也同时减弱了。他因此而无法通达经论,甚至因为不相应而不屑一顾。同时,他也没有足够的觉照力来发觉自己的问题所在,一旦痴迷于其中,很难回头。! w1 n: I1 s6 r# d$ V
    ! H5 Q2 R  O" q9 K1 b& c: l' s
    其次,来看“断灭空”。
    2 ?; p9 ]* O/ |  j2 q
    1 _0 i: J. o+ f所谓“断灭空”,是建立在“断灭见”基础上的禅修境界。最常见的“断灭见”是唯物主义,认为人死了以后,一了百了,不会再有后续生命。
    ' X  {% a" g5 F6 n; k
    ) r4 O% r: T4 X——这是目前多数国人的见解。在这个见解的支持下,必然导致及时行乐,只注重生活享受的人生哲学。这样的人,通常不会修行,也不太有宗教信仰。这样的社会呢,也会因此而陷入物欲横流,为了一点儿蝇头小利,你争我夺。
    7 M, A, Q3 z7 Y" B1 _5 L; c
    3 \7 n, {2 K, N* Q6 S" z8 p有意思的是,当亲人长辈去世以后,在悲伤之余,大家就不太信奉唯物主义了,而宁愿相信自己的亲人不会完全离去,花圈上面尽是些“驾鹤西归”、“荣升佛国”、“高登天界”之类的悼词。这说明,骨子里,没有人愿意彻底死绝。
    4 O7 \" M9 |6 y0 u9 Y8 E) U1 S, @) ]% \/ Y& o7 |& u
    人们就这样矛盾地活着,而不知何为修行,不知道自己根本就不会死绝,遗忘了自性的无量寿与无量光。
    9 T# _+ R+ w7 s, g* J( N! L5 w& H1 [* w7 M# n9 s; M) O
    还有一种“断灭见”,是部分修行人对于“涅槃”的错解。他们充分体会到了人世间的苦难,非常渴望到达“涅槃”,他们以为,“涅槃”就是生死轮回的彻底终结,自己归宿于空,所以不再有苦。/ c; a( k6 U& Y( u( G
    * R$ l9 N* S. Y# [( N. X) X- S1 O7 Q
    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开始禅修。在“断灭见”的指引下,一旦他们明见了心性的“本来空”,也会发生错认,而不由自主地故意否定“心性”的后续作用,把它看待成不受后有的“断灭空”,并将其作为“自性空”,以为它就是通往“涅槃”之路。0 o( K) Z, K* \

    6 ]2 G- L- g8 a4 [4 U这个“断灭空”,与真正的“本来空”相比,是多了一层渴望入灭的微细念,这样,反而扭曲了“本来空”的真面目,偏离了不生不灭。这样的觉悟,还不是“自性空”。
    ; C$ W+ U% `+ t% @9 F# `) d
    4 G' S' m& T+ J; H# e再次,来看看“造作空”,这是修行人最容易发生的错觉。! {- q8 l2 |5 {9 R

    ) y: h/ X( v4 o7 a  E例如,许多人喜欢持咒或念佛,或者修习数息观,等等,而且很精进,假如他们宿世的定根很好,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到达一心不乱,甚至,更进一步,忽然,念头没有了,一片空空朗朗的心境呈现了。其中,没有了任何烦恼,他也很明白,平时烦恼的那个,都是些念头而已,丝毫也不真实。而此时呢,自己既没有烦恼,也不曾死去;即无相,又明白。这,不就是不生不灭吗?哦,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原来如此呀!原来,这就是“自性空”呀。
      g& s2 t/ Z, }& z——很遗憾,这还不是真正的“自性空”,这是一种很好的“无念觉受”。$ v. V5 M! o9 n( t$ h$ g! f

    7 D' P* r( e, @& U0 P; W, k在这样的“无念觉受”当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小神通”,我熟识的一位法师,就曾出现类似的情形,因为私交很好,他偷偷告诉了我,我因此而对于此类境界有了直观的了解。他说,那时,他忽然间变得极其敏锐,忽然具备了同时全方位观察的觉照能力,就是说,似乎可以同时“看到”周围每个人的样子,而且,处处清晰分明,连每一颗纽扣,每一条线缝,都清清楚楚,如在眼前。(据藏传佛教的开示,这属于“明觉受”)
    - U6 S( x+ K2 |" H
    3 l9 T, @& `, `4 i: P) F2 V7 [——我相信,假如他一直这样观修的话,将来,早晚可以获得“天眼通”。
    / [7 N. V( r. k
    4 ~) O  U$ F( x1 A/ w——不过,就当时状况来说,以我对于他的观察和了解,依据教法,虽然他修行很好,却还不曾开悟“自性空”,那只是一个关于“空”的觉受而已,还属于“造作空”,尚非本来面目。, L" a2 Q0 U9 L" C
    “造作空”与“本来空”相比,是在“本来空”的基础上,附加了一层微细念头,或者是某种“正念”,或者是某种“殊胜的见地”,等等。这是很自然的,最初修行,都需要类似东西的促动,才会发起精进的禅修。但是,这层念头太微细了,它接近或者属于第七识,自己很难认识到。- @! f8 j/ E6 i; r& z/ \

