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1-3 16:36 |
---|
签到天数: 1514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楼主 |
发表于 2015-2-17 05: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山药社区清清净的帖子
% r" k, b! d! }0 p3 J0 f% P' w, a0 A* L T t2 {, Q7 \5 u- e( a
感谢大家的回应。
W. N7 r; A) R艾灸和身体调理的问题以后还会再谈,因为我走得没那么顺当,后背寒的问题后来又有反复。
4 u; b+ w4 z) k9 ^2 C! c接下来,先按照时间、事件顺序转到与心理、亲子教育相关的。5 ? j% C: d" j; r
: n! ~+ Z2 J: ~4 |5 |/ I. b. V
2 F6 ]1 P B1 R* v, p5 D! U4 @ p9 ?/ d, w# i% m7 @& o) j
27、从“心理”入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X* J* p3 N: G) D* n' s+ z2 ]$ l# d* M) L" D6 `
有些朋友留言谈到自己所遇到的生活中的苦恼,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确实是个很深的问题,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不是瞬间就能解决的,问题是有“根”的。当然,这些问题是与“心性”有关,但对很多朋友,包括当年的我在内,都不是那么好理解、好操作。我个人觉得,近些年国内外对“心理”研究得比较多,有些内容比较“落地”,从这里探讨、尝试,对现代人来说会比较好入手。
# t0 C. k/ y& y# @# U) k6 z0 l: F6 n4 s
一直以来,对于“心理”方面的问题,我很有兴趣,经常买些相关书籍,供闲暇时阅读。
( x _: I+ d* M, Y1 O/ s 记得读研的时候,“神经生物学”结课时,每人要做一个研究报告,我的选题就是“抑郁症”——从“科学”的角度、分子水平解读“抑郁症”的发病机理。那个报告汇报的效果不错,因为其中用了不少名人和明星的图片帮我抓眼球,比如:海明威、张国荣、梦露、邱吉尔、崔永元、黛安娜、三毛、梵高等。
" L9 W _7 @1 ?6 Z8 i8 n( A# H) y 但我内心对从“科学”角度、化学分子角度解读抑郁症等心理症状持怀疑态度,我感觉那只是关联的现象,那些展现是“果”,不是真正的“因”。相关的药物治疗,仍然治的是标,治不了本。“本”在药物达不到的地方。所以,我相信心病还需心药医,化学药物只能“控制”人的状态,并不能治疗心理的疾病,更不能解决心理问题。
- q5 U( y1 E! [6 g* M: |2 A$ @: C8 B
在2010年的下半年,我接触了一个“萨提亚”亲子关系工作坊,触动很深。说是“亲子”,其实更多地是关注家长自身,因为孩子的问题源自家长。它让我从家庭承续的角度,看到很多麻烦是怎么来的。
0 B- E" ~7 {( E$ R2 h
+ [, Y! \- w/ R: w4 |" B0 [ 不管意识或没意识到,通常我们会以固定的心理模式来应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以某种固定的姿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种姿态就是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遇到问题,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反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是接纳、是抵触、是逃避、是推卸责任……都与之相关。1 X! `4 B. D" u& l8 ^% A
0 q' E% E5 m+ m B& V
在我们小的时候,周围的人与环境,会促使我们形成一种“心理模式”、“生活姿态”。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一个人必须与他的生存环境相协调,才能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理与心理支持。然而,这种“生活姿态”或“心理模式”一旦形成,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3 G P# C% e! U4 S9 O6 G- o
可是,随着我们的成长,外界环境变了,周围的人也换了。少部分人能主动去调整自己的模式,适应变化后的生活;大部分人却意识不到,仍然延用原来的模式,这就有可能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会感觉不适应、做事不顺,情绪低落。前面提到的,我个人遇到的波折和定位的问题,也是属于这一类的。
$ ~* ~" W+ }+ y- z' y1 A& H
! M O2 f% l- I8 C" w0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