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1-3 16:36 |
---|
签到天数: 1514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21 09:2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望苍穹 发表于 2013-11-20 22:23 % j _; m$ {" i, O0 B; ~; X! p
阿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痰?
& }5 H3 Q- W' g练六字诀要进入状态效果才好。 # y, v( B" E& J- E' T
中医基础理论》 第六章 病因 第六节 病理产物
" x5 k% N% |$ ^1 F% A9 N& h/ \, B : O9 J' h. u9 W
第一段 痰饮
% a% {) @. w$ ~1 A4 _( A5 R
0 T7 G( Q6 Y- m; m- A. _, A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成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等,或指触之有形的痰核。无形之痰,是指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癫狂等。因此,中医学对“痰”的认识,主要是以临床征象为依据来进行分析的。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名称。9 r7 h7 @# }5 V, J( w- A' k
: K" [0 h$ ^: U (一)痰饮的形成
4 j" K) s* F ]0 U( J: h 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于 肺,脾,肾,肝及三焦的机能失常密切相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亦能聚水生痰。同时,痰饮的形成,还与某些外感或内伤因素直接相关。如外感湿邪,留滞体内;火邪伤人,煎灼津液;恣食肥甘厚味,湿浊内生;七情内伤,气郁水停;血行瘀滞,水液不行;以及饮食不化等,也可导致痰饮的生成。就饮食因素而言,《景岳全书。杂症谟。痰饮》指出:“盖痰涎之化,本有水谷,使果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蔫得留而为痰。惟其不能尽化,而十留其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甚至留其七八,则但见血气日削,而痰证日多矣。”因此,凡与津液代谢密切相关之脏腑的机能失调,以及对津液代谢有影响的致病因素,均可以导致痰饮形成。
) p4 E- B( f$ E, G, V4 U7 I% A& d7 y% g2 P) h6 H: c, C/ p
(二)痰饮的致病特点) V2 k! k% U- o$ w, A
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流窜全身,外而经络、肌肤、筋骨,内而脏腑,全身各处,无处不到,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变。《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说:“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源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都有。”概括而言,其致病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 @! i+ J6 q4 V5 } L: y
% h7 P3 `2 [( X) @8 f7 W
1 阻止气血运行
' h9 {$ e! R% x6 ]1 R8 {0 f) e 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动,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止气机,妨碍血行。若痰饮流注于经络,则致经络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或形成瘰疠痰核、阴疽流注等。若痰饮留滞于脏腑,则阻滞脏腑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如痰饮阻肺,肺气失于宣降,阻见胸闷气喘、咳嗽吐痰等;痰饮停胃,胃气失于和降,则见恶心呕吐等;痰饮痹阻心脉,气血运行不畅,可见胸闷心痛等。
* L& `, G5 m& ]9 L8 K
# T& c# E$ ~, }* w% }8 w 2 影响水液代谢) V- I. Z5 v2 |( E f) a7 U
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机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如痰湿困脾,脾气不升,可致水湿不运;痰饮阻肺,肺气宣降失职,可致水液不布;痰饮停滞下焦,影响肾气的蒸化,可致水液停蓄。因此,痰饮致病能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与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留于体内,加重水液代谢障碍。
6 Z M8 I# A. H k" C x
) D1 ?+ @" _- Q+ H# @; D 3 易于蒙蔽心神
- n. f7 x9 N% G# ] O: c 痰饮为浊物,而心神清净。故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出现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症,或者痰浊上犯,与风、火相合,蒙蔽心窍,扰乱神明,以致出现神昏谵妄,或引起癫、狂、痫等疾病。9 w( `3 z3 z. T( ?# W: y2 C
! H! s4 u: {* u( K
4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D/ U+ r( f2 u- n
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由于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症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故有“百病皆有痰作祟之说。痰饮停滞于体内,其病变的发展,可伤阳化寒,可郁而化火,可挟风、挟热,可化燥伤阴,可上犯清窍,可下注足膝,且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因此,痰饮为病,还具有变化多端,病症错综复杂的特点。
' u1 Z: g9 M- y/ P4 e6 ~/ |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