    ) F0 k4 D) D) M; |0 |在这样的精进力催促之下,一旦到了止念之时,所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殊胜的“无念觉受”,其种类很多,都还属于“造作空”,而不是“本来空”。因为,一旦念头重新生起,那个殊胜的觉受就消失了;显然,它并非不生不灭,所以不是真正的“本来空”。其中的“无念”,也不是本然的无念,而是自己用微细的正念,遣除了第六意识的粗念,制造出来的“无念境界”。
    % s& Y( T2 h7 U6 \+ [9 ?0 I  O+ f* L' G9 }2 W" U! l; A
    与此类似,四禅八定的禅定境界,同样属于“造作空”,而并非“本来空”。那是从“制心一处”开始修行的,当到达“心一境性”之时就是禅定,其中,也几乎没啥烦恼,也几乎如如不动,似乎具备明空不二,而且法喜充满。但是,出定以后呢,这个境界就没有了,显然,它并非本来面目。其中,第七识的微细生灭念还在,它绵绵不绝,维系着生死轮回。
    : L' Z% a; x5 x& w' D7 I* R5 \" U* J5 R
    那么,如何才是“本来空”呢?
    3 @: A/ o# g: T2 J1 t0 w1 Y) e2 m6 X& O; A( p3 t, E9 z
    “本来空”就是“本来面目”,它不是修出来的,而是从来如此。就是说,它与禅定无关,甚至与修行无关。它从来就在那里,认识它,需要“智慧明了”。它也只能够认识,而不会被改变,更不会被破坏。' K( w% M5 c+ c2 P$ o0 J
    : d' n' V1 J1 f
    它是六祖大师所说的“不定不乱”,所谓:“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是达摩祖师所说的“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亦如祖师引经文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见闻觉知,本自圆寂。乃至嗔、喜、痛、痒,何异木人。”这些开示,都是在直指“本来空”之所在,请仔细参悟,参透它就会明白。0 @6 t. V, @/ F" f1 t8 p7 A  Z

    + f- }( f, |0 {4 I真正明达“本来空”的人,一旦熟练以后,即便习气发生了,暂时起了分别和造作,也不会失去对于“本来空”的明了,所以,他不会真地烦恼。古代禅师们说,那就好比“贼入空室”一样,完全不必担心什么了。
    3 q  w* X5 U. {+ @2 x: a( i+ O2 n  w: T* A
    即便是初次开悟“本来空”,初次开悟“空性”,也和以往有着明显的不同。在那个刹那,修行人突然瓦解了第七识当中微细的念念执着,透过那个心识的缝隙,他发觉了自己的“赤裸之心”,那放下了种种“自我包装”和“自我美化”之后,才呈现出的“本来面目”,实在是大快人心。0 K6 A6 h1 T3 X1 D* R& c

    6 g* y7 Q& K5 E) }# \——因此,开悟之后,有哭的,有笑的,有喊冤的,有叫苦的,有摩拳擦掌的,有感慨的,也有静默不语的。
    " K/ {2 w# \6 f4 S" O" Z% ^3 e. u" F1 ?( r$ U7 ]0 z! R4 y( `9 R
    像这样观察到“本来空”,当下确认它就是无始以来的“本来面目”,就叫做开悟“自性空”,这是初步的“明心见性”。之后,修行人还是需要参照经论来印证,或者参访高僧大德来印证。
    6 `; x! I( g0 }3 {6 O+ _# X) X, U  `
    通常,见性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面,其悟境是不够稳定的,甚至偶尔还会怀疑自己,功力还比较浅的缘故。要彻底摧破第七识,乃至于摧破无明,并不那么容易。因此,需要老老实实地安住静修,也可以参照经论来升华悟境,否则,明心见性的功德就不会充分显现。0 [2 R* L+ d6 @
    4 S2 O8 U' I' n
    如何衡量自己是真“开悟”呢?需要看悟境稳定以后,是否具有相应的功德。就好比日出必有光明一样,开悟“自性空”的人,至少应当具有如下的功德:% w6 Z4 p4 ~( [5 P- z
    6 |, u  y$ E( G- q- s8 ?
    一、“出离心”坚若磐石
    & N" F7 g9 v# a& c' N( g5 }开悟“自性空”之后,修行人彻底明白了“苦”的根源,再也不愿意纠缠于其中了,所以,不需要刻意培养,自然从心中升起坚固的“出离心”。. X, K. w/ F5 A: a7 t: ^+ x

    " m. a. h6 O0 `) m二、一切经论法义无师自通
    8 W9 Y  b; E1 K; Q# T% _7 W开悟“自性空”,意味着初步明达了诸法实相,生字、名词、知识等等固然需要学习,但是,一切佛经祖论之法义,不需要传授,大体能够无师自通才对。! \! h4 C+ m$ T' c. f. n# \

    ' l* d: K3 H' u' T, i三、禅宗公案基本可以明白
    9 P" ?6 B( J7 s; z" G7 `; Y/ |/ M一切禅宗公案,都是在当下呈现“自性空”和“本来面目”,然后表达出来。只要突破了文字障碍,开悟“自性空”的人理应能够基本明白。; J% q9 u7 i4 h

    ; J2 k: _; I- N8 ^& A四、烦恼越来越少,习气越来越淡' `& X, L5 S4 |6 g. l# I
    这是见性的必然功德,“自性空”当中,本来没有这些无聊纠葛。8 P; q" H& m% }7 G% E' T

    & m3 d, Y2 M: b0 r5 Z7 V9 p五、拥有成佛的信心,看清了修行之路
    7 Q- u; j% n% b+ J$ w+ w) w开悟“自性空”,是初步的“见道”,打开了“智慧眼”,明达心本是佛,知道该如何进一步修行,才是正路。; R9 P( }. p, ^

    5 |# O( O$ W4 G3 e1 Q" c( b- e六、平等慈悲之心油然而生$ m3 N7 M# j+ N, M5 X
    这是“自性空”当中本有的功德,不需要刻意培养,它就会逐渐显现。: \4 B8 g5 l3 n2 b$ c

    ! w# m; U' F4 s& E+ }2 ]8 B其它,关于禅定和神通等等,则不再必要因素之列,那是随缘后修当中的自然产物。尤其是神通,不可以作为悟道的依据,因为,神通无关于解脱,它只是功能和能力,受因果业力的支配。0 s5 x( ~0 l  {7 N
    " n: D5 u  ?; j& o" R4 a3 v/ B: s2 O
    所谓的“解脱法”,就是“波罗蜜”,翻译为“到彼岸”,如来讲说了六波罗蜜和十波罗蜜,其中,根本没有“神通波罗蜜”,为什么?因为,神通不能代表“解脱法”,它充其量是“禅定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的附属产品而已。
    1 {, w# z# H$ F) `9 G: m$ Z# G  K: X! f- W
    总而言之,所谓的“空性”是指“自性空”,它不是“顽空”,不是“断灭空”,也不是“造作空”,它是“本来空”。就在万事万物存在的当下,即是本来空。如法开悟“本来空”的人,就叫做开悟“空性”,这里所介绍的是大乘空性,不同于声闻乘的空性,它是法界的本来面目,远离一切造作,又具有不可量的功德。5 t+ F$ P: t- e
    5 }6 O& x" E) f0 f, a( ]
    但愿您能够认识它,明了它,圆满地觉悟它。但愿大家都如此,因为,谁都不缺,从来不曾失去,也创造不出来。$ I1 X; w5 i3 x* D. ^/ R7 r- c
    ; }# L% {2 u7 K/ j# V: X5 j

