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2020-1-3 16:36 |
---|
签到天数: 1514 天 [LV.Master]辟谷大神
|

楼主 |
发表于 2014-8-9 09:01: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回春婆 于 2014-8-9 09:04 编辑 ! J& D( z5 M* u; Y1 u' I, P
! o1 Y7 z* f$ Q7 b2013年1月27号日记5 p! }: v6 U8 E$ Y
- e0 x) O/ Q! ~2 i* A: @* N `- s2 f
/ e+ Y( G5 I: x, B6 c; g- r! O
2 U5 Q, h5 Z: \& z! N & u3 l E% r. g7 e' S7 c
4 |/ S# }! F! W: A" t4 Z
/ f5 A9 _5 e* |# ~. Q
灵枢经     诊脉   调经络   实战记实   感悟
1 j: V( l2 z, D$ Z0 A
, }2 U7 g* o; A& g! v, |2 D7 w5 p5 M) Z* o9 }# W
$ j3 L$ S3 H8 I. G2 u3 F
4 B; C3 o* E2 G, r3 S
      董老师是按照《黄帝内经》终始篇的操作规程诊治的,开始时董老师边诊治边说,接下来是董老师说,我以外所有学员轮流诊脉调经络,我记录还记录不下来,过后再动手。
/ K7 S4 N) i2 b* D% Q       1   终始篇 第二自然段说:“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董老师就是持其脉口人迎诊脉,寸关尺浮中沉找出跳动最大点,这个点就是有余的点。* P4 L+ Q! e% J% }* f% V) v5 S- \
        2   终始篇 第三自然段说: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 B# O) e2 B6 _       盛----力度大      躁----快
$ @* I) H, ~8 p# W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w" a8 D. @. D) H4 o+ Z) q3 A       人迎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 C: Y9 D. t R) |0 @$ M4 v        董老师说,一盛、二盛、三盛,怎么划分呢?就是浮取、中取、沉取。找到病的位置。% f. b$ S1 K0 H- b8 q3 E
        3     终始篇 第四自然段说: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这个字左边足字旁右边一个束,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没有中国字,康熙字典1226页有这个字,但是读音和意思都看不懂。董老师讲课时说这个字的意思是躁,也就是快的意思。此后就写躁了。)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其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其上,气和乃止。7 j) }! m% T; M. T
        找出病的位置,就根据这一段说的,该补补,该泻泻。书中说针刺,董老师不用针刺,而是用按摩经络穴位手法,施行补泻。
( _8 }% b" @( v- A; _        第一轮诊脉、调经络结束,又根据红字说的“切而验之”,第二轮诊脉,脉象变了,与第一轮不同了,就再重复上述程序,反复几次,直至脉象平和。7 H( O9 O/ |% V2 m9 V, L$ w* r
       4   终始篇 第一自然段说: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 ~) a) _; B5 o& U( V        必通阴阳,就是沟通阴阳,阴经阳经在哪里沟通,络穴,按照第四段补泻里表经前,先把络穴这扇门打开,阴阳才能进得去出的来。
- e* h1 l: c: I d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 泻足少阳前先按摩足少阳经的络穴光明,补足厥阴经,先按摩足厥阴经的络穴蠡沟,这样就把相表里的肝胆经沟通了。胆经盛需要泻,泻到那里去呢?肝经需要补,用什么补呢?就从胆经泻到肝经里去补,这不就找平衡了吗每条经络有那么多穴位,用哪个穴位补泻呢?络穴以下的穴位泻,络穴以上的穴位补,这样可以只用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就行了,又好找又方便。胆经络穴光明以下的五腧穴穴位:阳辅、足临泣、侠溪、足窍阴,以上的只有阳陵泉,肝经络穴蠡沟以下的五腧穴穴位:中封、太冲、行间、大敦,以上的曲泉。