    * D5 ?1 h$ P. @4 l, t9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2 11: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0-22 12:33 编辑 6 a: j/ [2 a1 d; {! a, q- U; [7 Y6 m
    ) v  w3 o# ~! {: L
                                                       八识转四智---- 来源:禅文化网 !
    + l$ X1 a9 O& H: ~1 D6 z& R
    # ?. h) I) Y* m6 p
    ' Y& @% J- ~- G* k  F" @  成佛就是把凡夫的八识转变为圣者的四智菩提;把凡夫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变为成所作智;把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把第七末那识(我执识),这个执着,执着识转变为平等性智;把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识),现行熏种子,种子就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把这个阿赖耶识转变为大圆镜智。转变过来了,就是成就了,就是转八识成四智,证四智菩提。& c2 }2 J9 y) i: J

    , m( I, f( J: L* R  重点讲这首偈子:4 T9 B( _& ?) E0 _) t) B
    4 r6 P% k- `5 A( }! |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 c3 ~, V+ \2 a, ]0 n2 O1 O/ i; U3 A6 v5 i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 ]) d  X0 A6 ^* V! o0 `  N/ K. [/ Z" a$ e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3 e% e0 V: t; ?! |! Z
    7 P9 u- a: }" n+ e+ c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1 ]% W" R4 e- f# L6 a8 p
    . c8 V5 o5 ~- }; M% V' P& \
      非常了不起!六祖大师不认识字,也没有学过唯识,他大彻大悟之后,就能够给人家讲《楞伽经》的要义,能够跟人家把整个唯识宗的精华都讲出来,而且讲得非常透彻。你看是不是了不起!: f6 @# J/ |4 c" F9 ~
    6 E2 [8 e; @- \4 z  K0 Z  a/ N4 X
      我们学唯识可能学十年也没学通,《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太厚了,我们要看都不容易,看一遍都不容易,不要说通达了。我们学唯识,学《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颂》、《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可能学上十年还没有通达。玄奘法师通达了唯识,他作的《八识规矩颂》概括唯识的要义,但是还是语句比较多,有几十句。
    * t# Z, q% E' @& |% y3 \6 G6 S2 B+ I
      六祖大师用八句把整个唯识学的精华要义全部归纳起来,全部总结出来。而且还把这个实修的方法,实践的法门告诉我们了。是不是很了不起?这也就证明了心地本来具足一切智慧,心地本来具足如来智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六祖大师他就给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本自具足。这些妙法,他开悟了,他自己就知道了,他就懂了,而且说得很透,就用这么短短的八句话归纳了,把实践的方法,实修的方法告诉我们了。0 ~4 _' n$ X( A; h9 C3 i

    + @/ K3 F+ a: o  我们学唯识的法师可能学了好多年,只会讲,怎么做呢?怎么实践呢?怎么修行呢?不知道。你就只是听着,但你却不能够转变你的心,不能够断你的烦恼,你学来干什么呀?
    2 I& Y( B- E8 |) b& H/ o. o% K' _4 g; T* Z( K0 s: W* s
      祖师他把实修的方法告诉我们了。我们看,“大圆镜智性清净”。大圆镜智其实就是我们自性本来清净,清净无染,就是我们的自性本清净,所以说能够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3 y8 c7 }* _! o1 u( B( x% x6 [8 E5 z
      “平等性智心无病”,什么是把第七识转过来了,第七识就是执着于我,我执,执着于我和我所,我执识。这个俱生我执识,众生都是因为有我执,所以就生烦恼;生烦恼就迷惑颠倒,就造恶业了,就是感苦果了。所以病根就在这里面。我们现在把它转变为平等性智,俱生我执就断了。我执断了的时候,一切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也就随之就消失了,众生的心也就无病了,这时候他就成就了,心无病了。
    - S+ f$ \# h$ h% u
    3 J3 T4 N. Q& g1 U; U  我们总是只注重身体的病,我感冒了,我胃不舒服。有没有想过心里面的病?有没有想过怎么去治疗心里面的病呢?医院里面可能治疗我们身体的病;心里上的病--贪、瞋、痴、慢、疑这些烦恼,用佛法的智慧来治疗,所以说平等性智心无病。
    7 C. E: S) E6 E3 V% n
    , w5 K8 V4 x2 K& ~$ B  ]1 V  “妙观察智见非功”,第六意识转变为妙观察智。转变为妙观察智以后就能够如实照见一切诸法的本来面目。如实照见,真观。而且看一切众生都是佛,看这个世界就是净土,是清净观。但是无念、无相、无住,不执着,所以说见非功。
    ( B6 }- e9 T- k% l0 ], O6 {# _2 Q. a' c
      “成所作智同圆镜”,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转变为成所作智,就是现量的境界,现量地证到事物的真实面目,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同大圆镜智,好像一个大圆镜一样的,现量地证得。我们现在理解了,听懂了,这是比量智慧,没有现证。5 S* R6 p0 u' C& T+ s
    , R' C& r# O" ~+ _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五八六七果因转”就是说第六识、第七识在因地上面转;前五识和第八识在成就以后果地上面去转。但是但转其名,不转其体。其实是一样的,波和水的关系,本体是一。我们迷的时候就是八识,悟的时候就是四智。所以说:“但用名言无实性”。只是迷悟一念之间,前念迷即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就在迷悟一念之间。
    2 F6 B: v" w8 A& J; O$ \  b3 T% d& [& Z; H# @+ L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那伽是什么?梵语,龙、象。印度人认为龙和象是很安祥的,用此来形容那种安祥的大定。形容佛就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什么时候都在定中,不一定要腿盘起来才是在定中,在那种性定之中,首楞严大定之中。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若于转处不留情”,不迷失,不会给外境迷,虽然你很繁忙,一切事物在生生灭灭,很繁忙地兴起来,但是我们都能够处于这种大定之中,这种性定之中。
    8 C" u/ z/ `4 i, z( y) R/ ]& R6 H, V- C1 a
      这个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要通过我们因地的修行来转。怎么转?今天我只能够讲怎样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转变为妙观察智,就是说实践上面怎么去做。一定要能够用得上,非常重要。你只听没有用,听了很多公案,很多故事,但是没有用,要能够用得上。如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间来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转变为妙观察智?如何把第七识末那识的执着转变为平等性智?“五八六七果因转”,六七就要在因地上转,现在就要转。如何转?我今天就重点讲这个第六意识的分别怎么转,如何由这个分别心转变为妙观察智。
    8 }% X/ Y* t2 B& E: _& S. F" x& J# f# L
      你想想,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为什么会使我们烦恼?为什么我看到这个人不高兴,不喜欢?看到那个人又起贪心,遇到这个事情很生气,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使我们烦恼,使我们痛苦?根源在哪里?因为我们有分别心,因为我们迷了。分别这个是好的,就起贪心;分别那个是坏的,会伤害我,我就逃避它,我就排斥它,我就抗拒它,就很烦恼。归根结蒂就是一个迷字,所以我们说心迷。
    5 `4 Z( S; Q* U5 V2 |9 c8 W! b# q7 s% X) J
      心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有执着心;第二个有涉境心,跟随外境所转,跟着外面的境界转;第三个有攀缘心,一直一直在攀缘,在追求,在心外求法,对于好的事物不断地去追求,对于不好的,不喜欢的就排斥它,讨厌它。所以我们要通过修行来转变这个分别心。怎么转?怎么修妙观察智?
    # ]7 G% r; g9 V4 q# ?$ X+ H
    ' F! W. _  S; E  重点就是一个观,觉照观想的观,分为内观和外观。昨天已经讲过了内观,我们内在的心要能够自主,要修内观。修四念处。(口述/大愿法师)
    ( h1 Z* v4 G- F7 k) O  b8 h9 w! Q. p

    4 \; X) L$ _+ Y, G6 r; b# |4 [7 m
    2 ]1 ^+ c( Q) i4 r# P
                                                     《六祖坛经》:“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 R% y+ s+ V5 m( l! N3 J2 R

    4 E( `2 i  A. l" c( n  [9 M0 S/ \" @$ T% }) t
    4 J: l2 o6 w2 B# z. @* f
    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要念念转识成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根尘相对,就形成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存入八识田中,成为生死的根源。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接触外面的六尘。五根就像照相机一样,它没有分别,唯有第六识即意识是分别识,就分别好坏善恶。六根是心法,六尘是色法。心法和色法相对就把分别的种子传入第七识。第七识为执着,是“我执”、“我见”,好的就喜欢取着,不好的就舍掉,这就有“我”,有“我”就有“我能”、“我所”,有“我”就是生死,有“我” 就有烦恼,有“我”就有业障,就产生业力。以六识分别为因,以六尘为缘,恒是思量,执着我相我执,把取舍的种子送入八识中储存,成为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后世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无有穷尽,轮回不息。我们要想了脱生死,转凡成圣,必须转识成智。
    $ w" l0 Q) L5 l1 a8 T( Q# Q" F5 @. a! w( A8 [. u3 L3 L
    禅宗六祖有云:“六七因上转,八五果上圆,要在转时不留情。”我们的第六识好比采购员,第七识好比传递员,第八识好比仓库。无休止的将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触的尘境,通过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着,传递到第八识储藏。这种储藏起来以后的善恶种子,就成为我们的业习种子。我们在念佛时出来的妄心、妄念、烦恼,就是这种储藏起来的种子翻出来了。这种烦恼、妄念,认识它以后,就不会被它转了。如果不认识它,你就烦恼。如果我们动个念头:这个妄念真烦人哪,障碍我清净心。”糟了,你就被它转了。如果你认识了以后,这是妄,你不理它,你如如不动,虚空本不动,任凭白云飘。”你看虚空,白云过来了,白云能碍虚空不能?碍不了虚空。它飘过来就飘过去了。别管它。真空里边不“有”,“有”如过眼的烟云。过去就过去了,我不留你。你看妄念过来了,不理它,不管它,也不住它,真心如如不动就对了。我们修行人能知道这个道理,能把妄念和真心分开的人不多。要达到这个功夫起码得见性。见性以后才能知道,真心和假心它是两个,才能分开。你坐着就知道假心和妄念过来了,看着它就过去了,不理它不住它。所以禅宗讲,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你知道它,觉了,它 就和你没有关系,跑就跑了。不论它有多少你也不害怕。这就是对治妄念的方法,不可不注意。- T3 J3 q. A1 ^" G3 L# e9 L
    ; q" e% W! W" K6 B
    转识成智,就要在第六识、第七识上下功夫,即在第六识分别,第七识执着传递之前,当下观空无我,即观空,转有为空,不让尘影进入第八识。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分别心就转成妙观察智。不分别也不执着,就是不住。第七识就是“我”,这个“我”当时就转过来。怎么转呢?转有为空。别人骂你的时候,你起烦恼了。第六识送过来了,第七识就执着“我”。 “我”怎么破?当下起观照,没“我”,虚空是我,我是虚空,本来没一物。我在哪里呀?没我了,烦恼从何处起呀?第七识就变成平等性智。平等了,一切都平等,虚空是平等的,那你的心就平等了嘛。烦恼的种子一下就斩断了。骂我的人没有了,骂我的话也没有了,那烦恼何处生呢?烦恼就无处生,当下你的烦恼就斩断了。用什么斩呢?——用智慧。. a/ U) w. @& [  r6 @0 _
    7 c) t( W- Z; f, I- t) U7 J: p
    文殊菩萨主智慧门。文殊菩萨坐的是一头狮子,手中拿的是宝剑,这都表示什么呢?狮子为百兽之王,威猛无比。狮子只要一吼,百兽折伏。以狮子吼来比喻智慧,而被折伏的百兽比喻为烦恼。菩萨手中的剑,叫金刚剑。这是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斩断一切无明的烦恼。禅宗讲,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凭什么?宝剑哪。般若智慧的宝剑,一斩就断了。这都是表法的,表智慧。文殊菩萨坐着狮子,拿着宝剑。古人也叫它般若的大扫帚,横扫一切,扫完粗念扫细念,扫完细念扫微细念。慢慢扫就扫断了。所以提起般若,一切就都降伏了。烦恼来了,或者业障上来了,你提起般若智慧,一斩它就断,一碰它就掉。因为我们平时力量不够,智慧没开,所以还要狠,还要准。把智慧的宝剑时时提起来,时时斩掉,这样智慧慢慢就够了,一觉它就掉了。我们现在往往是境界来了,烦恼就上来了,等境界过去了才想起斩,那就晚了。你要当它刚一露头,就把它斩掉。时时安住空性,就是智慧。智慧要时时提起来,我们修行二六时中不离这个东西。你那个智慧保养的特别足,到时候什么业障烦恼一斩它就掉。/ u) d6 }. W' P: w7 k% _
    + L+ m# K1 q/ D+ o- z
    所谓转识成智,就是把我们的八识转成四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就是见一切诸法本来空寂,不生不灭,在这个诸法体上,不去分别,见就见了,不住着,见相离相,这就是妙观察智。就是观察一切诸法,不生不灭那个空性,就是佛的法性,它是不生不灭的,一切诸法相不是真的,是假的,不要执着它,暂有、假有,用觉照的智慧去观察,就变成妙观察智。/ u2 @7 P' ~$ d+ O8 r2 Q