" x& c9 W! O" p$ L% l      5   终始篇反复出现的,二泻一补、二补一泻,无论补泻,都是阴经一阳经二,就是说,泻足少阳二,补足厥阴一,补足少阳二,泻足厥阴一。无论那对表里经都是先补后泻。
: N! T) U( Y" g% H" }* T3 x, ^- J+ m) z       6   终始篇 第六自然段说:所谓 气至有效者,泻者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者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泻者虚,补者实,病虽不随针,病必衰也。必先通十二经之所生病,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 i( t! t+ x/ |; J' U% d B       这里面说,施行泻法后,脉如故但是虚点了,施行补法后,脉如故但是更坚了,就对了,虽然病人感觉痛没有随着针刺不疼了,病必衰去。. U6 _/ l0 h% D
       如果施行泻法后,脉坚如其故,施行补法后,脉如其故没有更坚,也就是脉象没有变化,虽然病人说不疼了,病未去也。病人当时感觉好不好,不是诊治有效的标准,脉象由不平衡到平衡,病人当时没有感觉,但是,已经动到病的根子了,病开始衰退,最后衰去。* D% p6 d, O0 V( o/ g
0 r% C9 X; S8 c& L1 C( R5 D5 q* n+ c6 a: V4 x
* l* m6 n* A! j5 K" j3 {1 ?6 c, G+ C, f6 T$ i
         我自己胡连八扯,误导别找我:lol
w0 c: Z# b- q( D
1 H* O- v2 A/ E! _/ p
+ C+ q. B4 }6 `* |
1 i& S! Y+ L7 V4 Q* x
Z( I+ R" Q2 l& g5 F* J' O0 h      《求医不如求己》三   第二章  第三段 要学会把身体里多余的火变成保护神:肝火旺的人,能量最大,最易上火,但通常这么宝贵的能量都被“清热解毒”了,实在可惜。实际上只要把肝火引到它该去的人体虚弱之处,那么这种巨大的能量将在体内自行转化或及时储备起来,成为健康长寿的资本。
. V9 I+ E0 D2 K# Q; O* Y% v$ ^         上完这堂课,我才明白了,手脚冰凉,头脸上火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治疗就是泻火,其实身体内火并不多,而是不够,只是仅有的一点点火,没有力量去该去的地方,就给泻掉,身体缺火的地方很多,我们养生就是要把仅有的一点点火,不是泻掉,而是去应该去的地方。
" Q9 d8 Z. [! }: }2 L       以前我不知道该去那里,从那里去,现在知道了。以前生气上火了,只是按压太冲,太冲确实痛不可触,向行间推,火到那里去了不知道,现在明白了,去胆家里。 程序,先按摩胆经络穴打开胆家大门,按摩阳陵泉,告诉胆经准备接受补品,再开开肝经门按蠡沟穴,开始按摩太冲泻肝火,这样泻有余补不足,肝胆就平衡了。
( {, @: H/ m5 v# ^$ t$ W. e0 |$ H+ B& Q1 m. C; [7 Y
& z: X4 b: n |- w& c( @
- ~3 K# J, Z% F8 k8 M5 h3 n
+ c+ E' H* O9 A% [7 ?       《求医不如求己》一  第一章  第十节  体质不重要,阴阳平衡才健康$ j/ D8 r1 [3 A) \& Z0 z& [6 V p
          我们的身体从一出生就是阴阳不平衡的,或偏阳生,或偏阴直,这两种体质,那个更好呢?过犹不及,无所谓好坏。阳虚的人有阳虚的人爱得的病,阴虚的人有阴虚的人爱得的病,所以阳虚的人平日以助阳温热为保健,阴虚的人通常以滋阴去火为养生。尽力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保证。 h1 ]5 {" H/ L2 a0 \
( Z! }) c- S0 {1 U6 e0 p, |( V( @
# Q) \3 h2 j, x1 A& B. T) O; h0 h4 v$ H
* X" a1 y& @2 Z T       我自己看来是阳虚体质,不是一般的阳虚,所以5年半连续姜、固元膏、艾灸、暖宝不离身,从来不上火,但是60年的手脚冰凉,这几年不凉了,措施对症了。" h0 }3 `$ [* P) t- ?' P
`8 Q; n8 W' R6 X: V2 w$ g) n
) C+ v! L0 I0 P1 j1 a* M. V
# a* [5 r* J3 ]: _% D. |: M# W
; }# Z4 q. S# J; F! M0 |' u |
|