      x( c- K9 ?7 |6 M% U2 [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如果我们见一切诸法平等,不分别、不执着,那就见到了本性。本性是平等的,就转成平等性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就是我们自性本体的一念。一念的普光明智显出庄严相,也就是识蕴转成清净佛刹土的庄严相。
    ( g9 ?/ H3 U+ j7 N
    $ \# s: F# F: F! ^5 ^7 C# T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就是我们看到的一切诸法,山河、大地、房屋、廊舍……都是诸佛的清净法身,都是诸法的实相。实相就是无相,就是诸佛的法身。透过色、受、想、行、识这个假有,把这些假相空掉,把色相空掉,照见五蕴皆空,契入诸法实相,转成佛的大圆镜智。“六七因上转,八五果上圆。”在六七意识上就转了,到八识里面就成为圆满的果地。八识是藏识,它既有真如、真如本性,也有妄识,就是心意识。
    3 A2 D: G, N; V6 m0 X% ^# m+ x
    / P5 k- F8 {& C  v: [* y《大乘起信论》上讲,真如本性和妄心、妄的意识,同时存在八识里面。在八识里面,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造贪、嗔、痴,杀、盗、淫、妄,财、色、名、食、睡的业力,它就把真如本性覆盖住。我们应当时时让真如本性现前,时时专注空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真如本性变现的。所以我们时时的不离开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占领了阵地,妄心、妄识就不起作用了。如果我们经常泡在五欲六尘,杀、盗、淫、妄里面,妄心、妄识就占领了阵地,真如本性的力量就被减弱了,不能契入真如本性。但真如本性只是被覆盖住了,并不会缺了或是少了。9 I3 O. n' i. t% e- \- ~0 k' G6 p; U
    / F  A3 K  F% E, b5 P& T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如染香人身有香气。经常用真如起用第一义谛,熏打第八识中的妄心,妄心的力量就越来越减弱了。久久纯熟,妄心就不起作用了,就变成了智,也就是变成了妙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明白因果,注意造作是特别重要的。比方说我们经常打麻将啦、说妄语啦……造贪、嗔、痴的业力,成天熏打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就被埋没得越来越深,覆盖得越来越厚,我们的真如本性就不能现前了。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把真如本性提起来,见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不住,真如本性占领了阵地,妄心就不起作用了。久久纯熟就把妄心、妄识的种子转成智了。八识里面全转成了真如本性,变成了妙用。八识就转成大圆镜智。这是转识成智的道理。就这样转识成智,转烦恼为菩提。正如六祖惠能大师说:“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 u. |: a, U! m9 u! y( ]4 N4 r8 m% Z
    《圆觉经》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无有渐次。”离幻即觉,妄念来了,当你知道它的时候,你已经就觉了,不需要再作方便。什么叫方便呢?就是妄念来时,用一句佛号去压它,或者说:这个妄念太烦人。这就又起了一个妄念。你觉了当下就是佛嘛。修行必须如此用功,持之以恒,见相离相,知幻即离,离幻即觉,觉而不住。万法回归自性,转识成智。久而久之,心意识就不起作用了。即佛所说的,舍识归根,舍识用根。只有如此修行,才能快速成佛。1 |( j+ X( l$ o! F: C7 p( F

    + ]6 g, _  I( W8 P  I, A那么如何断除烦恼、妄念和消除业障呢?就是要坚持我们修行念佛的纲领:“以法界为体,以般若念佛为用,以无住为宗,以不动为本,以极乐为归。”总起来讲,就是时时安住在佛的法身体上,念念观照无我,转有为空,念念回光返照,回归自性,归于清净寂灭,念念打开本来,让真如本性时时现前。就可以消除业障,断除烦恼和妄念。
    1 Y8 `5 `( N$ x4 E! e+ Q8 g2 O5 \
    2 L/ Q- p* T( I0 B; l
    * x) o/ I, Q3 {$ c' `+ F) f5 P- ]选自《念佛奥义》
    7 Z& J9 v% u/ P# J* h+ o
      F, e+ d8 w4 `- T7 T/ ^2 `8 P: D7 i# R3 z* }! n
    ) M; h" m- N# {, i# a
    5 W; }+ X: y' s+ {& B- j4 F
                                                                    镜子师傅----万物为师!$ v, N; d9 {6 r8 T8 e% e9 w
    4 `9 y  E% D3 c: b" m* h" V( T

    ; i& n, U3 d! @, @/ D; n徒弟擦一面镜子,边擦边说:“这镜子可真是便宜货,几十元买了这么一大面!”师父笑着说:“你可别小看了这镜子啊!它可以当你的老师呢。”“哦?”徒弟也逗趣说,“不知这镜子老师将何以教我啊?”
    ) e8 w! N4 ?0 W$ z
    3 y5 M' e$ l7 y- y- J/ P9 U7 k! d师父问: “不管什么东西 ,只要放到镜子前面,它都映得出吗?”徒弟说:“当然。”师父问:“那么东西移开后,镜子里还留有余影吗?”徒弟说:“那怎么会呢?”师父说:“这就是智慧啊!”,“这叫‘物来则应 ,过去不留。' 徒弟,你在生活中能做到‘事来则应 ,事过即忘’吗?”“不能”徒弟说,“想不到这镜子还有点门道 ,还有吗?”* h; t( _- U, ~% @
    ! A* L% K6 R6 f
    “多得是”,师父说:“比如孔孟先师或帝王将相来照镜,你说镜子会因为高兴而加倍细心吗? ”“不会” 徒弟答。“如果乞丐、弃儿来照镜,镜子会因厌恶而应付了事吗?”“不会。”“这就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又叫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你做得到吗?”师父问。“做不到!还有吗?"徒弟兴冲冲地问。
    . h. S% A* @; M
    + w! `4 d) {2 T+ L5 a“当甲物体正在照镜子时,镜子会一边照甲又一边惦念乙吗?”“不会”。“这叫把握当下,而无所住。你做得到吗?”“做不到!还有呢?”徒弟又追问师父。4 ^  |. I3 d( \
    - z5 W3 T+ E) h: D0 G! W# `
    “镜子映现红色物体时,其本身会不会也变成红色?映现绿色时会不会本身也变成绿色?”“不会。”“镜子本身虽不变色,却仍能红来现红,绿来现绿,是不是?”“是,这叫什么?”徒弟问。“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你做得到吗?“做不到,还有吗?”徒弟还不解渴。
    / F/ g% _+ G: l: H9 y* j; G& }; i' L
    “镜子映人映物、映狗、映水、映火……而本身玻璃的本质却始终不变,这叫做‘体不动,而用常显 。用常显而体不变’你明白吗?“明白了”,徒弟感叹地说,“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镜子,竟蕴含了这么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为师啊!”8 B$ a3 R& c: o* W4 Y

    & m" Z6 _1 o+ r. M7 n7 ?
    5 U9 @0 r0 x# q: z
    5 Z( d/ K$ O5 L* N- Z3 v" 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2-6 15:25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辟谷中学I

    发表于 2017-10-27 16: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的分享!呵呵,我现在是糊涂的,但我觉得通过辟谷和心法学习会慢慢明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10: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0-28 10:08 编辑
    ) p% J8 R: [! L3 K5 j) c) \% V
    ! q6 j  W6 @$ l5 r% W% S1 r7 }转自微信群:五教同源合一理!3 B( H; l  k' R. d% S; J* H0 m: f

    3 \# Q' _0 C9 z% I8 _2 H) h5 u% q4 ^* `8 v
    五教同源合一理也。8 j- s$ ]' q' _  c
    佛教曰:“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H6 k- W* `& m0 |
    道教曰:“修心炼性,抱元守一。”7 R; x9 a, G$ r; [1 O
    儒教曰:“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L2 v( _4 J$ c$ [) b0 i7 |
    耶教曰:“洗心移性,默祷親一。”
    8 ]- R& o6 ~7 P# k/ H7 u3 ?回教曰:“坚心定性,清真理一。”
    + [3 F! z& N+ h8 j; d  ?  N: i, }+ a1 F+ s3 V3 ^: H
    五教的起源宗旨皆一也。一者何?乃是独一无二的真理。天道也,万物万类万数皆不能离一。离一则不成。一者道也。则常而不变的真理也。
    3 [! X$ s* L% T* z, s$ j  }  f# O
    - ~! ]& z) X; J& ?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教即是积德行善,修心养性,備将来可得出世入道之基础的教化。故《中庸》曰:“修道之谓教”。“教”属在各教中的显教,就是普通的教化。使世人修心炼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匡齐人心勿使其恶化,得为一世之善人。備其将来得以享受未来世人之福报。所教的是平等道義。不论何人皆可以知道,可以方便加入信徒。佛教所谓平等法门者也,经书上所有的明载,人人得易知之处,就是属於平等法的教化。经书中还有暗藏真机奥秘。表面上似乎言在此,其实而意在彼之奇秘很多,若不得明师指传,得了无上正法,任你怎么聪明伶俐,亦难知其道奥秘。
    5 }) k1 s$ f" C0 y! R
    ( j: b( b2 I& E/ C8 s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是教。“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是道。这就是道与教的差别了。教是常有,道是非时不降的,道是有隐有显,道在隐时,任你有盖世英才,聪明特达,兼之博通古今,学富五车的贤士,亦无法可以得着这真道。因为这道是非时不降的,非人不传的。有降劫时才能降道。教是常有的,不降道之时,这教原是有的,有降道之时,这教也是有的。因为这个教,乃人道的基本教化。所以道不离教,道若离教,则道的门前便以羅雀了。教若离道,则为旁门左道不成善教了。道与教到底其效果,又有什么差别呢?“道”是可以超生了死脱轮回,登西方极乐理天,躲凶灾、脱劫难、解冤孽、消罪愆,改命运出苦海。真有不可思议的妙处呢。故曰:
    8 @6 j% @8 Z" O5 e7 s
    # T$ ?4 ]) K" b1 Z  y“天上天下唯道独尊”。岂是虚言的呢?“教”是教化世人度化的法则,人道的典型修心养性的方法,入世为人的義範。造成国与家的栋材,涵养世间的道德器。教人改恶向善,循规蹈矩,作盛世良民,享来生的福报,预作将来出世入道的基础。所以这教亦是不可以一日无的。这就是道与教的效果之差别处。只好不论在什么宗教信仰的兄弟姐妹,即明道是教之本源。由教而入道的基础,必须大开智慧,再进一步求道以明佛性。了解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的大乘法。才有日常修养,修持之目的。天道如大海,广阔而深大,不分大小百川千河,不管清浊污水,皆容入大海,更有妙法,使其澄清而归一味也。时值三期末劫,天道普传在世,亦不分宗教与肤色人种,不分富贵贫贱,皆可得求大道,可传授万法归一的定静止处也!7 D8 o- a- Y7 }/ v( F4 d
    : V7 W$ _6 J$ U9 |
    诗曰:9 |% x7 c' y9 q& y
    “大道普渡在世间,5 r6 A" c6 n5 g  }. p
    速求明师把道传。
    5 U* Z6 n, W, K9 [8 W& N# q- s若不深究归元理,
    ; ^6 ]3 m: D' B& @' w无常一到后悔难”。
    - C# n/ D8 G3 J8 x
    % C4 H- @& F4 ^* b: Q/ {
    1 x; ~& B+ m- @6 T- s7 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9 09: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经典好比脏篮子打水》
    ( z( H: R% k9 a: B0 ?
    " l& ^8 D: D4 {+ h  e
    " \: ^1 a- _( }故事说的是在20世纪初,山东平原县一户农家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琅琅。
    0 m' m" }5 H* l  x* P# S! V* _! q6 e! o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德道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 a8 l# {/ m8 X. R! D( S1 R2 W& _$ m- i# L8 ~; {7 Z1 e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2 s4 ]! A! z/ x" A! x9 c( L
    7 q) Y: `9 K  B% C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
    + M/ |% [% f# W. ], b: p
    ; j* A* g0 ^- R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3 L$ q( {& J% F% r" R

    / r8 B: v  Q, V8 X1 E他对爷爷说道:"这没有用,拿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m. f; i: Q2 j; r, H  m6 P; R& t

    : z% o8 N; T$ R/ R- \- X8 l"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 E; E/ t$ c# L3 ~9 c' f/ T4 S* K% p

    / B$ \: {9 N* P' W6 J. }% o# E( N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 J# N" Z9 z' V: w+ G

    ) c) t$ _8 h' D"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 E1 B: X4 d/ x
    ) \, C  X9 _, x7 ?8 a) ^小孩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原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 p2 O8 C) Y3 _7 S' g; U% z& g2 y
    9 c2 a& w; H, ^. t#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3: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1-3 14:44 编辑 ! S1 I. [- w4 W; t6 T
    1 {: a7 m3 F0 K( n! ]7 ]0 h, E- H
    3 r, S0 O: n; Y
    2017.11.3副本.jpg
    $ g* @2 q/ j( y/ p3 W5 Y2 a9 T& Z) @' R+ \6 ^3 x

    ) s# f6 w7 n; G3 |
      |! `! F1 V: V. ]$ C3 `
    9 _! o6 H% f  B- S6 s8 j8 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14: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1-3 14:35 编辑 # [: r& ~8 |+ l; p( ~

    $ I/ k' E) F1 {( H, G老子心法十字诀!. {3 r6 R5 W) t& |8 F  [* }+ L
    2 a5 r# ?2 d& N% {8 \2 m7 Y* I
    一、德字诀0 L2 b8 w% }/ l) m3 a! i/ k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z7 S  ?/ U7 W

    " J: o1 E+ G1 _' u二、养字诀
    1 {$ s8 m* t/ q/ S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p  K3 E2 ?8 M3 q

    3 Z+ W3 F; v4 J三、心字诀
    8 q8 e% M8 G/ B  Z3 ?3 R0 o: w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N) D% D5 y- @& \5 N

    6 o+ c3 _7 k( _* ?/ t) s四、善字诀  ]% m0 M. W1 ]0 Y) x+ {
    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7 ^7 B" i( e( C5 d7 g0 I: Y9 W' t
    ; a* p2 C( K" s3 e6 g0 \# f4 _
    五、无字诀2 |! k+ Q: A1 b2 Y3 v( V' h1 v
    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6 p; u. {! e* l$ u5 ?% v) }, E
    , l( R: |6 r7 H. J5 _六、少字诀" H4 S3 U: x1 }# E9 Q6 M
    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8 Y  e7 v# d  i) x0 Q
    ( L: S: m( C  d9 H4 b# l七、静字诀7 P: f0 \+ ]7 W4 p% z3 f- |. K, \
    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S9 ^5 v# P6 {$ M

    1 I) i& T: }: z5 A! |八、寡字诀& Z1 S% W6 d+ n. \! N
    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k1 e5 B$ D- E: L6 w# z3 g

    ; C0 q- Z- j' h0 V九、淡字诀
    - M! G& |' Q2 V3 Q8 t2 J- R8 M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Y$ Q7 F  V3 G8 C1 D% j9 s$ w

    . ^. C4 Z4 [7 l8 o6 Q十、忘字诀+ B8 b* R# X1 g$ G6 |
    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9 @( \5 h1 s+ l9 _" v, f! P2 q, X/ K5 Z6 {2 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9-28 19:4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7-11-8 17: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津自知者明也 发表于 2017-7-2 09:380 ]  _$ L5 h' I5 W1 h! n1 U
    我特别喜欢“《冈仁波齐》: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篇帖子中的一段话:“就如同,书写这件事 ...

    ! K8 O! L% Q; a. {1 E; S9 }7 C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9-28 19:4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7-11-8 17: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津自知者明也 发表于 2017-6-23 10:153 x5 {/ W( b  V, h) o) |% \0 u
    2017.6.23 最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辟谷学到最后,越学目的越简单!% u: p6 a5 C) b/ Z- M

    % V" r$ K3 y9 i- ]3 r最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 ...
    $ k% n, D0 H, p6 ]% F3 A' D' e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9-28 19:4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辟谷中学II

    发表于 2017-11-8 17: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津自知者明也 发表于 2017-6-23 10:151 d- _; N  b( e9 C4 e
    2017.6.23 最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辟谷学到最后,越学目的越简单!# g& D' d' f! W; L

    8 L. b: j  P/ D! W2 X( G2 f9 Z7 N最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逻辑, ...
    - [0 ~+ _8 l6 U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1: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1-9 11:14 编辑
    8 p& W( }3 b2 A' }; Q4 L' {. c: S+ w6 `
                                  2017.11.9$ J) Z2 W, a. P& v9 G3 h" h( M3 ?) M
    & u( z. Q% X8 J" V

    ) V1 f% t8 P! n: {* ]5 K 2017.11.9 3.jpg ) g$ j8 v% ?/ A3 Q' I! ], @
    * o0 b2 q% i! T7 d# N) m4 X0 T8 x- q
    2017.11.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1-9 19: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1-9 19:40 编辑
    7 R! ]5 _5 s" H4 w
    ) Z9 k  M) l" T3 H% r2017.11.9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只是没想到老天爷会如此狠,竟然要绝地逢生!% H, q" H" F+ V* c1 u  h( V
    " L  K3 ?3 |/ s+ ?

    * ]% Y0 l0 Y1 h! @- i5 L2017年11月9日,下午4点半,终于出结果了,没想到老天爷会以这样的方式来洗炼我走向四十不惑!只是我最亲的家人们,真的能跨越这道坎吗?光我一个人相信有用吗?能把全家都带进喝风免费辟谷吗?近十年的洗礼,任何事发生在我身上,我都相信,一切就该是这样发生的,一切都是对的,可是我的家人们又怎么会懂得这些呢?旁观着这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我看得清清楚楚,也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也知道给我们每个人的作业是什么,只是,竟要以这样的方式来让我们各归其位吗?我们能一起努力度过这道难关吗?只愿我的老公和我的婆婆能在这样无法接受的打击下尽快走进喝风!只愿我时时刻刻都能定住自己的这颗心,别让自己的心先乱了!) u+ ^6 W; s0 v, S5 Q  h

    - X) E, N& u: h,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3-30 08:33
  • 签到天数: 81 天

    [LV.6]辟谷中学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6: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津自知者明也 于 2017-11-13 18:59 编辑   X% }# |: A& U. M" V

    % B% _& r- S& I: B% ~  d; Q- G5 ]2017.11.10-11.13 经历;无言!$ e/ A! i2 M7 E/ Y/ C8 f
    3 _% U$ y( U2 K% F
    四天的时间很快很漫长,内心该经历的都经历了,过山车已经坐过了无数遍,所有的情感在敲击键盘的那一刻都已化作冷静,终于体会到了村长不带情怀去答疑时的那种状态。九年里,我的情怀太多太多了,最终都顺着文字流了出来,而当真正的事情发生的那一刻,所有的情怀却再也不愿表露,一切都在心底慢慢走过,最后留下冷静的文字。! O9 q7 p; m- F; }4 U# i1 o9 T" X( ~

    1 x/ a5 M3 t" I# b1 k: A0 C11.10周五,跑了一整天医院,跟在爱人和爱人的表姐身后,就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无言。终于知道整天奔波在医院中的感觉,所有的自信和能量都被掏空,空得只剩下木木的听着医生的每一句断语。纵使心中有千般办法、千般答案、千般认识,在事实面前也都只能化作虚无。晚上吃饭时,面对着公公婆婆,经过一番语言的试探后,我知道,纵使我万般信任喝风免费辟谷,在她们面前,我也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婴儿,她们不信任我。罢了罢了,不信任就不信任吧,毕竟已经做了十多年的婴儿了!当时的心情已经不是一盆冷水浇的那么简单了,而是直接浸泡在了冰窖里。, G) Z! ]( B& a& C6 u7 r+ \0 @4 h
    & \' G& x! O0 Q
    11.11夜半醒来,仿佛一切都在梦中一样,回想着那随和的面容,有些恍惚。瞬间惊醒,发现,事已成真,一个人猫在被窝里哭到抽噎。或许,就像爱人说的那样,作为姑爷、作为儿媳妇,叫一声爸妈,也不可能真的像亲生儿女那样体会那种感觉。是,我承认,我哭,更主要的是因为,我明明知道公公生病的原因,我明明知道挽救的办法,却没有人能相信我,而我,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事实的发生。( P5 p" b& ^6 x& v
    3 `) ~" l5 F% N* Y5 [
    11.12 在连续几天的反思中,我发现,我的做法和思路都是错误的,在这个时候,我还在试图分析公公生病的原因,试图让婆婆和爱人理解并接受我的那些所谓潜意识的理论。最后,终于意识到,想靠我一个人引导婆婆走进辟谷,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只好在爱人的耳边软磨硬泡,最后爱人终于肯听答疑的语音课了,并且周日下午还自己去参加了天津北辰区的辟谷沙龙活动。对于爱人来讲,这就叫有病乱投医吧,毕竟,他已经没辙了。
    , J  V# J& z5 w3 z3 e6 U
    8 m2 C; L" ~- s# f* S0 O- N: }7 X11.13 我知道,我已经没有时间再等了,没有时间等着爱人一起开始辟谷了,没有时间等着准备好状态之后再开始百日辟谷了。在引导爱人开始学习辟谷的同时,我也该开始实践辟谷了,公公婆婆不是不相信吗,那我干脆就让她们见到事实吧,见到身边的事实,或许用事实说话能更快的推进她们走进辟谷。毕竟,对于72岁的老人来说,应该忍受不了太长时间的放化疗。以目前的形势,爱人12月18日有希望进行第一次的辟谷尝试。当然,我们更希望能推动着婆婆去参加天津市12月18日的辟谷训练营。
    5 U: ?  s2 X- K0 F* B5 H4 [4 j
    " n. X' e5 x. i5 }8 u
    7 S# I3 x- e! Z7 B3 E7 n$ _' t2 J; \# ^6 ]+ e1 J& o; R6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https://www.52bigu.com/thread-460693-1-1.html

    辟谷 | 西安大成耕读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2012-2015 www.52b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小黑屋|★免费辟谷★———大成耕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27768663将免费辟谷进行到底。。。

    陕ICP备20008113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